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百家姓 > 焦姓的起源與家譜

焦姓的起源與家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中華百家姓,每一個姓氏的後面都有其漫長的人文歷史。下面就由小編爲大家介紹百家姓裏其中一家姓——焦氏的故事吧!希望大家喜歡

焦姓的起源與家譜

焦氏

郡望

據《郡望百家姓》記載:焦氏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記載:望出中山、廣平、馮翊。中山郡:戰國時爲中山國,被趙國所滅。秦代爲鉅鹿郡的領地。漢高帝初年(公元前206年)設置中山郡。漢景帝后改爲中山國。相當於河北省北部地區。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初年(公元前149年)置郡。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縣一帶。馮翊郡:漢武帝時置撟蠓齶磾,相當於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

歷史來源

「焦」源出

一、出自姬姓。一說出自姜姓。以國爲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爲氏》所載:“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今陝州東北百步焦城是也。“焦國故址在今河南省陝縣南部。

二、爲南方少數民族姓氏。據《華陽國志》雲:南中夷四姓有焦氏,別爲一派。

堂號

三詔堂:源出江蘇省鎮江市名山焦山處士焦光的家世,自東漢焦光結廬隱居此處,平生飢不苟食,寒不苟衣,故焦山便是以焦光爲名的。在這裏,可看到上游八、九里,矗立江流轉折處,江中心號稱浮玉的名勝區焦山。東漢時,焦山大宅的姓焦主人,因漢靈帝三度下詔請去做官而拒絕,名傳千古的焦光後裔,就以“三詔堂”作爲堂號。此外,焦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飲仙堂”、“中山堂”等。

遷徙分佈

始建於西周初年的'焦國,春秋時滅於晉,於是子孫紛紛出奔,或北渡黃河進入山西,或西徙陝西,或向東北方向的河北、山東播遷。先秦時期,焦姓人於史書不顯,表現得較爲沉寂。西漢時,見諸史冊之焦姓除樑(今河南省商丘)人焦延壽外,還有在《田延年傳》中稍微提了一下的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富人焦氏。東漢時,入載史冊之焦姓有焦觸、焦和、焦永,還有廬江(今屬安徽省)人焦仲卿,曾任河東太守的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焦貺。這些資料表明,此際焦姓除繼續繁衍於北方外,已有焦姓人在長江以北之安徽,長江以南之浙江等地定居。繁衍於北方的焦姓,逐漸發展成爲河北中山(今定州)、廣平(今雞澤東)以及陝西馮翊等地的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有河東(今山西省夏縣)人焦先,樑人焦寶願,安定(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人焦嵩,南安(今甘肅省隴西)人焦遺、焦楷父子以及氐人改爲焦姓的焦明、焦度父子。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使上述焦姓之郡望繁衍更勝。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以及五代十國雖造成焦姓人口銳減,但其繁衍播遷卻是呈小規模、無序的播遷,原因是藩鎮割據或各國分立,天下烏鴉一般黑,哪裏還有戰火不焚燒的淨土。宋靖康之恥後,焦姓避居江東,繁衍於今安徽、江西、江蘇、浙江一帶,宋理宗時,有焦炳炎由安徽宣州遷居浙江嘉興。宋末元初,焦姓又不得不播遷於更廣泛的南方其他諸省。明初,山西焦姓作爲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河南、山東等地。明清之際,焦姓人家大量出現於江南各地,同時人才輩出,聲譽響亮,使得迄今爲止焦姓在南方各地一直都是一個著名的姓氏。如今,焦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江西多此姓,約佔全國漢族焦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焦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宗族特徵

1、焦姓南遷始於兩漢之際,爲他姓所不可比擬。

2、由上可知,中國的焦姓家族,是最標準、最地道的炎黃子孫。他們一部分是黃帝軒轅氏的後裔,一部分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

3、周武王時焦國,雖說共有兩個,但是關於這兩個古國的所在位置,卻只能知曉神農裔孫所建立的確切位置,而姬姓焦國已不可考。

研究考證

據考證,山東焦氏家族大多自元末明初從國內其它省份移民而來。其後屢經遷徙,已遍佈全省。但由於年代久遠,分佈廣泛,歷史記載又少,一時很難把全省衆多焦姓統籠起來。現提供出來,供宗人們參考:

1、東部日照焦氏:據傳,始祖值元朝末年戰亂頻繁,又加旱蝗瘟疫之災,兄弟三人(諱:升、鬥、木)由江蘇蘇州蒼門過江北上,遷至海州(江蘇東海杏黃村)定居。因海州濱海地處斥鹵,不宜耕植,兄弟三人繼續北上山東,一居日照,一居諸城,一居平度蓼蘭(一說長兄在該地留下,兄弟二人北上山東)。來日照時沿海地區嫋無人煙,始祖族譜遭兵燹失落,何時遷居日照無從考究,惟傳說遷自元末。清光緒四年(1878)續譜時,闔族認定自十八世排出:“永建安自廣、淑世繼宗祥、傳忠得慶兆、衍正寶維良”二十個字爲世排行輩。世傳遠祖系源出自晉朝鎮江(江蘇)京口焦山之焦光。

諸城呂標鎮焦家莊子村(譜牒已失),有年長老人自稱與諸城北關焦家同爲升、鬥、木之後裔,具體是升?或鬥?或木?之後裔分不清楚。但從老人提供的祖傳手抄本可以看出:一世祖無考、二世祖陸盤、三世祖衍國、四世祖坦、五世祖照吉。至今已繁衍二十五、六世。自十八世起,世排行輩:“永建安自廣、淑世繼宗祥、傳忠得慶兆、衍正寶維良”。據老人稱:“祖傳升、鬥、木三兄弟,一居日照大花崖,一居諸城北關,一居平度蓼蘭。後來蓼蘭兄弟來諸城省親,不幸去世,就安葬在諸城北關”。筆者以爲:不管是從行輩排列,還是祖輩傳說,都可以認定本支和日照焦氏爲近支或同宗。

平度市蓼蘭鎮焦家寨村:現有譜。始祖名焦思恭(思恭以上十世失傳),世傳自雲南先遷四川,又自四川遷日照,後自日照遷來。該支現分佈在50餘村,自思恭算起,已傳至一十六世,包括始遷祖在內應爲二十六世。該族繁衍的幅度與諸城焦氏基本同步,同時他們的一些說法又與諸城焦氏的傳說相吻合。筆者以爲:該族和日照或諸城焦氏疑爲同宗。但由於缺少歷史資料佐證,在此不敢妄斷,需有志者作進一步考證。

日照焦氏爲山東東部望族,狀元焦竑即出自本支,在日照譜爲七世。對本支情況,筆者瞭解無多,僅供宗人蔘考。

2、中、西部焦氏:現有譜,據記載:明朝洪武二年兄弟四人(諱增、玖、城(成)、埸(儀))從河北棗強遷來山東。長兄焦增,住昌邑市大莊。其後人分佈在昌邑市、高密市等地。該支人丁興旺,且譜系分明,至今已傳二十餘世,人口上萬之衆。自十五世起世排行輩:“乃延宗緒,丕廣來世,一本所聯,伯仲叔季。”(詳細情況另文記敘)。

二弟名玖,據傳住古登州(今蓬萊、黃縣一帶),一說居直隸(今河北省)。章丘十九世焦肇駿進士及第後,爲訪宗親,曾於同治九年(1870)庚午七月到過昌邑大莊、高密沂塘,時值兩地宗人共議續譜,駿欣然爲之序,並有字畫、墨寶傳世。同年八月至安丘郎君莊,並留有譜序兩篇。其中對四兄弟之說是這樣敘述的:“駿自幼讀時,聞族中父老雲:始遷之祖凡兄弟四人,諱曰增、玖、城、埸。有章丘我族城祖之後固昭昭矣。惜外則紛紜傳聞,迄無定所,欲聯本族不得時。自戊辰捷後,一車兩馬,周曆四方,得增祖後焉。昌邑之大莊、沂塘是也。玖祖之後在登州府黃縣,然究未得考其譜系,則疑以傳疑耳。即此推彼,未嘗不慨然曰:埸祖後豈無考乎?遂由昌返濰,忽有郎君莊族人,口稱埸出,言之頗詳,蓋自上世先人與歸家園等村爲一脈之分支”(同治九年(1870)庚午肇駿爲安丘郎君莊《焦氏族譜》序)。

三弟,焦成,據《焦氏家譜》。焦成大概元末明初成化年間由山西洪洞攜三子遷於山東泰安大汶口焦家莊,(由公開資料可見應先至章丘後至大汶口)。村內無他姓,故名焦家莊。子輩:“式元肇其念,方裕守體傳,有餘允志廣,百世受承延”現村八百多人,輩分範圍元至傳字輩。

3、還有一支脈在山東:從江蘇遷入山東濟陽,豐縣焦氏字輩:“元運文明世泰景祥慎修宗德永保家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