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孫子兵法》應該怎麼讀?

《孫子兵法》應該怎麼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孫子兵法》是中國最爲傑出的兵學著作,被人們尊奉爲“武經冠冕”、“百世談兵之祖”,自問世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的很多合理內核,直到今天仍閃耀着智慧的光芒,不僅對現代軍事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大借鑑意義,還滲透到軍事以外的領域,對商業競爭、企業管理、外交談判、體育競賽等也有深刻的啓迪。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孫子兵法》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

《孫子兵法》應該怎麼讀?

閱讀《孫子兵法》要堅持三個原則,首先是要堅持迴歸經典自身的整體性原則。《孫子兵法》十三篇是一個完整、有機的思想體系。每篇既是一個獨立的整體,篇與篇之間又相互保持密切的聯繫。前後十三篇邏輯嚴謹,層層遞進,首尾呼應,渾然一體,對戰爭的平時準備,戰略計劃的制定,戰役程序的組織,戰術手段的運用,以及行軍、保障、各種地形條件下的作戰行動及特殊戰法都做了層次分明、前後貫通的闡述。其思維的整體性和思辯的深刻性在先秦諸子中也是罕有其匹的。

全書從戰略運籌、戰爭預測(《計篇》)起步,經戰爭準備(《作戰篇))、運用謀略(《謀攻篇))、發展實力(《形篇》)、創造有利態勢(《勢篇》)、靈活用兵、爭奪先機、因敵變化而取勝(《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到解決“處軍相敵”(《行軍篇》)、利用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實施火攻(《火攻篇))、蒐集情報、以資決策(《用間篇》)等具體的戰術問題,始於“知彼知己”,又終於“知彼知己”,恰好規劃了一個完整的戰爭程序,其篇次結構序列設計,注重於按用兵制勝的要領與方法加以邏輯展開,以戰爭規律性爲立足點。曾有人這麼認爲:“十三篇結構縝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減一字,不能顛倒一篇者”(蔣方震等《孫子淺說·緒言》)。在某種程度上說,這話不無道理。

只有從整體性上理解和把握,我們才能避免對《孫子兵法》作片面的解讀。例如,許多人推崇《孫子兵法》的講謀略,甚至認爲《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是同類。這顯然是一種偏頗的識見。《孫子兵法》當然講謀略,提倡“上兵伐謀”,以謀制勝。但是《孫子兵法》更是注重實力建設,認爲實力是基礎,無實力作後盾,則謀略無所施展其作用。“巧婦難爲無米之炊”,要戰勝對手,前提是做強、做大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所以,它主張“先爲不可勝”,強調“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勝兵若以鎰稱銖”。這裏,《孫子兵法》所揭示的是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關係,提倡既要尊重客觀實際,遵循客觀規律性,又要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是與光強調謀略,將“瞞天過海”“借刀殺人”“順手牽羊”“混水摸魚”“趁火打劫”之類陰謀詭計奉爲圭臬的《三十六計》有着雲泥之別的。如果僅僅視《孫子兵法》爲謀略的淵藪,那顯然不是正確的有關《孫子兵法》整體性的認知與把握。

其次,是要堅持認識經典要義的靈活性原則。《孫子兵法》的靈魂,在於強調“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在孫子看來,兵法的許多基本原則,如“高陵勿向,背上勿逆”“圍師必闕,窮寇勿迫”之類,是無數次戰爭經驗與教訓的沉澱積累,是千萬人用鮮血與生命換取的結晶,自然應該充分尊重,加以借鑑和傳承。但是,對這些兵學原則,又不能過於迷信,亦步亦趨,而必須結合新的狀況,針對不同的對手,根據不同的條件,靈活機變,出奇制勝。孫子希望人們學習兵法,但他的終極宗旨是期盼人們在學了兵法之後忘掉兵法。在孫子的心目中,沒有規則,就是唯一的規則;沒有規則,就是最高的規則。所謂“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用岳飛的話講,就是“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歷史上有不少將領由於不懂得這個道理,食古不化,一味迷信兵學教條,不但沒能在戰場上克敵制勝,建功立業,反而大敗虧輸,覆軍殺身,成爲紙上談兵的反面典型。像三國時的馬謖,他對《孫子兵法》可謂是稔熟於心,其在街亭之役中,行軍佈陣,處處遵循《孫子兵法》的要求,兵法要求軍隊屯駐宜“居高向陽”,他就部署軍隊於高丘之上,聲稱“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別人提醒他山上無水源,若遭敵軍包圍,就容易陷入不戰自亂的困境,他亦拿出《孫子兵法》的話來爲自己作支持,“置之死地然後生,投之亡地然則存”。而忘了自己的對手乃號稱曹魏五虎上將的宿將張郃,人家走過的橋比自己走過的路還長,吃過的鹽比自己吃過的米還多,若不玩《孫子兵法》,尚不至於敗得如此不堪,而拘泥《孫子兵法》的教條,則輸得慘到自己的命都給搭進去了。

由此可見,在今天讀《孫子兵法》,不能把兵法原理當作教條,而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靈活運用這些原理,與時俱進,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發明新的理論,新的戰法,這纔是理解和運用《孫子兵法》的最上層境界,也是現代社會競爭中掌握先機、立足主動的根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