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語文上冊《過秦論》教學設計

高二語文上冊《過秦論》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爲《過秦論》。此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爲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鑑,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那麼過秦論好的教案怎麼寫?以下僅供參考!

高二語文上冊《過秦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並積累歸納“制”“亡”“利”“固”“遺”“度”等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2.瞭解作者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在當時條件下的進步意義及其歷史侷限性。

3.學習作者從史實對比中引出結論的寫作方法。

4.認識“仁義不施”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

5.培養學生科學正確的歷史觀和獨立判斷能力,能大膽質疑前人的思想及觀點,並敢於抒發自己的見解與主張。

解析

本文的教學重點:歸納掌握“制”“亡”“利”“固”“遺”“度”等詞的一詞多義、通假字、三種文言特殊句式。

本文的教學難點:學習作者把研究歷史與指導現實相結合的可貴精神,從而明白“以史爲鑑”“古爲今用”的意義,達到把知識轉化爲能力的目的。

問題診斷分析

這篇文章氣勢充沛,一氣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氣“盛”的文章。

教學這樣的一篇經典著作時,除了歸納總結常規的文言現象之外,還應將本文的說理層次與對比論證手法作一分析。教師還可將本文與《六國論》等文作一對比,引導學生探究課文觀點。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在作好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基本的文言現象,對疑難之處,教師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加以解決;對課文中作者的論述觀點,可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適當評價,更應結合當今時代背景,聯繫生活實際作深入探究。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勇於質疑。

課前佈置學生自己預習翻譯。另外,採用播放朗讀材料(或者教師範讀)的方法引導學生跟讀,讓學生反覆朗讀;充分展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活動。

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語設計

詩詞導入

賈 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本詩寫的是西漢偉大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所寫的名篇《過秦論》。

二、知識積累

1.作家作品

(1)簡介作者(結合註解①,教師適當補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著名的文學家。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善屬文聞名於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譭,被貶爲長沙王太傅。貶謫後,雖身居閒職,仍心繫朝事,後爲樑王太傅。樑王落馬而死,賈誼以爲是自己失職,哭泣歲餘,抑鬱而終,年僅33歲。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從此長逝歷史天空。所著政論文以《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最爲有名。後人編纂了他的政論文集《新書》十卷。

(2)背景簡介

戰國時代,隨着宗法制度的解體,各國競相改革。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爲徹底,功效卓著,秦國空前強大起來,於是以秦統一爲主線的多年的兼併戰爭開始了。如齊魏馬陵之戰、秦趙長平之戰等,連年征戰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最後秦終於兼併了六國。

秦統一天下之後,對百姓橫徵暴斂,濫施嚴刑苛法;對異族大肆興伐。它的暴政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民怨沸騰,終於在秦二世元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隨着人民起義的風起雲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也是歷時最短的王朝很快結束了。

西漢初年,經歷春秋戰國楚漢500多年的戰爭,社會經濟受到極大的破壞。漢文帝時期,是封建時代的所謂“盛世”,即舊史家豔稱的“文景之治”的前期。這時,由於秦末衰敝的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相對安定,社會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但是隨着社會財富的增加,統治階級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長”(賈誼《論積貯疏》),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迫農民破產流亡,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賈誼《論積貯疏》)。同時,刑罰苛重,民不聊生。這使得懷有改革時政抱負的賈誼深爲不安。爲了向漢文帝說明政治形勢的嚴重性,他從關乎漢王朝興亡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同時還寫了《過秦論》,通過論史諷喻,委婉地批評當時的政治,用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振聾發聵,以引起漢文帝及上層統治者的警覺。

2.基礎積累

(1)生字注音

腴(yú) 軫(zhěn) 鏃(zú)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 甕(wèng) 牖(yǒu) 崤(yáo) 鏑(dí)

隳 (huī) 耰(yōu) 矜(qín) 謫(zhé) 絜(xié)

(2)多音字(判斷在具體語境中的讀音)

孝公既沒(mò) 召(shào)滑 踐華(huà)爲城 勁(jìng)弩

不及中(zhōng)人 墨翟(dí) 躡足行(háng)伍 將(jiànɡ)數百之衆

度(duó)長絜大 比權量(liàng)力 萬乘(shèng)之勢 朝(cháo)同列

一夫作難(nàn) 氓(méng)隸之人

三、信息篩選

(一)課文解題

“過秦”即言秦之過,是指責秦的過失的一篇政論文。此處之“過”爲名詞用作動詞,可解釋爲“指出……的過錯”或“批評……的過錯”。

“論”即“策論”,最初是議論時政的一種行爲:漢代沒有科舉制,因此官員的選拔任用多采用舉薦制,其中有一個程序便是讓被舉薦人做策論,內容多數涉及時政觀點,以後漸漸成爲一種文體,並一直延至後代。宋蘇洵父子就曾同時做過《六國論》名篇,傳爲天下美談。此爲佐證。

(二)方法點撥

研讀課文前兩段。

教師範讀,學生輕聲跟讀,然後生齊讀。

誦讀指導:第一段朗讀時應注意語勢,體現秦王朝勢力的崛起,突出秦國地利(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政通(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等的優勢。同時讓學生體會句中的邏輯停頓。本段的動詞“據”“擁”“有”之後要有停頓;“內”“外”之後還應有停頓。總而言之,第一段語速稍快。

第二段朗讀時應注意兩方面:①從“孝公既沒……南……西……東……北收要害之郡”語調上揚,應有秦擴張領土、勢力空前增強的氣勢。②六國攻秦、賂秦、服秦三部曲:“諸侯恐懼……叩關而攻秦”衆諸侯約縱締交,羅致人才,戮力攻秦,語勢上揚,以諸侯之強反襯突出強秦之不可戰勝;“秦人開關延敵……爭割地而賂秦”,強秦輕而易舉,獲得大勝,六國卻不堪一擊,語勢由強到弱;“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應由低緩的語氣讀出。最後一句輕描淡寫一語帶過即可。

學生參照文下注釋,自譯第一段,遇有疑難則作好相應標記,爲討論做好準備。

提示:以口譯爲主,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第一段中“有席捲天下,……併吞八荒之心”這句及第二段中的“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趙奢之倫制其兵”主要以意譯爲主。

交流討論,小結重要的文言現象。

四、合作探究

難點分析(幻燈投影顯示)

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明確難點:此句中有兩個“固”,後面的“固”可作副詞“牢牢地”講,而前面的“固”則有多解。其一,作形容詞“牢固”講,“固”前面的“之”作結構助詞講,是定語後置的標誌。如此,整個句子則釋爲“秦孝公佔據了牢固的崤山和函谷關”。“之”作定語後置的標誌不僅此例,《勸學》中即有“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之例,其中的“之”都作定語後置的標誌講。此外,學生初中階段在《岳陽樓記》中亦學過“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的句子,其中的“之”亦作定語後置的標誌講。其二,作形容詞用如名詞講,譯作“險要的地勢”,如此,該句中的“之”則作常規的結構助詞“的”講。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這種解釋主要是參考了後面的“擁雍州之地”的解釋。“地”是名詞,故而前面的“固”亦用作名詞。

明確重點:“有席捲天下,……併吞八荒之心”是一個單句,濃縮後的主幹爲“有心”,而其中的“席捲天下,……併吞八荒”是一個並列關係的定語。而句中的“天下”“宇內”“四海”“八荒”都是“天下”之意,而“席”“包”“囊”三詞則都是名詞用作狀語,釋爲“像用席子……”“像用包裹……”“像用口袋……”。此句若直譯,則可譯作“(他)有好比把天下用席子捲起來,用包裹裹起來,用口袋裝起來一樣的野心”;若意譯,則可釋爲“(他)有吞併天下的野心”。此外,“君臣固守以窺周室”一句中的“以”作連詞講,表目的關係。

2.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明確重點:其一,四個詞類活用現象。“內立法度”中的“內”是名詞用作狀語,釋爲“在國內”;“外連衡而鬥諸侯”中的“外”用法如前,釋爲“對國外”;該句中的“鬥”則爲動詞的使動用法,釋爲“使……相互爭鬥”;另外,此句中的“連衡”本爲名詞,是秦國爲抗衡其他九國而採取的外交策略,爲張儀等制訂,此處用作動詞,釋爲“採用連衡的外交策略”。其二,“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於是”與今義相同,此句中的“而”是連詞,表修飾關係。

3.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明確重點:此句中的“蒙”是動詞“繼承”的意思;“因”也是動詞“沿襲、沿用”的意思。而後面幾個方位名詞全部都活用作狀語。規律:古漢語中方位名詞在很多場合下都是用作狀語,尤其是用在動詞之前時。除此之外,時間名詞也常出現活用爲狀語的情況。比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就有“暮寢而思之”等典型例句。此外,該句中“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作互文講,應當意譯爲“在東方和西方侵佔了許多肥沃的土地和軍事重鎮”。

4.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爲一。

明確重點:其一,此句中之“愛”是中學階段訓釋爲“吝惜、吝嗇”的孤例,但在課外語段中它又很常見,應當要求學生重點掌握。此外“愛而不見,搔首踟躇”(《詩經·靜女》)中的“愛”也要求學生適當注意,此處的“愛”有“隱藏”“躲避”的意思。其二,此處的“以致”與現代漢語中用法不相同,“以”是連詞,表目關係,釋爲“來”,“致”是動詞“招引、招致”之意。其三,“合從”是各諸侯國爲對付秦國而採取的外交結盟的策略,是由蘇秦等制訂的,此處的“合從”用法一如前面提到的“連衡”,都是名詞用作動詞。

5.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明確重點:此句中出現了三個“而”,都是表並列關係的連詞。“而”作連詞,有幾種情況最易混淆,即表並列,表遞進,表承接。最簡單的區分方法是考察“而”前後內容的結構,如果是非動詞性內容,則不可能表示承接關係。反之,則可將“而”前後的內容調整次序進行辨析,表承接關係的“而”表示動作的先後性,因此前後內容的次序絕不可顛倒;至於表遞進關係的“而”則表示後面的內容較前者更進一步,因此次序也不可顛倒。只有表並列關係的“而”其前後的內容可以顛倒,而意思基本不發生變化。

6.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明確重點:其一,對“制其弊”這句目前有多解:一,書本上註釋中提到的“控制並利用他們的弱點”,“弊”是名詞“弱點”;二,解釋爲“(乘)他們疲乏之際制服(他們)”,“弊”同“敝”,是“疲乏”的意思,整個句子是省略句,補充完整應爲“制(之)(於)其弊”,亦通;三,解釋爲“(利用)他們的弱點制服(他們)”,這種說法結合了前兩者,似乎更通順一些。其二,“追亡逐北”意爲“追逐逃跑的(敗兵)”,“亡”容易理解,而“北”則令人費解,其實“北者,背也”。從造字法來看,此爲二人相背之形,而打了敗仗的士兵逃跑時必然要背對追兵,遂據此引申爲“逃跑”,現代漢語中仍有“敗北”一詞可爲佐證。其三,“漂”是動詞的使動用法,解釋爲“使……漂浮”;“分裂”,也是動詞的使動用法,解釋爲“使……分裂”,“分裂山河”則可釋爲“侵佔(別國)的領土”。意思與“宰割天下”相仿。其四,“因利乘便”爲同義複用,“因利”就是“乘便”,“因”就是介詞“乘”的意思。此外,“弱國入朝”中的“朝”是動詞,而不是名詞,應釋爲“朝拜”。

五、能力提升

文段內容解析(先小組討論,後典型發言,教師點撥)

問題1、前兩段分別寫了什麼內容?它們與後文在內容上有何關聯?

明確:第一段主要寫了商鞅輔佐秦孝公實施變法,結果秦迅速崛起。而第二段寫秦王朝在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統治時期日益強盛的過程。這兩段的內容爲後面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問題2、第一段中“席捲”“包舉”“囊括”都有“吞併”的意思,“宇內”“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麼,我們把課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換成“有吞併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爲什麼要舍簡就繁呢?

明確:意在突出秦孝公吞併六國、獨佔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對諸侯各國虎視眈眈的情態、咄咄逼人的氣勢。同時也爲後文寫孝公之後的歷代秦君的赫赫功業張本,爲後文寫秦一統天下之後的頃刻覆亡形成對比並作了鋪墊。總之,根據表達的需要,這裏的繁筆增加了氣勢;同義短語的疊用,又使敘述生動形象。

問題3、第二段中從哪些方面寫了抗秦力量的強大?爲什麼要這樣鋪陳?

明確:抗秦力量的強大首先體現在六國領袖羣倫的“戰國四公子”超強的人氣上,他們都是各國仁愛之士的傑出代表,更是六國的精神領袖,享有崇高的威望;其次,六國有蘇秦這樣的戰略決策家;再次,六國也不缺乏齊明這樣出色的外交家;至於軍事方面,六國擁有遠比秦國優秀得多的軍事家,像吳起、孫臏、廉頗、田忌都是叱吒風雲且戰功赫赫的英豪,而且六國的土地面積是強秦的數倍、兵員更是遠超秦國。總之,無論是人才素質還是土地面積,六國與秦國相比都擁有絕對的優勢。然而抗秦力量越強大、聲勢越浩大,那麼其最終的失敗越凸顯出其悲劇性,更令人扼腕,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的結局就更值得後人探討與深究。

六、規律總結

1.對“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這句的訓釋,教師可作適當延伸。因爲本文中有多處類似的句式,如“自以爲關中之固”“以爲固”等。教師可引導學生作適當探討。

2.意譯是學生必須重視的文言訓釋手段,在文言中常常會出現作者爲追求行文的變化而採用異詞同義手段的現象。對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不必過於苛求直譯,“難得糊塗”。

3.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容易句意不清、不通。

(2)翻譯要注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後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於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的感覺。

(3)翻譯要注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繫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爲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於它,我們要聯繫語境去理解、參悟。

七、分析鑑賞

《過秦論》的語言特色

賈誼是漢賦的早期作家,這篇文章不是賦,然而語言上卻明顯地帶有賦的特色。它講究鋪排渲染,例如開頭寫秦孝公的雄心,連用“席捲天下”“包舉宇內”等四語;中間寫九國之師攻秦,四君、九國、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顯得很有聲勢;寫秦始皇,則極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內”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駢偶,讀起來鏗鏘有聲。它的駢偶不同於後來的駢體文以“四六句”爲基本形式,而是非常靈活,有時字數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有些駢語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後踐華爲城,因河爲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爲固”。如此變化多端,不顯得單調。

八、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在這篇文章的第一二小節中已經瞭解到了秦王朝勢力的崛起和擴展的情況,作者寫秦王朝勢力的崛起和擴展是如何爲下文服務的呢?下節課我們一起繼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