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

高一語文《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鑑賞四五自然段,重點在第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重在老師引導同學們自主鑑賞.

 [教學過程]

  一 簡單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跟隨朱自清先生沿着幽僻的小路,終於來到了這荷塘邊,可以享受這無邊的荷塘月色了,也是我們本課重點賞析的段落。下面我們就隨着配樂朗讀,一起走進月下的荷塘。在聽的過程中,老師請同學們再次閉上眼睛,去享受這種意境,並勾勒這幅圖,看看這幅圖到底描繪了什麼,待會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同時你的感受是否比上節課更進一層,可以把畫面轉化成語言。

2、配樂朗讀

3、朗讀結束,請同學們起來分享他們腦中的畫面。

問:誰能用語言來表達他所感受到的美,畫中有什麼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板書:荷塘 荷葉 荷花 清風荷香 微風荷波 葉下流水)

反饋:同學們的感受很深,很獨特,尤其是某某同學的、、、(點同學回答中的一些經典語句),這是一個大略的勾畫,那麼這幅畫的美呢,是很玄妙滴,還需要更細緻的品味(用一種故弄玄虛的表情來說),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細細分析吧。

 二 鑑賞四五段

1、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明確:先是寫了葉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寫花,白色的,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風過處才能聞到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最後還寫到流水,流水脈脈,雖被遮住,不見其形,但留給我們的想像餘地是極大的。

[講解]:這裏用了許多比喻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先來看這一句: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這種連續比喻的手法,叫做博喻。

2、我們再來看這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提問]: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麼不同?裏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明確: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提問]:這種修辭手法以前的課也出現過,試舉些例子。

明確:(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綠》)

(2)“風裏帶着甜味”。(《春》)

[解析]:作者不僅描繪了葉子、花、荷香的靜態美,還描繪了它們動態的神韻。用了“顫動、閃電、霎時、傳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一剎那間,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用詞的精妙之處。

(3)本文後面還有一句,“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視覺寫成聽覺。

(4)劉鍔的《老殘遊記》中描寫說書人的高超技藝,使用了大量的通感,如“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把聽覺描寫成視覺。

(5)“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把視覺描寫成聽覺。

  三 講解第5小節

先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五節,其他同學思考作者如何寫荷塘的月色。

1、作者寫月色時用了哪些動詞?

明確:瀉、浮、洗。

2、假如把“瀉”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爲什麼?

明確: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爲動,“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樣寫出一種輕柔的動態,如煙似霧,朦朦朧朧,“升”則失之輕柔。

[講解]:在這裏作者用了靜態動寫的描寫,把畫面寫活了。“月光如流水”“靜靜地瀉”下來,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而青霧則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裏,朦朦朧朧地四處泛散開來,呈現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結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輕紗。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輕紗,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輕紗,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總結:無論是月下的荷塘,還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字字珠璣,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他就像是一位心靈的捕手,捕捉到荷塘裏的每一處風致,也用自己的心爲我們營造了一種意境。同時?我們也學到鑑賞寫景散文的一種方法。大家看到課後的第三題。當考試問到用這些詞有什麼表達效果時,思路就是這些詞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營造出什麼意境;同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又貼切傳神生動地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其實語文首先是享受,然後是掌握答題規律,那麼上語文課就很輕鬆,大家說是不是啊/(笑)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