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飲酒陶淵明教案

七年級飲酒陶淵明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教學目標】親近字詞,親近詩歌,感受陶淵明,感受悠然之境。

七年級飲酒陶淵明教案

【課堂關鍵詞】悠然淡定、問題要表述得清晰明朗不要變化着問

【教學過程】

課前:自傳,猜此人是誰?

一、導入:

陶淵明歸隱初期,說:“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爲歡笑爾。”每每酒醉便乘着酒興抒寫詩歌,集成20首,便用《飲酒》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讀讀其中的第五首。請同學們將課本打開到207頁。

二、初讀詩歌:

全班自由朗讀2次。

師: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要求讀準字音。

師:再請一位,要求提高。注意節奏、語氣。什麼節奏?什麼語氣?

生2讀。

師:接下來老師要求更高一些,我們來譯讀詩歌。什麼是譯讀呢?就是以詩譯詩,譯出來的現代文也儘量要有詩歌的韻味。比如(前四句)……下面請同學來試試看。

生:……

師讀原文,生讀翻譯。

三、親近字詞、親近詩歌:

1、(1)師:同學剛纔都讀得很好,其實這首詩是挺難讀的。因爲詩中的這個字到底讀“jiàn”,理解爲看見,還是讀“xiàn”,理解爲出現,已經爭議了1600多年,像孟浩然、蘇軾這樣的大文豪都曾在這個字上有過疑義。今天就讓我們也來讀一讀,品一品,讀出你的見解,你的體會。

自由讀幾次,說說我更喜歡哪一種?爲什麼?可以從動作、詩人的心境、詩歌的意境等角度進行比較。小組討論一下。

生:小組討論。

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

做個動作模擬一下,帶着動作朗讀一下。動作:有意而見,找尋;無意而見,不期而遇。介入《獨坐敬亭山》

心境:悠然;喜悅

(意境:介入《人間詞話》:無我——天人合一。我和山的關係有什麼不同?欣賞和被欣賞,從屬;平等)(待定)

師小結:其實讀“jiàn”還是“xiàn”,古人爭議了一千多年也無定論,更何況今天這麼短暫的時間,在我們這小小的語文課堂之上呢?其實對於我們而言,讀什麼的結果並不重要,關鍵是剛纔我們一起理解、體會的過程纔是最美妙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那麼貼近了文字、貼近了詩歌、貼近了陶淵明,體會了他的悠然之境,更讀出了我們自己。

接下來,就讓我們帶着你自己的理解和體會一起來讀這四句詩。

(2)師:理解有了,體會也有了,但我覺得還不夠“悠然”。來看“悠”,yōu第一聲,手拿起來比劃一下音調(板書),第一聲我們稱爲平聲,從這個音調上看應當怎樣來讀?

生:語氣平緩,延長音,心靜如水。 生讀。齊讀。

2、師:在這聲朗讀裏,我們體會到了詩人與自然相親相悅的悠然心境。這樣的心境詩人是置身在怎樣的環境中產生的?(讀讀詩歌的前四句。)

生:結廬在人境,在人羣聚集的地方。

師:人境,人羣聚集之地。奇怪,詩人既然要歸隱,爲何不結廬在“深山”,結廬在“老林”,反而要在人境?

生:……

P: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解釋此話。看看古人對隱的理解,對我們有何啓發?

生: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隱居於山林是隻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因此他們隱居於市朝纔是心靈上真正的昇華所在。

師:隱士之“無喧”並非靠外在的環境闢得,而在於內心。如果心靈的“焦距”調好,就可以“大隱隱於市”,處鬧市若幽谷。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那麼身處人境,如何才能沒有車馬之喧呢?回到詩歌看看詩人是怎麼說的。

生:心遠。

師:心靈遠離什麼呢?P:顧城有一首詩《遠和近》:

一會兒看我

一會兒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你離我遠了,就離雲近了。那麼,心離 遠了,就離 近了?

示例:……

生:……

3、悟得很好!我們都悟到了“此中之真意”,可陶淵明爲何卻“欲辨已忘言”?爲何不說?

(1)生:不願說,說了也沒用。世俗之人無法理解和溝通,曲高和寡。

(2)師:陶淵明不會彈琴,可是他家裏總是放着一把無絃琴,就是沒有琴絃的琴,高興起來的時候他就撫琴自娛,沒有琴絃肯定沒有聲音,然而陶淵明卻說“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就是說只要有琴動的意趣就不需要有琴絃的聲音,這是何等的情趣啊?對你有何啓發?

生:不想說,不能說,得意而忘言,真意,心領神會即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師:正如《莊子》所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大道不稱,大辨不言。”就是說,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複雜的感受,於是古人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用音樂來唱,用舞蹈來跳,然而當唱也不夠,跳也不夠之時,便是忘言,語言的盡頭便是偉大的沉默。

師:然而,陶淵明僅僅是不想說嗎?如果是不說,當用這個“辯”,從言,而不是這個“辨”,治也,從刀,僅在內心有所判斷。這兩個辮字詩人的內心是否一樣?

生:辯,重在說,表達出來,有點點自得;辨,心裏連想都不想,超然悠然。

師:佛教中有:“辯”是有執,那“辨”便是無執。是啊,生命之真意,何需言說?(稍作停頓)無需言說!她一如風拂水上,微起漣漪便已悄然逝去。

四、感受陶淵明

師:P,選一張陶淵明的像放在詩歌邊上,通過讀他的詩,你覺得選哪張最合適呢?

生:……

師:畫和詩都一樣,重要的不是追求內容的切合,更在於追求意境的相似。

面對陶淵明,伴着優雅的古琴曲,帶着悠然的心境,一起來吟誦《飲酒》,讀時把最後一句重複一次。

生讀。

結語:“人生,何妨悠然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