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不用文字的書和信》教學實錄

三年級語文《不用文字的書和信》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會獨立識字,在學生自學生字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重難點字的分析。學生在低年段,多多少少了解中國漢字的發展由來,但是,在漢字出現以前,人們是怎樣記錄事情和通信的,學生大都不知道,因此我將此作爲導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在教學課文時,我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理解課文、感悟課文;最後再將《語文天地》中的實踐活動與之聯繫(形成一節求知與口語交際、動手繪畫相結合),讓孩子們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訓練。

三年級語文《不用文字的書和信》教學實錄

1.學習課文,知道人類有哪些不用文字的記事和通訊方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生自主識字,學認生字10個。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看,老師給大家帶來得是什麼?(出示“書”“信”)生:一本書和一封信。板書:書和信

師;這裏面都寫滿了什麼?(字、漢字、文字)板書:文字

師:我們上學期學過一篇課文說: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可是在漢字還沒出現的時候,人們是怎麼傳遞信息的?(學生思考、討論)

生:那時候的人們是不交往的。

生:他們可以用語言交流。

生:他們可以送東西。

……

師:你們知道那時候人們也有自己的書信,卻是不用文字的書和信,你們信嗎?(學生半信半疑)不信我們一起乘坐時光隧道去看看。

紅筆板書課題:不用

[評析:創設認知中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衝突,抓住學生好奇心理,形成學生渴望學習的心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學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

2.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

3.小組合作學習生詞、生字,教師巡視,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4.檢查學生掌握情況。學生分組接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標出段序(5段)集體評價。

[評析:在學生已有識字能力和識字方法基礎上,在整個識字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聽、說、讀、寫、看,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每個孩子的體驗和認知水平不同,記憶生字的方法自然也不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識記,讓學生自己悟出漢字的特點,編口訣記憶生字,互相教授,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只是一個學習活動的點撥者、引導者。]

(三)細讀課文,深入感悟

1.師引導學生再自讀課文,說說通過朗讀,你讀懂了什麼?

生:通過讀我知道了古代有用“結繩記事”的方法記事。

師問:你從哪兒知道的?

生:第一段中講到了“結繩記事”。

教師及時抓住“結繩”一詞,(出示各色繩子)讓學生邊說邊動手實驗。(大結記大事,小結記小事,綠繩記――)

[評析:用實物演示,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直觀、形象,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徵。]

生:通過讀我知道了用貝殼也可以記事。

生:通過讀我知道了送給別的民族槍或是箭,就是一封宣戰書。

(指導朗讀:怎樣讀出嚴厲的語氣?個別讀、教師範讀、集體讀)……

2.師總評:同學們讀得很認真,講得很好,看來自讀的能力提高的很快。現在請兩個同學完整地講講這一課的內容。

3.師:請同學們在小組中默讀課文,想一想自己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組內提出,先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出來,全班一起幫你。

4.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聯繫上下文幫助學生理解詞語。

分辨:分別,區別。

代替: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因爲用貝殼記事比用繩結記事更容易分辨所以用貝殼代替繩結。

譬如:就是舉個例子,打個比方。(讓學生用譬如說一句話)

嚴厲:嚴肅。(讓學生用嚴厲說一句話)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6.師總結:學習了課文,你知道有哪些不用文字的書和信?

[評析: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強烈願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針對課堂時間有限,而學生提出的問題較多的現象,讓學生先在小組中解決部分簡單問題,老師在巡視時,引導學生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集體討論解決,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注重保護學生好奇心,重視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四)拓展活動

1.師:現在科學進步了,人們有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通訊方式,你們知道有哪些方便快捷的通訊方式嗎?(小組討論,個別彙報)

生:有電話,有互聯網,有電報,有傳真機,有手機短信,有BP機――

2.想一想,將來人們還會用什麼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進行交流?(同桌互說,個別彙報)

3.教師小結:同學們的設想真棒,隨着科學的不斷進步,老師相信你們的設想都能成爲現實,讓我們共同努力爲我們的理想而奮鬥。好嗎?

[評析:教師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基礎上,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關心身邊的事,留意新生事物的變化,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對未來的遐想。較好地體現了大語文觀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