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夏朝服飾特點

夏朝服飾特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夏朝時期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夏商周時期是中國服飾史由原始社會以巫術象徵過渡到以政治倫理爲基礎的王權象徵的重要歷史時期。

夏朝服飾特點

我國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分佈在各地的原始氏族部落,由於地理環境、生活勞動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服飾文化。這種差異不是人爲的制度形成的。到了奴隸制社會,由於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根本對立,奴隸主階級不僅壟斷了服飾資料,而且爲了穩定奴隸主階級內部的秩序,規定了等級制度和相應的章服制度。

奴隸社會把國王稱作"天子",他是奴隸制國家最高的統帥,奴隸社會的章服制度,也以國王的冕服爲中心,這種章服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發展和逐漸完備的。

(一)禮服

論語》有“子曰,禹,吾無間然矣,惡衣服而致美黼(fǔ音府)冕”就是說夏禹平時生活節儉,但在祭祀時,則穿華美的禮服——黼冕,以表示對神的崇敬。

《商書》有“王曰:格爾衆庶,悉聽朕言。”的告誡,表示國王有至高的權力。殷墟甲骨文中有王、臣、牧、奴、夷、王令等文字,表示階級等級制度已經形成。《商書·太甲》有“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於亳”,表明奴隸主貴族穿了冕服舉行祭禮。

以上兩例史料,說明夏、商兩代已有冕服。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又說:“周監乎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說明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各有變革和發展。夏代稱冕冠爲收,殷代名爲二,周代名爲爵弁,夏代的冕冠純黑而赤,前小後大,商代的冕冠黑而微白,前大後小,周代黑而赤,如爵頭之色,前小後大,這是後漢蔡邕在《獨斷》中的說法。在孔子看來,周代的章服制度是理想完美的。《周禮·春官》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王之吉服則兗冕,享先公饗射則二(bì音蔽)冕,祀四望山川則毳(cuì音翠)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羣小則玄冕。”說明國王在舉行各種祭祀時,要根據典禮的輕重,分別穿六種不同格式的冕服。總稱六冕。所謂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禮服配成的服裝。六冕的內容如下:

①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的禮服):爲冕與中單、大裘、玄衣、纁裳配套。纁即黃赤色,玄即青黑色,玄與纁象徵天與地的色彩,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花紋,下裳繡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紋。共十二章。

②兗冕(王之吉服):爲冕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繪龍、山、華蟲、火、宗彝五章花紋,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紋,共九章。

③二冕(王祭先公與饗射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繪華蟲、火、宗彝三章花紋,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紋,共七章。

④毳冕(王祀四望山川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繪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紋,裳繡黼、黻二章花紋,共五章。

⑤希冕(王祭社稷先王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繡粉米一章花紋,裳繡黼、黻二章花紋。希是繡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繡。

⑥玄冕(王祭羣小即祀林澤墳衍四方百物的禮服):與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不加章飾,裳繡黻一章花紋。

此外,六冕還與大帶、革帶、韍、佩綬、赤舄(Xì音戲)等相配,並因服用者身份地位高低,在花紋等方面加以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