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聊齋》《封神演義》都曾“抄”過《山海經》

《聊齋》《封神演義》都曾“抄”過《山海經》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山海經

《聊齋》《封神演義》都曾“抄”過《山海經》

隨着《捉妖記》和《大聖歸來》不斷刷新票房紀錄,一部經典古籍也再度引起人們注意,那就是《山海經》。《捉妖記》和《大聖歸來》的導演在採訪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山海經》,周星馳、徐克也是這部書的忠實粉絲,好萊塢大片《博物館奇妙夜3》甚至直接取材自這部著作。說到這裏,是時候該討論一下,《山海經》對華語魔幻電影的影響了。

  《捉妖記》和《大聖歸來》靈感都來自《山海經》

近期創下華語電影紀錄的《捉妖記》的“胡巴”眼下被封爲“國產第一萌妖”。此前有說法,《捉妖記》裏的妖怪都源自《山海經》。對此說法導演許誠毅曾解釋,電影並不是直接用《山海經》裏的妖怪,而是根據《山海經》的描述,另外創造了新的妖怪,相當於《山海經》裏那些妖怪的“親戚”,中國終究是要表現中國民俗文化中“萬物皆有靈”的精髓。

《大聖歸來》號稱改編自《西遊記》,但原著色彩比較稀有,尤其是最後的大聖與那隻如“巨型沙蟲”的怪物的較量,跟原著沒有半毛錢關係。根據《大聖歸來》的導演田曉鵬的說法,那隻巨大沙蟲是《山海經》裏記載的怪獸——混沌。混沌是中國上古“四大凶獸”之一,在《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中有着詳細的記載。該片創作者表示,混沌是完全遵照書裏描寫製作的:肥圓,沒有五官,長着六條腿。

  奇書《山海經》 華語魔幻的最炫民族風

稱之爲“奇書”,其實是“奇葩之書”的簡稱,《山海經》究竟是哪位大神所著早已無從考證,但關於這部書的評價,用“荒誕不經”來形容再貼切不過了。《山海經》全書18篇,書中包羅萬象,從天文地理到神話傳說一應俱全。以如今的眼光來看,《山海經》稱得上是一部玄幻世界觀綜述,就像很多電影或遊戲原創的世界觀那樣,比如《指環王》的中土世界,《魔獸世界》中的艾澤拉斯大陸。但《山海經》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其成書時間,其中包含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

而《山海經》最知名之處就在於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對七大類中國上古神話做了程度不同的記錄,如女媧補天、精衛鎮海、夸父追日等等我們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均囊括其中,也是第一次可靠的文字記錄。因此而言,《山海經》對追溯事物起源的神話進行了不同程度上的記錄,爲後來中國神話小說與民間傳說提供了靈感來源與素材。

  【深遠影響】

  關於志怪小說 《聊齋》《封神演義》都“抄”過《山海經》

簡單而言,《山海經》對中國魔幻電影的影響,存在直接與間接兩個方面的因素。

間接影響是對中國“志怪小說”的影響。中國古代神話小說中,或多或少都與《山海經》有所關係。這些小說並不是直接改編《山海經》,它們都源自中國的神話傳說,而《山海經》的特質在於對中國神話傳說進行了系統化的記載,才使得神話故事有着傳承下來的可能。《山海經》中包含着豐富的神話思維,對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傳統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些神話傳說中所囊括的豐富的直觀想象力和巨大的想象空間常常成爲文學的創作素材。因此便有了《西遊記》、《封神演義》等著名的古典神話小說。

而中國古典名著中的神話元素催生了大批根據那些神話、志怪故事改編的魔幻之作,包括著名IP“西遊題材”,以及徐克的《新蜀山劍俠傳》。這就是《山海經》對中國魔幻電影的間接影響,並不是直接地“就地取材”,而是其中豐富的神話素材爲中國神話小說和魔幻電影提供了一個創作的平臺。

直接影響則是《山海經》之後的各種奇幻類著作中,對玄幻異獸的“拿來主義”了。中國神話故事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形形色色的妖物,比起富有浪漫主義特色如《白蛇傳》、《牛郎織女》等神話故事,那些盛行於明朝的志怪文學中,更是直接從《山海經》中尋找靈感。就拿耳熟能詳的《西遊記》來說,其中粉墨登場的妖怪們就有不少風流人士直接從《山海經》中串門而來。

比如太上老君的板角青牛,來源於《山海經·海內南經》中的異獸“兕”,形容爲“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甚至著名九頭蟲,更是照搬《山海經》中九頭怪蛇“九嬰”。同理《封神演義》中的九尾狐,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等等,都是《山海經》神話的'一脈相承。而這些志怪小說被改編爲影視劇後,也讓玄幻異獸得到最直接的展現。

  關於大銀幕 徐克、周星馳都是死忠粉

話又說回來,《山海經》影響了中國古典神話故事,但在大銀幕上,華語魔幻電影並沒有過多地將《山海經》中的異獸直接地體現在大銀幕上。這其中除了華語魔幻片類型化趨勢不甚明顯、特效技術工業還未達標之外,更多的還在於古典浪漫主義文化對魔幻電影的影響。

中國神話故事積聚了相當多而強烈的情緒體驗。《牛郎織女》、《天仙配》等愛情故事家喻戶曉,也就奠定了中國式魔幻電影的浪漫主義特色。而且最重要的一點,中國有相當一部分魔幻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並非像西方那樣“半獸人”與奇形怪狀的物品充斥其中。東方傳說的審美從根本上來說,多數電影中的妖魔,形象總是趨於人類。從而也就有了《倩女幽魂》、《畫皮》、《鍾馗伏魔》這樣以浪漫、愛情爲內核的魔幻電影,而對於其本源《山海經》的傳承和體現,反而不那麼明顯了。

少有的例子,如《西遊降魔篇》,將古典名著進行了一次徹底的異化解析,片中將各類妖物最大程度上的“去人類”化,倒是在今年之前,對《山海經》內核一次最直觀的體現,但這樣的電影也是鳳毛麟角。華語魔幻電影對這樣妖怪類電影並未有着系統化的分類,遠不如日本妖怪大全在如《妖怪大戰爭》或動漫《地獄老師》中的多彩呈現。這一點是華語魔幻電影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