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志第二十一·郡國三 兗州陳留東郡東平任城泰山濟北山陽濟陰徐州東海琅邪彭城廣陵下邳◆陳留郡〔武帝置。雒陽東五百三十里。〕十七城,戶十七萬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六萬九千四百三十三。〖陳留〗有鳴雁亭。〖浚儀〗本大梁。〖尉氏〗〖雍丘......

  • 《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節選鑑賞 原文: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人也。安爲人嚴重有威,見敬於州里。時大雪,積地丈餘。洛陽令身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幹人”。令......

  • 《後漢書》卷十二·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王昌一名郎,趙國邯鄲人也。素爲卜相工,明星曆,常以爲河北有天子氣。時趙繆王子林好奇數,任俠於趙、魏間,多通豪猾,而郎與之親善。初,王莽篡位,長安中或自稱成帝子子輿者,莽殺之。郎緣是詐稱真子輿,雲母故成帝謳者,嘗下殿卒僵,須臾......

  • 淺析後漢書的影響力 《後漢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是記傳體史書的代表作之一。全書包括帝后紀10卷,列傳80卷。記載了王莽末年到漢獻帝遜位其間20餘年的史事。《後漢書》的作者范曄(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順......

  • 後漢書班超傳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爲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爲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

  • 《後漢書》志第十九·郡國一 ○司隸河南河內河東弘農京兆馮翊扶風《漢書·地理志》記天下郡縣本末及山川奇異、風俗所由,至矣。今但錄中興以來郡縣改異及《春秋》、三史會同征伐地名,以爲《郡國志》。凡《前志》有縣名今所不載者,皆世祖所並省......

  • 《後漢書》卷六十六·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年,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埽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舉孝廉,除郎中。遭母憂,棄官行喪......

  • 《後漢書》卷四十五·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人也。祖父良,習《孟氏易》,平帝時舉明經,爲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傳良學。爲人嚴重有威,見敬於州里。初爲縣功曹,奉檄詣從事,從事因安致書於令。安曰公事自有郵驛,私請則非功曹所持辭不肯受,從事......

  • 《後漢書》志第二十五·百官二 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太鴻臚太常,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禮儀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禮儀。及行事,常贊天子。每選試博士,奏其能否。大射、養老、大喪,皆奏其禮儀。每月前晦,察行陵廟。丞一人,比千石。六百石。本注曰:掌凡行......

  • 《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 安思閻皇后諱姬,河南滎陽人也。祖父章,永平中爲尚書,以二妹爲貴人。章精力曉舊典,久次,當遷以重職,顯宗爲後宮親屬,竟不用,出爲步兵校尉。章生暢,暢生後。後有才色。元初元年,以選入掖庭,甚見寵愛,爲貴人。二年,立爲皇后。後專房妒......

  •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言嗜惡之本同,而遷染之塗異也。夫刻意則行不肆,牽物則其志流。是以聖人導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與,節其所偏,雖情品萬區,質文異數,至於陶物振俗,其道一也。叔末澆訛,王道陵缺,而猶假仁以效己,憑義以濟功。......

  • 《後漢書》卷六十九·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竇武字遊平,扶風平陵人,安豐戴侯融之玄孫也。父奉,定襄太守。武少以經行著稱,常教授於大澤中,不交時事,名顯關西。延熹八年,長女選入掖庭,桓帝以爲貴人,拜武郎中。其冬,貴人立爲皇后,武遷越騎校尉,封槐裏侯,五千戶。明年冬,拜城門校......

  • 《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第三 肅宗孝章皇帝諱炟,顯宗第五子也。母賈貴人。永平三年,立爲皇太子。少寬容,好儒術,顯宗器重之。十八年八月壬子,即皇帝位,年十九。尊皇后曰皇太后。壬戌,葬孝明皇帝於顯節陵。冬十月丁未,大赦天下。賜民爵,人二級,爲父後及孝悌、......

  • 《後漢書》志第十一·天文中 明十二章五和三十三殤一安四十六順二十三質三孝明永平元年四月丁酉,流星大如鬥,起天市樓,西南行,光照地。流星爲外兵,西南行爲西南夷。是時,益州發兵擊姑復蠻夷大牟替滅陵,斬首傳詣雒陽。三年六月丁卯,彗星出天船北,長二尺所,稍......

  • 《後漢書》卷八十二下·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 唐檀字子產,豫章南昌人也。少遊太學,習《京氏易》、《韓詩》、《顏氏春秋》,尤好災異星佔。後還鄉里,教授常百餘人。元初七年,郡界有芝草生,太守劉祗欲上言之,以問檀。檀對曰方今外戚豪盛,陽道微弱,斯豈嘉瑞乎祗乃止。永寧元年......

  • 《後漢書》卷三十三·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 朱浮字叔元,沛國蕭人也。初從光武爲大司馬主簿,遷偏將軍,從破邯鄲。光武遣吳漢誅更始幽州牧苗曾,乃拜浮爲大將軍幽州牧,守薊城,遂討定北邊。建武二年,封舞陽侯,食三縣。浮年少有才能,頗欲厲風跡,收士心,辟召州中名宿涿郡王岑之屬......

  • 《後漢書》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齊武王縯字伯升,光武之長兄也。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莽末,盜賊羣起,南方尤甚。伯升召諸豪傑計議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連年,兵革並起。此亦天亡之時,復......

  • 《後漢書》卷八十上·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杜篤字季雅,京兆杜陵人也。高祖延年,宣帝時爲御史大夫。篤少博學,不修小節,不爲鄉人所禮。居美陽,與美陽令遊,數從請託,不諧,頗相恨。令怒,收篤送京師。會大司馬吳漢薨,光武詔諸儒誄之,篤於獄中爲誄,辭最高,美帝之,賜帛免刑。篤以關......

  • 《後漢書》卷三十上·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 蘇竟字伯況,扶風平陵人也。平帝世,竟以明《易》爲博士講《書》祭酒。善圖緯,能通百家之言。王莽時,與劉歆等共典校書,拜代郡中尉。時匈奴擾亂,北邊多罹其禍,竟終完輯一郡。光武即位,就拜代郡太守,使固塞以拒匈奴。建武五年冬,盧......

  • 《後漢書》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朱祐字仲先,南陽宛人也。少孤,歸外家復陽劉氏,往來舂陵,世祖與伯升皆親愛之。伯升拜大司徒,以祐爲護軍。及世祖爲大司馬,討河北,復以祐爲護軍,常見親倖,舍止於中。祐侍宴,從容曰長安政亂,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世祖曰召刺奸收護軍......

  • 《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宦者四星,在皇位之側,故《周禮》置官,亦備其數。閽者守中門之禁,寺人掌女宮之戒。又云王之正內者五人。《月令》仲冬,命閹尹審門閭,謹房室《詩》之《小雅》,亦有《巷伯》刺讒之篇。然宦人之在王朝者,其......

  • 《後漢書》卷十八·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吳漢字子顏,南陽宛人也。家貧,給事縣爲亭長。王莽末,以賓客犯法,乃亡命至漁陽,資用乏,以販馬自業,往來燕、薊間,所至皆交結豪傑。更始立,使使者韓鴻徇河北。或謂鴻曰吳子顏,奇士也,可與計事鴻召見漢,其悅之,遂承製拜爲安樂令。會王......

  • 《後漢書》卷八十一·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孔子曰與其不得中庸,必也狂狷乎又云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也此蓋失於周全之道,而取諸偏至之端者也。然則有所不爲,亦將有所必爲者矣。既雲進取,亦將有所不取者矣。如此,性尚分流,爲否異適矣。中世偏行一介之夫,能成名立方者,蓋......

  • 《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 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發生舂陵節侯買,買生鬱林太守外,外生鉅鹿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生光武。光武年九歲而孤,養於叔父良。身長七尺三寸,美鬚眉,大口,隆準,日角。性勤於稼穡......

  • 《後漢書》卷八十二上·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 仲尼稱《易》有君子之道四焉,曰卜筮者尚其佔。佔也者,先王所以定禍福,決嫌疑,幽贊於神明,遂知來物者也。若夫陰陽推步之學,往往見於墳記矣。然神經怪牒、玉策金繩,關扃於明靈之府、封縢於瑤壇之上者,靡得而窺也。至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