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北師大版九下《爲什麼有貧窮和富裕》教學設計

北師大版九下《爲什麼有貧窮和富裕》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教學目標】

北師大版九下《爲什麼有貧窮和富裕》教學設計

1、理清結構,把握本文作者的觀點。

2、瞭解本文論證的特點。

3、結合本單元的學習,培養正確的貧富觀。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本文作者的觀點,瞭解本文論證的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范進中舉》、《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還有《乞丐》,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諷刺那些歧視窮人的人在道德品質上的缺陷。那麼,歧視窮人爲什麼是不應該的呢?文學家都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士作了回答。他認爲:“一個人是貧窮還是富裕,這首先是一件碰運氣的事情。”這是一個看來有點驚人的回答。但是作爲經濟學的最新理論,卻獲得當今世界廣泛的認同。他的看法是否有理?他是如何闡述自己的看法的?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單元唯一的一篇議論文《爲什麼有貧窮和富裕》。

  二、作者簡介(投影)

本文作者:Daniel Mcfadden,1937年7月29日出生。美國經濟學家。他因爲提出“暗示選擇”理論而和詹姆斯赫克曼共同獲得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從事教學工作。

  三、整體感知,把握作者觀點

1、重溫有關議論文的三要素的相關知識。

2、學生自主思考:在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些觀點?

3、學生交流。

〔學情預測〕本文作者的觀點比較分散,學生尋找的觀點可能會失之零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比較中思考、整合,培養學生捕捉有效信息的準確性。

4、討論明確。

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以下觀點:

一是“一個人是貧窮還是富裕,這首先是一件碰運氣的事情”。

二是“我們的世界就是不公正的,就是這麼回事。……在好幾千年裏,人類一直沒有發明可以公平分配財富、不讓產生窮人的經濟制度。”

三是“儘管市場經濟有着種種缺點,這仍然還是迄今人類所想出來的最好的經濟制度。”

最終歸結爲一句話:“‘世界是不公正的。'從根本上來說,我們人類是自私的,我們首先想到我們自己,以後也許會想到別人。”

  四、研讀課文,瞭解論證特點

(一)學生研讀第一段到第八段。

1、學生閱讀第一段到第四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提出第一個論點的?

2、學生交流。

〔學情預測〕學生對每一段文意的理解可能不是很到位,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尋找關鍵信息。

3、明確:先從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窮和富的現象說起,循循善誘,自然引出論題:“爲什麼有貧窮和富裕?”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論點:“一個人是貧窮還是富裕,這首先是一件碰運氣的事情”。

4、學生研讀第五段到第八段,小組討論:文章是如何論證第一個論點的?

5、交流明確。

〔學情預測〕學生對主要內容的歸納可能不到位,教師要提點學生簡明地表達。

作者從幾個方面來闡明:

(1)不同的地區和家庭貧富程度是懸殊的,而人們出生在什麼地方和家庭,純粹是碰運氣的,偶然的事情。

(2)各個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狀況也大不相同。人們既能繼承財富,“也能繼承貧窮”。

(3)就算有非凡天賦的人,但若在落後的地區,也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4)教育質量,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機遇。教育的好壞,決定了日後收入的高低。

(二)學生研讀第九段到第十五段。

1、學生研讀第九段到第十一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得出第二個論點的?

2、學生交流。

3、討論明確:

作者先提出一對矛盾。問題的一個方面是:收入一共可以分爲三種。一是出賣勞動力,二是生產資料,三是企業的經營和管理。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外一方面則是:一些人由於種種原因(疾病,缺乏自我約束力,意志力,吸毒等等)而收入甚微。另一些人雖然沒有這些缺點,也有技術,但是找不到工作,失業了,因而十分艱難。作者用最後一種情況作爲文章的過渡,引出了第二個論點。

4、學生研讀第十二段到第十五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引出第三個論點的?

5、討論明確:

第二個論點不但是個觀點,而且是個問題。由此,作者進一步提出:如何解決這種不公平呢?第一種是市場經濟。接着就對市場經濟進行通俗的分析。一方面是,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就是有“效率”。但是,它也有缺點,那就是並不對所有的人都“公正”。第二種是計劃經濟,其好處是全社會“共同決定社會財富的分配。”但是,這種經濟模式不能讓勞動和利益直接相關,沒有利益的刺激,就沒有強有力的動力,這就是人的本性。加之中央官僚機構的工作人員既沒有切身利益的推動,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信息。這樣的計劃經濟,就轉化爲無計劃經濟。

在這樣分析的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第三個論點:儘管市經濟有着種種缺點,這仍然還是迄今人類所想出來的最好的經濟制度。

(三)學生研讀最後兩段。

1、學生思考:第十六段作者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2、討論明確:要用政府的稅收政策來抑制市場經濟的消極性,但是要有限度,否則會破壞效率。

3、學生在文章中劃出最後的結論:“世界是不公正的。”從根本上來說,我們人類是自私的,我們首先想到我們自己,以後也許會想到別人。

  五、教師小結

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的議論文結構,是比較粗淺的議論文,比較複雜、深刻的議論文,一般不這樣,而是採取層層深入地展開論點,最後得出結論的模式。

這種結構的文章,和三要素的議論模式最大的不同是,三要素的議論文,是先有論點,而且是現成的論點,然後去選擇與之一致的材料;而今天講的議論文,則重在立論,並不是先有一個無庸置疑的論點,而是不斷去探索論點,發展論點,最後得出結論。同時還明確指出,這個論點,不一定是真理的終點,還有許多探討的餘地。全部文章就是一個層層推進,不斷排除可能產生的片面和謬誤,確立論點的過程。論證也不是一次性,往往是剛剛論證了一個局部論點,又提出一個與論證不一致的現象,迫使論點再調整。因而,這種模式的特點,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不斷分析問題,從而深化論點的過程。

六、拓展討論

1、學生討論:你是否贊成文章的結論?我們可以如何規避人性的弱點?

(本題允許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即可。)

2、如果范進、孔乙己、于勒、“乞丐”和陳小手生活在文章中所說的“市場經濟”社會,他們是貧窮還是富裕,請具體分析。

(本題在回答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重在言之有理、有據,要從人物性格以及《爲什麼有貧窮和富裕》一文的觀點出發加以分析。)

 七、佈置作業

1、完成“閱讀練習8226;探究”第三題。

2、完成《伴你學語文》中的本課練習。

 附板書設計

層層深入,最後得出結論:

1、一個人是貧窮還是富裕,這首先是一件碰運氣的事情。

2、我們的世界就是不公正的,就是這麼回事。……在好幾千年裏,人類一直沒有發明可以公平分配財富、不讓產生窮人的經濟制度。

3、儘管市經濟有着種種缺點,這仍然還是迄今人類所想出來的最好的經濟制度。

4、世界是不公正的。從根本上來說,我們人類是自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