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優秀教案(精選5篇)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優秀教案(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優秀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優秀教案(精選5篇)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優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大學語文》學習目標

2、瞭解學習的內容、要求和考覈的辦法

教學重點:

1、掌握《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理解《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背景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層意蘊

教學難點:

1、《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背景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層意蘊

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內容、考試、要求由教師講解,分析內容和手法採取提問和講授相結合辦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導語】

辛棄疾,我們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詞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學之外的辛棄疾是怎樣的人呢?他曾經揭竿而起,曾經威震四方,曾經率領區區五十幾個士兵長驅直入敵營,在五萬多精兵駐守的兵營中活捉了殺死己方將領的叛徒,更有人稱他爲“隆中諸葛”,肯定他的謀略超羣。但這樣一位將才,卻在當時的時局之下,備受排擠,有心殺敵,但卻無路請纓,終至壯志難酬。然而,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壯志難伸的辛棄疾在文學方面卻是成就卓著,成爲南宋詞壇上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人稱“詞中之龍”。

那麼,我們這節課就來給大家介紹這位詞壇大家,主要來欣賞他的代表作品《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一、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稈,山東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難”,中原淪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爭此起彼伏。在遍地烽煙之中,辛棄疾降生了。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與金人簽訂了屈辱條約,從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棄疾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膚碩體胖,紅頰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壯健如虎。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濟南人耿京聚衆數十萬反抗金朝的暴虐統治,年僅22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隊伍奔耿京部下,擔任全軍書檄文告的掌書記職務,顯示出非凡的膽略和胸襟。紹興三十二年,辛棄疾勸耿京與南宋政府取得聯繫,並以文人的身份跟隨諸軍提領賈瑞等奉赴建康(今江蘇南京)面見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東途中,辛棄疾獲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張安國殺害,便立即率領50名騎兵,直奔濟州(今山東鉅野)有五萬之衆的金兵營地,將張安國生擒綁縛於馬上,疾馳送到建康處死。這一壯舉充分表現出辛棄疾非凡的膽略勇氣。

辛棄疾深謀遠慮,智略超羣。南歸後,年26歲的辛棄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論》,31歲進獻《九議》,指陳任人用兵之道,謀劃復國中興的大計,切實詳明。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的辛棄疾,南歸後本來希望盡展其雄才將略,揮擁萬夫,橫戈殺敵,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然而,自隆興元年(1163)符離之役失敗後,南宋王朝一戰喪膽,甘心向金朝俯首稱臣,納貢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請纓無路,報國無門。而辛棄疾受到歧視而不被信任,只好轉而在詞壇上開疆拓土,將本該用以建樹“弓刀事業”(《破陣子》)的雄才來建立詞史上的豐碑。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並稱“蘇、辛”。

對詞的貢獻:

辛棄疾寫詞,有着自覺而明確的創作主張,即弘揚蘇軾的傳統,把詞當作抒懷言志的“陶寫之具”,用詞來表現自我的行藏出處和精神世界。他在《鷓鴣天》詞中明確宣稱:“人無同處面如心。不妨舊事從頭記,要寫行藏入笑林。”他也實現了自我的創作主張,空前絕後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經歷、生命體驗和精神個性完整地表現在詞作中,具體表現在:從抒情主人公而言,辛棄疾突破了唐五代時的紅粉佳人、北宋時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悶志士,拓展出一類氣勢豪邁的英雄形象。從詞境開拓來看,既有表現爲民族事業而奮鬥終生的執著,如《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前韻》等,也有對詞的心靈世界的深廣拓展,這一層面,雖然南渡詞人的情感世界已由個體的人生苦悶延伸向民族社會的憂患,但是,辛棄疾繼承並弘揚了這一創作精神,表現出更深廣的社會憂患和個體人生的苦悶,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等。辛棄疾拓展詞境的另一個層面是對農村田園生活和隱逸情趣的表現,如《清平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

與虎嘯風生、豪氣縱橫的英雄氣質相適應,辛棄疾崇尚、追求雄豪壯大之美,“有心雄泰華,無意巧玲瓏”(《臨江仙》),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了他的審美理想。情懷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飛動,境界的雄偉壯闊,語言的雄健剛勁,共同構成了稼軒詞獨特的藝術個性和主導風格。

二、作品分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偏,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教師範讀】

【學生朗讀】(激發情感)

作品講析

這首詞作於1174年,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這時,他自江東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當年他滿懷報國熱情,希望能有一番作爲,不料事與願違,遭到的是冷遇、閒置,自己的濟民救國之志難以實現。在這種境遇下他深感受壓抑,內心充滿了憤懣不平。當爲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面對這大好江山,他鬱結在心頭的激憤之情終於不可遏止的抒發了出來,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

“水龍吟” 爲詞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蘇南京市,賞心亭是南宋建康城牆上的一座亭臺。

詞的上片所寫景物,是作者登臨時即目所見,從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報國,而無用武之地的幽憤。下片述懷言志,三個典故疊用,表達了豐富而複雜的情感內涵,體現了稼軒詞擅長用典、“以文爲詞”的特色。

關於對這首詞的解讀,唐圭璋《唐宋詞簡釋》言簡意賅,深中肯綮,雲:此首上片寫景,下片抒情。起句浩蕩,籠照全篇,包括山水空闊境界。“水隨”一句,分寫水;“遙岑”三句,分寫山。“秋無際”從“水隨天去”中見,“玉簪螺髻”從“遠目”中見,皆用倒卷之筆。“落日”三句,寫境極悲涼,與屯田之“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同爲佳境。“江南遊子”,亦倒卷之筆。“把吳鉤”三句,寫情事尤不堪,沉恨塞胸,一吐之於紙上,仲宣之賦無此慷慨也。換頭,三用典,委曲之至。“休說”兩句,用張翰事,言不得便歸。“求田”兩句,用劉備事,言不屑求田。“可惜”兩句,用桓溫事,言己之傷感。“倩何人”兩句,十三字,應“無人會”句作結,豪氣濃情,一時並集,如聞垓下之歌。

總之,這首詞是辛詞名作之一,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着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

郭沫若曾爲辛棄疾紀念祠題寫了一副對聯:“銅板鐵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這副對聯生動地說明了辛棄疾詞作的主要風格特徵,“銅板鐵琶”意爲辛詞是豪邁激越的,不像二八女子執紅牙拍板低吟淺唱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而是像關西大漢拿鐵板銅琶彈唱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悲黍”源於《詩經》,即“黍離之悲”,指亡國之痛、興亡之感。“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是說辛棄疾希望南宋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復失地。

【思考與練習】

1、“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中的“落日”、“斷鴻”、“江南遊子”有何寓意,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提示:國運衰敗;自身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2、下片中用了三個典故,這三個典故分別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有家難歸;追慕英雄;慨嘆虛擲年華。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優秀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辛棄疾的生平和詞作。

2、理解詞中所用典故的含義。

3、鑑賞這首詞的藝術手法和寄託的情感,深刻理解詞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學設想:

1、反覆誦讀,感受這首詞的獨特韻味。

2、明確詞中寄託的情感,深刻理解辛棄疾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苦心情。

3、通過比較,加深對詞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藝術特色的理解。

三、教學時數:

一教時。

四、教學過程:

(一)名句對接,激情導入。

1、師:有些詩句,人們也許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卻能將其熟記於心,並千古傳誦。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以下的名句對接。(選擇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②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③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④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⑤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⑥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⑦衆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師:你們能說出以上詩句是出自誰的筆下嗎?——辛棄疾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辛棄疾的名作《水龍吟bull;登建康賞心亭》。在接觸作品之前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作者的有關情況。

(二)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祖父辛贊,未及南渡,仕金歷宿亳沂海諸州。辛棄疾受學於亳州劉瞻,與黨懷英爲同社生,號“辛黨”。二十一歲參加耿京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爲“蘇辛”。《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學生正確注音)。

2、聽讀(要求注意停頓、語氣和情感的把握)。

3、抽讀(要求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要讀出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更要讀出欄杆拍遍的苦悶悲憤。

4、譯讀(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要求學生結合課本註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並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老師一起探討。

5、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四)研習全詞,體會感情,感受形象。

結合註釋讀過辛棄疾的這首詞,相信大家一定讀懂了一些東西,心裏涌動着太多的感動和感慨讓我們一起深入詞人內心最深處,去觸摸他的情感脈搏吧。

1、分析詞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寫,詞人分別描寫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斷鴻、遊子(板書)。

(2)“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物描寫又牽動了作者怎樣的心緒?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開篇寫景,但這景意境是宏大壯闊的。大家想象一下,遙看遼闊無邊的楚天之下,橫無際涯的秋色,浩浩湯湯的滾滾長江,水天一色。面對這闊大的境界,詞人那種磊落的胸懷讓我們一覽無餘。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髮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彷彿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麼詞人的愁恨爲何,又何因而至?

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昇華。

(4)“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他看着腰間空自佩戴的寶刀,悲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

這裏“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羣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這裏的遊子又是指誰呢?這又表達詞人怎樣的情感呢?

遊子指辛棄疾自己。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爲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爲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伐收復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

(6)“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有哪些動作呢?(板書:看、拍、會、登)

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李賀《南園》詩中就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閒置身旁,只作賞玩,無用武之處,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據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籲唏獨語,或以手拍欄於。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用在這裏,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於採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

(7)“無人會、登臨意”則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飛所寫《小重山》裏的“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後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後“無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讀者讀到此,於作者心思心緒,亦可盡知,每位讀者,也都會被這種情感感染。

小結: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用的是我們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景抒情(板書)。

2、分析詞的下片。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

(1)與詞的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詞人寫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張翰——樂於歸隱

許汜——謀取私利

劉備——雄才大略

桓溫——嘆時光流逝

(2)詞人對這些歷史人物各持什麼態度?

既不願學爲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願學求田問舍的許汜。而讚賞劉備的包裹才氣,表明自己志在爲國爲民。

(3)作者寫這些歷史人物有什麼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並沒有使自己擺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悽苦,於是他想到了古人,並藉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①“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bull;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呢?值得注意的是,這裏辛棄疾雖然那張翰自比卻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

②“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憤懣,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裏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牀上,叫他睡下牀。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牀呢?(見《三國志bull;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爲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

所以,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爲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爲遊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於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於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③“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據《世說新語bull;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麼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我今日內心是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閒置便再無力爲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裏,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

(4)這種借古人來表達自己情感的寫法我們稱之爲什麼?

用典。就本詞來看,詞人用典意在對比,前兩個是反例,後兩個是正例,正反對比表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可見,辛棄疾可謂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詞的最後一句呢?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裏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遊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已,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英雄無淚,只因未到傷心處,辛棄疾卻黯然流淚,那是因爲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詠,品味語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與語言的完美結合,這首《水龍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相信詞中的許多句子都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現在請大家合上課本,試着回憶一下,哪些句子讓你一見傾心?並說說你的理由。(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玩味着句句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詩人,彷彿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啊,錦繡河山必然哺育無數英雄,又何止辛棄疾一人呢?《念奴嬌bull;赤壁懷古》就爲我們塑造了一個抱負遠大,識度明達的蘇軾。請同學們就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做一個簡單概括。

(六)對比鑑賞,拓展延伸。

比較《水龍吟》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

情感: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表現手法:運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曠遼遠。

語言:大氣豪放。

師:其實這些特點也恰恰是豪放詞的特點,於高遠中寄豪情,永遠是一種美的享受。

(七)學生再次齊讀這首詞。

(八)小結全詞

這首詞,是辛詞名作之一,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着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人們百讀不厭。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優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辛棄疾及詩作的背景和內容。

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3、學習詞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爲:

1、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

2、體會詞人情感,並感受其形象。

教學方法爲:

傾情誦讀整體感知,體會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詠品味語言的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二、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原是智勇雙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長於金人佔領區,自幼就決心爲民族復仇雪恥、收復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進行抗金禦敵,統一中原的奮鬥。自符離之戰失敗後,南宋王朝一戰喪膽,甘心納貢求合。身爲歸正人的辛棄疾,因受到歧視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詞多數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同爲豪放詞派的代表,合稱蘇辛。

師:誰願意爲大家朗讀大屏幕上這段關於辛棄疾的介紹呢?

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四、體會感情,感受形象,

師:讀過辛棄疾的這首詞,大家一定讀懂了一些東西,那麼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過之後的感受呢?

一)分析詞的上片

師:我們先來看詞的上片。上片中詞人用了我們常見的表現手法,你們發現了嗎?

借景抒情

1、那麼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麼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斷鴻、遊子

2、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描寫又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

教師提示:請大家抓住關鍵詞

(學生討論完成)

(1)詞人由水寫到山,有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詞人在賞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遼遠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愁苦。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麼詩人愁恨爲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壯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也限於國力。以上種種,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詩人借遠山之獻供,盡情抒發內心擔負。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國勢衰頹的意思,亦表達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斷鴻是失羣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師:是呀,愁苦萬種,萬種愁苦都映襯在落日餘暉的夕照裏,應合着離羣孤雁的哀鳴,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悽清和冷寂。

3、其中的遊子指誰呢?這又表達了詞人的什麼情感?

指自己。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爲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爲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內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詞人除了寫景,還寫到了自己的行爲,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嗎?那麼它們又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呢?請大家談談你們的理解。

(學生討論完成)

(1)看、拍、會、登

(2)吳鉤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在卻閒置身旁,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以物比人,這怎能不引起辛棄疾的感慨呢?

欄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說不出來的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杆來發泄的意思,用在這裏,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無人會、登臨意感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鬱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呢?

5、全體女生朗讀

師:女生讀的如此有氣勢,男同學想不想和她們比比?那就請男同學激情飽滿的朗讀下片。

二)分析詞的下片

1、全體男生朗讀

師:與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那麼詞人寫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張翰

樂於歸隱

許汜

謀取私利

劉備

雄才大略

桓溫

嘆時光流逝

2、師:詞人對這些人和各持什麼態度?

張翰

樂於歸隱

_____(正)

許汜

謀取私利

劉備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溫

嘆時光流逝

3、請大家思考作者寫這些人物以及有關的事有什麼用意嗎?

(1分鐘後),大家不妨和你周圍的同學討論一下。

心志的表白並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悽苦。於是他想到了古人,並藉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1)用盡西風,季鷹歸未?

這裏,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

不過卻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還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並抒發了對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鄉思與前面的遊子呼應,是落日、斷鴻背景裏遊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郎在這裏泛指有大志的人,這個典故用在這裏是說他既不學爲吃鱸魚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怕應羞見中的怕應二字是詞人爲許汜設想,表示懷疑:你這樣的小人,有何顏面去見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表達了對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棄疾的雄心壯志。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指辛棄疾對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願不能實現的憂懼。

4、這種借古人來表達自己情感的寫法我們稱之爲什麼呢?

用典

師:就本詞來看,詞人用典意在對比,前兩個是反例,後兩個是正例,正反對比表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可見,辛棄疾可謂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詞的最後一句呢?

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時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的悲嘆。亦與上片的無人會、登臨意相呼應。

師:英雄無淚,只因未到傷心處,辛棄疾卻黯然流淚,那是因爲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師小結:真是橫看成林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學們的理解,很多話是老師想說的,你們都說到了。

五、咀嚼涵詠,品味語言

師: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與語言的完美結合,這首《水龍吟》也不例外,相信詞中的許多句子都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現在請大家合上課本,試着回憶一下,哪些句子讓你一見傾心?並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玩味着句句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詩人,彷彿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啊,錦繡河山必然哺育無數英雄,又何止辛棄疾一人呢?《念奴嬌赤壁懷古》就爲我們塑造了一個抱負遠大,識度明達的蘇軾。下面請同學們就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做一個簡單概括。

六、對比鑑賞,拓展延伸

比較《水龍吟》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

情感: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表現手法:運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曠遼遠。

語言:大氣豪放。

師:其實這些特點也恰恰是豪放詞的特點,於高遠中寄豪情,永遠是一種美的享受。

七、師生再次跟讀這首詞。

師:美的藝術我們該反覆欣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在詩情畫意中再次傾聽辛棄疾最真實的心跳。

八、小結

這首詞立意遼遠、意境開闊,它彷彿令我們拔地凌空、極目遊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像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略,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在這裏我們感謝辛棄疾,感謝他爲我們帶來了這麼豐富的精神食糧;感謝他讓我們感受到了濃厚的愛國情結。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優秀教案 篇4

一、學習目標:

認知目標

1、瞭解辛棄疾及詞作的背景和內容。

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3、學習詞的藝術表現手法。

能力目標

1、培養欣賞、感悟詩詞語言的能力。

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情感目標

理解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強化自己的愛國情操。

二、教學重難點:

1、反覆誦讀,感受詩歌韻味。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

3、體會詞人情感,並感受其形象。

三、教學方法:

傾情誦讀 —— 整體感知;體會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詠——品味語言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設想:

1、通過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有關經歷和思想,讓學生“知人論世”整體把握詞的寫作背景和動機。(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爲朋友。文學創作有時需要借鑑古人。)

2、通過聽教師範讀,學生反覆誦讀,感受詩詞的韻味,整體感知和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

3、通過探討詞中典型的景色描寫、典故運用所蘊涵的深層涵義及所依附的豐富情感,探索詞的豐富意蘊。從而讓學生透過文本去理解作者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歷史上曾有這樣一位青年,他既不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張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關雲長,更不是“壯志飢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岳飛嶽鵬舉,但這個人卻能夠率領區區50幾個士兵長驅直入擁有5萬多精兵的敵營,活捉了殺死自己首領的叛徒,然後風馳電掣揚長而去。此人英武過人,智略同樣超羣,當時就有人稱他爲“隆中諸葛”。他所創的飛虎軍,雖爲地方武裝,但可以“雄鎮一方”,“談笑間”能讓敵人“檣櫓灰飛煙滅”。本來他可以成爲勇冠三軍、威震四方、“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一代名將,無奈一生備受排擠、屢遭貶謫,有心殺賊,卻無路請纓。不過,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陰”,壯志難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詞壇上最耀眼的一顆明星。大家知道這個人是誰嗎?他就是被人稱作“人中之傑,詞中之龍”(板書)的豪放派代表詞人辛棄疾。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一首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下面請同學們大聲的朗讀一遍課文,要求同位合作,每人讀一遍、聽一遍,讀完後相互探討一下生字詞的讀音,句子的停頓、語氣和情感。【教學目標展示(幻燈片)後教師板書課題和郭沫若爲辛棄疾紀念祠題寫的對聯:“銅板鐵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爲更好地理解這首千古絕唱,先讓我們和辛棄疾做一番近距離的接觸。大家快速地閱讀一下《學案》中的“作者簡介”部分:

(1)、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生於北宋滅亡十三年之後的金人統治地區。他從小就受到民族意識與愛國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復失地,報效祖國。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北方暴發了以耿京爲首的農民起義。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組織了兩千餘人的抗金隊伍,在濟南南部山區起義,不久投歸耿京領導的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叛徒張安國殺死耿京投降金營。當時辛棄疾奉命渡江與南宋接洽聯合抗金事宜,歸來途中聞此消息,他(史書上也說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膚碩體胖,壯健如虎,紅頰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邊僅有的五十餘人,飛騎闖入金營,活捉張安國,並收攏義軍殘部萬餘人投歸南宋。

辛棄疾南來後,正值南宋統治集團中妥協投降勢力囂張得勢之時,他與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寫了《美芹十論》六、七年之後,再寫《九議》他反覆上書,議論恢復大計,但未被採納。相反,他卻被朝廷派去鎮壓南方的農民起義。辛棄疾南來後,先後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職期間,他做了一些對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時,還儘可能地爲北伐做些軍事上的準備工作。從四十二歲起,他先後被削職閒居達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覆被削職,終於未能實現其恢復中原的宏願而病死於鉛山。終年六十八歲。

辛棄疾是南宋最負盛名的偉大詞人,他繼承和發展了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進一步擴大了詞的題材和表現手法,突破了詩、詞、文的界限。他善於以詩、以文爲詞,常用暗喻和比興手法,使詞旨委婉含蓄並具有沉鬱頓挫的韻致。由於恢復失地、抗金救國的偉大理想不能實現,他就用詞這一文學武器來進行鬥爭,來抒寫他積鬱於心的複雜情感。 他的重要詞篇,表現了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反映了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的堅強決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協投降的錯誤政策,抒發了自己虛度歲月、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他還寫下一些歌詠祖國壯麗河山與描繪農村風土人情的作品。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不過,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寄情山水與追求功名利祿的庸俗思想和消極情緒。

寫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淳熙元年(1174)秋。這一年春天,辛棄疾由滁州知府改調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這時他(已經三十五歲)南歸已逾十年,壯志依然難酬,胸中充滿鬱憤之氣。爲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辛棄疾面對着大好江山,鬱結在胸的“國恨”和“鄉愁”觸動了無限感慨,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結合以上材料讓學生概括本詞可能具有的風格特徵:豪放、悲壯。結合郭沫若對聯加以說明:“銅板鐵琶“是說辛棄疾的詞是豪邁激越的,不像二八女子執紅牙拍板低吟淺唱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而是像關西大漢拿鐵板銅琶彈唱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樣; “悲黍”源於《詩經》,即“黍離之悲”,指亡國之痛、興亡之感。“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是說辛棄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復失地。)

(二)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下面我們通過反覆誦讀來仔細品味作者字裏行間的“國恨”、“鄉愁”(積聚在心底的那種綿延古今、縱橫千里的孤獨與悲憤)。先來聽老師讀一遍,注意聽一下字音、停頓、語調、語氣。

1、教師配樂誦讀。

2、學生誦讀。(語速不能快)

3、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深入的理解的基礎上的。下面請學生結合預習,參照課本註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

讀後思考:

詞中哪句話或哪個詞與題目相照應?上、下闋各寫了什麼內容?

無人會,登臨意 登臨所見所感(寫景抒情)

登臨所想(歷史人物)用典抒情

(三)體會感情,感受形象

尋幽探微 男生齊讀 分組討論 品味上片

1. 你認爲上片最能體現詞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話?這句話蘊含了什麼感情?(幻燈片)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1)詞人“把吳鉤看了”是何意?爲何把闌干拍遍?(幻燈片)

“吳鉤”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在卻閒置身旁,無處用武,以物比人,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這怎能不引起辛棄疾的感慨呢?(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點秋兵。)(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李賀)

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用在這裏,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極度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2) “無人會,登臨意”又抒發了詞人的什麼感情呢?

直抒胸臆,慨嘆無人能夠理解我登臨時深沉的內心感受,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有心報國,無路請纓,英雄失路,悲憤激切。(辛棄疾道出了古來有爲者的一種偉大深沉的孤獨感。【情讀柳永的“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和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放眼望去哪有古賢人的蹤影,回頭看看也不見一個效法古賢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唯獨我一人登臺感懷,更覺得悽愴心酸,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溼了衣襟!)】

2.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品中的情與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寫中又主要蘊含了詞人的什麼感情呢?(用詞中詞語回答)

“獻愁供恨”中的“愁”和“恨”

(1)詞人登臨樓頭看到的是怎樣的景色以致自己發“愁”生“恨”呢?(可讓學生藉助想象用自己的話描繪)

楚天、江水(境界壯闊、氣勢雄渾、景象壯觀而不失清麗,這首詞起句突兀,立意遼遠。雖然說氣勢上稍遜東坡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境界的闊大、胸襟的磊落卻是一樣的。它彷彿令你拔地凌空、極目遊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

遠山(比喻、擬人:秀麗、秀美):移情於物,把自己的感情轉移到客觀外物上。山本無情,也懂得獻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江山雖然美麗多嬌,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敵手,且恢復無望,怎能不滿懷愁恨?

(2)“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中“落日”“ 斷鴻” 寫出了怎樣的心境?

“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生命危淺,朝不慮夕)的意思,亦表達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斷鴻”是失羣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夕陽殘照樓頭,失羣的孤雁哀鳴天際,一見一聞,通過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種蒼茫悲涼的氣氛,以有聲有色的景物更進一層寫出詞人的孤寂和悲苦。

(3) “江南遊子”指誰呢?表達了詞人的什麼情感?

指自己。自喻爲“江南遊子”,表明作者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爲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爲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內心酸楚可想而知.

3. 簡單小結:上片從上(天空)、遠(青山)、近(樓頭)不同角度描繪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圖,渲染了一種悽清蕭瑟的氣氛,寓情於景,抒發了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壯志難酬的苦恨。上片心志的表白並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悽苦。於是他想到了古人,並藉以言志抒情。

自主探究 女生齊讀 思考討論 略析下片

1.與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那麼詞人寫到了哪些人?各有何特徵?

張翰 —— 樂於歸隱

許汜 —— 謀取私利

劉備 —— 雄才大略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2.借這三個典故分別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 “盡西風,季鷹歸未?”: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不過卻是反用其意。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並表明了對金人入侵的仇恨,還蘊含着對南宋朝廷不思復國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郎在這裏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學爲吃鱸魚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怕應羞見”中的“怕應”二字是詞人爲許汜設想,表示懷疑:你這樣的小人,有何顏面去見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表達了對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棄疾的雄心壯志。也批判了不顧國事、鑽營私利、貪圖享樂的人。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指辛棄疾對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願不能實現的憂懼。 控訴南宋統治集團不能任用人才,使愛國志士無所作爲,虛擲年華,人空老去。流露出壯志難酬的悲憤和時光易逝的感慨。這也正是登臨賞心亭的重要原因,所以也可以說“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正是整首詞的詞眼

簡單小結:反用典故,正面取意,半隱半露。連用三事,非平鋪直敘,而是手法多變。沉鬱頓挫,極盡一波三折、蕩氣迴腸之美;借古人言己志,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豪而不放”;不學張翰思歸,不學許汜自私,反襯自己胸有大志,“可惜流年”筆鋒陡轉急下,感慨年華虛度,愁苦頓生,倍感壓抑,可謂“壯中見悲”。

3. 你如何理解詞的最後一句呢?

呼應上片“無人會,登臨意”,自傷抱負不能實現,嘆無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知音難覓,表現了詞人的極度孤獨與痛苦。(“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簡單小結:下片三次用典,不僅擴大了詞的容量,使詞的內蘊更加豐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懷,表達了自己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和年華虛度而功業未成的愁苦鬱悶。

(四)總結歸納 板書整合 學生齊讀

手法:寓情於景 細節描繪 用典言志

意境:浩渺壯闊 氣勢雄渾 蒼茫悲涼

此詞登臨感懷,眼底江山與心頭抱負兩相融會,闊景、壯志、豪氣、悲懷一時齊集,“豪而不放”、“壯中見悲”,表現出獨具“辛”味的沉鬱頓挫。全詞寫盡英雄失意之感,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讓我們再次齊讀一遍全詞,要讀出千里清秋的遼遠,要讀出落日樓頭的孤寂,要讀出欄杆拍遍的悲憤,要讀出壯志難酬的痛苦。

(五)作業佈置

1.背誦全詞

2.課外練筆

法國著名學者帕斯卡說過:“人類所有的才能之中與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也與神靠得近一點呢?那就請大家完成下列作業:

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詞改爲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內容與詩歌一致,語言流暢,三百字左右。

(六)課外延伸

閱讀辛棄疾《鷓鴣天·送人》一詞,完成思考題: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1)“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蘊含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

(2)這首詞以“送人”爲題,下片寫出了哪兩層新意?

答案:

(1)翹首遠望,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路途艱險,祝福平安的關切之情;山高水長,前程迷茫的鬱悶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

(2)不應把離別(相聚)視爲人世間唯一悲痛(歡樂)的事。人世間的風波遠比路途風波險惡得多。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優秀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詞的相關知識,瞭解作者辛棄疾的生平和創作背景。

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1、反覆誦讀,流暢背誦,品味詩詞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詞中優美的意境。

1、培養學生欣賞、感悟詩詞語言的能力。

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根據本詞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點,理解詞人報國 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感受詩歌韻味。

2、明確詩中寄託的情感,深刻理解詩人

【教學難點】體會詞人情感,並感受其形象。

學習重點

融情於景、用典的藝術特點以及典型意象的運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 點撥法 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第一部分 課前預習學案

積累·整合

1.賞析詩詞的方法

① 朗誦吟詠,感知詞味

② 鑑賞意象,體會情感

③ 抓關鍵句,品析語言

2.宋詞流派

婉約派:其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詞中抒發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鬆活潑,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細,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於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鈴》、姜夔的《揚州慢》和李清照的《聲聲慢》。

豪放派:其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詞中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詞人以蘇軾、辛棄疾爲主,代表作品爲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婉約派特點——纏綿悱惻,婉麗多姿,音調諧婉。

豪放派特點——縱橫捭闔,氣魄宏大,豪放不羈。

3.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是詩人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在詩歌作品中相結合所形成的藝術境界。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後”“明月”“鬆”“清泉”“石”“竹”“蓮”“浣女”“漁舟”等意象加以組合,營造了一種清新、靜穆、空靈的秋夜鄉村氣氛。

4.詩詞主要表現手法

情景交融:指文藝作品中環境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發結合得很緊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於景和借景抒情,指文藝作品中環境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發結合得很緊密。虛實相生: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爲實,無者爲虛;有據爲實,假託爲虛;客觀爲實,主觀爲虛;當前爲實,未來是虛等等。二者互相滲透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爲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用典: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

①點化前人語句,如《孟子》中的“塗有餓殍而不知發”,後爲杜甫點化;

②引用神話故事,如“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③運用歷史故事,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5. 相關鏈接

(1)作者簡介: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漢族, 山東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和愛國者。與蘇軾齊名,並號稱“蘇辛”,史上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讚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其詞題材廣泛,善於熔鑄典故,以文爲詞;詞風以豪放爲主;著有《稼軒長短句》。

(2)背景介紹:《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作於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這時,他自江東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給他一些地方官噹噹,決不肯讓他帶兵去抗金復國。在這種境遇下他深感壓抑,內心充滿了憤懣不平。當爲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面對這大好江山,反而是無限感慨涌上心頭,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

6. 熟讀成誦

第二部分 課內探究學案

感受·鑑賞

一、導入新課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壯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發思古之幽情;還是表閒愁遺恨,達相思之苦,大都“愛上層樓”。登高臨遠,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爲快,從而爲我們留下了許多聲情並茂、動人心魄的詩詞名句。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也是一篇登高臨遠的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二、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1、誦讀:

第一遍,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正音。

第二遍,聽錄音,把握節奏和感情。

第三遍,抽學生讀,指導誦讀技巧。

2、結合註釋梳理全詞,理解詞作上下片各寫了什麼內容?

3、大家分組討論,思考下列問題

①詞的上片作者在賞心亭看到哪些觸動自己心絃的景象?表現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②作者用了哪幾個動作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

③與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那麼詞人寫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詞人借這些歷史人物表達了自己什麼樣的感情?

④“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4、引導歸納總結。

三、深層賞析:

請選取你最喜歡的句子,寫一段品味賞析文字。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