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十三歲的際遇》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下《十三歲的際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5W 次

田曉菲,天津人,五六歲時,在家長的引導下讀了很多詩和其他文學作品,是個不折不扣的“小書呆子”。後來,又學寫作,並在初中時出了她的第一本詩集。十三歲時,她被北京大學英語系破格錄取,後來她又出國留學。這篇文章是他十六歲時,爲紀念北京大學建校90週年寫的。

六年級語文下《十三歲的際遇》教學反思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反思【1】

《十三歲的際遇》上完了,我覺得這是我開學以來上得最快樂的一篇課文。從我的個人愛好來說,我比較喜歡散文,文字優美,清新淡雅,本文正好契合這 點。另外,這篇課文也符合學生心理,文中所涉及的北大是同學們心目中的聖殿,有許多人文資源可以挖掘,田曉菲的少年成才經歷也讓同學們敬佩不已。抓住這兩 點,就很容易地抓住了學生的心,一下子激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材的處理上我着眼於人文教育,我覺得正契合了這篇文章的主旨。在教授 新 課的時候我儘量用自己的真實理解和親身體驗引導學生欣賞文章,緊扣對文章優美、有韻味語言的品味和作者對北大深厚而複雜的感情展開討論和交流,努力培養學 生的鑑賞和感悟能力。另外,針對普通班學生普遍缺乏自信心和恆心的教育實情,授課中我還從田曉菲的自信心開始拓展,鼓勵學生樹立必要的自信,要他們相信自 己能夠化平庸爲神奇,化渺小爲偉大。同時用作者的讀書經歷啓發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創造!鼓舞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進取意識

不足的是我上課在對個別問題進行提問時,引導失誤,學生好長時間才把握住要領,還有一些總結性的語言,我總結得不是很凝練。我想,這可能是由於我是新老師,很多經驗不足所導致。以後我還要多向老教師請教,多向師傅學習。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儘快地成長起來!

  《十三歲的際遇》教學反思【2】

這是一件真實的教學事件,發生在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的下午,語文課上,我和16班的同學們一起學習田曉菲的文章——《十三歲的際遇》。

《十三歲的際遇》這篇文章,表達的是作者對北大的一種深深的愛,作者雖說年齡和現在的初一孩子差不多,但是,作者對北大的那種愛離孩子們很“遠”,北大也離孩子們很“遠”,所以爲了能讓孩子們感受到這種“愛”,只有兩種方式:1.教師用激情的課堂,帶領孩子們進入這種深沉的愛中。2.讓孩子們通過自己對某件事物的愛,和作者對北大的愛進行類比,這樣也能夠達到“體會作者對北大的愛”這樣一個教學目標。但又要試問,現在的高度緊張的工作環境下,又有多少富有言語激情的教師呢?

所以,我在課堂上採取的是後者,切入點是文本中的一首小詩,“沒有什麼能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縱然岸旁有玫瑰,有綠蔭,有寧靜的港灣,我是不繫之舟。”這首詩展現了作者要爲北大創造輝煌的決心,更體現了作者對北大深沉的愛,我在全部文本分析完畢之後,向全班同學拋出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作者在自己16歲時就愛北大愛的那麼深沉,我想在你們13年的生命歷程中,肯定對某樣東西也愛的深沉,請你們想着對這個東西的愛,模仿這首小詩,自己寫一寫。”頓時班級裏就炸開了,每個人都在抱怨很難,覺得寫詩對他們來說太難了,可是,卻有個別孩子,迅速拿出了筆,開始寫,小聰就是其中一個。

根據“生本”的觀念,這節課的這個環節,全部交給了學生,我隨機選擇學生,讓他們展示自己的作品,並且,說說爲什麼這麼寫。

在幾個學生展示完自己的作品以後,我點到了小聰,小聰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展示臺上,詩句是這樣寫的:沒有什麼能使我停留,除了陪伴,縱然有名車,豪宅,金錢,我是一顆孤獨的小草。

全班同學突然都沉默了,每個人似乎感受到了這首詩外的情緒。小聰一個人,孤獨的站在第一排前面。

我問:“小聰,你所愛的東西是‘陪伴’,可是爲什麼你最後又說自己是一個‘孤獨的小草’呢?”

小聰支支吾吾,哽咽的說:“我,我的父母離婚了。”說完,他用左手臂擋着眼睛,右手掌撐着左手肘,顫抖着雙肩,失聲落淚。

這時全班都沉默了,我站在最後一排,問班裏的同學:“同學們,你們覺得聰聰孤獨嗎?”

全班一起回答:“不孤獨!”

我仍站在最後一排,說“小聰,你不孤獨,你有全班同學陪伴着你,還有顏老師陪着你,你一點都不孤獨。”

接着我走上講臺,走到黑板前說:“小聰,你其實不是一棵孤獨的草,你是一朵花,一棵盛開的花,並且會將是一棵成功的花,花的旁邊有我們這些小草的陪伴。”說着,我把他所寫的“孤獨的小草”圈了出來,換成了“盛開的花”

小聰離我2米遠,還在不斷的哭泣,我讓他坐到位子上,隨後,摸了摸他的頭。接着就沒有再說什麼。

課後,我也沒有再班級裏多做停留。我想給小聰足夠多的時間自己去消化。

回到辦公室後,我立刻請教了我的導師,遇到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辦。

導師說:首先要明確點出,父母的離婚並不代表愛的缺失,父愛,母愛,不會因爲婚姻關係的終結而結束。

此刻,我沉靜下來,安靜的反思我課堂上的成與敗,我的成功只在於將突發的教育事件順利的過渡到了正常的課堂中,除此以外,我對整個事件的處理都是失敗的。

在小聰失聲痛哭的時候,他始終一個人站在第一排前面,成了全班同學觀看的一個對象,那時候的他,是該多麼孤獨啊!

其次,我對他的安慰,仍然扣在他所寫的“詩歌”上,卻沒有給他一個明確的,關於愛,關於人生的答案。那是的他,是該多麼無助和困惑啊!

最後,我沒有和小聰有過任何的肢體接觸,我應該放下我所謂的架子,跑上去,給他一個擁抱,或者,動員全班同學,每個人給他一個擁抱。可是,那時在教室前哭泣的他,沒有任何人給他任何的安慰,那時候的他,心裏是該有多寒冷啊!

“生本”的力量是強大的,一旦將課堂交給了學生,每個人的生命經歷與感悟就會填充進整個課堂,課堂會顯得特別有“人”味,但是每個人對於生活的感悟程度是不同的,或深厚或淺顯,所以也就要求教師有着深厚的社會閱歷,能夠關照到每一個學生的人生體驗。就如本次教學事件中我所遇到的小聰,由於我的教學經歷太少了,面對的教學事件太少了,所以缺少應對這類事件的經驗,又由於我年齡的關係,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也很有限,所以能傳達給學生的東西也只停留在事件的表面。

語文科學,是一門最接近內心的學科,學生學習着我們祖先所創造的文字,學習着用這些文字來表達自己現在內心的情感,這本身就是一件多麼感人和令人喜悅的事情。人類的情感,人類的歷史通過一個個方塊字表達出來。可是,我們老師,真的準備好這些文字背後所承載的學生的“心”了嗎?學生突如其來的悲痛,作爲一個新老師的我,真的有能力來化解嗎?我說的那幾句蒼白的話,能安慰那一顆凋零的心嗎?事後,我很難過。我想對小聰說:對不起。

本次事件,給我的震撼實在太多,帶給我的思考也實在太多,我本身也如一棵孤獨的草,卻被小聰的眼淚澆灌,開出了一朵“思考”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