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詩三首》八年級語文上冊精品教案

《詩三首》八年級語文上冊精品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教學構想】

《詩三首》八年級語文上冊精品教案

這是三首語言風格極爲相近的外國詩歌,詩人都把大海作爲寄託自身理想的意象。大海的神祕,大海的寬廣,大海的氣象萬千,帶給人的是美麗的享受,心靈的釋放,更是情感的共鳴與寄託。因此,教學中,我把聯想和想象作爲教學的突破口,讓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把文字在頭腦中變成活生生的畫面,走進詩歌所創設的意境。

同時,我把象徵的含義作爲教學的重點,讓學生通過對象徵含義的挖掘來走進作者的心靈,理解詩歌的主題。並從中受到薰陶、感染和啓迪。

詩歌是最凝練的語言的精華,富含音韻美、.節奏感,在這三首詩的教學中,我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朗讀中探討詩歌的內涵,更讓學生在自由創造性的朗讀中展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一、讓學生了解和學習詩歌閱讀的一些基本方法。

1.通過聯想和想象,理解詩歌的意境。

2.藉助與作者、詩歌相關的資料理解詩歌的象徵意義,領會作者的情感。

3.通過反覆的朗讀,感悟詩歌語言的凝練美、音韻美、節奏美。

二、讓學生了解並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並從中感受詩歌各自的特色。

三、讓學生在對詩歌的品析中,感受作者人格的魅力,並從中受到薰陶和啓迪。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象徵意義的挖掘,帶動學生體會詩歌情感,理解詩歌主題。

難點:通過對這三首詩歌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詩歌學習的一般方法。

[教學安排]兩課時

1.學生查閱三位作者的相關資料。

2.學生溫習鞏固以前所學的三首現代詩歌,並回憶總結一些學習現代詩的方法。

3.多媒體課件:大海的各種畫面。大海上可以有船伕划船和船乘風破浪、揚帆航行的畫面。

[教學步驟]

一課

一、導人新課

聆聽着大海的濤聲,深藍的大海像一個神祕的夢,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思和嚮往。同學們,你們有過這種站在大海邊的體驗嗎?

同學們自由發言。見過大海的,描繪自己見到的大海的樣子和見到大海的感受;沒有見過大海的,描繪自己心中的大海的樣子,並抒發自己對未見過的大海的情感。

播放大海的相關畫面,並配上音樂。

請幾個同學再述見到的大海的特點和感受,特別引導同學們領悟到大海的美不僅在大海本身,狂風巨浪中勇敢拼搏的船伕、孤獨航行的船帆更是大海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語文課堂是藝術,而藝術往往通過細節展示其魅力,導入便是體現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藝術的細節。一個好的導入重在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並激起認知衝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爲解讀課文找到突破口、切入點。學生根據已有的體驗進入課堂,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了。然後在聆聽多個學生的不同描繪中,有力地激發了學生對大海的嚮往。最後讓學生在多媒體優美的視聽畫面中走進對新課內容的感知,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相應的情感和走進文本的熱情。)

二、朗讀三首詩歌,感受詩歌所抒發的情感

1.教師配多媒體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學生邊聽邊思考:

這三首詩歌分別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基調?

2.學生根據朗讀自由發表意見。

(教師不發表任何指向性意見,以引起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

3.讓學生根據學習詩歌(既有現代詩,也包括古代詩)的經驗,自由說說領會詩人情感的方法。

(讓學生明白閱讀詩歌的一般方法:讀懂詩人的情感,不僅要多讀,讀懂詩歌本身,更要聯繫詩人的的人生經歷和寫作這首詩歌的特定背景。)

4.學生四人一組交流所查閱的相關資料,並結合這些資料再讀詩歌,討論每首詩歌的作者的情感。注重第三首詩歌和前兩首詩歌的情感的差別。

5.根據各首詩歌所表達的情感討論各首詩歌朗讀的方法和技巧。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圈出重音。)

6.學生採取多種形式朗讀前兩首詩歌。

(詩歌是最好的朗讀材料,朗讀又是學習詩歌的最好的方法。因此,我的整體感知是由探討如何朗讀開始的。這時候的朗讀是淺層次的。是引起學生們更深入地探討的前提,同時,把握詩歌的情感,對詩歌有初步的瞭解是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因此,通過討論朗讀,引出討論詩歌的情感,再回到詩歌的朗讀是這一環節的思路,在這樣的思路中最終達到了瞭解並掌握詩歌閱讀的步驟和方法。)

三、想象前兩首詩歌的畫面,走進詩歌所創造的意境中

1.學生在朗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兩首詩歌中作者情感的不同載體。

提示:引導學生回憶冰心的《紙船》中是如何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的。

小結:情感因爲有了載體而形象,景物和畫面則因爲有了詩人的情感而有了永恆的生命。

2.我們會永遠記得冰心對母親的思念,因爲深藍的大海上的一隻一隻潔白的紙船永遠定格在我們的腦海。這就是將作者情感具體化的優美意境。

把學生分成兩組,邊讀邊想象詩歌所創造出來的畫面,並準備用優美動情的語言加以描繪。

提示學生根據詩中的文字,結合作者的相關資料及詩歌的寫作背景,融人自己的情感,展開豐富的想象,讓詩歌在頭腦中變成一幅一幅的畫面。

3.學生分四人一小組交流,然後每小組選一名代表在各自的大組裏交流,最後各大組選派兩人在全班交流。

4.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兩首詩歌中意境的異同。(側重於相同之處)

5.師生共同探討意境相同之處的原因。

提示:從作者的情感方面來探討,並補充介紹兩位作者經歷的相似之處。

6.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歌。

(想象是填補詩句與詩句之間的空白的有效方式,因而,調動學生的想像力,描繪詩歌中的畫面是這一環節的重點。在對畫面的想象和描繪中,又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及比較閱讀的能力。同時,本課在不同形式的分組交流中,保證了每個孩子在不同層面上的參與,同時又大大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三、揣摩象徵手法,和詩人的心靈對話

詩歌是詩人情感的外化,因而詩歌中活躍着詩人自身的形象。

1.學生討論詩歌中詩人的形象。

(提示學生結合詩歌的意境,抓住詩歌中的關鍵句子,然後再根據作者的資料介紹加以整合。)

2.全班交流對詩人形象的理解,並要求學生說說自己如此理解詩人形象的原因。

3.教師小結出詩人的形象是藉助象徵的方法活躍起來的,然後和學生一起溫習所學詩歌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重點是象徵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表現,以及利用對重點句子的揣摩理解象徵意義的方法。)

4.學生四人一組揣摩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

(提示學生結合詩歌的象徵意義來體會,並通過品味重點句子的言外之意和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

重點句子揣摩舉例如下: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彷彿風暴裏有寧靜之邦討論、明確:孤獨的帆表明是孤獨的船,當然這裏的船是有所指的,它實際上是指人生的經歷,人在生活的蒼茫大海里漂泊、前進,會遇到不少的風浪、曲折,可也有風平浪靜清澈的碧流和金色的陽光伴隨。然而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彷彿風暴裏有寧靜之邦!事實上是讚美了奮鬥的人生,有作爲的人總是追求理想,在追求理想中頑強拼搏,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自我價值的體現。因此從這兩句詩中我們體會到作者追求着一種拼搏向上、奮鬥不息的人生理想。

5.學生自由談談學了這兩首詩歌后對作者的認識和理解,或者談談從中受到的人生啓迪。

(詩歌的內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沒有固定、唯一、標準的答案,讀詩、品詩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融入主體體驗和個性見解的過程。因而,在這個環節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體驗,使他們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讀詩、品詩的過程。

②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通過交流合作達成較爲一致的看法。切忌用所謂的標準答案限制學生的思維。

③引導學生結合誦讀時的感受和與詩人相關的背景資料的理解進行詩歌品讀,防止出現架空分析和胡亂聯繫的情況。)

四、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再現詩歌的音韻美、節奏美、情感美

1.學生根據對詩歌的理解,爲兩首詩歌選擇配樂朗誦的音樂。

2.配樂朗誦詩歌。

3.比較和剛上課時的朗讀的區別,並以此總結出讀好詩歌的一般方法,從而小結學習詩歌的一般方法。

(教的目的是爲了不教,學一的目的是爲了學百。因而,這一環節的小結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總結,教師不要包辦,硬塞進學生頭腦中的東西是短暫的,要求學生自己歸納總結,這樣探討出來的深刻體會纔是永久的記憶,也才能得心應手地加以運用。)

六、拓展延伸

學生自由談談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

第二課時

一、討論總結前兩首詩歌學習的步驟和方法

二、學生按這樣的方法分學習小組學習第三首詩歌

三、全班交流學習成果

1.交流學習中得出的結論。

2.提出學習中發現的疑難問題。

四、把自己找到的三位詩人的其他的詩歌朗讀並賞析給同學們聽

【教學後記】

語文課堂環環相扣的教學過程就像文章條理清晰的脈絡,要有起承轉合的美感,行雲流水的自然。在本節課中,教學的思路是很講究的。大的教學過程的推進既符合詩歌教學的規律,又能做到牽一髮而動全身,激活學生的思維;小的教學環節的安排則做到了絲絲相連,環環相扣,既符合學生思維的規律,又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就連每一環節之間的過渡語,也做到了既是對上一環節的整合討論的歸結和深化,更是引起學生對下一個環節的思考的開始。

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活動創造的大舞臺。因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不僅讓學生從品析詩歌語言的本身中感悟語言的美感,更是讓學生在教師生動準確的表達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讓學生在自己對詩歌意境的描繪中提高自己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本節課中,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很講究的。無論是導語、結語、過渡語,還是課堂上對學生回答的隨機點評,教師的語言都要既能畫龍點睛地給學生的思維活動牽線搭橋,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入,也要能給學生以美感,讓學生在教師的語言中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同時,本節課中,教師更是創造了不少讓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契機。教學中的聯想和想象後的描繪,不僅帶着學生走進了詩歌的優美意境,更激化了學生運用優美生動的文字表達的慾望,大大地訓練了學生的表達和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