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延慶”之名是怎麼來的

“延慶”之名是怎麼來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海坨山

“延慶”之名是怎麼來的

2022年的冬奧會,延慶小海坨山將成爲高山滑雪、雪車和雪橇等項目的比賽場地。北京冬奧會的重要賽事爲何選在延慶進行?

延慶有着悠久的歷史,自秦始皇統一後,其境內便出現了第一個行政建制——居庸縣。此後歷經兩千餘年,其建制多次興廢,曾有過十幾個稱謂,是北京市區縣中舊稱最多的縣。明代隆慶年間始稱“延慶州”,民國年間改爲“延慶縣”。1958年10月由河北省劃歸北京市。因地處北京西北部山區,常年氣溫低於京城,夏日清涼,爲避暑勝地,故有“夏都”之稱。

  “延慶”本稱“隆慶”

延慶古稱夏陽川,亦稱嬀川。早在六七千年前,延慶境內即有居民活動。春秋時期,延慶縣曾是山戎族活動地區,春秋晚期和戰國初期地屬燕國。秦統一全國後始設上谷郡,置上蘭縣(故城在今延慶張山營)和居庸縣(故城在今延慶縣城)。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設嬀川縣,唐末及遼金時,改爲縉山縣。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元代第四位皇帝)生於香水園(今延慶沈家營上花園),至大四年(1311年)登基後,於延祐三年(1316年)升縉山縣爲龍慶州。到了明朝廢州設隆鎮衛,建文元年(1399年)改隆鎮衛爲隆慶衛。永樂十二年(1414年)復置隆慶州,直至隆慶元年(1567年)改爲延慶州。至清末的300多年間沿用。民國二年(1913年)全國廢州改縣,始稱延慶縣,並沿用至今。

由此可見,“延慶”本稱“隆慶”,因何要改稱呢?原來是基於封建禮制中的“避諱”。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第三子朱載垕登基,成爲明代第十二代皇帝,次年改號爲“隆慶”。爲了避諱“隆”字,遂將“隆慶州”改爲“延慶州”。民國時,“延慶州”改稱“延慶縣”。

  延慶的“母親河”嬀河

嬀河(也稱嬀水)是延慶境內最大的河流,流經全縣大部分地區,其源頭原是延慶永寧鎮和香營鄉境內地下噴泉匯聚成河,流淌了幾千年,灌溉了兩岸的萬頃良田,所以被譽爲延慶的“母親河”。

嬀河,古稱滄河、清夷水,而嬀河之名是從唐代以後開始的。南北朝時期,人們附會古潘城(今河北涿鹿縣保岱鎮)是舜都,所以將潘城中的一條小河改名爲嬀河,唐朝時曾在潘城中設嬀州,唐長安二年(公元702年)移嬀州於清夷軍城,即現在的'官廳水庫附近,而流經此處的這條河也被叫成了嬀河。它曾見證了40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的最早、規模最大的戰爭:“涿鹿之戰”和“板泉之戰”。

嬀河連綴了延慶縣衆多的風物景觀,盡得山川神韻。早在1500年前,北魏酈道元曾親臨勘察,並在《水經注》中寫下優美的文字。金元兩代帝王也青睞於嬀河的山光水色,多次鑾輿而來,駐蹕不去。到了明清時期,這裏已成了旅遊勝地,“嬀川積雪”便是著名的“延慶八景”之一。

  “塞外珠峯”海坨山

海坨山位於延慶縣張山營鎮北部與河北省交界處,距北京城區約130公里,屬軍都山系。其主峯大海坨海拔2242米,是燕山山脈的最高峯,爲北京第二高峯。臨近的小海坨海拔2198米。

海坨山又名“大翮山”,而小海坨則名“小翮山”。“翮”系鳥的羽毛。相傳這兩座山是秦代隸書發明人王次仲變鳥飛走時,掉下的兩根羽毛變成的。

秦始皇統一後將原來各國的文字統一成篆書,上谷郡(今河北懷來小南辛堡鎮)人王次仲改變了篆書那彎曲難寫的筆畫,發明了橫平豎直的隸書。這種寫法簡便而美觀,秦始皇要召其入宮爲官。但王次仲是個修道之人,不願去咸陽(今陝西咸陽市)做官,三召而不至。秦始皇很是氣憤,命令上谷郡太守用檻車送之。檻車上路後,走了兩天兩夜,行至八達嶺時,王次仲化作大鳥,飛出車外,向北翻飛而去。飛到此處時掉下兩片羽毛,變作兩座大山,即大翮山和小翮山。因山勢高峻,山峯時而高聳於雲海之上,似海上沙洲,故稱大海坨、小海坨。

海坨山山勢險峻,景色宜人,常年氣溫平均比北京城區低13℃左右,每年初冬到初春落雪之後,山頂的積雪遲遲不化,就像戴上白色的雪帽,景色奇特而壯觀,被稱爲“海坨戴雪”,所以海坨山又被譽爲“塞外珠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