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語文版必修三《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教學設計

語文版必修三《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教學設計思路

語文版必修三《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教學設計

本文語言雅緻而又明白曉暢,內容並不深奧,也比較貼近與學生的審美層次,寫作很講究章法,是恰當處理“主題與變奏”關係的範例。因此這篇文章學習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不能因爲文章屬於略讀課文,而隨意處理了之,反之,應該精心設計。

“學以致用”是這篇文章教學設計的原則,一是能用“重複與變化相統一”的眼光來審視周圍的事物,一是能注意寫作中的“重複與變化相統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藝術創造中重複與變化的藝術規律。

2.理解本文對事物嚴謹、辯證的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掌握提要鉤玄的閱讀方法。

2.訓練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體味作者對人類文明的熱愛,對傳統文化和建築文明的鐘情,引導學生品評自己周圍的城市風貌,關心家鄉,關注社會。

2.品味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繪畫、建築的含蓄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藝術規律。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課時安排

一課

  教學方法

利用多媒體音樂、美術等醞釀課堂教學氣氛,在老師指點下學生自學,在課堂氣氛中陶冶學生的情操,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用具

幻燈片;《碩鼠》文印資料;舒伯特《鱒魚》音頻資料;《清明上河圖》、明清故宮、頤和園長廊等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師生齊誦《碩鼠》)《詩經》產生於2600年前的春秋時期,其中有很多作品就是用這種重章復沓的形式來反覆感嘆抒發感情。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審美情趣,從《詩經》以來就滋養着中國人。對稱和諧,然而又平中出奇,千姿百態。這一審美情趣延伸到中國人的各個生活層面:音樂、舞蹈、建築、服飾、書法等等。其實不獨中國人,世界各個民族都不約而同生成了這種審美眼光。我們就來看看樑思成對這一現象的探究。

樑思成,飲冰室主人梁啓超的兒子,林徽因的丈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者,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人之一,中國建築學家,建築史家,建築教育家。同學們猜一下,他會主要從什麼角度來談這一審美現象呢?

 二、整體初讀,整合內容

速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層次,概括各部分內容。

明確: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一)(1)本段的意思是說,凡是有持續性的藝術創作,就既要重複,又需要變化。只有重複而無變化,作品就必然單調枯燥;只有變化而無重複,就容易陷於散漫零亂。“音樂、繪畫、建築之間的通感”指的就是這些藝術創作中的重複和變化。這一段是全文的綱。

(二)(2~7)明確:這幾段是說作爲有持續性的藝術創作,音樂、舞蹈和繪畫都是重複和變化的統一。2~3兩段說音樂,第4段說舞蹈,5~7段說繪畫。音樂是一種時間持續的藝術,音樂的重複是指它的主題,變化是指它的變奏,作者舉了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爲例加以說明。舞蹈多是時間與空間綜合持續的藝術,幾乎所有的舞蹈都在變化中有重複,這重複就是指動作的重複。繪畫中的“手卷”多也是時空綜合持續的藝術,都有重複和變化的統一,作者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李公麟的“放牧圖”爲例來說明。

(三)(8~15)這一部分的意思是說作爲一種空間持續的藝術,絕大多數建築都是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有機統一。作者列舉了人民大會堂、故宮、頤和園的諧趣園和長廊等建築,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作者詳細解說了故宮和頤和園的長廊。故宮從中華門到天安門是一口氣排列下來的千步廊,從天安門到午門是一間間重複的朝房,進入午門後又是一座座大同小異的大殿。整個故宮的每一組羣建築,全都是統一規格、統一形式建造的,連彩畫、雕飾也是一樣的。千篇一律的重複表現出皇家氣象的大氣。但統一中又有變化,朝房到大殿就是變化,大殿的主體與兩側的廊、廡、樓、門的不同也是變化,變化又不使人感到單一。頤和園的長廊是千篇一律,全都是無盡的重複,但長廊前的臨湖迴廊上的花窗就是一個變化,花窗的變化是長廊的前奏,重複和變化和諧統一。

(四)(16)批評了我們有些住宅設計的弊端,要麼變化得眼花繚亂,要麼重複得讓孩子找不到家,即單一的千篇一律或千變萬化,沒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提醒建築設計師們注意。

(這種分層的方法並不是惟一的,還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第二部分2~7自然段,第三部分第8~16自然段。具體分析見上)

 三、歸納提要

學生說一段話,爲這篇文章做一個提要。(凡是有持續性的藝術創作,無論它是時間上持續,或是空間上持續,或者是時空的持續就都既需要重複,又需要變化。做到千篇一律和千變萬化的有機統一。現在的建築設計也要注意這個問題)

 四、重點解讀(幻燈片顯示)

體會材料、分析與觀點之間的關係,同時訓練對主要內容進行篩選和組織的能力。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讀課文思考。

1.人民大會堂的幾十根柱子有什麼特點?(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簡單重複)

2.北京故宮的前三殿、後三殿,廊、廡、樓、門等有什麼特點?(在時間持續的同時,空間也連續着“流動”,空間與時間,重複與變化的辯證統一在北京故宮中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3.頤和園中的諧趣園有什麼特點?(與北京故宮相同)

4.頤和園的長廊有什麼特點?(無盡的重複,千篇一律之尤者)

5.迴廊牆上的花窗有什麼特點?(各具一格,千變萬化)

6.這幾個建築有着怎樣的共同之處?(一切優秀的個體建築或者組羣建築,都以建築物形象重複與變化的統一取勝,既是千篇一律,卻又千變萬化)

  五、探究質疑(幻燈片顯示)

1.有人認爲,雖然本文的副標題寫的是“音樂、繪畫、建築”,但文章重點是談建築,談音樂和繪畫也是爲了談建築,你同意這樣的看法嗎?

(談音樂和繪畫確是爲了談建築,文章倒數第二段裏寫到“每一條街都是一軸‘手卷’、一首樂曲”,如果沒有了前文的音樂和繪畫,那麼“手卷”和“樂曲”的說法就失去了依託,同時我們從本文的寫作目的來看,作者是就當時的城市建築存在的問題來寫這篇文章的)

2.其實語言藝術也要講究“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的統一”,詩詞歌賦就不要說了,即如散文,議論文也要做到這樣才能算是好文章,試結合本文加以分析。

(文章在談頤和園的長廊時來了個大膽的設想:“那八百米長廊的幾百根柱子,幾百根樑枋……”用了20個“一根”。從句式上看是重複,從內容上看又在不斷的轉化,把重複與變化融爲一體,20個“一根”在語言上就給人以厭煩感,讓人無法接受。也就是說,長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麼多不同的形狀,千篇一律的圓柱才能給人以特殊的感受,長廊需要的是重複,不是變化。再從全篇的結構上看,作者古今中外,涉獵了很多的藝術門類,可以說是“變奏”,可是這些“變奏”又緊扣一個主題)

  六、拓展延伸(幻燈片顯示)

教師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之後,準確把握文章觀點,然後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從各自熟悉的歌曲(音樂)或建築中找出一些實例來,具體談談對重複和變化的理解。教師也可以準備一些材料,加入學生的討論中。

示例l:《中國石拱橋》:拱橋的石柱是千篇一律的,而“每個柱頭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示例2: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主題與變奏隨時間持續表現出的重複與變化。

示例3:故宮從大清門至太和殿,先後通過五座門、六個閉合空間(庭、院、廣場),總長約1700米。其中有三處高潮:天安門——午門——太和殿。進入大清門首先是千步廊。經過這個狹長的空間後,出現一處橫向展開的廣場,迎面是高大的天安門城樓,對比效果強烈,形成第一處高潮;進入天安門,與端門之間形成一個較小空間,頓爲收斂。過端門,呈現一個縱深而封閉的空間,盡端是雄偉的午門,有蕭殺威猛的氣氛,構成第二個高潮;午門和太和門之間又變爲橫向廣庭,舒展開曠。經太和門進入太和廣場,是巍峨崇高的太和殿,形成第三個高潮。由此可見,空間的對比變換,在故宮是一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