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規則議論文

規則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規則議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規則議論文

規則議論文1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有有各種各樣的規則。小朋友做遊戲時有規則,各種體育賽事都有規則;學校的校規、校紀,國家的法律等無不可稱爲規則。爲什麼有這麼多規則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爲我們需要它們。

各種各樣的規則雖聽起來十分煩瑣,但仔細一想,它們絕大多數是合理的,符合儘可能多的人的利益,因爲它們就是爲此而被制定出的。

也許有人會說:“啥是規則?純粹是戴在人們心上的精神枷鎖。”而這些人也常因我行我素而受到處罰。

誠然,有些規則確應被摒棄,比如婦女纏足等封建習俗。這樣的規則不利於人類的健康發展,不利於社會的正常運行,我們當然要把它們廢除掉。

但是,我們不能僅憑個別不正確的規則便否定有規則的必要性。試想一下沒有規則的世界吧,那會是個什麼樣子?

沒有規則,體育賽事就無法進行。因爲沒有規則,所以什麼手段都可以用;因爲沒有規則,所以再怎麼折騰也鬧不出個誰輸誰贏;因爲沒有規則,所以體育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沒有規則,人類就不可能生存發展。離開了道德、法律的束縛,別有用心的人便可爲所欲爲,終被強大的人除掉,整個人類社會會因此變得處處混亂不堪。

沒有規則,這個世界將會是混亂的、倒退的。可以說,規則是我們生存發展的必要保障。

或許有人會用一句軍事諺語來反駁:“戰鼓發言,法律沉默”即說規則是脆弱的。而我則認爲,此諺語本身就是一條規則。“弱肉強食”是這個世界不變的法則。在這一規則下,我們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實力,才能在激列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若是無視這一規則,我們將會重演近代的歷史。

我們需要規則,需要有利於推進歷史發展的規則。

規則議論文2

規則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正因有規則,社會才更加穩定和諧。但萬事終不得十全十美,規則與道德人情的衝突不可避免。三百年前哈佛圖書館遇火藏書盡毀,學生歸還違規帶出,已成無價孤本的書卻遭開除一事百年來仍有人爲其憤憤不平,我卻認爲哈佛的做法更爲妥當。

叫屈者的不平主要集中在其勇敢面對錯誤,堅守道德卻遭受重罰上。誠然,做出這個勇敢的選擇並不容易,堅守道德坦白還書的舉動也確實值得稱讚,但這並不能成爲開脫懲罰的理由。這種觀點是在主觀環境下建立的,太容易受到環境背景的影響,若是把背景去掉,一個普通學生在一個普通的日子違紀帶書出館,幾天後還書認錯,這種行爲還會被這樣多人誇讚嗎?

直視錯誤,勇敢認錯,這本就是一種基本的道德品質,只是它在特定環境下顯得彌足珍貴,但它的本質仍是最基本的道德操守。若是該學生選擇了藏書不還,隱匿事實,他可能一輩子將受到良心的譴責,還書只是盡了本分內之事,只能證明學生道德良好,僅憑這點本分的道德操守以抗衡全校之規,我想是遠遠不及的。

再者,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一條合理的一校之規既已確立,就應當履行它的使命。法律規則應當對每一個人鐵面無私,才能維護規則的尊嚴與大衆的公平正義。若是今天對該還書事件網開一面,明天又必然出現新的兩難局面來挑釁規則的執行。借這次還書而被開除一事,損失了一個敢做敢當的誠實學生,承受了無數申訴唏噓與憤憤不平,卻使哈佛的嚴明紀律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道德的發展與規則實質上並不衝突,規則正是基於道德制定的,遵守規則,亦是堅守道德。哈佛該學生正是打破規則在先,從而也違反了公共道德,將珍貴的公有物圈入自己的領地。遇火還書只是一個機緣巧合。試想,倘若沒有這場大火,學生的行爲是不是本身就已面臨開除的結局了呢?大火只能作爲道德的檢測天秤,而審判權始終掌握在規則手裏。通過這次事件,既使該學生深刻地吸取教訓,又樹立起了哈佛規則的威嚴,哈佛的做法,可謂明智之深矣。

無可非議的哈佛小事,更是關乎人人的規則大事。避免規則與道德的不和諧首先要求循規蹈矩。堅守人生的規則,以助力培養高尚的道德。

規則議論文3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就是規則,規則就是規矩。考場上有考場規則,運動場有運動規則,在斑馬線上也有交通規則。過斑馬線不能闖紅燈,這種規則應該是所有人都要遵守,可還是有許多人選擇在生命線上進行冒險。

“中國式闖紅燈”,這被稱爲是最自由的過馬路方式,馬路兩邊,只要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燈綠燈無關,反正目標大,汽車肯定不敢撞過來。正是因爲這種觀念,我國每天都有人在斑馬線上發生交通事故,安全線成了危險線。

這回,我也成爲了違反交通規則中的一人。我和媽媽在鄭州遊玩時,當我和媽媽到達路口,那裏已經聚集了許多人,而這時,左右幾乎沒有汽車在通行,似乎空氣靜止了。人們似乎都在想:是闖過去,還是等一等這三十秒,不跨越這條規則紅線。

終於,一位有點微胖、身穿白色襯衫的男士敢爲天下先,徑直穿過人羣,走向馬路對岸。接着,人羣鬆動了,我們都開始了“中國式過馬路”,無視紅燈,魚貫而出。我衝出綠化帶,脖子扭來扭去觀察身旁的汽車,踏着大步,揮舞雙手,昂首挺胸,如同國旗儀仗隊走過廣場。突然,一個黑色的身影從我面前呼嘯而過,我嚇得呆住,只感覺有一隻手把我拉過了馬路,我到現在都不記得,那個黑影,是小汽車還是卡車。這次的闖紅燈經歷給我敲響了警鐘,也讓我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回到家鄉仙桃,我依然看到了許多“中國式過馬路”的現象。那天,我放學來到馬路旁,和許多人一起等待綠燈亮起。我看到了身邊這樣一位大姐,她左右看看,毫不猶豫地離開馬路邊沿的臺階,準備帶頭闖過紅燈。她已經走過了三格斑馬線,前面還有十幾格,但是,我沒有動,我身邊的其他人也沒有動。這位大姐停下了,十分猶豫,但還是沒有退回來。就在這時,左右兩邊的車來了,沒有一輛減速,大姐只好在車流中尷尬地站着,多危險啊!可是,等車流一斷,她還是突然加速,跑到了對面。紅燈還有大概三四秒,我身邊的這些人終於忍耐不住了,一起闊步走向對面,而我卻一直等綠燈亮了,我才擡腳。我在心中爲那些越過規則紅線的人而羞愧,他們不僅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還拿他人的生命開玩笑。他們想過後果的可怕嗎?

回首往事,我看到用自己生命闖紅燈、越過規則的人,實在是屢見不鮮,我想到一句讓人深思的話:治標不治本。光靠紅綠燈的提醒,光憑中國人自己的自覺,這些表面約束工作是做不到讓“中國式過馬路”遁形的。那麼,我們該如何強化規則意識,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式過馬路”呢?

規則議論文4

太陽東昇西落,街上車水馬龍,人海摩肩接踵,世間的一切因爲有規矩而井井有條。自然有自然的規律,社會有社會的規矩,每個時代都應戴着鐐銬起舞,鮮有例外。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規矩幾乎是伴隨着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恆話題,無論是早已默認的傳統美德,抑或是新時代的至理名言,都融入了相關的認知。規矩是信條也是秩序,從小家到大家,無不彰顯着“規”的重要性。

規矩,往往是權利的邊緣,每一件事,每一舉止,並非是可以肆意奔突的河流,規矩並不是虛設的花瓶。正如諺語所言,你揮舞權利止於我的鼻尖。懂得守規,懂得適當的妥協與退步,才能真正形成當前時代所提倡的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

規矩所不及的地方,確實很難想象。人們是不能太相信“自律性”的,理性思維容易枯萎,主觀情緒容易主導行爲,秉持着自認爲的正確性一意孤行,這着實可悲也着實可怕。

誠然,幾個片段,難免管窺蠡測,現實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還是規矩與文明並駕齊驅。若說規矩有些刻薄死板,那麼文明可算有點人情味了。紅塵與喧囂靠規則來束縛,雞毛蒜皮則依賴文明而行。生活中平庸是大多數人的常態,大爺大媽們大抵不是很在乎不守法被罰的幾百元,卻十分在意鄰居周遭裏的聲譽與顏面。

說不得多少人是高尚的,也說不得多少人是卑賤的。規與人心,相輔相成,無聲的規,已悄然地滲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對規則的漠視與不屑,究其根本,還是人的私心在作祟。毫無疑問,大多數的人是自私的。爲了攫取大大小小的利益,不少人甘願走在權利邊緣的灰色地帶。

在對於上層建築在制定的種。種規則中,從法的強制性角度,底下或多或少有人始終帶着對抗性的情緒。於是,違規的行爲像“中國式過馬路”一般,病毒傳播式肆無忌憚地肆虐開來,最終每個人都成爲古斯塔夫?勒龐口中的“烏合之衆”。

遵規護矩,重在人心。如狄更斯所言: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個最壞的時代。人心的美醜只是此消彼長的永恆存在。

上自達官顯貴,下至販夫走卒,多少知道規矩的重要性。失控之惡對規矩的破壞是摧枯拉朽的,惟有集體的善守,纔有對規則和法治的期待,纔有理性的道德天空令人仰望。

規則議論文5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箇中國留學生想驗證一下德國人,就在兩個電話亭上分別貼了男和女。這天放學他來到這兩個電話亭,驚訝地發現七八個男同學排在男電話亭外面等候,而女電話亭卻是空的。留學生很奇怪,便上前問其中一個男同學:你們爲什麼不去另一個電話亭?男同學說:這裏貼的是男,我們就該來這裏,是規則就要遵守啊。留學生恍然大悟。他撕下了兩張紙並向男同學們道歉,然後離開了。這件事在中國人眼中十分可笑,德國人爲什麼那麼傻?但細細想來,德國人嚴格遵守規則的意識的確值得學習。

一位父親帶孩子去釣魚。河邊告示牌上說:釣魚時間爲上午九點至下午四點。直到三點四十多了,孩子仍一條魚也沒釣到。突然,魚竿顫動起來,說明一條大魚上鉤了。父子倆一起用力,終於把大魚拖上了岸。然而父親看來看錶說,父親說:我們得放了它,現在已經四點十二了。孩子央求道:爸爸,把魚留下吧,我們好不容易釣到了一條大魚,帶回去媽媽一定很開心。再說了,我釣到它時還不一定到四點呢父親打斷了孩子的話:可是現在已經四點多了。我們必須把它放回去。孩子含着眼淚把魚放回了河裏,看它遊走。後來,這個孩子成了一名律師。遵守規則使他成功。

家有家規,像作息時間;國有國規,像反導條約;校有校規,像按時到校而現在卻總能看到違反規則的事:作弊;旅遊碰上黑導遊;購物買到假產品;有人在禁菸區大肆吸菸,傷害社會公理。中國有句老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同學們,還等什麼?讓我們一起維護規則,遵守規則吧!

規則議論文6

不知爲什麼,走在繁華的城市街道,望着那鱗次櫛比的高樓,直插雲霄的大廈,車水馬龍的綠色大道,看着與我擦肩而過匆匆來往的行人,我不禁感嘆:這個世界已經是如此的繁榮而昌盛,腳步是如此的飛快而又不肯有一絲一毫的停留。

可是,每當我聽見那刺耳尖銳的剎車聲,那鮮紅恐怖的血色,我又開始顫抖:在這美麗而七彩的生活畫卷中,你是否察覺,正有一個“黑色幽靈”悄悄地趁虛而入,悄悄地潛伏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之中,靜靜而又殘酷地打破這個平靜而又美滿的社會

是個燦爛的下午吧!陽光迷離地傾灑在整個大地,城市依舊是這樣的繁忙,即使是這樣美麗而動人的午後,人們的一不小心也會出現那令人害怕的“黑色”。

記得曾在一條公路上親眼目睹了一輛摩托瘋狂野性地在公路上飛馳着,一個20出頭,蠻“靚”的“後生仔”傾斜着身子搖坐在駕駛室內,一手把着油門,一手拿着手機,似乎正談笑風生地說着什麼吧紅燈亮了,摩托還一如既往地向前奔着。剎那間,“黑色幽靈”搖身一變,一輛貨車穩穩地向摩托急速地駛去。“砰”的一聲巨響,世界在這一瞬間寂靜了

血瀰漫在空中,周圍的是一聲聲尖叫,換來的是親人無數的痛苦和淚水,以及自己的生命,一幅慘不忍睹的悲劇發生了。“黑色幽靈”地冷笑了幾聲,冷漠地瞄了一眼血化成了一股黑煙飛身離去。這件事令我銘記,我忘不了那血腥,更忘不了因未守規則的後果。

中國有13億人,但我國每年在交通上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並且我國幾乎每25秒就發生一件交通事故。有多少人因交通事故而喪失生命,又有多少個家庭因交通事故而家破人亡。

馬路上有許許多多人民的鮮血,車輪下是一條條年輕的生命。交通是無形的殺手,慢慢向我們逼近。因此我們該時時刻刻遵守交通規則。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你就將不再擁有。讓我們一起來呼籲吧:遵守交通規則,人人有責。

規則議論文7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說的是沒有尺規和直尺就無法畫出圓和方兩種圖形。我們生活在一個有着各種各樣規則的社會裏,也一定要去遵守這些規則。

我們需要遵守規則,規則是一根風箏線,它限制和約束我們的行動。如果規則這根風箏線斷掉,我們的後果就會和風箏一樣。木匠之中有很多人都有一個規則,那就是他們會保管好自己的工具箱,鋸子斧頭等工具都會順着放,因爲倒着放不穩當,所以木匠幹完活就會按照這個規則來做。細細想來這個規則存在的意義實際上是用來約束和限制木匠的行爲。但如果木匠們不遵守這一細小的規則就會給身邊的人帶來安全隱患,甚至傷害到自己。

我們需要遵守規則,規則是一條單行的軌道,它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方向。如果我們沒有遵守規則,脫離了這條軌道,結果就可能會使自己迷失方向。一位在日本留學的中國留學生課餘時間爲日本餐館洗盤子賺取學費。後來這家餐館的老闆解僱了她,因爲在那間餐館有條不成文的行規,盤子必須用水洗七遍這位留學生沒有遵守這個規則,少洗了兩遍。而後來,這件事情暴露,導致其他餐館的老闆都不用她。規則爲我們指明方向,而我們卻選擇違反規則到頭來終究會失去很多,帶來的也只是後悔當初爲什麼沒有遵守規則。

我們需要規則,規則是一面鏡子,它能夠反映出人性的真、善、美,而且還能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行。一位成績優異的留學生在德國,他就職被很多大公司拒絕,因爲有一份記錄,記錄他在乘坐公交車時被抓住過三次逃票。其實,德國人很重視規則,在德國被查到逃票的機率是萬分之三。由此可見,德國老闆們根據他違反公交車規則的這件事覺得他的道德品質不端正,所以不敢僱用他。有時候確實是這樣,一個人最起碼做到遵守規則,才能讓人覺得你有禮貌,有道德,有責任心。

悠悠中華,那秦國的強大,怎能離開嚴厲的規則;那唐的昌盛,又何曾不是依靠完善的規則?國家要強大,需要依靠規則;社會要和平,要依靠規則;小到一個家庭,也需要有規則。只有人人遵守規則,我們的明天會更美好。

規則議論文8

有句俗語叫“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正是如此,我們的生活裏無處不存在規則,規則正是人生的指明燈。

所謂規則,並不意味着每個人都去遵循着相同路線,而是告訴你,人生中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觸碰的,會受傷害的,當你觸碰到這些不可觸碰的危險時,爲了保護你,爲了不讓你受到傷害,規則將你保護起來,予以你一定的懲罰。這種懲罰是一種善意的提醒,爲了讓你記住這種事是不能做的,並不是爲了懲罰你而懲罰你,而是爲了避免你受到傷害而懲罰你。

當你觸碰到過多的誤區的時候,最高管理程序——法律就會出來警示你,將你限制起來,不讓你繼續犯錯,這種提醒,是善意的,是爲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都不再受到傷害,對待這種提醒,我們要將注意力放在他限制的內容和用意上,而不是埋怨,沮喪甚至想要掙脫開他的限制。

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規則。這些所謂的規則只是源於民間習俗和多年的習慣。結果,有人將他們整理出來並制定規則。在王朝建立期間,那些君主是制定規則的人。首先,不說他制定的規則是否對人民有利。但是,有資格和有能力制定規則的人們背後的努力值得我們尊重。

文本有法律,法律有慣例。規則構成了世界。在自然世界中,草木無意,遵循四個季節的規律。河流向東,恆星西落,它們遵循物理規則。生活中的有形法律和無形道德也是支持社會運作的規則,該規則讓所有事物以有序且安全的方式並排運行。一旦違反規則,世界將變得混亂。康德說,世界上有兩件事隨着您對它們的思考變得越來越厲害: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人們心中的道德準則。道德準則與燦爛的星星並列顯示了規則的永恆價值。

尊重規則吧!

規則議論文9

有一種"潛規則"叫設置門檻

近日,廣州有三大地塊拍賣均以底價成交,調查發現三地塊的條件門檻都很高,此事被業內質疑拍賣爲“內定”。對此,土地交易登記中心新聞發言人予以否認,並稱只有一家公司參與競標。

別以爲公開招標、公開徵集受讓人、公開交易就沒有暗箱操作。“聰明”的操作人,照樣可以在“公開”中尋找到能夠暗箱操作的“通道”。而設置門檻,則是操作者們最爲常用的一招,這也被稱作是公開招標的“潛規則”。

就拿廣州市最近的三宗土地交易來看,從表面上看,公開掛牌、公開招標、公開交易,程序一項沒減,手續一個不少。但是,仔細分析,這些所謂的“公開”卻被門檻這個“潛規則”牢牢地控制了。在三宗土地的交易中,不僅從資質、資產規模、開發能力、經營實力、辦公條件、信用等各個方面設置了“照人畫像”的高門檻,更重要的,還在不同地塊附加了諸如“競得人須在出讓地塊成交後30日內,按照琶洲村全面改造的要求與琶洲經濟聯合社簽訂《琶洲村城中村改造拆遷補償安置和開發建設協議》”、“必須是擁有石油化工國家綜合甲級設計資質的高新技術企業,而且其企業總部應設在或遷至廣州”、“開發商還應確保地塊上大型商業中心於2010年10月底前開業”等的特別條款。

試想一下,如果不是此前與相關地區、部門進行了長時間的接洽和商談,不是對相應地塊進行了長時間的精心研究,如何能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拿出令招標方滿意的城中村改造拆遷補償安置和開發建設協議呢?又如何能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在一年時間內建成大型商業中心?毫無疑問,這樣的條件和門檻,就是爲事先商定好的開發商設定的。而“必須是擁有石油化工國家綜合甲級設計資質的高新技術企業,而且其企業總部應設在或遷至廣州”這樣的附加條件,就更是明目張膽的定向轉讓、內幕交易了。

這種以設置門檻方式控制公開招標的“潛規則”,又何止是發生在土地交易中,在企業改制、股權轉讓、政府採購、行業准入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這樣的問題。爲了讓已內定好的投標方、讓自己的下屬企業或親朋好友以及關聯人能夠順利地拿到某一企業的資產轉讓權、股權、產品供應權、商品服務權、土地開發權、經營權等,招標方一定會按照“取長補短”的方式,把“意中人”的長處充分發揮、充分突出、充分表達,而對其他投標人的長處則無限迴避、無限掩蓋、無限抑制,從而確保“意中人”能夠順利中標。

在公開招標、公開交易等活動中設置門檻、附加條件,說底就是限制競爭、限制陽光操作、限制公平,此種行爲,不僅與市場經濟完全背道而馳,與社會公平與正義也是格格不入。

退一步講,如果這樣做完全是從工作出發,是爲了在城市建設和改造、產品質量和服務、企業經營等方面,選擇更具條件、更有實力、更能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參與,到也可以理解。問題在於,很多類似的做法,其出發點並非如此,而是爲了某方面的關係、某方面的利益,甚至夾雜着太多的個人利益、個人行爲。

爲什麼近年來圍繞土地交易、產權轉讓、政府採購、產品經營等發生了那麼多的違法案件、一案件,很大程度上與公開招標中的這種“潛規則”也是分不開的。把這種“潛規則”比喻爲“陽光下的罪惡”可能並不過分。

我們說,公開招標、公開交易、公開競爭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避免暗箱操作、私下交易,防止一和一。很顯然,在設定招標條件中,照人畫像、設置滿足“關係人”的門檻和條件,是公開招標、公開交易、公平競爭所不允許的,也是市場經濟所無法容忍的,更是黨紀國法所禁止。

所以,對目前實際工作中比較嚴重的設置門檻這一“潛規則”,必須按照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予以禁止,並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理,以還公開招標、公開交易、公開競爭以本來面目,切實維護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李大進:對詐捐騙捐者應加大處罰力度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大進

人民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王溪)“有的人打着天災的幌子,騙捐數額能達到數百萬元甚至更多,我認爲慈善法草案中提到對違法者處於‘1萬以上10萬以下的’的罰款不足以震懾違法者。”今天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北京代表團召開全體會議審議慈善法草案。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大進對慈善法草案提出三點建議。

建議一:通過審查和備案 完善監管方面的相關內容

“以往經常看到有人在互聯網上發帖,說自己或自己的的親人遇到了哪些不幸的經歷,事後就能收到少則幾萬元,多則數百萬元的捐贈。更惡劣的,甚至有人打着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旗號進行募捐,但是善款卻落入了個人的口袋。”李大進說,慈善法的出臺將對這些行爲進行法律上的規範和界定,是有很大現實意義的。

李大進同時建議,慈善法草案中應完善監管方面的相關內容。比如,慈善組織和個人以廣告推介、媒體宣傳或者舉辦大型活動等方式進行募捐的時候,主管機關應該建立必要的審查或者備案制度,以便監督。同時,讓這些活動更加公開、公正、透明。同時用這種審查和備案的方法,避免募捐人的權益受到損害。

建議二:根據犯罪所得額或者受害人情況進行處罰

目前,慈善法草案中關於罰款的規定是“1萬以上、10萬以下”,李大進認爲,這樣的金額不足以震懾違法者和犯罪之人。他告訴記者,以詐騙的方法詐捐和騙捐的案件,涉案金額少則都在幾十萬、數百萬元,對於這些人,僅罰款1-10萬,成本過低,建議可以考慮根據犯罪所得額或者根據受害人的受害情況進行處罰。

此外,“1-10萬元的罰款”幅度過廣、空間過大,增加了執法過程中的隨意性,缺少了法定性。如果法條能對什麼情況下適用於多少額度的罰款列得更詳細些,將大大增加執法的可操作性。

建議三:對與現行法律有交叉、重合的地方 應儘快修訂

李大進提出,目前審議中的慈善法草案,和現行的至少5部法律有交叉、重合、甚至個別相牴觸之處。這些法律分別是:公益事業捐贈法、紅十字會法、信託法、合同法和殘疾人權益保障法。

現在的慈善法草案,無論是總則還是附則中,都沒對這些情況給予充分的說明。比如說,慈善法出臺後,執法依據是從舊還是從新?應給予明確。爲了避免在這部法律的執行和實操過程中,發生法律上的衝突和界定上的模糊,以及最終認定事項上的混淆,應當將與這部法律相沖突的法律修改儘早提上日程。

湯素蘭:將有益的書送到農村師生手上

中國教育報訊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師範大學教授湯素蘭提出,應當完善圖書採購配送機制,把高質量的、對師生真正有益的書送到他們手上。逐步健全師生、家長和專家學者等多方參與的圖書採購機制。

“可以組織專家在《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基礎上,結合全國各地農村中學的實際情況,每年推薦應該採購的圖書目錄。把這份目錄事先交由師生選擇和增補,再由教育部門彙總拿出圖書擬選購清單,由縣級政府採購中心向社會公開招標,並最終讓學校師生對公開招標採購的圖書從質量到價格進行綜合打分,對政府採購進行監督。”湯素蘭建議。

劉永富:貧困人口信息會進一步精準

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16日說,精準扶貧首先要搞清楚哪些是貧困人口、怎麼幫扶。2015年,全國範圍動員了200多萬人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再次進行了排查,目前貧困人口信息基本準確,今後信息會進一步精準。

劉永富在列席當天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會前經過“部長通道”時說,代表和委員們在兩會期間爲脫貧攻堅提出了廣泛的建議和意見,將有益推動改進扶貧工作。對於脫貧攻堅工作,各級政府都立了軍令狀將按時保質保量完成,都會帶着感情和責任認真落實好中央部署,並將着力於整合資金、精準扶貧、創新扶貧,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

劉永富介紹,爲了摸清貧困人口,2014年全國動員了100多萬基層幹部進行了建檔立卡,但因爲實際困難大,這個建檔立卡當時只能說是“基本準確”,能把網建起來已經很不容易了。“2015年我們在全國基層再動員了200多萬人進行回頭看,把不該進去的、該進去沒有進去的,進行了調整,應該說現在基本準確,但是我們還將進一步改進這項工作,做到更加精準。”

芮躍華:建立證券公益訴訟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芮躍華14日表示,可以借鑑消費者保護和環境公益保護的實踐做法,推動建立我國證券領域公益訴訟制度。他建議,通過推動修改相關立法或出臺專門司法解釋,明確符合法定條件的專門投資者服務保護組織作爲原告,提起證券公益訴訟,探索我國資本市場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新機制,維護資本市場公共利益。

芮躍華是在參加湖北代表團小組審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時作上述表示的。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內幕交易、操縱市場、信披違法違規等傳統類型案件持續呈高發態勢,各類新型違法違規行爲也不斷涌現,侵犯證券市場投資者權益的事件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工作報告顯示,2015年審結虛假陳述、內幕交易等案件4238件。對此,芮躍華認爲,建立證券期貨市場投資者權益有效救濟制度的需求迫切。

中小投資者佔較大比重是我國資本市場市場結構的一個顯著特徵,未來幾年主體結構也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中小投資者相對比較分散,力量較爲薄弱,受損的投資者主要通過自發提起訴訟來進行個人維權。從實踐情況來看,一方面,中小投資者通過自發訴訟維權面臨訴訟期間長、成本高、成效低、取證難、擔風險等難點,自身權益難以得到及時救濟;另一方面,中小投資者因訴訟成本過高、專業能力不夠、訴訟預期不明確等原因,維權動力不足,往往主動放棄維權,從而客觀上降低了相關市場主體的違法成本,違法行爲得不到有力震懾。

證監會主席劉士餘在12日的記者會上指出,“只有保護好中小投資者的權益,才能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穩健發展。”

芮躍華說,爲進一步加強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工作,針對當前投資者維權難的問題,可以借鑑我國消費者保護和環境公益保護的實踐做法,積極推動在證券領域建立公益訴訟制度。

所謂公益訴訟,一般是指由法律規定的機關或組織、個人,針對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爲,爲維護公益目的而提起的訴訟。我國《民事訴訟法》對公益訴訟作出了原則性規定,在消費者保護和環境保護等領域明確了特定專門組織發起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並進行了積極實踐。2015年福建法院審結了首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在證券領域開展公益訴訟,境外資本市場已有較爲成熟的實踐經驗。

芮躍華建議,在證券法修改中加入專門條款,明確符合法定條件的專門投資者服務保護組織有權作爲原告,針對侵害衆多投資者利益的證券違法行爲,以投資者服務保護機構的名義提起證券公益訴訟。通過發起證券公益訴訟,可以有效避免個人起訴時的“集體行動”困境,爲衆多受損投資者積極維權提供示範和引導,充分實現對違法行爲的震懾作用,從而提高投資者權益救濟效率,及時維護資本市場公共利益。

針對在目前現狀下如何實現公益訴訟、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芮躍華認爲,與證券公益訴訟類似,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支持訴訟也可以起到實現投資者權益及時有效救濟的效果。公益訴訟一般是由專門機構作爲原告發起訴訟,而支持訴訟則是專門機構作爲投資者的代理人,支持投資者開展訴訟。

作爲中國證監會批覆成立的專司中小投資者保護服務的機構,目前投資者服務中心正研究探索麪向中小投資者開展公益性支持訴訟,通過公職律師或者組織證券公益律師,作爲投資者的訴訟代理人,支持中小投資者發起維權訴訟,爲廣大中小投資者維權起到示範和引導作用,淨化資本市場環境。 (完)

王隴德:《慈善法》應禁止煙企捐贈

原標題:《慈善法》應禁止煙企捐贈

《慈善法》應禁止煙企捐贈——訪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原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

多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原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一直致力於推動控煙。

借兩會爲控煙發聲,更是他多年堅持的做法。在往年的兩會期間,他曾連續提了5年的《菸草危害預防控制法》,和其他代表、委員聯合倡議“無煙兩會”。

今年兩會期間,《慈善法》草案進入審議環節。在接受《民生週刊》記者專訪時,王隴德說,禁止菸草企業從事捐贈、贊助慈善等活動是非常正確的,應該寫入《慈善法》。菸草企業參與這類慈善活動,本身就是爲宣傳。

民生週刊:多年來您一直在關注控煙,還去過很多地方調研,您對控煙現狀是否滿意?

王隴德:就控煙現狀來說,最近幾年取得了比較明顯的進展,但離我們已經簽署的《世界衛生組織框架公約》要求,以及通過對菸草危險因素的控制來控制慢性病的目標還比較遠。

原因有幾方面:一方面,目前全國性的公共場所控煙法律尚未出臺;另一方面,對民衆關於菸草危害的宣傳教育還比較欠缺;此外,一些菸草控制方面的服務難以滿足要求。例如,戒菸屬於公共衛生,但現有醫療體制下醫院沒有受益,所以也沒有積極性。

“十三五”規劃草案裏對於菸草控制提了一句話:“降低菸草危害”;而“十二五”的提法是“全面推行公共場所控煙”。“十二五”提得很好,但沒有完成,應該繼續保持。“降低菸草危害”是菸草業的提法,該說法與《世界衛生組織框架公約》相牴觸,與中央精神也不符,接下來我準備明確提出這個觀點。

民生週刊:您常借兩會平臺爲“控煙”發聲,包括連續提了5年的《菸草危害預防控制法》,聯合倡議“無煙兩會”,以往呼籲的問題是否都得到了解決?

王隴德:有一些進展。例如,《菸草危害預防控制法》現在要由國家衛計委來制定條例,制定的條例草案已經提給國務院法制辦了。2015年,國務院法制辦將其列爲二類立法計劃。這些原來是沒有的,算是有了進展。

此外,“無煙兩會”有了很明顯的進展。以前,人民大會堂門口總是煙霧繚繞,大家排隊在那兒抽菸,代表車輛周圍也全是菸頭,現在這些已經都沒有了。代表駐地去年還沒有完全禁菸,但是今年就禁菸了。控煙的環境不一樣了,這個我覺得很高興。

民生週刊:在《慈善法》立法中,關於是否應該禁止菸草企業從事捐贈、贊助慈善等活動爭議比較大,對此您怎麼看?

王隴德:禁止菸草企業從事捐贈、贊助慈善等活動是非常正確的,應該寫入《慈善法》。菸草企業參與這類慈善活動,本身就是爲宣傳。通過慈善活動的形式資助學生,學生受到這家企業的捐助,將來還能反對菸草嗎?

菸草是有害國民健康的,政府應該去引導轉產。上世紀50年代,美國有50萬菸農,而現在減到只有10萬菸農。脫貧是政府責任,不能靠菸草企業來贊助。現在民衆的認識還沒有達到這一步,可能這一次我的看法不能被採用,還需要做工作。

民生週刊:去年提高了菸草消費稅,實際上是利用經濟槓桿來控煙;據瞭解,您之前做過一些調研,效果怎麼樣?

王隴德:以前,提稅不提價,提稅的比例比較低,沒有什麼顯著作用。這一次是稅價聯動,提了稅也提了價。到現在爲止,沒有確切的專家來測算結論,也沒有看到明確菸草業經濟情況的報告。

據一些菸草公司的人員講,銷量確實減少了。應該進一步測算數據,可行的話,可以繼續向國家提出進一步提價提稅,畢竟還有很大的空間。

民生週刊:您在各地調研中,是否有做得比較好的,值得推廣的典型?

王隴德:像北京、深圳等城市現在是比較好的,特別是北京從2015年開始執行“史上最嚴控煙條例”效果非常好,爲全國樹立了樣板。最接近要求的是北京,現在上海也正在積極地做。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今年10月份將在上海召開,這方面要進一步做好工作。

現在上海市人大基本同意了,楊雄市長也明確表態了,爭取在11月大會以前出臺上海的法律修改法案。上海原來的條例離要求還比較遠,現在仿照北京要能夠把這個法律修改。

我們希望上海的條例能夠儘快出臺。上海以前接受捐贈什麼的,很多地方都是菸草變相的廣告。

民生週刊:控煙問題年年都談,但總體效果還是不甚理想,您認爲最大的困難在哪裏?

王隴德:一方面是菸草業的阻撓,我們也在做他們的工作。另一方面,國家層面重視還不是太夠。現在,我們將“健康中國”上升爲國家戰略,這就不一樣了。“健康中國”最重要的是要把慢性病控制下來,而從控制慢性病的角度看,控制菸草是投入產出效益最好的控制因素。

還是要統一認識,真正付諸實施,儘快出臺《菸草危害預防控制法》。我今年的建議還是要提這個,希望在2016年能夠把該法出臺實施。

民生週刊:關於控煙,目前最急迫的事情是什麼?

王隴德:我還是希望政府能夠支持公益的健康教育,因爲菸草控制首先是觀念和知識的宣傳,要讓羣衆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希望政府能夠在健康知識宣傳上履行責任。

以往,我們不認爲這是政府的責任,現在看結果就看出危害來了。現在慢性病增長得這麼快,原因在於健康素養低。擁有慢性病預防素養的佔比不足十分之一。不掌握慢性病的預防知識,慢性病就控制不下來。

此外,媒體應該作爲一項任務來宣傳,只有反覆地宣傳教育,潛移默化地提高認識,改變生活習慣。(《民生週刊》記者:鄭智維)

規則議論文10

10月7日,廣西潿洲島一遊客的不文明行爲,引發網友憤怒。監控畫面顯示,該男子用腳連踹5次後,將一棵仙人掌景觀踹斷。附近商戶表示,當時兩名遊客在景區的候車點,該男子在母親已明確阻止的情況下,仍踢斷了仙人掌。目前這對母子已被景區當面批評教育並賠款500元,而在此過程中,母親卻辯稱自家兒子“還只是個孩子”。

又是熟悉的“還只是個孩子”,又是尷尬的“護犢式辯解”。在不少父母眼裏,孩子似乎永遠長不大,無論“孩子”犯了哪種錯、惹了多大禍,哪怕已經違法,一句“還只是個孩子”,便可遮羞掩錯。但在此事中,其說辭明顯違和:從畫面看,這名遊客比他母親高出幾乎一個頭,妥妥一個青年,故意踢斷仙人掌景觀,絕不是他這個“孩子”該有的`玩法。

誠然,從情感角度考量,子女在父母面前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但跳出情感範疇,在相關的責任關係中,就得依據法律和文明規則來說理、定性,無論是誰,只要觸碰了規則底線,都得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民事領域,有限制民事行爲能力人、無民事行爲能力人的概念,刑事領域也有追責年齡線;但在文明範疇中,是沒有也不該有減責或免責年齡線的。換句話說,文明規則面前,人人平等,沒有“孩子”只有“公民”,誰都沒有豁免權。

同樣是在此次長假期間,另一段跟孩子有關的視頻也引人關注。視頻中,一個小朋友在影廳內空座位上爬來爬去,多次用腳踢電影銀幕。據報道,被其損壞的影廳銀幕製作費用要一萬多元,影城已聯繫家長商談相關賠償事宜。

一大一小兩個孩子,年齡雖不同,但家長卻都因其行爲付出了代價。這也再次給家長們提了個醒:文明教育理應從小抓起,家長需承擔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主要責任,通過言傳身教培育其文明意識,教育管束孩子心存敬畏、言有所規、行有所止,這樣才能讓孩子擺脫“巨嬰依賴”,真正長大,在規則社會中找準自己的責任定位和行爲邊界。

規則議論文11

生活在這世上,時時處處都有規則。面對規則,有的人抱怨它讓人放不開手腳,有的人對它不屑一顧,還有人遵守規則,並享受着規則帶來的有序生活。規則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各不相同,我們要怎樣對待規則呢?

規則應該是張無形的網,它在無形之中限制人們的活動。規則這張網,大到國家的政策方針,小到日常行爲規範,時時刻刻在我們左右。而我們,可能同時身處各種“網”之中,大大小小,隨時隨地。想象一下我們身處各種“網”中的情形,行動受阻,不禁有種窒息的感覺。可是,我們要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亦是如此,沒有這麼多規則參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現在可能早已處在一片荒蠻、混亂之中了。

可是,有時規則又不是“規則”了。爲什麼有人面對規則會那麼坦然?因爲他們眼中的規則早已不是束縛人的網了,或許已經融入了他們的生活,成爲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從不會覺得等紅燈是束縛他們的網;守時的人從不會認爲每日按時出勤是一種負擔;年僅十歲的孩童,早已明白上完廁所後沖水是一種規則。因此,把規則當成一種習慣,心中常有規則意識的人不會爲規則所累,不會抱怨規則。或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就是人人都有規則意識的社會之寫照。

規則無論大小,它不會是完美的。規則,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無一紕漏的,因此,我們不能做規則的“鑽空者”。投機取巧不會得來所謂的“自由”,反而會給自己帶來嚴重的後果。規則,不可能是感性的,它不會考慮每個人的感受,我們不做規則的“篡改者”。不要試圖爲自己找理由辯解,不要用“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來爲自己開脫。我們更不要做“犯規者”,明知規則卻要違反。但有時,規則並不是對人們行爲的規範,或者已成了變了味兒的規則,這時,我們不能做規則的“盲從者”。

規則不是爲了束縛人而存在,它不是對我們的故意刁難;規則不是爲了守規則的人而創造,它只是對規則意識淡薄的人的一種鞭策。要知道,我們不必爲規則所累,不必爲逃避規則而費盡心思,只要規則在心中,生活也可以有序而輕鬆。

規則議論文12

哈佛樓大火後,學生將違規帶出館外、已成珍本的圖書交還學校,校長表達感謝後將其開除。校長的做法是否妥當?學生所受待遇是否不公?“道德”與校規相沖突之時,該如何作爲?

私以爲,校長的做法、學生所受待遇是妥當、公平的。

學生爲私人目的違反校規,將珍藏圖書帶出館外。倘若事件到此結束,毫無異議地,學生從校規與道德兩方面來說都應受懲治。但哈佛樓發生了大火,使學生帶出的書籍成爲孤本。到此,學生違規行爲該被如何處理?先是學生違規,後是哈佛樓大火,難道哈佛樓的大火或學生手持孤本書便能使學生違規的行爲不再違規,因而不受懲處嗎?或者,若哈佛樓未大火,學生便應受懲治;若哈佛樓大火,學生便不該受懲治?這顯然不對,學生保護了孤本完全是偶然結果,對待違規懲處方式並不該受外界因素導致的偶然結果所影響。況且,動機上,學生也並非因預知火災,爲保存孤本而違規,只是爲己私慾。

那麼,爲什麼所謂的“道德觀點”認爲學生所受待遇是不公呢?這是因爲,“道德觀點”混淆了學生兩個不同的行爲過程。行爲過程如上文,是爲個人目的違反校規的行爲,應受批判。行爲過程二,則是學生深思熟慮後,在個人利益有受損風險的情況下,冒着被處分的風險,將孤本交還學校,保障了學校、集體的利益。而這應受褒揚。因而,我贊同校長對兩個行爲過程,一採取開除處分,二表達感謝的做法。校長獎罰分明,學生所受的待遇是公平的。

校長之所以說“讓校規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讓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正是因爲“大衆道德”“輿論道德”常常犯這類混淆錯誤,與屢經完善的校規相比,並不大可靠。

但是,又有觀點認爲,從處理方式可能造成的結果來看,學生可能因遭開除心生不滿,下次不再爲集體犧牲個人利益;可能促進精緻的利己主義的發展。這其實是誤解。先不說,校長並非只有開除,而是也有感謝。就算採取肯定的處理方式,也只是使學生產生一種假裝爲集體主義犧牲個人利益便可以得到好處的錯誤認識。而獎罰分明的做法將使學生認識到,違規就應受罰,但即使違規,也會可以進行補救而受認可、感謝。而從是否促進精緻的利己主義的角度說,倘若採取肯定的處理方式,只是促使其以後學會爲利己行爲添上僞裝——假裝爲集體主義犧牲個人利益——而已。

綜上所述,我認爲校長的態度與做法無可非議,學生所受待遇正顯示了校規公正,而非不公。當“輿論道德”與校規衝突,屢經完善的校規更加可靠。不過,對於“道德觀點”,也應深思,不應抱有偏見。

規則議論文13

規則,不管是在學校、在社會、在家庭都存在。俗話說的好,無規矩何以成方圓。

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應遵守規則,只有這樣,社會才能穩定和諧的發展。規則是規範自身行爲的好途徑,也是尋找出自身缺點和不足的指向標。規則在當今的法治國家是必要存在的,不僅是法律中的體現,也是爲人處世的原則與準則。

我的身體就像是個小世界、小社會,我也爲每個部位都制定了規則來規範我自身的行爲,最重要的是我爲心制定了準則。

一天接近於正午的時候,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去補課,途經菜市場的時候,我遠遠望到了一位老奶奶和一位婦女像是產生了爭執,婦女拿起了一個袋子將它向上空扔去,隨即從袋中落下了許許多多的菜葉菜柄。我們看這形勢不對,便在過了綠燈之後沿着斑馬線一路奔向那去。那寬敞的路上只留下了老奶奶一人蹲在那兒,默默的撿着撒了一地的菜葉。我們挽起了袖子,二話不說幫老奶奶一起撿,老奶奶注意到了我們,連忙起身來喊謝謝,口中不停地在道謝,誇我們是好學生,說老師教的好。我一臉羞澀的說:“沒事的,沒事的。”我們發現裝菜的袋子破了一個大洞時主動提出去便利店買來給她,她連忙說不用,還執意要用自己的錢去買,最後還是拗不過我們,我們買回來給她,幫她裝好了。他擡起頭,望着我,那深邃的眼睛,年老滄桑的皮膚,眼角全是皺紋,皮膚乾裂蠟黃,蒼白的頭髮,只能隱約看到幾根黑頭髮。她說了句:“謝謝你們啊,乖孩子!真的是謝謝你們啊!老了出來幹活真的是不容易。”這話裏傳出了滿滿辛酸與悲涼,一個飽經風霜,但經不起如今新時代摧殘的人,向這世界發出了抱怨與哀嘆。我們謝絕了她要給我們的幾把菜,便分別了。

我這才發現馬路旁有好多人在看着剛纔這一幕,都是些無動於衷的人,他們是冷漠的路人。

每個人都應有對自己的規則,應該讓自己的心與行爲向美好與善良的方向前行。善是無形的規則,不是每個人必須遵守的,卻是每個人應當遵守的,因爲在我看來善是的規則,是我一生所向的“規則”。

規則議論文14

如果說,一個人、一個國家是樓房,那麼規則便是它的磚瓦。沒有規則,人難以爲人,國難以立國。

沒有規則爲尺度限制自己行爲的人,不算是完整的人。規則是每個人心裏的一把尺、一杆秤,每個人的所作所爲都以此爲準。朱自清,寧死不接受美國的救濟糧,只因他心中有規則,名曰“愛國”;居里夫人,將提鐳方法公諸於世,只因她心中有規則,名曰“無私”。按規矩行事,會使整個人煥發出獨特的魅力,那是規則的魅力。因爲堅守自己心中的規則,而做出對他人有益的事情,這種行爲在任何時代都值得尊敬,只得景仰。漠視心中的規則,只會讓人喪失人格,在*中迷失自我,在安寧中甘於沉淪。因爲拋棄規則,他們或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或做出不當之事,爲後世所不齒。沒有規則於心的人,就像是沒有樹心的枯木,行屍走肉一般,沒有活力,也不完整。

沒有以規則爲準繩的人難以完整,沒有以規則爲依託的國家也難以長存。我們的國家曾經有過一段動盪的歷史,那時,人們可以投靠任何有權勢的人,可以無視現實做出不合實際的言論。全社會的規則意識一點點泯滅,趨於崩潰的邊緣。這時,魯迅站了出來,以他犀利的文字爲槍,擊碎了他們的僞裝;以他深刻的思考,挖掘出社會的不堪;以他振聾發聵的疾呼爲火,拼命燃着全社會僅有的規則意識:正是因爲他和其他仁人志士的拼命挽救下,社會纔開始走向覺醒,國家得以長存。沒有規則意識的國家,就像處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沒有對、沒有錯,奪得便是好,可怕而殘酷,一片狼藉。此時此刻,談什麼國?

規則,本就是社會爲維持自身正常運行而制定的,隨着歷史的發展,漸漸深入忍心,成爲每個人心中的一根弦,觸動它,便會引起人的警醒。因此,規則,不管對於個人或是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

可是,規則在現代社會有時會沾染到不正之氣,像所謂的一系列“潛規則”。要做人,要離過,還應從根本上糾正規則,以正確健康的規則來教育個人,成就國家。

以規則爲準繩的人才是完整的人,以規則爲依託的國家才能長存。規則,給予人向善的力量,是社會的血液,是社會穩定的依靠。

規則議論文15

在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規則束縛着我們,但只要你仔細感受一下,便能體會到規則中包含着創造者的各種愛。

交通規則,包含着創造者對生命的愛。試想一下,你開車遇見紅燈,禁不起等待,便衝了過去,車與車砰然相撞,你的屍體在血泊中沉靜,旁邊你最愛的人在失聲痛哭。你會爲那一世的心急而悔恨嗎?悔恨自己爲什麼沒有耐心等幾分鐘嗎?因此,你必須遵守交通規則,因爲你的生命聯繫着你的親人、好友。

課堂規則,包含着創造者對知識的愛。你想過嗎?你小時候不認真學習,什麼也不會長大以後對,社會有什麼用途呢?叫你蓋房子,磚頭、瓷片、油漆、泥土等等物品你知道分量嗎?買少了再跑去買,浪費時間,延誤工期遭,老闆罵買;多了剩下的資金不足,蓋不起房子,血本無歸,被老闆炒魷魚。所以,你現在必須遵守課堂規則,因爲學到的知識會決定你的未來。

禮儀規則,包含着創造者對禮儀的愛。我國素稱”禮儀之邦“,擁有古老的禮儀歷史,從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禮儀規則。同學、老師、父母之間的禮儀必不可少。對待同學要溫和;對待老師要有禮貌;對待父母要尊敬……可以說,禮儀代表着人類的進化。可是,現在越來越多人不把禮儀放在心上∶同學相見冷眼對待,動不動粗口話、羣架、口水滿天飛;老師上課說話、頂嘴、責罵老師;在家裏不尊敬父母……可以說,一個好的禮儀會給人帶來良好的心情。一個不好的動作、氣人的話語,會給人帶來一週的壞心情。禮儀還會體現出你的心理素質,大多數老闆主要看你打禮儀從而選擇錄取你還是不錄取你。因此,你一定要遵守禮儀規則,因爲那會決定你未來的路是一帆風順還是佈滿荊棘。

總的來說,在社會上的各種規則你都要遵守。因爲他們包含着創造者的無盡心血與濃濃愛意,會爲你展現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