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小學二年級下冊《三個兒子》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下冊《三個兒子》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2W 次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1:

《三個兒子》是一篇生動感人的生活故事。課文通過三個媽媽對自己兒子的誇獎和三個兒子媽媽面前的具體表現的對比敘述,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小學二年級下冊《三個兒子》教學反思

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脈絡,初步體會課文內容的意思。

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我在教學的時候,讓他們思考:A、有兩個媽媽是怎樣誇自己的孩子的?有一個媽媽卻怎樣,爲什麼?B、三個兒子見了自己的媽媽後,分別怎樣做的?C、爲什麼老爺爺說只看到一個兒子?用這樣的一條線索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我認爲這樣的課文,是不需要過多的講解的,學生在我的導語牽引下,緊扣課題去尋找。經過分層次的讀和品,藉助課件的演示,讓學生逐步體會課文的大概內容。

二、講讀課文內容,揭示文本主題。

本篇課文蘊含着很深的寓意,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時,我主要是抓住以下的問題:“明明是三個兒子,爲什麼老爺爺說只看到了一個兒子? 你認爲老爺爺看到的是哪個兒子?”,以此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究。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媽媽提水辛苦”爲切入點切入。讓學生讀課文第8自然段,找出表現媽媽提水很辛苦的詞,抓住“走走停停”、“痛”、“酸”、“直晃盪”等詞感受理解,進一步體會媽媽們的辛苦。再引導學生思考老爺爺的話,從而體會只有一個兒子體會媽媽的辛苦,懂得關心媽媽、孝順媽媽,願意幫媽媽提水。

三、仿說句子,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學生熟讀課文後,我讓他們完成課後的讀讀說說的練習,讓他們仿說句子這樣,將學過的知識有效地運用到說話中,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有效地遷移,降低了難度、豐富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也是我認爲比較成功的一點。

《三個兒子》這一課讓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學生的潛力,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到位,學生就能發揮得體。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2: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講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只要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爲什麼老爺爺說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

1、閱讀教學生活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僅僅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體驗傳授給學生是不行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閱讀教學生活化要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並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課題時,讓孩子們回憶“你的媽媽是怎麼樣誇獎你的,她的動作和表情是怎麼樣的?”從而導入課文“這裏也有三個媽媽在誇獎自己的孩子,你去讀一讀”。這樣的閱讀教學貼近生活,並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敢想、敢說、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

2、閱讀教學自主化。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通過自讀自悟,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而交流研討是培養和考察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其目的在於引發學生交流研討的興趣,培養學生交流研討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讀自悟的環節以後,我都要設計一個交流的環節,用教師生動有效的課堂評價,學生充滿個性化,充滿生命活力的語言,挖掘學生心靈深處想法,對文本的主題進行昇華,把課堂教學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時間,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3、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纔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最後幾個環節的時候,學生爭論哪個孩子更好,向誰學習時,教師的引導地位沒有很好地顯示出來,在續編故事時,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等等。另外,在有效地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和激勵性語言的評價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同時在課堂中也生成了一些新的值得我去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我想這些都需要我不斷地學習來提高自身的學習水平,以達到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3:

看到現在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感恩父母,剛剛過完母親節,我對前幾天上的《三個兒子》進行了反思。

《三個兒子》是人教新課標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的第23課。這是一篇生動感人的生活故事。兒子,這個字眼裏在媽媽的心裏是神聖的。可是,媽媽這個字眼,在兒子的心裏是怎樣的呢?我們感動於“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而大力讚頌母愛的時候,是否應該引導孩子們讀讀“黃香溫席”、“臥冰求鯉”,這些頌揚子孫孝心的文章呢?《三個兒子》是一篇生動感人的生活故事。課文通過三個媽媽對自己兒子的誇獎和三個兒子媽媽面前的具體表現的對比敘述,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淺顯的文字中包含着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爲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

在教學中,我採取創設情境,促進學生的情感參與的方式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效果。

在閱讀教學中,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並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朗讀時,讓孩子們回憶“你的媽媽是怎麼樣誇獎你的,她的動作和表情是怎麼樣的?”從而導入課文“這裏也有三個媽媽在誇獎自己的孩子,你去讀一讀”。這樣的閱讀教學貼近生活,並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着真摯情感走進文本,並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敢想、敢說、敢做),使學生對文本有了獨特的理解。

只要學生有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在朗讀時適當點撥,指導,學生便能比較準確地讀準語句的語氣,找準感情基調。本課不需要學生逐句朗讀,只要求學生讀準三個母親在說到自己兒子時的不同語氣以及老人在看見三個孩子後說的話語。這部分的朗讀鋪墊爲後面孩子參與討論做好了鋪墊。

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活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纔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 老師的語言也變成了:“**,你先來說說好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其次,合作在課堂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角色,對感情朗讀課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自由朗讀以後,讓大家都來體會別人是怎麼讀的,自己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