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錦瑟》優質教案設計

《錦瑟》優質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導語:

《錦瑟》優質教案設計

《錦瑟》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代表作,它同時可能也是中國最早和最著名的朦朧詩。

今天,我們就一起進入《錦瑟》的世界,來獲取屬於我們自己的感悟。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聽完剛纔的朗讀,可以明顯感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婉轉而又略帶憂傷的。這憂傷既來自於全詩的主旨內涵,同時也與詩人創作時的生命狀態有關:李商隱就是在寫作本詩的這一年去世的。

下面,我們將從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依次展開對本詩的探討。

  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1.哪一個詞透露出詩人寫作時的生命狀態?

(思華年)-------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都已逝去,此時的詩人正處在衰老和對往事的懷想之中。

2.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幅圖景:一位清瘦的老者倚窗而坐,看着靠在牆角的一張裝飾華麗的瑟-錦瑟(瑟,是一種音色與古箏相類似的樂器,聲音悠長而沉鬱),陷入了對往事的沉思。

很顯然,眼前這張瑟的某個特性使他產生了聯想:從瑟的身上他似乎發現了人生的某種特性,答案在首句的某個詞。(無端)

3.“無端”解釋?

(無緣無故,沒來由地)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無端”發生的事情,你們喜歡這樣的事情嗎?

對於李商隱而言,“無端”可能就是他人生的一種苦難:青年時期莫名奇妙地陷入牛、李黨爭,使自己終身仕途受挫;恩愛的妻子也在中年突然離世-------正是這些不可預測的因素使李商隱失去了很多珍貴的東西。

他將這種種的“失去”化作了首聯中濃郁的懷舊與感傷的色調,並以之串聯起接下去的頷聯、頸聯和尾聯。

 頷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1.從這一聯開始到下一聯四句,作者運用了中國古典詩文創作中一種獨特、也很常見的手法?(用典)。

2.莊周句:“莊周夢蝶”是李商隱在他的人生追憶中呈現出的第一個片段,這個典故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莊子有一天晚上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第二天早晨醒來,卻突然感到一陣迷糊:到底是我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在蝴蝶的夢中,蝴蝶變成了我?這個問題你也可以把它概括爲-------“我是誰”)

3.如果說“我是誰”是一種失去的話,失去的是什麼呢?

失去“自我”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你們有過嗎?

(我是誰?我到底要什麼?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爲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

有意思的是,莊子只是在夢中將自己變成了蟲子,而1000多年後,在遙遠的歐洲,奧地利,有一位偉大的作家,讓這樣的事在自己小說的現實中真的發生了:人真的變成了蟲子。這位偉大的作家和他的作品是----------卡夫卡:《變形記》。我們將在高三學習。

失去了自我,該怎麼辦?答案也許在下一句。

4.望帝句:一個淒涼憂傷的傳說。(杜宇是傳說中古代蜀國的皇帝。有一年,這個國家發大水,杜宇束手無策。但他手下有一個叫鱉靈的,是由鱉精變成的,卻很擅長此事。杜宇於是把他派往全國各地治理水患。在這個過程中,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鱉靈的妻子朱莉相愛。後來鱉靈治水勝利歸來,杜宇也知道了一切。在一種轟然而至的內疚和頹廢的情緒中,杜宇決定將王位和愛情全部都給鱉靈,自己孤身一人到山林隱居。可是身體的離去卻並不能中斷他對人世與愛人的思念。杜宇最終在山林中鬱郁而亡。死後變成杜鵑鳥,仍然在蜀國的天空憂傷地盤旋,聲聲啼血,表達着對故國、人民和愛人的牽掛與摯情。最終吐血而亡)。

一個曾經迷失的人,卻連死兩次還不能擺脫對曾經擁有的世界的思念和牽掛------------死都不能讓他放棄(“死了都要愛”),這種精神品質用兩個字概括就是-----------(執着)。

5.大家可以看到,頷聯仍然在談“失去”的主題,只是它被進一步具體化了:失去自我。而通過杜宇的故事,李商隱似乎是要告訴我們,“執着”就是自我迷失時最好的藥方。

 頸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1.本聯呈現了兩幅風景畫。

而且非常美麗。

一個是海上生明月,珠圓潤澤;一個是暖陽照耀原野,紫氣升騰。一陰一陽(意象),一暗一明(視覺),一冷一暖(溫度),多麼和諧。

但是,這兩幅美麗的風景中也蘊含着失去的主題嗎?

2.滄海句:這裏實際上是套用了兩個典故。

a.(古人認爲珍珠是由大海中的蚌殼形成的,它有一個特性:會隨月亮的陰晴圓缺而變化:月圓則珠圓,月虧則珠虧)。

如果說這個典故中也與“失去”有關,那麼它是一種怎樣的“失去”?

(中國有一句老話: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如果說典故中的“珠圓”象徵着人生的“歡”與“合”—一種圓滿;那麼“珠虧”象徵着什麼?(“悲”與“離”,一種缺憾)。

那麼這個“失去”就是指-------人生的一種缺憾。

回到典故:月圓則珠圓,月虧則珠虧-----這個變化是必然的嗎?人力可以改變嗎?

所以,這個典故的寓意是什麼?

(沒有永恆的圓滿,也沒有永恆的缺憾,兩者相互轉換)。

你的人生經驗是這樣嗎?

b(《呂氏春秋》記載,古代中國南海中生活着一羣人魚,它們有一個奇特的功能:流下的眼淚能變成珍珠。)

這個典故的意味可以概括爲(珠由淚生)。

眼淚代表着憂傷,這也是一種缺憾;珍珠仍然象徵着圓滿。這個典故的寓意又是什麼?

(圓滿是由缺憾孕育的,快樂中暗藏着憂傷的種子)

3.藍田句:古人認爲,埋在地下的玉具有兩個重要特點:陽光照耀則玉氣升騰,一旦近觀卻了無蹤跡。

4.這裏有沒有與“失去”相關的主題呢?

升騰的玉氣對於埋藏在地下的玉意味着什麼?(重見天日的希望),但這個希望卻不一定能夠實現(近觀卻無),當它不能實現,也就意味着----失望,而這也是一種失去。但是大家注意使這個希望產生的條件(太陽),這個條件是(永恆存在)的,言下之意是(人生的希望永恆存在)。

5.所以,頸聯談到了人生中那些必然發生、無法迴避的現實失意、缺憾與失望,但是仍有一種力量能夠將我們從這些“失去”中拯救出來。

這就是對未來和人生的希望。

  尾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律詩中的尾聯在起承轉合中起到“合”的作用,事實上,李商隱在這一聯對 “失去”的主題進行了歸結和深化。

注意幾個詞:

1.可待:豈待;惘然:若有所失。

全句翻譯:這情感豈止可以留待將來追憶,在當時就已經若有所失了啊。

2.追憶:能讓人追憶的東西一般具有幾個特性?

a是已經失去的

b是值得珍視的。

3.當時:“當時”與追憶相對,具體指什麼時候?

擁有它們的時候。

重複翻譯一次:這情感豈止可以留待將來(失去後)(再)追憶,在(擁有它們的時候)就已經若有所失了啊。

這裏有兩個問題:

 a有沒有什麼人或物是你擁有時便強烈意識到未來將要失去併爲此感到不安(和李商隱一樣)?

  b有沒有什麼人或物是你擁有時不以爲然而失去年後才痛心疾首?

第二種情況可能更爲普遍。

因爲我們在擁有某種珍貴的東西時,往往不能意識到兩件事:一是(它們將要失去;二是它們很有價值),等到認識到這一點,往往已經時過境遷,曾經的擁有已然失去。

這種體驗周星馳一定也有過,所以他才能說出這樣經典的臺詞

“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到失去之後我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

這是一種憂傷而又無奈的經驗。

這種經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人生中很多珍貴的價值是以失去的方式來認識的。

又比如我們的魯迅先生。病中的一個深夜裏,他喊醒許廣平說:“給我喝一點水,並且去開開電燈,給我看來看去的看一下。”然而許廣平並沒有打開電燈。於是魯迅便只得藉着街燈的微光看到“熟識的牆壁、壁端的棱線,熟識的書堆,堆邊的未訂的畫集,外面的進行着的夜,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將生活下去……”(《這也是生活》)這是一個人在死亡的邊界突然強烈意識到的“生”的價值。

詩人在尾聯再次強調了首聯發現的人生真相:失去是無法抗拒的-------無論你有多麼愛,多麼喜歡,曾有的一切終將逝去。但經過頷聯與頸聯的思考,詩人在尾聯似乎在暗示我們,人在失去中並非無所作爲:你應當善待並珍惜正擁有的一切。

在此,我們可以發現李商隱一共給出了三個藥方療治來自“失去”的苦痛:執着、希望與珍惜。

綜上,李商隱在他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向我們展現了生命在它短暫和只有一次的特性中所顯露的憂傷;向我們展現了自我的迷失以及人在這種迷失中的堅守;向我們展現了人生的得失憂樂以及它們的相互轉換;向我們展現了希望對於失望不可抗拒的必然來臨,但它道出的最有價值的真理卻是:人生中很多珍貴東西的價值是以失去的方式來認知的。這對於正在成長中的你們尤其顯得重要:如果我們在成長的這一刻能夠預知,人生中一些重要和珍貴的人、事是隻發生一次、永不重複且必然要失去的,也許當我們在遭遇他們、面對他們的時候便能夠更加寬容、慎重與珍惜。

以上我們從人生和生命成長的角度對《錦瑟》詩的主題作了一個解讀,實際上關於這首詩主題的理解非常多元,大家也可以其他的角度進行嘗試。

最後,全班朗讀本詩,要讀出它的沉重、深刻與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