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爸爸帶我去爬樹》教案

六年級語文下冊《爸爸帶我去爬樹》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教學目標:

六年級語文下冊《爸爸帶我去爬樹》教案

1、讀通課文,按照爬樹前、第一次爬樹、第二次爬樹、爬樹後順序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小作者爬樹前、第一次爬樹、第二次爬樹、爬樹後的心情變化。

3、通過感悟文章主題,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迴歸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感情意識

教學重點:

體會爸爸帶“我”去爬樹的深意,感受迴歸自然的樂趣。

教學難點:

從小作者心情變化的描寫中比較兩次爬樹的不同,滲透對比的表達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談話法,討論法,朗讀法,對比法,自學法,合作法,探究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揭示主題,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平時同學們都和爸爸媽媽到哪裏玩呢?生彙報:我和爸爸媽媽到花溪公園玩。媽媽帶我去天佑城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順峯山。在家鄉時爸爸帶我爬過村邊的大榕樹。……

2、引出課題。

3、審題。從課文的題目中,你瞭解到什麼?你想進一步瞭解什麼?如果讓你來寫,你會寫什麼?

生:我瞭解到作者通過寫我學會了爬樹來體現爬樹的樂趣。我知道這是一篇寫事的文章。如果讓我來寫,我會想像爸爸教我如何爬樹?

師:你爲什麼要用上“想像”?

生:因爲我爸爸不要說教我爬樹,就是我要出去玩他都不準,說不安全,何況這裏也沒有樹爬,所以只能想像。

二、初讀課文,理清線索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2.檢查學生字詞掌握的情況。

水渠qú 檜guì樹 槭qì樹 凹āo進去 恍huǎng惚hū

3.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說說你是用哪些方法理解詞語?

大呼小叫 熱身賽 莫名其妙 恍恍惚惚 盤算

4.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5.學生瀏覽課文,看看在爬樹的過程中,作者又記敘了哪些內容。(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板書小提綱——爬樹前、第一次爬樹、第二次爬樹、爬樹後。)

三、自讀課文,交流感悟

(一)在爬樹的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有哪些變化?小組內閱讀交流。

(二)集體交流,共同品讀。

1、圍繞本單元主題“樂趣”,查找文中能表示“樂趣”的相關語句。

(爬樹“非常舒服”“很快樂”“很舒服”等語句,明白了這種感覺來自樹,來自樹上能看到而在地上看不到的景緻,也來自“爬”的過程,來自爬樹過程中體會到的父子情。這便是爬樹的樂趣。)

2、交流:爬樹前“我”的心情怎樣?

(“我開始擔心起我能不能爬上樹,爬樹要有什麼本事,要不要帶一些手套、護膝”這句話體會作者此時的心情是“擔心”。)

3.學生交流,教師板書:擔心。

4.交流第一次爬樹時作者的心情。

(“在爸爸的指導下,我緊張地爬上樹杈,手死死地抓住,腿不顧一切地翻下去,肚皮和胸脯全都不敢鬆勁地樹身上······”),抓住“爬上,抓住,翻下去,貼在”等描寫作者動作的語句體會。

5.學生談自己的感受,教師板書:緊張。

6.交流第二次爬樹時作者的心情。

(“不知怎麼的,我越來越覺得身子底下的樹幹很親切似的,我貼着它,抱着它,抓着它,好像是一個可以信賴的朋友;有時,還會覺得它是活的,而且很溫暖,不像爬鐵管那樣令人發抖。······我的四周都是枝條、綠葉,我像只猛獸,站在地球上!”)

7.學生交流,老師板書:自豪。

8.比較:第一次爬樹和第二次爬樹有什麼不同?

第一次爬樹:大呼小叫,像動物。

第二次爬樹:覺得親切,像猛獸。

9.交流爬樹後作者的心情。(圍繞課文第19—22自然段談自己的感受。)

10.教師相機板書:快樂。

四、合作探究,理解主題

1.結合課文中的疑問句“人在樹上真的很舒服。爲什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2.引導學生感受文章通過“爬樹”來突出“迴歸自然”的主題。

3.引導學生深思:現實生活中“爬樹”不太可能,那麼應該怎樣迴歸自然呢?有沒有迴歸自然的親身經歷和喜悅感受想與大家分享?

4.課堂練習。

鼓勵學生把城市人迴歸自然的設想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或把親身經歷和感受記錄下來。

5.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鞏固知識

仿寫一篇習作:《爸爸帶我去 》或者《××帶我去 》。

六、板書設計:

爸爸帶我去爬樹

爬樹前 擔心

第一次爬樹 緊張 迴歸自然

第二次爬樹 自豪 熱愛自然

爬樹後 快樂 保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