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勸學》教學反思

《勸學》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勸學》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文言文。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到大家!

《勸學》教學反思

  《勸學》教學反思1

“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從出生以來,就與學習結下了不解之緣,不論通過什麼方式,他總是在學習中得到不斷地完善,繼而讓自己的生命豐富和充實起來。可以說,學習對提高每一個人的思想認識境界都有着巨大的作用。離開了學習,人生就成爲了一片空白。 自古以來,苦口婆心勸勉人們努力學習的大家層出不窮。從孔子“學而時習之”到顏真卿“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再到王安石“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都飽含着名家大師語重心長的激勵。古有蘇秦“頭懸梁錐刺股焚膏繼晷”之發奮圖強終成一幫宰相,近有童第周夜不眠寐廊光下苦讀,終成一代大師的典範??所有這些都有共同的指向性,那就是“學不可以已”的諄諄教誨。而將這一主張全面,徹底,生動,形象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人,那是荀子。他的《勸學》成爲千古名篇,也成爲幾經變革的教材中一直得到保留的佳作。原因在於它獨特的魅力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實質經久不衰。

在完成教學之後,我對自己在《勸學》一文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結合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對這堂課的教學進行剖析,以促進自己向更高、更遠、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我首先要檢討的是我的教學語言的凝練問題。身爲語文教師,本身應該在語言文字的體悟和運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也只有語文教師注重教學語言和表達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及影響,才能透過語文教師自身的學識與人格魅力影響一撥又一撥的求學者追求卓越。但是,因爲平時不大注重對自我的嚴格要求,甚至在平時課堂教學中率性隨心的習慣,導致教學語言的散亂。此次教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凡事都應該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爲一些隨意性的語言影響對文本的深刻意義的解讀和感悟。語言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把祖先傳承下來的身後文化底蘊通過思維的外殼彰顯出來。所以,在往後的教學裏,我會注意自身語言表達的嚴格要求,一定會三思之後,深入推敲,揣摩教育教學語言高度的概括性,在比照之後在進行流暢,有文化意味地表達,向着言簡意賅的方向努力,力爭讓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自己的口中更美麗地凸顯,將一個語文教師的語言能力提升到更爲嚴謹的高度。

其次就是在導學案的使用上沒有能夠做到圓滿。這次的教學,也是響應以及貫徹落實語文新課改精神的實踐,我們都盼望着取得教學效率最大限度的體現和收穫。而使用導學案 目的,一方面是爲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習慣與能力,同時也是爲了發散學生學習時的擴展性思維。在《勸學》教學裏,基本上讓導學案起到了引發學生學習的目的,也有了知識的生成性,充分體現了學生敢於主動質疑,大膽質詢的精神以及對未知知識的渴求心裏。開了一個好頭,但在結束的時候,沒有將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安排佈置,導致整堂課的教學沒有了餘韻。我們所追求的餘音嫋嫋的效果自然也沒有完全達到,也致使學生產生了沒有吃飽的遺憾。

再次就是在知識生成性方面的處理不夠完善。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渴求度非常高,它們希望和老師一起探究更爲深刻的知識,它們也敢於在挑戰自我的同時挑戰傳統,挑戰思維定勢。於是乎,在開放性的教學環節裏,學生能夠對一些陌生知識進行質疑。我在欣賞學生這樣的主動求知的習慣和精神的同時,對自己教學中知識的預設性準備不足是很不滿意的。雖然當中不存在卡殼的情況,但細節性處理畢竟不夠精到。一方面對學生主動求學的精神產生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暴露出了自己能力方面的欠缺。這就啓示我在往後的教學中,需要做足充分的準備,綜合考慮到教學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多一手準備,便多一份內蘊 ,也幾許從容,才能夠在語文領域裏自由翱翔,享受祖國文化帶給每一個國人的驕傲和自豪。

第四,就是在詮釋教師是課堂學習組織者的角色時有淺嘗輒止的痕跡。我們主張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充分表達自己見解和意願的機會與權力。學生在探討學習的環節中,都能針對性地得出自己的結論。但在組織交流 的時候,麼深刻把握教學從榮幸的特點,甚至產生不信任學生能力的杞人憂天心裏,總想採用最直接的方式到達華山之巔。因爲引導不得法,所以導致對文本的深刻解讀只是停留的表面上的膚淺見解。這樣的狀況,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得。因此,找到一條既能培養能力,又能彰顯素養的有效教學途徑,是我需要深入思考的迫切課題。

第五,因爲時間的有限性和個人能力的侷限性,對《勸學》一文中飽含的作者情感的挖掘和品悟基本上處於零狀態。身爲教育家和思想家,荀子對芸芸衆生可謂是用心良苦。在他的《勸學》裏,蘊藏着他對勉勵人們好好學習的真誠、真摯的激勵,告誡和期盼之情。而在

教學的時候,因爲自己解讀的淺陋,就沒有引導學生體會荀子這樣的期許,也就導致了沒有讓學生體會到我們今天的很多老師一直語重心長地希望學生努力學習的那一份良苦之心,更沒有將老師沒有一絲一毫的私心雜念,一心一意只爲學生健康,茁壯成長的無私奉獻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高風亮節的精神鐫刻在學生的心靈世界裏。

第六,在對該文主題昇華的時候,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荀子主張人性本惡,主張通過後天的學習和教化實現幫助人們向善的目的。而在《勸學》一文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是這種主張的具體體現,也是支撐荀子“學不可以已”的關鍵。在當前“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搬出經典,搬出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識滌盪每一個人的心靈,讓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愛的陽光和溫暖。教學中,沒有將這個亮點加以呈現,不能不說是一份缺憾。這也對我產生了啓示,在學習這樣一些名家名篇的時候,除了理解內容以外,還得引導學生物品味當中的內涵美,教化美??

《勸學》一文中包含着教育家荀子的諄諄教導。他在傳輸學習的意義和作用的時候,避開了單純說教的機械和呆板。時下,爲了讓學生投入到學習中努力學習,老師們都在不厭其煩地在和學生談話,希望通過反覆的語言教育激勵學生摒棄雜念,一心一意地追求個人成長。但從收穫來看,這樣做的實際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會在一些叛逆心較重的學生那裏產生負面效應,不但起不到激勵學生投入學習的效果,反而在師生之間形成了一堵堵無形有形的間隔牆,阻礙了師生平等對話,甚至導致教師根本無法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工作。

但荀子很藝術,很靈動地處理了這樣的問題。爲了說明通過學習可以改變自己,提高自己,學習可以彌補一個人的先天不足,藉助外物能夠揚長避短,成就自我的作用和意義,他廣泛地援引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普通現象加以說理。這樣就是抽象的說教變得貼近人心,有了親切感覺之後,每個人都會主動去靠近自己想要的東西,並會努力伸出雙手去觸碰,拿捏。這樣的比喻藝術,不僅生動形象,而且深刻鮮明,充滿磅礴的氣勢,不僅科學合理,而且字字珠璣,沁入心脾,吸引着求學者在自覺不自覺中汲取知識,內化知識。一旦把外在的資源裝進心靈世界,將受益終身。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在知識學習的時候,構建一個高起點,相信收穫也會水漲船高。恐怕這也是荀子這樣一些善假於物的君子已於常人的一種鮮明表現吧。

教師影響學生,需要具備豐富的學識修養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也就是體現一個老師是否具備嫺熟的教學藝術,是否能科學合理地推進教學進度的時候。回首自己走過的受教育之路,不禁爲自己知識的鄙薄而悲慨。雖然唸完了大學本科,完成了註定命運的自我改變,似乎是值得驕傲和慶幸的事情。但走出去以後才發現,這一切,看起來很美,殊不知當中存在着與巨人無窮無盡的距離。無論是基本功,還是品味能力,抑或是鑽研精神,求取能力,都讓我的心裏隱隱作痛。自己裝了一桶污水,奈何舀出清泉?如何“普渡”衆生?怎樣能灌溉出一簇簇光豔的未來之花?

教學基本功的習得,教學藝術的科學化,高度化,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鑽研能力的極度欠缺,鞭策着我在這條修遠之路上埋頭苦學!

  《勸學》教學反思2

《勸學》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議論性散文。自流傳以來廣泛的受到大家的喜愛和推崇,是人們激勵自己、不斷提高的力量源泉,也是激勵學生奮發努力、勤奮學習的一篇力作,對於我們學校這些基礎差、學習方式不佳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我個人正是在學生時代通過閱讀《勸學》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求學之路,也正是感受到了荀子縝密的思維、流暢的語言、精彩的譬喻而對這篇文章產生了特殊的感情、由衷的偏愛。有幸能抽到這篇文章做爲我的參賽篇目,也算是一種緣分吧,因此在授課前做了認真的準備,制定了詳盡的.教學目標。

完成這堂課的教學之後,我對自己在《勸學》一文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這堂課我希望能改變學生從初中以來就養成的老師講、學生記的上課模式,而是想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只起到引導和糾正以及明確知識點的作用,從上課效果來看,基本完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結合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對這堂課的教學進行剖析,以促進自己向更高、更遠、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一、 優點

1.“王老師好!”,上課前學生對我問候的改變。我所執教的高一對口升學班只是在上語文課時纔將老師的姓齊聲喊出來,其他學科沒有這樣做。我這樣做的理由是,對教學過程而言,從來都是具體

的老師在與一羣有血有肉的具體的孩子進行生命的互動。所以,我安排學生每節課的師生互答禮儀要指向於具體的人。我覺得這一個簡單的組織教學的過程中確實可以見出一個教師對學生的人文情懷,這說明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你的眼中有學生。學生在這個時候,都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抽象的個體。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同樣,永遠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師。

2.教法上調動了學生的情感。面對一篇篇課文,我很願意將我所理解的獨到而入微的地方告訴我的學生。但我的這些我自認爲具有獨到的見解,我卻不急於告訴學生,我要讓它們在高潮之時呈現出來。譬如,《勸學》一文,我抓取了人性本惡這樣的思想,巧設問題,引領學生帶着好奇與探究的心態進行學習,聽課者始終被一樣東西吸引着激發着。我覺得人在這種時候能夠更容易接受知識與觀點。而對我來說,我也更容易記住這些課堂細節。我一直相信,一堂課有一堂課的意義。我覺得有時候,我們一節課,不應該只講求信息量,更要注意解決問題,哪怕一個問題。我現在面對的學生,是基礎較差的學生,很多時候我只能將一個問題講得很細才成。我所教過的學生都認爲,上我的課,最有感覺的是,他們被我調動起了情感。

3.目標比較明確。整節課我非常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培養,無論是從誦讀還是掌握課文內容,我以整篇課文背誦來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我在課堂上非常重視課文的朗讀,而且在每一段的講解前,

我都先讓學生集體背誦或者個人背誦。在知識方面,積累本文的名言名句,體會、學習比喻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等等;在能力方面,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自主與合作相結合探究問題能力等等;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讓學生體會和諧合作、雙贏進步的成就感,激發主動、自覺學習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明白學習之於人生的重要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習慣。

4.中心論點的新體會。本文所論述的“學習”,與我們現在所說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的意義不同,荀子從自己的“性惡論”觀點出發,認爲應通過“學習”以成爲“君子”,即主要學習來達到修身養性之道。爲了論證這個觀點,作者先樹立一個典範——君子。開篇即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爲什麼要用“君子”說的話作爲全文主旨?因爲荀子把“君子”作爲“學”的最終目標和最高境界,所以我認爲“君子”一詞包含了學習的終極意義和莫大作用。

  二、不足之處及以後的改進方向

1.我首先要檢討的是我的教學語言的凝練問題。身爲語文教師,本身應該在語言文字的體悟和運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但是,因爲平時不大注重對自我的嚴格要求,甚至在平時課堂教學中率性隨心的習慣,導致教學語言的散亂。此次教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凡事都應該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爲一些隨意性的語言影響對文本的深刻意義的解讀和感悟。所以,在往後的教學裏,我會注意自身語言表達的嚴格要求,一定會三思之後,深入推敲,向着言簡意賅

的方向努力,將一個語文教師的語言能力提升到更爲嚴謹的高度。

2.再次就是在知識生成性方面的處理不夠完善。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渴求度非常高,它們希望和老師一起探究更爲深刻的知識,我對自己教學中知識的預設性準備不足是很不滿意的。雖然當中不存在卡殼的情況,但細節性處理畢竟不夠精到。這就啓示我在往後的教學中,需要做足充分的準備,綜合考慮到教學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多一手準備,便多一份內蘊 ,也幾許從容。

3.在對該文主題昇華的時候,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荀子主張人性本惡,主張通過後天的學習和教化實現幫助人們向善的目的。而在《勸學》一文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是這種主張的具體體現,也是支撐荀子“學不可以已”的關鍵。在當前“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搬出經典,搬出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識滌盪每一個人的心靈,讓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愛的陽光和溫暖。教學中,沒有將這個亮點加以呈現,不能不說是一份缺憾,正如一位評課的老師課後對我說,如果你再把這堂課的深度上升到我們現在這個“學習型”社會,那這堂課就會更好了。這也對我產生了啓示,在學習這樣一些名家名篇的時候,除了理解內容以外,還得引導學生品味當中的內涵美,教化美以及與時代意義相聯繫起來。

教學基本功的習得,教學藝術的科學化,高度化,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鑽研能力的極度欠缺,鞭策着我在這條修遠之路上埋頭苦學,補缺查漏,用心去發掘每一個潛在的閃光點,提高能力的同時,

豐富教育教學的手段及藝術性,力爭儘快成長,不辱使命。

  《勸學》教學反思3

荀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學習本文對於弘揚民族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勸學》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這對於高中生認識學習意義和改進學習方法有一教育意義。體現了語文學科知識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本文又是一篇典型的的總—分式議論文.全文多次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對剛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因此在第一課時疏通了文意的基礎上,第二課時主要是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結構,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瞭解作者的學習觀,討論其現實意義,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新課標強調要課堂要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研究性學習爲主線.倡導學生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三個對話,使課堂真正成爲學堂。

所以我採用了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及時點撥,師生共同探究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同時誦讀法始終貫穿教學。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爲重要。教是爲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參照註解,動口動腦,自讀自悟。

3、反覆誦讀。

3、討論法。

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分小組互讀課文,邊讀邊圈點勾畫自己有疑問的地方,然後合作探究梳理文章結構,作者思路。列出提綱明確文本的論點。(組內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爲單位交流。教師點撥總結。)

然後帶領學生梳理第二段,明確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學生以此爲範例梳理第三四自然段。

梳理了文章的思路,也就明瞭了本文的論證方法。接下來讓學生討論“學不可以已”的現實意義。現代社會,科技文化高速發展,日新月異,不學習,不充實自己,就會被社會淘汰。學不可以已,和現在所倡導的終身學習的理念非常契合。學到老,活到老。

讓學生思考聯想古人的學習名言,談一下自己的看法。使學生從中汲取智慧,指導自己日後的學習。

最後進行比喻論證的仿寫,講練結合。

通過這節課,我力圖做到教法與學法並重,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都不偏廢。

  《勸學》教學反思4

爲了備好這節課,我除了認真鑽研教材、教學指導用書,還積極瞭解所要授課班級的學情,從而制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這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文言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於是,我將“揣摩文中人物對話描寫,品味用對話來刻畫人物的表達效果”作爲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根據文言文的教學需要,採用誦讀和探究發現法展開教學,讓朗讀貫穿整個課堂。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導入新課,檢查預習——自主質疑,讀懂文意——品讀語言,分析人物——誦讀課文,反思領悟。

反思這一節課,從施教過程看,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處。

  成功之處:

1、檢查預習情況包括對作者等有關文學常識的瞭解,難字的讀寫,落實基礎;

2、“自主質疑,讀懂文意”能夠給足時間學生自由朗讀,讀課文註釋,同桌互相翻譯,並將不理解的詞句標上記號,我注意到所有學生都能認真讀書、互譯。

3、利用小黑板事先寫出文中重點、難句,在學生質疑之後檢查落實句子翻譯,並教學生小結翻譯方法。

  不足之處:

1、在“自主質疑”環節,讓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詞,原本擔心會不會有學生質疑,出乎意料的是就這篇簡短的文章的字詞理解這一點,學生連連舉手竟提出不少問題,所以這一環節花了很多時間。

2、在檢查句子翻譯的環節,由於擔心學生不懂翻譯,教師反覆講解,耗費時間,可以說是課堂的教學語言不夠簡潔。

3、由於在上一個環節花去至少22分鐘的時間,所以以致於在“品味語言”這一重點環節,上得不夠從容。總擔心時間不夠,來不及給學生背誦。所以在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語氣,品析人物的性格時,給學生“品”的時間不夠,所以學生對於孫權、呂蒙、魯肅這幾個不同人物對話的情味體會得不夠深刻。

我認爲本堂課的優點是:重難點突破較好;教學環節的教學設計>設計環環相扣緊跟課題;改變以往老師站在講臺上,學生端坐課桌旁的課堂模式,而是分小組圍坐在一起師生平等對話;小組競爭完成學習任務,課堂氣氛分外活躍:課前收集有關讀書、學習的詩句格言的思路較好,有助於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缺點是:小組人數過多,致使小組合作過程中很多同學參與機會少;有些小組討論流於形式,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或回答問題表現優劣,可先讓其他同學評點,這有助於學生聽講時更加認真並能對自己今後完成學習任務時的情況準確做出判斷。

經過聽課反思,我進一步認識到課改課堂的基本模式,而且意識到自己平時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對學生的能力估計過低,不敢放手讓他們去探索去嘗試,總是試圖教學設計>設計一個個框框把他們圈住,希望他們按照我的思路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最後到達我的預定目標。這對於學生創新意識、自主能力的培養是極大的障礙。其次,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有助於培養髮展型、學習型的人才。可我在教學中“沉”得不夠,往往是充當教材解說者的角色。總想把教材提供的知識全都灌輸給學生。細想之下,才明白知識是無窮盡的,是學不完的,教師不能以傳授知識爲主要任務,而應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對他們的學習成果,學習過程作出恰當而又富有激勵性的評價。再次,對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生搬硬套,結果只學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其實,方式方法好不好,並不在於它新穎不新穎,而在於它適合不適合教材和學生。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學生就各有特點,二班學生喜歡活躍、互動的學習方式,遊戲、競賽用於他們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班學生則不善表現,好獨立思考,這時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就更加適合了。最後,我還感覺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已經不很適合二十一世紀的學生了,因此,多接觸新鮮事物,多與學生交流,瞭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後工作中不可忽視的方面。

總之,講課、聽課、評課,這一系列的教研活動對每一位教師,特別是對青年教師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希望這一活動開展得更有活力,更有針對性,營造出更加濃厚的教研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