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月亮上的足跡》公開課優秀教案

《月亮上的足跡》公開課優秀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教學設想:

《月亮上的足跡》公開課優秀教案

1.這是一篇記實報道。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字裏行間透露着作者對登月成功後所表現出的喜悅之情以及對於人類聰明才智的讚歎。這篇課文的要素和順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訓練學生的速讀能力;準確地概括課文內容的要點。同時要通過對本文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和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這是本文的教學目的。

2.本課教學用1.5前半節課進行常規教學,以指導學生自讀爲主,後半節重點是對知識的拓展與遷移。

3.主要教法:互動式教學法

4.創新訓練:把登月的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作簡要的解說。

 一、導語激趣,引入課題。

1.課間播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2.教師:同學們,剛纔那首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蘇軾的這首詞,除了讓我們感受到兄弟間的濃濃情意之外,也勾起了我們對月亮的想象。其實我們人類早就有登上月球的願望,並因此產生了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

《嫦娥奔月》的故事,就直接代表了古時人們對神祕月球的無限嚮往,當然,嫦娥奔月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嫦娥並沒有奔上月亮,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今天,我們先看一個短片,簡單瞭解一下人類對月球探索的歷程。

  二、詞語積累:

1.在同桌的詞語抄寫本上寫出自己認爲要掌握的詞語,並設計成小測題,同桌互測互改。

2.建議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①暢談:盡情地談。②昂首挺立:擡起頭筆直地站着。 ③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三、學法指導:(寫什麼?怎麼寫?爲什麼寫)

1.寫什麼?――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

2.怎麼寫:――按時間先後順序寫。

既然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寫的,那麼請將有關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教師提供時間線索,指名複述,要求其他同學不看書填表。)

時間與事情的進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19日晚8點33分飛船飛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點

20日上午7點32分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時39分登月艙打開艙門

1969年7月21日11時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飛船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

3.登月的全過程可以分爲幾個階段?

明確: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爲四個階段:

①準備(3-4)升空前氣氛、登機

②升空(5一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10—14)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15一18)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登月感受

4.根據這些時間的變化,畫一張人類首次登月全過程的示意圖,並作簡要解說。

5.爲什麼這樣寫?引導學生了解人類首次登月的歷史意義。

 四、延伸拓展:

可以啓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麼?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②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

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

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五、想象:

① 假如你駕駛着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麼感受?你會做些什麼?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爲《我駕飛船登月》。 ② 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並在寫作中儘可能地使用。

  六、小結。

1.這篇記實報道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登月成功後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歎。本文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瞭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

 七、作業:

綜合實踐活動:探索月球的奧祕(舉行知識比賽)

利用一節閱讀課讓學生到圖書館瞭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可以讓學生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祕》、《十萬個爲什麼》《宇宙探索》《自然與科技》《科學24小時》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爲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