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導語: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七國之亂的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是西漢時期的一個重要的戰爭。在七國之亂中,西漢成功地奪取和鞏固了政權。那麼,大家對七國之亂的細節瞭解多少呢?今天,小編蒐集了相關的西漢的歷史資料,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在七國之亂這個歷史時間裏,我們能看到西漢統治者的智慧和血腥。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爲名發動叛亂。由於樑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

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着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加強。

七國之亂背景——郡國並行

楚漢相爭階段,劉邦迫於形勢,分封了異姓王。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稱帝后,實行郡國並行制,諸侯國的政治地位遠遠高於郡,諸侯國疆域廣大,人口衆多並位於經濟發達地區。諸侯王的地位僅次於皇帝,在封國內獨攬大權。諸侯國擁有強大的武裝,由諸侯王隨意調遣。此外,還自行徵收賦稅、鑄造錢幣,成爲實際上的獨立王國,最終成爲中央集權的最大障礙。

西漢初年,功臣爲王者七人,即楚王韓信,樑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史稱“異姓諸王”。異姓諸王擁兵自重,專制一方,是統一的隱患。於是劉邦採取斷然手段,消滅異姓諸王。消滅了異姓諸王,漢高祖無力直接控制全國,同時,他在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時,認爲秦亡的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爲王。所以,他在異姓諸王的舊土上又陸續分封了九個劉氏宗室子弟爲諸侯王,史稱“同姓九王”,並與羣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漢初的同姓諸侯國,土地遼闊,戶口衆多,但由於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親近,效忠漢朝,起着拱衛中央的作用,所以幹弱枝強的問題這時並不突出。

高祖死後,當權的呂后違背誓約,立諸呂爲王。呂后對於受封爲王的高祖諸子,控制很嚴。齊王劉肥是高祖長子,地位尊貴,呂后對他早有猜疑,劉肥主動調整同呂后的關係,得以相安無事。

呂后專權以及分封諸呂爲王,激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呂后死,諸呂聚兵,準備發動政變。齊王劉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暗約野心勃勃的兄長齊哀王劉襄領兵入關,共滅諸呂,由劉襄繼承帝位。劉襄應約起兵,殺死了反對他起兵的齊相召平,詐奪琅琊王劉澤兵,兼併琅琊國壯大實力,又進攻故濟南郡(時爲濟川國)。長安方面派遣大將軍灌嬰屯兵於滎陽防備,待機共伐諸呂。此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協力消滅了諸呂勢力。羣臣爲防止類似外戚事件發生,立代王劉恆爲帝,即漢文帝。劉襄失去起兵的口實,在漢朝安撫下只好退兵。

文帝以高祖庶子繼統,地位本來不很鞏固,而漢初所封諸侯王,已經歷了兩三代的更迭,與文帝的血統關係逐漸疏遠,政治上已不那麼可靠,因而一再發生叛亂。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雖有反呂之功,但他們曾有擁戴齊王爲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對他們沒有以大國作爲封賞,只是讓他們各自分割齊國一郡,封爲城陽王和濟北王。城陽王劉章不久死去。濟北王劉興居於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親自擊匈奴之機,起兵叛亂,欲襲滎陽,事敗自殺,濟北國被除。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劉長謀反,事發被貶至蜀地,死於道中。這些事件預示着王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亂的先兆,也是七國之亂的開端。

文帝爲了加強自己的地位,採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中包括策劃七國之亂。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絳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勢,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諸皇子爲王,皇子劉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爲代王,於樑王劉揖死後徒封樑王。樑國是擁有四十餘城的大國,地理上居於牽制東方諸國、屏蔽朝廷的關鍵位置。其三是採用賈誼提出的“衆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國析爲幾個小國,例如析齊國爲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以已故的齊王劉肥的諸子爲王。這樣,齊國舊地雖仍在齊王劉肥諸子之手,但是每個王國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縮小,而且難於一致行動。

七國之亂背景——弈棋事件

吳國始受封於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吳王劉濞是高祖劉邦的次兄劉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叛亂之時,高祖劉邦親征平叛。劉濞當時年僅二十,以騎將的身份跟隨劉邦在蘄縣之西一舉擊破英布的軍隊。英布逃亡被殺,但時荊王劉賈被英布所殺,沒有繼承人。高祖認爲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非猛壯的藩王難以統治,而此時劉邦自己的兒子還都年幼,承擔不起這個重任,於是就立劉濞爲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城。

在漢惠帝、呂太后時期,天下初定,郡國的諸侯各自安撫轄區內的老百姓。吳地豫章郡產銅,這吳王劉濞利用手握資源,招致天下衆多的亡命之徒,盜鑄銅錢。同時,吳地濱海地區產鹽,吳王又煮海水爲鹽,販賣到全國各地,獲利頗豐。吳國所鑄錢流通於整個西漢境內。吳國由於經濟富足,實力和資本日漸強大,境內不徵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傭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漢文帝時,吳王太子劉賢入朝,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劉啓(即後來的漢景帝)飲酒玩樂。七國之亂爆發前,吳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戲的時候,吳太子在棋桌上爭勝,態度不恭,太子劉啓憤而拿起棋盤重砸吳太子頭顱,當場將他砸死。漢文帝敕命屍體送回吳國埋葬,到了吳國,吳王劉濞大怒,說道:“天下都是劉家的,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送回吳國埋葬!”遂又把屍體送回長安埋葬。

七國之亂中,兒子被太子劉啓誤殺後,吳王從此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稱病不朝。朝廷以爲他是因爲失去兒子的緣故,但經過查實,確證吳王並沒有什麼病,就拘押了吳國使者。吳王惶恐不安,開始起了反叛之心。後來,吳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覲,皇帝又問起吳王,使者回答說:“吳王實際上並沒有生病,只是因爲朝廷禁錮了好幾個吳國使者,吳王害怕,所以才假裝生病。請陛下捐棄前嫌,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於是漢文帝就赦免了吳國使者,又賜給吳王几案和手杖,體諒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覲,朝廷的軟弱讓吳王愈發驕橫了,七國之亂因爲這件事逐漸在醞釀。

漢景帝即位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陳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這成爲七國之亂的起因。

景帝三年(前154年)冬,楚王來朝,晁錯藉機說楚王劉戊爲薄太后服喪時,偷偷淫亂,請求誅殺他,景帝下詔赦免死罪,改爲削減東海郡作爲懲罰;兩年前趙王劉遂有罪,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劉昂因爲售賣爵位時舞弊,削減其六個縣;隨之景帝又與羣臣商議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事宜。

景帝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七國之亂中,吳王劉濞擔心削地沒完沒了,就想進行謀反,遂親往膠西,與膠西王劉昂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劉昂同意謀反,並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劉濞同時還派人前往楚、趙、淮南諸國,通謀相約起兵。

不久,景帝降詔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詔令傳到吳國,吳王劉濞立即謀殺了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聯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公開反叛。劉濞徵募了封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衆30餘萬人,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