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下冊《劉三姐》相關教學資料

五年級下冊《劉三姐》相關教學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故事簡介

五年級下冊《劉三姐》相關教學資料

《劉三姐》相傳唐中宗年間,廣西有一位深受各族羣衆愛戴,聰明美麗、能歌善舞,享有“歌仙”的美譽的壯族姑娘劉三姐。她的歌聲宛如一江春水唱出了勞動人民的願望和理想,滋潤着人們的心田。

莫海人,一個貪婪、荒淫的“土皇帝”,欲強取劉三姐爲妾,達到他“既得美人又保江山”的目的。

爲了維護自由和尊嚴,劉三姐與鄉親們一道用壯民族“結親先要擺歌臺”的特有風俗,以山歌與莫海仁巧妙周旋,終使其陰謀詭計一個個灰飛煙滅。

  發展源流

本段《劉三姐》是反映壯族的生活故事。提起《劉三姐》,上點年紀的人都知道。這部以廣西特色彩調劇爲藍本的電影60年代初風靡了全中國。鄧昌伶受壯族民間傳歌故事的啓發,於1953年寫成劇本《劉三姐》,並於1957年投給當時的廣西省戲曲改進委員會。戲改會把劇本推薦給了柳州市彩調團。彩調團寫信給鄧昌伶,表示劇本適合彩調團演出,但還要適當修改補充,鄧昌伶回信表示同意改編。不料到10月底,彩調團又來信稱沒有時間修改,劇本也已遺失。1957年底,彩調團“集體創作”完成了彩調劇《劉三姐》。1959年,該劇作爲國慶獻禮劇目一炮打響。演出結束後,被告鄧凡平、牛秀、龔邦榕等人成立了《劉三姐》整理小組。1959年,署名爲“《劉三姐》整理小組集體創作”的第三方案形成。1960年,以此方案爲藍本的《劉三姐》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搬上熒幕。

歌劇《劉三姐》的歌曲和歌詞創作是由中國著名的歌詞作家喬羽老先生和歌曲作家雷振邦先生完成的。二位老先生是近代和當代的著名詞曲作家,歌劇劉三姐中的詞曲就是二位高人的經典作品之一。歌劇《劉三姐》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支瑰寶,百看不厭,久唱不衰,特別好聽又好看。

 劉三姐歌謠

  壯族民間認爲,"歌圩"是劉三姐傳歌形成的,劉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標誌。歌圩的歌就是劉三姐的歌。劉三姐在廣西壯族自治民間稱爲"歌仙",宜州市是劉三姐歌謠最有代表性的地區,被認同爲劉三姐的故鄉。劉三姐歌謠大體分爲生活歌、生產歌、愛情歌、儀式歌、謎語歌、故事歌及創世古歌七大類,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詩性特點和鮮明的民族性,傳承比較完整,傳播廣泛。劉三姐歌謠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具有見證民族歷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價值,還具有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美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2006年劉三姐歌謠被國務院列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三姐歌謠大體分爲生活歌、生產歌、愛情歌、儀式歌、謎語歌、故事歌及創世古歌七大類,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詩性特點和鮮明的民族性,傳承比較完整,歌謠種類豐富多樣,傳播廣泛。以生產歌爲例,“春天茶葉香又香,茶山一片好風光,自己種來自己採,甜滿心頭香滿筐”就表現了壯族人民知足常樂、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體現了人物內心的和諧;以愛情歌爲例,“桐子拿來打燈油,妹在燈下做繡球;繡球裏面裝紅豆,一心一意望哥收”、“連就連,我兩結交訂百年;哪個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等山歌對愛情的表達明白曉暢而又蘊籍含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劉三姐歌謠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顯示了中華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的魅力。1961年,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也是最爲成功的音樂風光故事片《劉三姐》在國內外公映。電影中劉三姐純樸、智慧的形象,優美抒情的壯族山歌,連同秀美的桂林山水走進了億萬觀衆的視線中,使劉三姐這個被神話了的歷史人物,成爲當時中國不可多得的超級偶像人物。1979年,新加坡10家影院同時上映《劉三姐》;1980年,香港和澳門第三次復映電影《劉三姐》,售票額超過前兩次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