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小學課文《掩耳盜鈴》教學設計(帶反思)大綱

小學課文《掩耳盜鈴》教學設計(帶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教學背景】

小學課文《掩耳盜鈴》教學設計(帶反思)

(1)教材分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第七冊第八單元的30課《寓言二則》中的一篇,出自《呂氏春秋 .自知》。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5句話。先說那個人想偷人家門上的鈴鐺;接着說那個人知道手碰鈴鐺會發出聲音,別人就能發覺,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辦法;最後說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立刻被人發覺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個成語也常用來諷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戲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爲。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習這則寓言時,鑑於四年級學生對寓言有濃厚興趣的特點,教學目標設計爲在對語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培養大膽想象的能力和積極探究能力,同時指導做事要多動腦筋,不能一視同仁、一成不變。四年級學生,他們對知識的把握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雖容易把握,但對知識內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有一定的學法上的引領與指導,方能更好地實現預期目標。

  【教學目標】

1、知道“掩耳盜鈴”的含義。引導學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2、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實實,不可自作聰明。

 【教學重點】

瞭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教學難點】

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鈴鐺

 【教學時間】

一課

【教學方法】

三勤四環節教學法

 【教學流程】

 一、定向、誘導

﹙一﹚誘導

1、激趣導入

出示鈴鐺並搖鈴鐺:孩子們,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說說表示聲音的詞。丁零丁零,鐺鐺,嘩啦嘩啦??(板書:鐺dāng象聲詞)。

強調:在“鈴鐺”中“鐺”讀輕聲。讀一讀。

2、引出故事:和這個鈴鐺有關的還有一個故事呢!同學們想聽這個故事嗎?

3、放動畫,聽故事

4、過渡:我們的課本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完整地講述出來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則寓言故事《掩耳盜鈴》﹙板書完整課題﹚。

過渡:請看本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標。

﹙二﹚定向--出示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題目意思,瞭解故事內容。

2、讀懂故事,理解寓意,學會做人。

  二、自學、探究

﹙一﹚出示自學提綱: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題目的意思。

2、偷鈴人明明知道什麼?從書上劃出有關的句子,用“只要···就···”說一句話。

3、 偷鈴人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你認爲他的想法對嗎?

4、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不就聽不見了嗎?

5、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二﹚自學

﹙三﹚小組合作學習

﹙四﹚成果彙報

1、掩耳盜鈴的意思: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2、偷鈴人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

3、偷鈴人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

偷鈴人這麼做的: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4、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了壞事想讓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諷刺做了不該做的事,自己欺騙自己的人。

 三、討論、解疑

1、課文學到這兒,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嗎?

2、預設:那麼生活中有沒有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我們遇到這些事該怎麼做呢?﹙小組討論,代表彙報。﹚

﹙學生抄襲作業;老師看到沒有學生提問,被學生的假象迷惑,以爲學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道在犯法,卻挺而走險;社會上一些人爲了經濟利益,置法律、整改於不顧,最後出事了??﹚

﹙要實事求是,不能自欺欺人、不懂裝懂。﹚

  四、反饋總結

1、 反饋學習:請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選擇填上成語--掩耳盜鈴、亡羊補牢、揠苗助長

(1).現在許多家長望子成龍,不顧孩子實際,讓孩子學這學那,這真是( )

(2).我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趕緊改正,還算( )吧!

(3).有 的 同 學 做 練 習 冊 上 的 題 目,照抄後面的答案,這不是( )、自欺欺人嗎?

2、總結:是呀,自欺欺人,最終還是自食其果 ,讓我們做一個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人,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掩耳盜鈴

小偷

響←碰←鈴 ◇鐺→偷→捂耳朵→被發覺◇

自作聰明,十分愚蠢

  《掩耳盜鈴》教學反思

衛賢鎮後交卸中心校 康玉鋒 《掩耳盜鈴》是一則寓言故事,講一個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來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爲。這則寓言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不過對其寓意的把握還需對學生進行啓發引導。

我運用“三勤四環節教學法”教學本課,在上這節課時,我本着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爲前提,利用實物---小鈴鐺導入課題後,接着從課題入手質疑:什麼是“掩耳盜鈴”?通過查字典理解“掩”和“盜”的意思,學生很容易就說出了“掩耳盜鈴”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鈴鐺的意思。緊接着我就追問:這個人爲什麼要捂着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鐺呢?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自己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理解偷鈴人的心理活動:“響聲要用耳朵才能聽見,如果把耳朵掩起來,不是就聽不見了嗎?”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此外,上課伊始,我運用多媒體 展現故事情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引導學生揭示寓意的過程中,我並沒有直接把含義告訴學生,而是先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如:偷鈴的人認爲把耳朵掩起來就聽不見鈴聲了,對嗎?鈴鐺一碰就會響,偷鈴人知道這個常識嗎?他最後偷到鈴鐺了嗎?你覺得他是個什麼樣的人?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顯出來。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能說出偷鈴人很愚蠢,很笨,是個自作聰明的人。“討論、解疑”環節我設計的問題是:生活中有沒有出現過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我們遇到這些事該怎麼做呢?通過小組討論進一步讓學生明白昇華了寓意,讓學生切實明白做人的道理。最後我再小結歸納,板書“自欺欺人”,並出示完整的寓意。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也理解了寓意,不過課後想來,我並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體。整堂課,我的講解並不多,全是讓學生探討交流,可是每一環節的問題是我設置的,學生還是被我牽着鼻子走,處於被動地位。如果上課伊始,在學生初讀課文後,我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質疑,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索,探究的過程,我相信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