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有關《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學反思三則

有關《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學反思三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之一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歎服! 經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現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裏怎麼就變樣、變味了呢?

有關《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學反思三則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衆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爲比較好駕馭。

現細細想來,覺得有幾點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1、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節節課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語文教學的多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鑑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配樂朗誦,動畫欣賞隨文入境,營造美的氛圍。研究作者與創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爲一爐,發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

但學生互動稍顯不足,聽課老師多,學生有些緊張。引導還需要大膽一些。

2、教師視學生爲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這一節課教學處處以學生爲本,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爲本,學生的求知慾望得到滿足,對語言的揣摩,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領悟,均能打開思想的閘門,知無不言,又言無不盡,再佐以教師的推敲,因而,精彩紛呈,常閃發智慧的火花。教師始終與學生處於平等的地位,不以“權威”自居,而是作爲學習課文的'一員,積極參與討論,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時要言不煩,意在點睛,給學生以深深的啓迪;有時明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爲這可能永遠是個迷”,(絕非搪塞,而是列舉種種研究成果),意在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繼續學習的空間;有時提出“現在,我能不能也提幾個問題啊”,意在深入開掘,彌補學生探究的不足。教師、教材、學生三維空間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諧的語文交響樂。

3、教師不僅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注意循循善誘、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於教師能把自身的文化積澱融合於教學之中,提高課的質量與品味,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對課文作者的總體認識與評價,對課文意義的闡發,對通感收發的比擬,對重點詞句推敲的延伸,對媒體相關報道的評論等,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平日勤於閱讀、積累文化的必然展現。而這些揮灑自如的講解,對學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啓發性,也是課最能發光的亮點。學生以學爲主,教師不學無以爲師,教師學識豐厚,學生終生受益。

4、隨着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語文教學的天地大大拓張了,影像、圖片、音樂、文字資料更是讓語文教學左右逢源,於是在《荷塘月色》教學中我也尋覓了大量的圖片影像資料,有夏日荷葉荷花,有雨中月下荷花,有特寫的荷花,有古詩意境的荷花,現代氣息的荷花,還配上了許多古人詠荷之詩句,還有動態的荷葉荷花影像。有清華園朱自清夜遊的荷塘,我精選採用了一些用於《荷塘月色》教學中,學生對那精美的圖片,鮮活的影像確實很感興趣,注意力大部分被畫面所吸引,結果在《荷塘月色》文本的解讀和鑑賞上反而圖片化、淺表化,難以入情入境,體味不出其意境之美,對作者心理的微妙變化,語言的品味也難以披文入情。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之二

在二中上課不好上,語文課更是難上難。這裏臥虎藏龍,新銳的,資深的,經賽的,得獎的,新星的,特級的,立說的,著書的,等等等等,應有盡有,大師雲集。

吳忌特級曾當着師孃的面對我說,某某老師你就是捏着他一邊嘴,他也能講一節好課。無非是叮囑我,要好好教書,虛心請教。徐芳鬆副校長曾正告我,你要好好上課。我至今都沒揣摩清楚,這好好到底要怎麼好好法,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周才虎副局長曾在他辦公室裏接待我時說的,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如坐鍼氈,大概就是這種滋味。

此次執教公開課,原是學校語文大組組長周火明先生期初的教研安排。只是因爲學校迎接辦學水平評估、申辦市級示範等工作,延期再三。

人馬進場,我站到講臺上,張偉中副校長輕聲告訴我,一會有電視臺來攝像。瞬間,我還真那麼一點兒緊張。從小到大,從教二十餘年,還真沒有以主角身份親身體驗過電視攝像,何況還是公開課上,怕講不好,留下話柄,留下罵名。

真沒想到二中不僅暫時接納了我這個人,學校領導對我這樣一個新人,一個普通老師,對一堂組內常規公開課,還如此高度重視。三個校長全部到場,教務處、教研處、團委、工會一併進駐,學校領導對一線教師,對一線教學,對教育教學教研之重視可見一斑。我自然更不能掉以輕心。好在一正式上課,滿腦子只有教材、學生、教學了,其他的事忘得一乾二淨。

也許同樣因爲電視攝像的影響,還有其他領導和老師們來聽課,特別是吳特隨時抓拍,同學們多少有些拘謹,不如平時放得那麼開。課後,班長劉冰琴還在109班教室對我說,同學們覺得沒有表現好,不如平時來得有激情,愧對了老沈。但評課時還是有老師認爲,同學們敢講能講。

因爲事先設置的問題過於細碎吧,有的問題略了。從臨場情況來看,有的問題也真不需要講,不需要多講。總的時間大約多餘一分鐘,結果這一分鐘沒有真正有效利用。叫同學們閱讀事先分發的美文賞讀材料,當堂也閱讀不了,更談不上完成延伸鑑賞。實際上不痛不癢。要麼乾脆讓同學們課後去處理,要麼擠壓前面的環節,騰出時間當堂處理更好。

課時安排及重難點設置上,大多數老師對“剝開來看,拆開來看”那點持有異議,吳特更是直接說,重新表述,或乾脆不要,就是美文美讀,品味語言。這樣真的更明確,集中,可操作,見實效些。我們桐城的朱光潛先生曾在《咬文嚼字》裏說:“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我還要對教學設計再斟酌,之所以遲遲沒有按吳特的要求拿出整理材料,也因爲再設計。吳特很勤很忙,見他一次不容易,原來的設計沒有向他討教到十足。

我原想通過欣賞作者“剝開來看,拆開來看”的技巧,也引導學生學習景物描寫。可能因爲時間緊,沒很好地落實到位。看來放到上一課時,可能還相對集中些,效果更好些。或者本來也就只點到爲止,大家好明白。而應把重點放在語言品味上,正好吳特所言,乾脆就來個美文美讀。

自我感覺,“搶”是本節課最大的問題。老怕問題處理不了——問題本來就沒有足夠精選,致使教師操控太多,結果學生沒有像平時上課那樣,就某個具體問題充分地展開探討。徐芳鬆副校長說,課堂生成上有先入爲主的傾向,這還是很委婉的說法。實際上我的課堂牽引太多。現在想來,遠沒達到吳特所強調的充分放手,逼學生面對問題,發現問題,進入問題,跳出問題的理想境界。吳特總是給我真誠的關懷,切實的指導,有時看似蜻蜓點水,實則恰如庖丁解牛,關鍵處一刀下來,如泥委地,豁然已解。能在他手下打雜,真是三生有幸。市局陳信懷先生第一次來校視導的時候(2009年10月)曾叮囑我,一定要給吳特打好雜。話裏話夠我回味。

感謝吳雪姣同學在談比喻句時對“峭楞楞,如鬼一般”那個句子的提出。如果不是她及時提到這個句子,可能我在賞析通感這一重點時把這個句子給忘了。幸虧她及時提出來。於是我適時播放另一個版本的錄音,也就是刪了那句比喻句的,對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此時的喜悅之情很有幫助。可惜沒能像張健教師所說,給學生更多的讀的機會,比較鑑賞的機會。從寫作上說,某個點怎樣做到與文章的整體風格保持一致,也是一個實例。晚上回家說給自家孩子聽,她還很擔心,就那麼巧,人家會不會覺得她是個託。天地良心,真沒有“託”。吳特曾告誡我,要表現的東西,一定要用蓋子蓋起來,嚴實了,到時才撕開,給你一個新鮮。我真敬佩這孩子,怎麼就悟到了那個問題的呢,敏銳。

感謝張健老師就此還提到“鬼”句所表現的淡淡的情感、淡淡的憂愁的問題。根據張老師的提示,這個地方我還真沒處理好,我原本就沒想到要往憂愁上引,只一根筯,往風格一致,往淡淡的喜悅上引。其實淡淡的喜悅之中有淡淡的憂愁,全文整體上還是淡淡的憂愁爲主。這是整體感知的問題,說來是一個明顯的問題,我一時怎麼就沒想到呢。本文就因“這幾天心裏彼不寧靜”而起,“到底惦着江南”看似喜悅,實還憂愁呀。不是現在有憂愁,何以要“惦着江南”呢,人是缺失什麼就惦記什麼呀。“到底”惦着江南,那有多少心路歷程要走過。

有幾個老師說得可能委婉了些。比方詹仲喜老師說,從沒用一節課來品讀《荷塘月色》,是不是說我光講語言太孤立,太單一。比方徐芳鬆副校長說,這篇文章語言美,情感更美;還說真不知道他當時是如何想的。看來他們都跟張健老師一樣,注意到我的情感賞析有欠缺,只是沒有明白講出來罷了。語言根本還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以後還真要在課文的整體情感把握上再留心些。

很想完整地上完一篇課文,如有機會還想試試看。可以是多課時,也可能是一課時處理完。周才虎副局長曾在程集教研會上對市局陳信懷先生說,給我一個機會,給你一個驚喜。誰不願意呢?但願學生給我以更多的驚喜。

  《荷塘月色》教學反思之三

教師視學生爲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育,說到底是培養人,學科教學是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具備現代教育觀念,就會陷入重書輕人、機械操作的誤區。這三節課教學處處以學生爲本,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爲本,學生的求知慾望得到滿足,對語言的揣摩,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領悟,均能打開思想的閘門,知無不言,又言無不盡,再佐以教師的推敲,因而,精彩紛呈,常閃發智慧的火花。教師始終與學生處於平等的地位,不以“權威”自居,而是作爲學習課文的一員,積極參與討論,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時要言不煩,意在點睛,給學生以深深的啓迪;有時明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爲這可能永遠是個迷”,(絕非搪塞,而是列舉種種研究成果),意在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繼續學習的空間;有時提出“現在,我能不能也提幾個問題啊”,意在深入開掘,彌補學生探究的不足。教師、教材、學生三維空間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諧的語文交響樂。

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兩節課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語文教學的多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鑑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指導朗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研究作者與創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爲一爐,發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

更爲難能可貴的是教師不僅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注意循循善誘、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於教師能把自身的文化積澱融合於教學之中,提高課的質量與品味,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對課文作者的總體認識與評價,對課文意義的闡發,對通感收發的比擬,對重點詞句推敲的延伸,對媒體相關報道的評論等,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平日勤於閱讀、積累文化的必然展現。而這些揮灑自如的講解,對學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啓發性,也是課最能發光的亮點。學生以學爲主,教師不學無以爲師,教師學識豐厚,學生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