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學會孔子的“孝”道

學會孔子的“孝”道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特徵之一,也是儒家倫理思想中基本的行爲規範和重要的道德範疇。作爲儒家倫理思想代表的孔子的“孝”思想,內涵豐富,其中很多精華之處至今仍帶給我們倫理啓示。

學會孔子的“孝”道

一、孔子“孝”思想的基本內涵

孝是子女仁愛父母的道德要求。《論語》中孔子講到孝的地方很多,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層意思。

1、養親與敬親。孔子論孝,強調敬養父母。養親就是奉養父母,保證父母物質需要的供奉,這是孔子孝道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傳統孝道最基本的含義。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養大,子女成人後應當不忘養育之恩,盡心竭力供養和照料雙親,保障父母物質生活的需要,使其安度晚年。當然做到這一點還遠遠不夠,於是,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爲政》)保證父母吃飽穿暖,無飢寒之慮,固然重要,但這是連狗連馬都能做到的事。如果不敬愛父母,只是養活,單純地給吃給喝,這與狗養狗、馬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因此,養親與敬親,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盡孝不單單是指對父母物質上的供養,而應是內心自然且自覺的意願,重在內心的誠敬。與此相適應,表現在外表方面,對父母應和顏悅色、恭敬親切,這是子女對父母摯愛的體現,也是孝道的第一要義。

2、關懷與思念。孔子認爲做子女的不僅要做到能敬養父母,而且要做到關心父母、溫暖父母,還應該問候請安,陪伴在父母身旁,爲父母分憂解愁,這是內心的誠敬落實到生活的具體方面。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父母在時不能隨便遠遊,遠遊便無法侍奉父母。如果遠遊且遊蹤不定,那會讓父母牽掛、放心不下的,而孝子是不肯讓父母這樣的。孝便表現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做到能陪伴在父母身旁,時刻關懷、安慰和溫暖父母。思念是指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應該時刻惦記、牽掛着父母,即孝思。關於孝思,孔子談了幾種情況。“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爲政》此句有兩種解釋,但是相通的:一是憂父母之疾,這是爲父母擔憂;一是因疾使父母憂,那麼作爲子女就應該注意身體健康,不要增加父母的憂慮。“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子女,不但要對父母恭敬有禮,而且要憂年憂疾,記住他們的歲數與生日,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一方面爲他們的健康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爲他們的衰老和疾病而憂懼。因此,應時刻思念和牽掛父母,這是人之常情,也是孝道的內在要求。

3、順從與繼志。孔子認爲的順從即“無違”。“無違”既有不違背父母意願的含義,也有不違背禮制,按禮節侍奉父母的.含義。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論語·爲政》)孔子認爲儘管父母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做子女的可以反覆婉轉地勸諫,至於父母有沒有接受你的意見,那是另一回事。作爲子女也不應有什麼怨恨之心,仍應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親,以恭敬的態度面對父母。“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孔子讚美孟莊子的孝,就是由於他能夠繼志。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論語·子張》)在孔子看來,孟莊子對父母行孝之事一般人都能做到,但他在居喪期間不撤換其父之家臣並延續其父的施政方針,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孝行。因此,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就是說,作爲子女,應當繼承父母的正業善道,並將其發揚光大,實現光宗耀祖,這無疑是最大的孝道。

4、孝喪和孝祭。孝喪和孝祭也是孔子孝道的應有之意。孔子說:“所重:民、食、喪、祭。”(《論語·堯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爲政》)就是說,對於父母,活着的時候要按禮節侍奉他們,去世後要按照禮節安葬、祭祀他們。孔子及其弟子認爲,人們在通常情況下一般不會輕易地、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而只有在父母死亡的時候,纔會有真情的流露。“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論語·子張》)所以,孔子說“喪事不敢不勉”(《論語·子罕》)。對於喪禮,孔子主張要有悲傷哀痛之情,同時又認爲不應該鋪張浪費。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論語·八佾》)對於故去的父母、先祖的祭祀,表達的是一種敬重、追念的情感,所以祭祀時關鍵在於虔誠與恭敬。“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孝喪指認真對待父母死亡,喪禮嚴格按照禮節辦;孝祭指追念和祭拜死去的父母,祖先、鬼神。這樣去做的人必然也會是個很有德的人,二者體現了孝道的始終如一。

孔子“孝”的思想還有一個根本性的方面就是“守禮”。這裏的禮是周公所制定的一整套宗法等級制度和行爲規範,是周代孝行、孝禮的高度概括,即“周禮”。孔子“孝”思想的以上內容便是在遵循“周禮”過程中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