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宋史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李穀 昝居潤 竇貞固 李濤(弟浣 孫仲容) 王易簡 趙上交(子〈日嚴〉) 張錫 張鑄 邊歸讜 劉溫叟(子燁 孫幾) 劉濤 邊光範 劉載 程羽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一

李穀,字惟珍,潁州汝陰人。身長八尺,容貌魁偉。少勇力善射,以任俠爲事,頗爲鄉人所困,發憤從學,所覽如宿習。年二十七,舉進士,連闢華、泰二州從事。

晉天福中,擢監察御史。少帝領開封尹,以穀爲太常丞,充推官。晉祖幸鄴,少帝居守,加穀虞部員外郎,仍舊職。少帝爲廣晉尹,穀又爲府推官。及即位,拜職方郎中,俄充度支判官,轉吏部郎中,罷職。天福九年春,少帝親征契丹,詔許扈從,充樞密直學士,加給事中。爲馮玉、李彥韜所排。會帝再幸河北,改三司副使,權判留司三司事。

開運二年秋,出爲磁州刺史、北面水陸轉運使。契丹入汴,少帝蒙塵而北,舊臣無敢候謁者,穀獨拜迎於路,君臣相對泣下。穀曰:"臣無狀,負陛下。"因傾囊以獻。會契丹主發使至州,穀禽斬之,密送款於漢祖,潛遣河朔酋豪樑暉入據安陽,契丹主患之,即議北旋。

會有告契丹以城中虛弱者,契丹還攻安陽,陷其城,穀自郡候契丹,遂見獲。契丹主先設刑具,謂之曰:"爾何揹我歸太原?"穀曰:"無之。"契丹主因引手車中,似取所獲文字,而穀知其詐,因請曰:"如實有此事,乞顯示之。"契丹國制,人未伏者不即置死。自後凡詰穀者六次,穀詞不屈。契丹主病,且曰:"我南行時,人云爾謂我必不得北還,爾何術知之?今我疾甚,如能救我,則致爾富貴。"穀曰:"實無術,蓋爲人所陷耳。"穀氣色不撓,卒寬之。

俄而德光道殂,永康繼立,署穀給事中。時契丹將麻答守真定,而李崧、和凝與家屬皆在城中。會李筠、何福進率兵逐麻答,推護聖指揮使白再榮權知留後。再榮利崧等家財,令甲士圍其居以求賂,既得之,復欲殺崧等滅口。穀遽見再榮謂之曰:"今國亡主辱,公輩握勁兵,不能死節,雖逐一契丹將,城中戰死者數千人,非獨公之力也。一朝殺宰相,即日中原有主,責公以專殺,其將何辭以對?"再榮甚懼,崧等獲免。

漢初,入拜左散騎常侍。舊制,罷外郡歸本官,至是進秩,獎之也。俄權判開封府。時京畿多盜,中牟尤甚,穀誘邑人發其巢穴。有劉德輿者,樑時屢攝畿佐,居中牟,素有乾材,穀即署攝本邑主簿。浹旬,穀請侍衛兵數千佐德輿,悉禽賊黨,其魁一即縣佐史,一御史臺吏。搜其家,得金玉財貨甚衆,自是行者無患。俄遷工部侍郎。

周祖西征,爲西南面行營水陸轉運使。關右平,改陳州刺史。會有內難,急召赴闕。周祖兵入汴,命權判三司。廣順初,加戶部侍郎。未幾,拜中書侍郎、平章事,仍判三司。初,漢乾祐中,周祖討河中,穀掌轉運,時周祖已有人望,屬漢政紊亂,潛貯異志,屢以諷穀,穀但對以人臣當盡節奉上而已。故開國之初,倚以爲相。是歲,淮陽吏民數千詣闕請立生祠,許之,穀懇讓得止。

先是,禁牛革法甚峻,犯者抵死。穀乃校每歲用革之數,凡田十頃歲出一革,餘聽民私用。又奏罷屯田務,以民隸州縣課役,盡除宿弊。穀父祖本居河南洛陽,經巢之亂,園廬蕩盡,穀生於外。既貴,訪得舊地,建蘭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詔改清風鄉高陽裏爲賢相鄉勳德里。

二年,晨起僕階下,傷右臂,在告,旬中三上表辭相位,周祖不允,免朝參,視事本司,賜白藤肩輿,召至便殿勉諭。穀不得已,起視事。徵兗州,爲東京留守、判開封府事。

顯德初,加右僕射、集賢殿大學士。從世宗徵太原,遇賊於高平,匿山穀中,信宿而出,追及乘輿,世宗慰撫之。世宗將趨太原,命穀先調兵食,又代符彥卿判太原行府事。師還,進位司空、門下侍郎,監修國史。穀以史氏所述本於起居注,喪亂以來遂廢其職,上言請令端明、樞密直學士編記言動,爲內廷日曆,以付史官。是歲,河大決齊、鄆,發十數州丁壯塞之,命穀領護,刻期就功。

二年冬,議伐南唐,以穀爲淮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兼知廬、壽等州行府事,忠武軍節度王彥副之,韓令坤以下十二將率從。穀領兵自正陽渡淮,先鋒都將白延遇敗吳軍數千於來遠,又破千餘人于山口鎮,進攻上窯,又敗千餘衆,獲其小校數十人,長圍壽春。南唐遣大將劉彥貞來援,穀召將佐謀曰:"今援軍已過來遠,距壽陽二百里,舟棹將及正陽。我師無水戰之備,萬一斷橋樑,隔絕王師,則腹背受敵矣。不如退守浮樑,以待戎輅之至。"初,世宗至圉鎮,已聞此謀,亟走內侍乘驛止之。穀已退保正陽,仍焚芻糧,回軍之際,遞相掠奪,淮北役夫數百悉陷於壽春。世宗聞之怒,亟命李重進率師伐之,以穀判壽州行府。是秋,詔歸闕,得風痹疾,告滿百日,累表請致仕,優詔不允。每軍國大事,令中使就第問之。

四年春,吳人壁紫金山,築甬道以援壽春,不及者數裏。師老無功,時請罷兵爲便,世宗令範質、王溥就穀謀之。穀手疏請親征,有必勝之利者三,世宗大悅,用其策。及淮南平,賞賜甚厚。出穀疏,令翰林學士承旨陶穀爲贊以賜之。是夏,世宗還,穀扶疾見便殿,詔令不拜,命坐御坐側。以抱疾既久,請辭相位。世宗怡然勉之,謂曰:"譬如家有四子,一人有疾,棄而不養,非父之道也。朕君臨萬方,卿處輔相之位,君臣之間,分義斯在,奈何以祿奉爲言。"穀愧謝而退。俄以平壽州,敘功加爵邑。是秋,穀抗表乞骸骨,罷相,守司空,加邑封,令每月肩輿一詣便殿,訪以政事。

五年夏,世宗平淮南迴,賜穀錢百萬、米麥五百斛、芻粟薪炭等。恭帝即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趙國公。求歸洛邑,賜錢三十萬,從其請。太祖即位,遣使就賜器幣。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太祖聞之震悼,贈侍中。

穀爲人厚重剛毅,深沉有城府,雅善談論,議政事能近取譬,言多詣理,辭氣明暢,人主爲之聳聽。人有難必救,有恩必報。好汲引寒士,多至顯位。與韓熙載善,熙載將南渡,密告穀曰:"若江東相我,我當長驅以定中原。"穀笑曰:"若中原相我,下江南探囊中物耳。"穀後果如其言。李昉嘗爲穀記室,在淮上被病求先歸。穀視之曰:"子他日官祿當如我。"昉後至宰相、司空。

周顯德中,扈載以文章馳名,樞密使王樸薦令知制誥。除書未下,樸詣中書言之。穀曰:"斯人薄命,慮不克享耳。"樸曰:"公在衡石之地,當以材進人,何得言命而遺才。"載遂知制誥,遷翰林學士,未幾卒。世謂樸能薦士,穀能知人。穀歸洛中,昭義李筠以穀周朝名相,遺錢五十萬,他物稱是,穀受之。既而筠叛,穀憂恚而終。子吉至補闕,拱至太子中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