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寧爲百夫長 勝作一書生

寧爲百夫長 勝作一書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導語:“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是多少有志文人的心願,渴望建功立業,報效祖國。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寧爲百夫長 勝作一書生

公元681年,唐朝邊境發生了一件大事,也催生了初唐邊塞詩的一首名篇。

年初,被唐軍擊敗的突厥再次集結,攻佔了甘肅固原、慶陽等地。5月,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率軍西征。在經歷了幾次小敗之後,裴尚書終於憋出了大招:用離間計讓敵將相互猜疑,最終投降唐軍。

卻說這一年,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已31歲,還沒有建功立業。戰報傳來,他自然熱血沸騰,當即寫下了其邊塞詩的代表作《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該詩以洗練的筆墨、蒙太奇的手法,描寫了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烽火戰報傳到長安,壯士的心懷哪能平靜?調兵的'令符剛出宮門,鐵騎就直搗突厥都城。雪花漫舞,昏暗得連軍旗都彷彿褪了顏色,而狂風的怒吼中又夾雜戰鼓的高亢之聲。我寧願作一名百夫長(指下層軍官)衝鋒陷陣,也比當個書生活得帶勁。

該詩寫得慷慨激昂、豪情滿懷,短短40個字,既交代了背景、敘述了戰爭場面,又渲染了氣氛、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動,筆力極其雄勁,被評爲唐代邊塞詩的名篇。其中“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更是喊出了唐代大部分詩人的心聲,也算是文人界的“徵兵廣告”了。

但,如果這首詩僅作此解,就真的低估了楊炯的天分。

楊炯是真正的少年天才,10歲應試神童科登第,待制弘文館。27歲進士及第,補授校書郎。然而,就是這樣一名天才,卻在弘文館一待就是17年。這期間,有多少人建功立業、出將入相,而自己卻只能當個書生,豈不鬱鬱寡歡?因此,後世人評此詩,有說楊炯是以該詩自嘲,雄勁之餘,更有一份懷才不遇的感嘆。

好在,是金子總會發光的。682年,楊炯被舉薦爲弘文館學士,升遷太子詹事司直,掌管太子宮中事務,可謂一步登天。然而好景不長,兩年後徐敬業起兵反抗武則天,楊炯受堂弟的牽連被貶四川。在這裏,他結識了盧照鄰等人,幾人一起遊山玩水,詩歌唱酬,詩藝大增。

後來,洛陽宮中拿出盂蘭盆分送給佛寺。武則天與羣臣一起在城樓上觀賞。楊炯立即寫了一篇《盂蘭盆賦》進獻給武則天,極力歌頌大周王朝,並希望她“任賢相,淳風俗,遠佞人,措刑獄,省遊宴,披圖策,捐珠璣,寶菽粟”,成爲千古帝王的楷模。武則天看罷,心中那個爽啊。於是,在武則天的親自過問下,楊炯被提拔了,調任盈川縣令。

縱觀楊炯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他雖沒有親自參加過邊塞戰爭,卻寫過《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邊塞詩。且每首都寫得氣勢高昂、風格豪放,一改初唐詩壇盛行的“宮體詩風”,對唐朝的詩歌發展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特別是“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更堪稱唐詩中弘揚主旋律的經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