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文言文《與朱元思書》學習要點歸納

文言文《與朱元思書》學習要點歸納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與朱元思書》學習要點

文言文《與朱元思書》學習要點歸納

本文選自《藝文類聚》卷七。

 關於作者:

吳均,南朝梁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好學有俊才。他通史學,私自撰寫《齊春秋》,披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不少醜聞。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職焚其稿的迫害。後奉詔撰寫《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齊代,未成身死。善詩文。其詩清新,且多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文科清拔有古氣,時人或仿效之,稱爲'吳均體'。

學習本文,首先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初步瞭解課文內容,並結合課文的全部註釋,找出生字、生詞,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釋。理清文章結構。

文章分三段。

第1段,總寫富春江從富陽至桐廬間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2段分寫'異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點突出其'異'。

第3段分寫'奇山',以羣峯對峙,爭高直指和水聲鳥聲蟬聲猿聲突出其'奇'。

 思考:

1、讀了此文,你認爲這篇文章從應用範圍及標題形式看,它屬於什麼文體?從文章內容上看,又屬於什麼文體?從語言特點看,是什麼文體?

從應用範圍及標題形式看,它屬於書信。

從文章的內容看,它屬於遊記(散文)。

從語言特點上看,它屬於駢文。

2、文章第1、2段中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天共長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麼?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3、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麼?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4、文章突出表現水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後呼應的兩句話是什麼?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相呼應。

6、第3段寫景的手法運用在文中有何作用?

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對偶修辭方法,作者從景物的形狀、光線、聲響和給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繪兩岸的山景。景色寫得生機勃勃,富於動感,富於生命力。

7、作者爲什麼發出'望峯息心'、'窺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爲作者此時可謂陶醉於大自然的絕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間爭名奪利、官場角逐的一切,都變得了無趣味了。另外,作者被這奇偉、瑰麗、美妙、和諧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變得更奮發,精神得到洗滌而變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這裏的一切是那麼恬美而和諧、幽靜而美妙,作者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自然暫時忘記了塵世的角逐和俗務的纏身。

 深入探求:

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這封信中生動地描繪了浙江富陽、桐廬一帶的富春江上的秀麗景色,表現了他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同時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現實、寄情山水,想過隱居生活的消極處世思想。

 積累:

1、詞類活用

負勢競上   上,名詞,這裏用作動詞'向上生長'。

互相軒邈   軒,高。邈,遠。這兩個形容詞在這裏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彷彿都在爭着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2、特殊句式

急湍甚箭(甚於箭,此箭還快。省略句,爲了字數整齊,中間的'於'字省略了。)

一、《與朱元思書譯文》譯文

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羣山是同樣的顏色。(我的小船)隨着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裏(的水路上)。盡是奇山異水,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着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着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彷彿要比一比,看誰爬得最高,伸得最遠,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峯。(山間)的泉水衝擊着岩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彼此嚶嚶地叫着。十分和諧。蟬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峯,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會平息自己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於社會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二、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與朱元思書》賞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騷人墨客,吟詩作文,爲今人留下了衆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駢文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僅用一百多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譽爲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辭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人歎爲觀止。

1、意境美

文章開篇以簡潔的筆觸,給我們勾畫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陽光明媚,天高雲淡,空氣清新,山色蒼翠,並總述自富陽至桐廬水上之遊的總體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出其晶瑩清澈的靜態美:這水彷彿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見底,連那倏來忽去的游魚,水底累累的細石,都可以一覽無餘。然後以比喻誇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動態美:這水有時又迅猛奔騰,一瀉千里,使人感到驚心動魄。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山本是靜止的,而在作者筆下,卻彷彿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彷彿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峯',層巒迭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鳥和鳴,知了叫個不停,猿猴啼個不住,這些歡快的聲音,匯成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廕庇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徵,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爲讀者描繪出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讓讀者充發享受到了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二、志趣美

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寫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我們可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我們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鬆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讚頌。更令人讚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峯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細細品味,作者的這種志趣,既不同於'知其不可而爲之'的積極入世,又不同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消極遁世,它是一種對輕鬆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嚮往,對歡樂生命的禮讚。它比前者少了份嚴肅,多了份瀟灑,比後者少了份悲觀,多了份開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態,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並感到親切。

 三、語言美

駢文是一種講究形式的文體,作者吳均是南朝知名駢文家,其代表作《與朱元思書》自然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上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採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並於文章後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如'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

但本文又有異於當時一般的駢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體現了可貴的突破與創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運用了'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樣的五字與四字交替運用的句式,這就避免了駢文刻板劃一的弊病,使語言顯得活潑灑脫;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幾乎沒有對偶,無異於一般散文(尤其是第一節),後半部分則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對偶句,這樣駢散結合、疏密相間的安排,使語言靈活多變,更具韻律美;其三,文章沒有像一般駢文那樣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全文除'鳶飛戾天'一處用典以外,均採用白描手法,寫景狀物,力求準確傳神,這使文章語言顯得清新自然,生動流暢,在當時以綺麗浮靡爲主流的駢文中顯得卓爾不羣,超凡脫俗。

 四、結構美

《與朱元思書》篇幅雖短,但也很講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 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髮和描摹,結構上脈絡分明。

寫景順序上先'水'後'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寫景重點上,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徵,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爲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爲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總之,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