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中課文《咬文嚼字》優質教案

高中課文《咬文嚼字》優質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目標要求】

高中課文《咬文嚼字》優質教案

1、學習本文的語言,積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結構,學習本文獨具的論證方法。

3、評價作者的觀點,借鑑吸收。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文學論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藝隨筆,重點內容要放在對文意的理解及借鑑上,因此可以把教學安排爲兩部分,先對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後在此基礎之上啓發學生改變“套板反應”的通病,從而在今後對語言的理解運用時自覺養成謹嚴的習慣。

2、對文意理解可以讓學生自己藉助於註釋及工具書在上課之前充分預習,課上老師對個別難點做適當點撥。

3、如條件允許,利用計算機可把板書製作成多媒體演示文稿,以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4、知識應用能力訓練。

  【教學方法】

閱讀是一項極具個性化的活動,因此必須放手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動手動腦活動來完成各項教學目標。本文的教學擬採用學生活動的方式進行,活動分爲課前準備和課內討論兩大板塊。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

 一、導入:

元代無名氏雜劇《勸夫殺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語“咬文嚼字”既來源此。對這個成語的解釋,《現代漢語詞典》中雲:……;《漢語大詞典》上列有三個義項:①形容過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書袋或賣弄學問;③謂不重視實質,只在某些字句上糾纏,或強詞奪理。沒有一項意思是褒揚的。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咬文嚼字》,則提倡我們要咬文嚼字,那麼作者筆下的“咬文嚼字”有什麼樣新的意義呢?作者爲什麼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打一謎語讓同學們猜:小老鼠看書--咬文嚼字。小老鼠學習的精神應該推廣:把書吃掉,消化掉,成爲一個很有品位的小老鼠。這裏,我想搞個小調查:我們班裏大家公認的讀書最多的是誰?

(學生推舉XX。那麼,我想問XX,你讀書有什麼祕訣沒有?是不是讀書讀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二、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學,筆名孟實、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致力於翻譯西方美學名著,在批判繼承美學遺產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他的美學理論在中國當代美學流派中自成一派,影響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朱光潛主要從事美學研究工作,試圖以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的學術研究,成爲美學界一個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還致力於翻譯西方美學名著,在批判繼承美學遺產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學史》成爲第一部系統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

他那遊刃有餘的人生態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個座右銘使他坦然應對一切,虛懷若谷,遊刃有餘。也許這一點是我們每個人都該學習的。

 預習解決:

1、給下列字詞注音: 涎( )茗( )鏃( )沁( )藻( )濫( )

2、解釋下列詞語:援例 深惡痛絕 錙銖必較 索然無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遊離 意蘊 蘊藉 流弊 下乘

3、閱讀課文,解決下列問題。

①你認爲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②本文論證方法是什麼?是否能說明問題?請舉例說明。

③你對作者的說法都贊同嗎?若有不同看法,試舉例說明理由。

 三、學習研究:

1、弄清本文的結構,概括說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綱。

朱光潛先生在他的《談作文》一文中曾經指出:“文章是可以練習的嗎?迷信天才的人須依靠語言的渲染。福樓拜對他的學生莫泊桑說:‘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麼,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動詞、唯一的形容詞找出來。’這說的正是同樣的道理。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學語言的運用上,都不能離開這一條:刻苦的追求和嚴格的選擇。”

學生討論:由上面論述你受到哪些啓發?作爲一名中學生應如何學好浯言?

學生爲各自然段標號,分組討論。

教師明確: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係。共有三個例子,分別從不同角度論論述。

第二部分,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語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陳言之務去”。這一段共兩個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論證“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礎上,指出只有“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纔會逐漸達到藝術的美”。

一、引題( 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論證( 段):

咬文嚼字 三、進一步論證( 段):

  四、總結:

 ◆分析課文

1、閱讀課文,劃出重點詞語。作者對“咬文嚼字”的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內涵是什麼?(第3段)

2、什麼是“套板反應”?怎樣克服套板反應?整理成一段文字。

3、作者爲什麼提倡咬文嚼字?

  ▲學生朗讀課文第一部分

思考:課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間什麼關係?學生討淪,教師明確;

第一部分:用三個例子.分別從不同角度舉例說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關係。

第一段,第一個例子,體會“你這”與“你是”兩種句式的區別。(學生討論,試組一些句子,逐個體會,再看課文中的論述。)教師明確:從表面上看,兩個句子的區別只有一個字,但表達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說明文字與思想是有關係的。另外,文章從一個例子引入正題,使得作者觀點更具有說服力。

1.用“這”和“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什麼區別?有什麼啓示?

①“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語氣堅決。

②六個“你這……”。——感情強烈。 →啓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個好小子。”——表假定語氣。

④“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爲“你這革命家的風度”。→啓示:B.結構不同,不合邏輯

→啓示:C.連郭沫若用好一個字也頗費周折,說明用好語言文字很不簡單,一定要細細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態度。

第二段:又舉了《水滸傳》和《紅樓夢》裏的例子,對“你這”句式進行進一步推敲(讓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明確:這一段從表面上看是在辨析“這”與“是”的區別,

爲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觀點作必要鋪墊。

2.作者列舉改字不當之例,常常用怎樣的寫作方式?作用何在?

對比;正誤比較分析,使之更有說服力。

3.所句舉例子的共同點是什麼?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例子來源於名家名篇。啓示:要注意資料的積累、梳理。本文的材料豐富,無論是記憶中的,還是資料中的,都得有資料。如文中的《紅樓夢》、《水滸》、《屈原》、《史記》等。積累知識的方式:筆記、卡片、索引等。

第三、第四段,論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內涵,並以《史記》爲例。指出要重視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以上三個層次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關係。

 第二課時

  ▲學生朗讀課文第二部分

思考:課文笛二部分與第——部分之間什麼關係?學生討論後教師明確;第二部分是在課文第一部分的基礎之上具體談作法。

1.爲什麼我們在咬文嚼字時,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

2.修改後的句子爲什麼不好?給你怎樣的啓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爲虎”並非“見草中有虎”。②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之意。③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之意。總之,說明文字一增一減,這表面形式的變化,就引起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啓示:我們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裏,或由此及彼,這樣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樣的啓示?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當地表情達意。

★今舉幾例。《湯姆叔叔的小屋》中女奴抱着幼子被人追殺,她奔跑的速度是超常的,凌汛期的密西西比河橫在眼前,她大呼一聲把眼一閉跳上浮冰,又一塊一塊跳過去。這裏的情境是特定的。一個小孩在陽臺邊玩,不慎滑下,小孩的母親從馬路那邊見狀飛奔過來,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剎那接住了。後來記者讓她再“表演”無論如何也跑不過來了。有一個人在路上提靴子,正有一輛吉普車衝他過來了,他在倒下的同時用手托住了車的一側。吉普車轉向而去,僅碾下了他的一隻靴底。然而他的力量本來很平常。

這正是李廣射虎的“激變能力”的佐證,原文情節缺一不可。這個例說明文字與所要表達的情境有關,值得玩味。

△第五段舉“推敲”的例子論證“煉字”要注意思想情感。並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麼?

推——步月歸寺——冷寂場合

敲——月夜訪友——熱鬧場合

2.世人與錢鍾書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啓示?

A.世人認爲“敲”字好,有動作、形象,有聲音。

B.錢鍾書不迷信,不盲從,獨抒新見。他認爲哪一種境界是詩人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就用哪一個字。

啓示:品味語言要獨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與前面例比較,此事例從什麼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從文字表達的意境。總之反覆強調: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強調語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第六段,指出“煉字”的難處在於字義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聯想意義。

1.合情合理的想象,“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兩句詩,回答問題:

①詩中人物所處的環境是(夜晚,月影朦朧,山間泉水旁)

②詩中人物所進行的活動是(品茶,賞月)

③詩中表達的是詩人(獨處清淨,安享自然,怡然自樂)的情趣。

④這兩句詩運用了(比喻,對偶)的修辭。

2.“聯想起於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一句可否變換分句順序?爲什麼?

不行。前句與“聯想”銜接,後句與“熟路”銜接。換後,就不銜接連貫了。

3.作者舉從前做詩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圖何在?

表明他們的套語濫調根本與文藝無緣。

第七段,從反面論證聯想的誤區。即所謂“套板反應”。

4.產生“套板反應”的弊端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無創作動機。②讀者無新鮮真切的情趣。

5.作者認爲人們爲什麼容易產生“套板反應”?怎樣才能克服“套板反應”?

①套板較省力(人生來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層想。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在講述“咬文嚼字”的內涵及爲什麼要“咬文嚼字”,那麼第二部分則主要淪述如伺“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要避免哪些問題。

  ▲學生朗讀課文第三部分

1.思考:課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強調的是什麼?最後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東西?

教師明確:課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兩部分論證的基礎上,指出了閱讀與寫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標——一“達到藝術的美”,並進一步強調爲了達到此目標應養成的習慣——“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即A.運用文字應有謹嚴的精神。.B.必須勤奮。C.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相吻合,你纔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明確:運用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關係密切

《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 增減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門”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句的剖析 用聯想義,意蘊豐富

“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 濫詞舊語,毫無新意

2.在上述討論基礎上列舉課外尋找的實例並加以評說。

明確:本問題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先援引一些學生熟悉的實例先行進行解說,如:

原文:眼看朋輩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輩成新鬼

解說:“眼看”沒有“忍着”的悲憤意味。

原文:春風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風又綠江南岸

解說:“綠”較之“到”寫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機,又流露出喜悅興奮的心情。

原文:紅杏枝頭春意濃 改文:紅杏枝頭春意鬧

解說:非一“鬧”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紅,其紅之濃。“鬧”將無“聲”的景象隨着上有“聲”的意味。日常經驗裏的視覺、聽覺等感覺被彼此打通,多層次地將審美的精微感受傳達出來。

最後在總結課內外諸多實例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係,語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纔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第三課時

  ★試舉兩例說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觀點(多媒體文稿演示)

例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一飛荷塘月色》

其中—個“瀉”字,既寫出了月光的清幽、明淨,又與“流水”相配合,加強了流動感。更重要的是。襯托出了作者希望通過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借眼前之景擺脫內心苦悶的思想感情。

例二:待到學校恢復舊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爲責任已盡,準備陸續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黠然至於泣下。——《記念劉和珍君》

這句話中的“才”字如改爲“就”“則”一類詞語,雖語意基本相同,但無法體現劉和珍的樂觀與堅強.魯迅先生在此文中.對烈士從始至終流露出由衷的敬意,時刻不忘用文字準確傳達這種思想感情。

△閱讀課文第6段,回答以下問題。

①作者說自由直接意義和聯想意義,用了兩個比喻,本體和喻體之間有何相似點?作者用這兩個比喻恰當嗎?說說看。

②文中說“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一句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有蘊藉。它的妙處就在於不即不離、若隱若現之中。根據作者的分析,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豐富”和“有蘊藉”是怎麼理解的。作者寫這個例子又是什麼目的?

△細讀課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題: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麼?與第6段相比,它的論證角度有什麼不同?

②文中說,從前作詩文的人寫不同的詩文往往用一些現成的不同的“套語”“濫調”,作者對這種做法是持否定態度的,那麼,我們對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知識等到底應持什麼態度?作者沒有說,你是怎麼看的?

③“套板反應”的實質是什麼?請用3個字概括。

④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作者是從兩個角度說明原因的,請分別用4個字概括。就作者說: 就讀者說:

⑤“惟陳言之物去”,這是一句最要緊的教訓,這裏的教訓是什麼意思?

⑥“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這裏的“作”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五、整體認識:

1、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觀點的語句並摘錄下來:

2、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和認識:

3、作者在闡述”煉”字的道理時與郭先生的觀點有哪些不同,他認爲起主要作用是什麼?

4、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幾點,側重於那個範疇,它的精髓在什麼方面?

5、研讀“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文學之所以爲文學,就在這一點生髮上 面”一段,思考解決下面的問題:

★爲什麼說“直指的意義易用,聯想的意義卻難用”?根據文意加以 回答:

★蘇東坡由“小龍團茶”聯想到“天上小團月”是因爲它們有某一共同點,這共同點是什麼?

6、既然語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導的,爲什麼反過來說“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

7、結合文意與個人體會,思考並回答“聯想”與“意境”之間有何聯繫:

 六、歸納總結:

1.全文的線索是什麼?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係。

2.寫作目的:讓讀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標(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謹嚴的態度,刻苦自勵,留心玩索,推陳出新。

 七、深化理解:

1. 結合文中的分析,你從所讀古詩詞中舉例談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藝術性:

2. 結合個人寫作情況,談一下自己對“套板反應”的認識及克服的方法

 八、思考練習:(多媒體文稿演示)

對下面文字進行對比,體會科學文字與文學語言在表達上的不同。

A.銀杏,落葉喬木.雌雄異株,葉片扇形。種子橢圓形,外面有橙黃色帶臭味的種皮,果仁可以吃,也可以人藥。木材質密,可供雕刻用。是我國的特產。也叫公孫樹。——《現代漢語詞典》

B.你的株幹是多麼的端直,你的枝條是多麼蓬勃,你那摺扇形的葉片是多麼的青翠,多麼的瑩潔,多麼的精巧呀!在暑天你爲多少的廟宇戴上了巍峨的雲冠,你也爲多少的勞苦人撐出了清涼的華蓋。梧桐雖有你的端直而沒有你的堅牢;白楊雖有你的蔥籠而沒有你的莊重。……當你那解脫了一切,你那槎椏的枝幹挺撐在太空中的時候,你對於寒風霜雪毫不避易。那是多麼的嶙峋而又灑脫呀,恐怕自有佛法以來再也不曾產生過像你這樣的高僧。你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但你也並不荒傖;你的美德像音樂一樣洋溢八荒,但你也並不隱遁。我是怎樣的思念你呀,銀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國忘記吧。這事情是有點危險的,我怕你一不高興,會從中國的地面上隱遁下去。在中國的領空中會永遠聽不着你讚美生命的歡歌。銀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國人單爲能更多吃你的白果,總有能更加愛慕你的。——郭沫若《銀杏》

學生討論後教師明確:作爲詞典上的科學文字,A句的語言準確.精密,沒有任何感情色彩,而在B段文字中,郭沫若筆下的銀音,已經不僅僅是銀杏本身了,它象徵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象徵•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優秀品質.這是隻有文學作品纔會具有的深廣內涵,也只有這樣的文字;才稱得上是文學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