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儒家學士眼中的管仲

儒家學士眼中的管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導語:管仲是春秋七國爭霸時期非常有名的謀士,那麼在孔子孟子等儒士眼中他又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儒家學士眼中的管仲

司馬遷說“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一語,似乎不太恰當。孔子確實說過管仲器量狹小,不知節儉,更不知禮,因爲他幾乎什麼都要與諸侯國的君主一樣。然而,孔子也另有話直接顛覆了這個意思,更有對管仲的高度評價。例如,他將“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之事,歸功於管仲,連聲說“如其仁!如其仁”;又如,他說管仲爲相,使齊國“稱霸諸侯,一匡天下”,民衆至今仍受惠於他的功德,如此等等,何謂“小之”?如果說是“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孟子小之”,或許倒是比較確切的。

孟子與他的學生公孫丑曾有一番對話。公孫丑說:管仲輔佐國君稱霸,晏子輔佐國君揚名,管仲和晏子還不足以效法嗎?孟子不以爲然地說:“你真是個齊人,只知道管仲、晏子”。他對公孫丑說了這樣一件事:有人曾問曾參的孫子(也有學者認爲是兒子)曾西,“你和子路哪個有德行?”曾西不安地說:“子路是先祖父所敬畏的人。”那人說:“那麼你和管仲哪個有德行?”曾西就不高興了,說:“你怎麼竟把我和管仲相比?”孟子反問公孫丑說:“管仲是曾西不願效法的對象,你認爲我會願意嗎?”這便是孟子“小”管仲的例證。

孟子“小”管仲,看來是繼承了“孔門”的一個傳統。“孔門”傳人中,對於管仲的“小之”,至少是從曾參的孫子(或兒子)曾西起就開始了的。在曾西眼中,不要說管仲與孔子,就是管仲與子路也有天壤之別,甚至不願人家將曾西與管仲相比。孟子當然也是不願效法管仲的。齊宣王召請孟子,孟子以病爲藉口推辭不去。有一個叫景醜的人說,你這樣做,好像不合禮義吧。孟子說:“成湯對於伊尹、齊桓公對於管仲都不敢傳喚。管仲尚且不能傳喚,何況不願做管仲的人呢?”

孟子是有思想的人,當然不是因爲前人“小”管仲而“小”管仲。但他是認可曾西“小”管仲之理由的。他與公孫丑對話時說到曾西的一句話:齊桓公那麼信賴管仲,管仲主政又那麼久,政績卻是那樣的卑微。這大概既是曾西,也是孟子“小”管仲的一個理由。然而,按照孔子所說,管仲的功績,170年後的孔子都受其惠,何言卑微?難道一輩子難以施展抱負,連自己都難以立足的,纔算功德圓滿?曾西以及孟子,認爲管仲的功績卑微,主要是因爲管仲只是幫助齊桓公稱霸,而未能輔佐齊桓公至王。孟子是相當強調王道與霸道之區別的。在他眼裏,春秋“五霸”全是“三王之罪人”。輔佐齊桓公稱霸的管仲安能不“小”?然而,這與孔子的`有關論斷其實也是相違背的。如前所述,孔子將“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之事,歸功於管仲,“不以兵車”,使多少人免於戰爭之苦難?孔子恐怕也就是因爲這一點,才連聲說“如其仁!如其仁”的,他並不認爲管仲這樣做有什麼不對。

對於“孔子小之”這句話,《史記正義》說:“言管仲世所謂賢臣,孔子所以小之者,蓋以爲周道衰,桓公賢主,管仲何不勸勉輔弼至於帝王,乃自稱霸主哉?”由此觀之,“孔子小之”云云,倒是應該改寫爲“孟子小之”的。孟子並不否認管仲是傑出人才,他在說“天之降大任於斯人也”,舉的實例之一,就是“管夷吾舉於士”。他說“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亦與管仲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庶幾相近。可見,司馬遷用“小之”二字,是非常確切的——“小之”不等於“非之”,只是將此二字錯用到孔子頭上去了。

“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小”管仲的傾向,也一直沿襲下來。如前所說,孔子確實也曾說過管仲器量狹小,不知節儉,更不知禮之類的話,或許孔門弟子以及儒家傳人,對孔子的學說採取了實用主義的態度,只強調孔子的這些話,而沒有顧及孔子對管仲的積極評價,於是孔子的這些話,就成了儒家傳人“小管仲”的源頭。但我也很詭異地想起了這樣一個笑話:有兩個菩薩,各有自己的信衆,甲的信衆認爲甲比乙強,把甲搬到乙的右邊,乙的信衆認爲乙比甲強,又把乙搬到甲的右邊,搬來搬去的折騰,全身的泥都脫落了。那天夜裏,菩薩說話了:我們本來好端端的,都是被他們搬來搬去地搬弄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