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中國人爲何自稱漢人而不稱唐人?

中國人爲何自稱漢人而不稱唐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車馬出行圖,漢代

中國人爲何自稱漢人而不稱唐人?

中國人中絕大多數的族羣都認同自己是漢人,漢人的名稱從漢朝而來,因此漢朝對中國的意義便不只是一個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將各種不同來源、背景的中國人融鑄成一個大家共有的身份認同。爲什麼別的朝代不能做到這一點?而兩千多年來中國人還一直稱自己爲漢人?

這個緣故在於,漢人不是一個族羣的意義,而是一種文化羣的意義。在這個定義上,漢人和歐洲族羣的概念是相當不一樣的,例如猶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都是以族羣、種族、血統來界定,可是漢朝卻是以文化來定義,才能夠一直維持到今天。今天我想拿我自己假定的一些想法請教於各位。

我們知道漢朝從劉邦打敗項羽後,一時並起的羣雄也都一一低下頭,但當時的漢朝還不能稱之爲漢朝,從劉邦到呂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還動盪不安,尚未融鑄成一個具體的朝代。直到漢武帝,約公元前一個半世紀的時候,才顯現漢朝之所以爲漢朝的特點。賈誼在他的文章中常常問道:漢之爲漢已經很久了,爲何不能改掉秦朝的毛病?爲什麼不能避免外族的侵略?爲什麼百姓的日子仍過得不好?自賈誼提出這些疑點直到解決這些問題,總共花了一個半世紀之久的時間,纔將漢界定爲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點來分析。

  政權的整合

從一個武裝集團共有逐漸轉變成各地的人才都可以加入統治集團。在漢初時,丞相只有功臣可擔任,因此漢朝非侯不能擔任丞相,非軍功不能封侯,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後來逐漸轉變成公孫侯可以布衣封侯,文人可以封侯做宰相。

漢朝的察舉制度經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國的人才進用到中央,也使全國人才分散到各地擔任統治工作。每一個郡都有一定的配額,每一個地區的人皆可加入國家的統治集團,雖然用的名稱爲“孝廉方正”或“賢良方正”,等等,這些名稱過去也曾用過,但沒有配額,直到察舉制度建立,才建立了政治統治集團的基礎,使分散在全國各地甚至到邊緣的省份,人口不到一定的比例,也有保障名額,可使地方的孝廉察舉到中央來。

察舉制度選出的人才要回避本籍,不能到原籍擔任地方官,如此可省去地方派系問題。這個制度開啓了中國科舉制度幾千年的傳統,使漢朝從封閉的功臣集團統治轉變爲全國各地的精英共同統治的局面。我認爲這是漢之爲漢的首要條件,這使得人民認爲這個國家是大家共同擁有的,政權是全國人民共有的,而不再侷限於封配出來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