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金文的特點

金文的特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金文,也稱“銘文、鐘鼎文、大篆”,它是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大家熟知金文的書寫承接了甲骨文的特點,是在甲骨文基礎之上的又一大文字突破。而今,人們依舊會根據史書來研究金文。那麼,你們知道金文的來歷,金文的寫法,金文的特點嗎?帶着這些疑問,不凡看看下面的介紹。

金文的特點

  金文的來歷

關於金文的起源,傳統的說法是:起於商代,盛行於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1987年公佈的新說法則是:一向被認爲出現於甲骨文之後的金文,實際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的鐘或鼎上的一種文字。鍾多是樂器,鼎多爲禮器。例如九鼎則爲傳國重器,王都所億即鼎之所在,故稱定都爲“定鼎”。鑄刻上面的文字,多爲記事或表彰功德的內容。這種銘文,有的`是凹下的陰文,有的是凸出的陽文。前者稱爲“款”,是“刻”的意思;後者稱爲“識”,是“記”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統稱爲“鐘鼎款識”。以後書法“款識”或“款式”的名稱即由此演化而來。

  金文的寫法

金文是銅器銘文,又稱鐘鼎文。由於銅器的製作大多有紀念價值,因此刻寫者也較用心,比較起甲骨文,金文就像是裝飾體。依據出土的銅器文字研究,金文也分爲三期:前期是武王、成王、康王時期,此時的銅器上金文文字不多,而字勢闊大,筆力宏肆。中期是昭王、穆王時期,此時的器物較少,金文亦無大變化,跟前期比較起來,字勢相近,但不如其雄健的風格。後期金文,已逐漸看不到肥體,字體緊密而又疏落,字形方闊,極爲優美。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爲“金文”,又稱“鐘鼎文”。商朝的青銅器上文字很少,西周青銅器有長篇銘文出現,記錄周代貴族分封,祭祀,戰爭等重大政治活動。與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爲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金文書法根據遺址發掘的情況,在盤庚遷殷之前商代彝器均無銘文,盤庚遷殷之後銘文開始少量出現,一般只有一到二個字,銘文圖案化,裝飾意味較濃,有典型的肥筆,大多爲圖騰、族徽符號。“這些單個字或合義式的金文,多刻鑄在器物的內壁與底部等顯眼處,位置既隱蔽,當然表明它不負擔主要的功能。”殷商晚期銘文字數開始增多,但也大多爲幾十字。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所反映的內容僅限於祭祖銘功,而遠遠沒有達到甲骨文那種居於意識形態中心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的普泛程度,由此,整個殷商金文始處於受甲骨文支配的附庸地位。

  金文的特點: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爲代表,樂器以鍾爲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十分發達。因爲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爲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內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內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歷史事件。如着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爲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金文早在漢代就已不斷出土,被學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戰國文字的主要資料,也是研究先秦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