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社戲》課後反思

《社戲》課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社戲》是魯迅先生一篇經典作品,也是7下語文書裏一篇很適合學生學習 的文章,下面給大家分享了《社戲》的課後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社戲》課後反思

  《社戲》課後反思1:

在上《社戲》這篇課文時,我也是這樣做的。

一、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充分考慮教材特點。

本篇文章是鄂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話題是《幸福的滋味》,單元閱讀要求是“閱讀本單元課文,揣摩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語句,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但這篇文章,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說;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爲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二、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充分考慮文章特點。

有人說教《社戲》課文最後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鑰匙。在備課的時候,我也在考慮,作者爲什麼把文中的戲和豆說的那麼好?我們知道,這篇文章是作者對童年生活回憶。大抵來說,回憶的總是美好的事物。那麼,該如何來引導學生來理解這篇文章呢?從《社戲》文章來看,那晚的戲並不好看,豆呢也僅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卻說是:“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爲什麼作者如此難忘呢?

三、在教學過程的落實上,充分引導學生參與。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堂課我十分注重讓每個學生全員全程參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文眼,即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發學生去認真讀書,充分地和文本進行對話,去思考、討論、交流。

我嘗試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成爲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如果經常有意識的讓學生質疑,我相信,學生質疑的能力會得到充分的提高。會使課堂成爲一個充滿創造和發現的樂園。

當然,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對學生的課前準備沒有足夠的重視。雖然有要求,但是學生是否認真落實沒有認真的去檢查,也沒有去細緻的去搜集學生的疑問,以致於在課堂上不可能很好的解決學生中很有價值的問題。

二是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進行很好的分析。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生活與作者的生活的時代差異,整個教學過程中感覺有些教學要求有些拔高。

  《社戲》課後反思2:

我在上《社戲》這一課時,講到“偷豆”部分,有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大文豪魯迅小時候怎麼也會和平橋村的小夥伴一起偷東西?要是我們現在這樣做,早就被學校記過處分了。”這位學生的話一停,馬上就有幾位學生隨聲附和道:“是啊,可能他們小時候的思想品德也不是很好吧?”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反對,有的贊成,看到這種情景,我知道以現在的道德觀來衡量,學生對文中“偷豆”這件事是有看法的。於是我把他們分成甲、乙兩方,讓他們討論。學生似乎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討論得非常激烈,有的學生已迫不及待地舉起手,想盡快發表自己的看法。看到學生討論這麼激烈,我由衷地高興。因爲他們已有正確的道德觀,能認真地思考問題。

這個教學片斷,給了我很多啓示。我從中發現了學生的閃光點,他們思維敏捷,敢於創新,能大膽質疑。作爲教師,我們要鼓勵他們大膽質疑,不要人云亦云。我們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思考,儘量以幫助的方式引導學生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

  《社戲》課後反思3:

《社戲》是魯迅先生一篇經典作品,也是7下語文書裏一篇很適合學生學習的文章,內容寫的是自己童年的看戲經歷,其中有很多學生很感興趣的情節,比如月下歸航時的偷豆、和小夥伴們釣蝦等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好似身臨其境,所以對課文也很感興趣。

一、目標設定

這篇文章我們設置了三個目標:

1、品味作者“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中流露出的真純感情。

2、品味語言,賞析小說清新、細膩、優美的景物描寫。

3、感受農家老人、少年的淳樸善良,學習通過神態、動作、語言等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目標完成

文章在學習過程中,3個目標都按照要求順利完成,第一個目標以往在完成的時候,往往會從頭分析,一直到最後,到是順理成章,但是沒有什麼新意。而這次我們先設置一個主問題:“那夜的戲好看嗎?那夜的豆真的那麼好吃嗎?”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之後,學生開始帶着問題讀課文,在課文中尋找戲是否好看,都是否好吃,並找到足以證明自己觀點的依據。於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就可以完全理解是或者不是,而且還能理解出爲什麼戲並不好看,豆並沒有那麼好吃,而作者卻認爲“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第二個目標是讓學生先選擇了景物描寫的段落,而後自己從不同角度分析其手法和作用,學生通過分析能夠感受到文中優美的景物描寫。第三個目標的實現是通過學生選擇文中自己喜歡的人物,並說明理由。

三、點滴閃光點

這堂課學生整體很活躍,很明顯學生對文章感興趣,對設置的問題感興趣,尤其是在完成第一個目標時,學生針對“那夜的戲好看嗎?那夜的豆真的那麼好吃嗎?”這個問題回答時,有說好看、好吃的,有說不好看不好吃的,雙方脣槍舌戰,據理力爭,由此達到了課堂的一個高潮,從爭論中,學生也很明顯的找到了答案。這堂課的另一個亮點是學生自己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先給了學生提示“可以從色彩、氣味、動靜、修辭等方面來分析”也是學生有了方向,再給足學生時間。而後學生的分析令我都非常驚歎,分析的既透徹又規範,而且積極性特別高,把原來上課都需要老師一個一個講解的點都分析到了,而且分析的特別好。

四、有待改進的地方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所以在課上的朗讀不夠,沒有能通過朗讀讓學生去體會感情,其實現在想想,可以通過片段的朗讀來進行賞析,比如說到戲好不好看時,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