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民風民俗作文14篇

民風民俗作文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民風民俗作文14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後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佈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裏面藏着紙條,上面寫着:“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於是衆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後,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齊動手。爲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徵“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

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爲: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並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着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裏。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爲“剝鬼皮”。

關於民俗民風中秋節的作文4

每逢到了那天,奶奶就買來雞鴨魚肉用來祭竈,往上面貼圓形的紅紙,往佛臺前燒紙錢。佛臺前擺着一對蠟燭,插着香,一團火在鐵盆裏燃燒着,奶奶則在一旁不斷添紙,直到化爲灰燼。屋裏煙霧瀰漫,可我們還得向佛祖磕頭。

到了晚上,飢腸轆轆的.我們迫不及待想吃月餅,由於爸媽今天休息,所以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會有種興奮洋溢的感覺。奶奶切開了一個大月餅,首先她把兩份月餅擺在了竈臺上,然後拜了拜,終於開始吃了……當我們吃得差不多的時候,就要出去放紙燈了。

在中秋節放紙燈,是姐姐想的點子。這個程序,是一件十分爛漫的事情。奶奶拿出了幾張五顏六色的大彩紙,她將厚厚的紙放在手中搓來搓去,讓紙變得柔軟起來,這樣可以折起來方便些。我們在一旁馬上拿出了蠟燭,點上了火,蠟燭便燃燒起來。心靈手巧的奶奶三下五除二就把紙折成了一隻較大的船。我們接過紙船,往它的下面和側面均勻地滴上了蠟燭油,然後將另外小巧玲瓏的小杯子狀的蠟燭放在了紙船的中間。一家人就到河邊放起了紙船,火光照亮了紙船,在水中漸漸漂去,我們都閉上了眼睛,默默許願……

之後我們聚在陽臺上,望着夜空中的圓月,吃着月餅,說有關於中秋的美麗傳說,猜有關嫦娥的歇後語……。就這樣,我漸漸地睡着了。

每一次的中秋節,都因爲這些習俗而特別有意義!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新館於20xx年9月開館,位於香格裏拉縣城獨克宗古城月光廣場旁。20xx年初,經國家文物局評定公佈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爲國家三級博物館。博物館總建築面積爲5400平方米,樓高4層。展廳是原來博物館的2倍,供遊客參觀的展廳有兩個,博物館功能設計也更人性化、更環保和更安全。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以靜態文物陳列和動態的多媒體演示,集中反映具有云南藏區特色的自然生態多樣性和民族文化多樣性,使參觀者更清楚、更直觀地瞭解和認識香格里拉。也爲古城增添一道風景線,豐富古城文化內涵,同時可以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價值和旅遊價值。

跨進博物館的大門就會看到一個很大的`沙盤,沙盤主要展示了迪慶州的地理位置,位於雲南省的西北部,橫斷山脈中斷,雲南、四川、西藏三省交界處,是世界著名的三江並流國家風景名勝區腹地。沙盤後,有兩幅很有意義的壁畫:茶馬互市和軍民魚水情。茶馬互市主要反映出了,茶葉從主產地版納由馬幫運送,一路經思茅、大理、麗江到達迪慶,在這條古道上往返進行着茶馬互市的古老交易,也帶動了多元文化和經濟的交流;而軍民魚水情講述了一幅1936年紅軍二四方面軍長征經過迪慶時,與迪慶人民關係融洽,紅軍爲百姓看病,百姓送子參軍的軍民和諧畫面。

一樓主要爲歷史文物展廳,擁有文物鑑賞、民族風情、佛教文物、近現代文物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文物鑑賞包含藏傳宗教文物、石器、青銅器、陶器、工藝品、民族服飾、書畫、錢幣、國寶鑑賞和近現代文物的收藏展覽。民族風情主要是少數民族文物的展覽,包含民族服飾和民族飾品的收藏展覽。佛教文物主要是佛像、唐卡、佛教法器、佛教樂器、羌姆舞面具及服飾、隔板畫、東巴經書、東巴紙牌畫和其它宗教文物等的收藏展覽。工藝品有直木酥油盒、糌粑盒、楊章木糌粑盒、羊皮革囊、熊掌箭包、鼻菸壺、牛皮託包、鼻菸壺、弩弓、明代瓦飾、砍刀、疙瘩木碗、疙瘩木酥油盒、豆腐渣木碗、茶桶、彩繪大糌粑盒等。

在一樓和二樓樓梯間的牆壁上,還掛有一幅幅用珍貴的蝴蝶拼出來畫,這些畫以人物爲主,極具審美價值、歷史價值及收藏價值。

二樓爲藏醫藥文化展廳,展廳設有曼唐展區、《四部醫典》展示。曼唐就是醫學教學掛圖,它以彩圖的形式把藏醫藥學的全部內容用80幅唐卡,4900多個小圖像形象地表達出來;《四部醫典》又稱《醫方四續》,藏語簡稱爲《據悉》,全書分四部:《根本醫典》《論述醫典》《祕訣醫典》《後續醫典》計156章,約二十四萬多字。79幅唐卡,則依據《四部醫典》的內容繪製的;以及人體胚胎髮育圖、人體骨骼及脈絡圖、手術器械展示、第一粒腦顱手術圖、金針調撥法圖、動植物標本展示、毒哈圖拉、礦物標本等展示。遊客還可以找優秀的藏醫師免費看病,體會神祕藏醫學的博大精深。

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裏,你一定會有一段洗滌心靈的旅程,感受到藏族文化的神聖。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鮮族風情: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是歌舞、服裝、民風、民俗都極有特色,是我國56個民族大花園中一朵鮮豔亮麗的奇葩。

鮮族人愛整潔,身上的衣着和屋裏的器具,總是收拾得真正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鮮族人喜歡睡火炕,炕面上鋪着油漆過的厚紙板,進屋就脫鞋,然後不論是主人和客人,都在炕上盤腿而坐。喝茶和吃飯時,都在炕上擺放着一張小飯桌子,茶飯都擺在小桌子上。鮮族人極講究禮貌,待人友善,民風淳樸,極好客。

鮮族人無論男女老少,一律都穿白衣,故有“白衣民族”之稱。男人的褲子襠大腿肥,便於盤腿打坐;上衣斜襟無鈕釦,用一條長布袋束腰,在外衣上面喜歡套一件帶鈕釦的深色坎肩。婦女的上衣短小,下面的裙子寬而又長。上年紀的女人基本上是白衣素裙,年輕姑娘則是五顏六色,鮮豔靚麗的裙襖。鮮族人有自己獨特的'造形的鞋,鞋的樣子很像一隻小船,鞋尖上翹,穿脫都方便。婦女承擔着家中繁重的勞動,家裏和地裏的活女人都能幹。她們都習慣用頭部頂水和其他物件,而不是用肩挑和挑手提。

朝鮮族幾乎人人都能歌善舞。人們說“長袖善舞”,鮮族人喜穿長裙長袖衣服,舞起來自然是好看的了。連老大爺、老大娘幾步簡單動作的舞蹈,也非常優美動人。女人經常出來表演的,有長鼓舞、紅綢舞;男人經常表演的是帽子上的大長穗舞。洋琴和木琴、手風琴,是伴舞的主要樂器。朝鮮的民歌優美動聽,像《桔梗謠》、《春耕謠》等,則是讓人百聽不厭的。

朝鮮族的民族體育,更有其悠遠的歷史傳統,在民間極其普及,其中,跳板、摔跤、盪鞦韆是他們的長項。男子比較喜愛的是摔跤,主要是民族式的角力,不許用拳頭和腳傷着對方,也不用背部着地計較輸贏,只要將對方摔倒即算是結局。女人則喜歡跳翹翹板和盪鞦韆。每逢端午節和中秋節,年輕的女子都要穿得漂漂亮亮,成羣結伴地做跳板和盪鞦韆遊戲。盪鞦韆最是她們的拿手戲,她們能像燕子般地凌空飛舞,並在鞦韆板上做出各種舞姿動作,坐在四周圍觀的男女老少,一邊爲她們喝采,有的也在一邊飲酒唱歌爲之助興。

拔河是鮮族一項古老的比賽項目,每次比賽規模都很大,經常是村與村、隊與隊之間在節日裏舉行,少則幾百人,多則上千人,周圍參觀的人更多。因爲鮮族人是以種水稻見長的民族,因拔河的繩子都是用稻草搓成的,直徑可達2米多粗。賽完之後,得勝者將繩子擡回村去,然後全村的人擺酒席慶賀。擡回去的賽繩被認爲是吉祥之物,人們多用它紡織些器物使用,以作將來辦事吉利的預兆。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客家人,又稱河洛郎,是一個有着顯著特徵並且歷史悠久的民族。客家的風俗習慣繁多而獨特,身爲一名客家人,我還是覺得客家的春節最有趣了。

那是三年級的一個寒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老家五華過春節。客家春節是從農曆臘月二十四開始的,那一天到正月十五日就算客家春節。我們到五華的時候,剛好是除夕,時間大概是下午5點。我下了車,走到奶奶家門前,敲起了門,叫了一聲:“奶奶,我們來了!”奶奶笑着給我開了門,說:快進來吧!“我進了門,只見爺爺、姑爺、大姑、表哥、大嫂正在屋子裏到處忙活着:桌子上堆滿了結米糖和桔子、柚子;到處都是年畫和對聯;窗戶、大門、桌椅都被擦拭的乾乾淨淨,廚房裏還傳出一陣陣剁菜的聲音,一副大大的年畫掛在客廳的中央,旁邊還有兩隻金元寶,很有過年的`氣氛。

我跟大家打了個招呼,就跑進廚房裏幫忙去了。一進廚房,一陣香味就撲面而來,差點沒讓我滴出口水來。奶奶見我進來,說:"來得正好,快過來幫忙!”我就跑過去幫手了,一會兒端端那個,一會兒切切這個,忙得不亦樂乎。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就到了晚上。經過了一天的忙碌,桌子上白上了許多菜餚:炒粉皮、炸豆腐、讓香菇和讓豆腐,雞鴨魚肉到處都是,按照習俗,今天還要用大木盆蒸“隔年飯”。先用一個大木盆蒸一鍋飯,飯盆裏面要插上12根筷子和12根大蒜(如果每逢閏年還要各多插一根。木盆還要擺放銀元,寓意有富有食。大家一邊看電視一邊大吃特吃,除夕夜就在這濃濃的年味中悄悄溜掉了。

按照習俗,正月初一這一天是要早起的。我和爸爸早早起來,洗漱乾淨,接着來到家門外點香燭、放鞭炮。放完鞭炮,要吃“長壽麪”,寓意健康長壽。我和爸爸吃過早餐,就和往常一樣到處串門、拜年。叔叔阿姨們按照規矩在這一天給我了許多桔子、糖,爺爺奶奶們則要給我紅包掛在我的脖子上面,俗稱“掛頸”。就這樣走街串巷的走了一天,我累極了,一回到家裏匆匆洗漱乾淨,到頭就睡。

一轉眼就到了正月初二,奶奶一大早就殺了一隻閹雞,把雞血淋在一個裝滿了紙錢的鐵盆裏,謂之“血錢”,是祭拜祖先前的一個重要習俗。這一天,是一定要在家的人全部去祭拜祖先的。吃過早餐,大家把門鎖上,就拿着紙錢、貢品和香燭一起開車上了山。到了祖先墓前,掃墓,祭祖,燒錢,這些都是叫祖先在新的一年裏面保佑後代一帆風順,萬事如意。這一天也叫做“ 拜祖日”。

時間過得飛快,一眨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客家的春節結束了。雖然只是短短的十幾天,但我永遠都忘不了客家有趣的春節和習俗。你家鄉的習俗呢?一起說給同學們聽聽吧!怎麼樣?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我的家鄉坐落在一個沿海地區--美麗的湛江。每當正月初十的晚上,小廣場上都會聚集很多人,他們正在舉行的習俗是--請神求平安。

今年寒假,我有幸跟着媽媽回到湛江農村,準備一覽這精彩的習俗。

當天晚上七點多,剛吃過晚飯後,小鎮上的廣播裏便傳來了一陣鞭炮聲。於是,我們急忙奔到廣場上,眼前的一幕讓我和小夥伴們驚呆了。只見場外站着許多圍觀的觀衆;在廣場的正前方,站着一大羣穿着統一黃色衣服的人,他們手上拿着各種各樣的樂器,有的在打鼓,有的在吹嗩吶,還有的在敲鑼,叮叮噹噹,演奏成一曲美妙的音樂;再把視線轉到廣場中央,天啊!廣場中間竟然堆放着一根根樹刺!每根都有4釐米長,一根根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直徑大約有8米長的圓形。我想,如果人躺上去,豈不是會血肉無存?那這個擺設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正當我納悶之時,一位身穿白色衣服的主持人拿着麥克風走到廣場的正前方,嘰裏呱啦地說着什麼。但我卻聽不懂,因爲他是用湛江那獨具特色的語言--雷州話來爲我們演講的.這時,他把手一揚,指向廣場的另一端。原來是家家戶戶都派一個代表,擡着鞭炮向廣場中央緩緩走去。雖然在城市是不允許放鞭炮的,但在農村,它們可是重頭戲。

“噼裏啪啦!”在鞭炮聲的迎接下,人們開始喚神了。他們拿起鞭炮,把它拆散,圍在了那一堆刺旁,開始燃放。場外的人立刻躲在一旁,一陣陣絡繹不絕的鞭炮聲噼裏啪啦,震耳欲聾。整個廣場立刻被一陣濃濃的煙霧包圍着,到處朦朦朧朧,白茫茫一片。但是,人們還在不停地放鞭炮,一陣連着一陣的鞭炮聲又響了起來……

不知過了多久,響徹雲霄的鞭炮聲終於停了下來,開始請神了。只見五六個年輕的小夥子擡着神像用力地搖來晃去,尾隨後面的,是一些赤着膀子的大漢在手舞足蹈,嘴裏還在念念有詞地說着什麼。而場外的人都懷着激動的心情,有的老大爺在興致勃勃地觀看,有的年輕人想用手機把精彩的一刻拍下來,有的奶奶手裏拿着一小撮香在拜神,還有一些膽大一點的叔叔,點燃了一些小鞭炮,擲到圓刺裏去。

過了一會兒,只聽媽媽喊:“來了!”我的視線立刻轉移到了廣場中央,只見一位大漢赤着膀子,手舞足蹈地揮舞着。他的眼睛大如銅鈴,鼻翼張開,嘴巴呼出的彷彿不是氣,而是法力。他把手高高地舉起來,好像要把天撼動了;腳用力地踏舞着,彷彿要把地震動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躺在了那個堆滿刺的圓堆裏,滾了一大圈。我倒吸一口涼氣,害怕地問媽媽,爲什麼那個大漢被刺扎到卻沒有感到疼痛呢?可媽媽卻說,他已被神附體了,根本不知道在就在幹什麼。當那位大漢滾過刺堆後人們便紛紛涌上去,爭先恐後地想把那些刺。聽說,把刺放在家裏,家人就會平平安安,放在牲口舍裏,牲口就會長得肥肥壯壯。

家鄉的習俗真是有趣又神奇!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正月十五鬧元宵”,每年春節過後的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元宵佳節,又叫“燈節”和“上元節”,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在民間流傳的另一個已有2000多年曆史的傳統佳節。

傳統元宵佳節起源於西漢王朝。相傳漢惠帝死後飛揚跋扈的呂后篡權,任用了大量呂氏親信,宦官當權。呂后死後,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在老忠臣協助下登基,博採衆議,在正月十五這天,一舉掃除了諸呂殘餘勢力。因古代“夜”與“宵”同義。正月又叫“元月”,爲了紀念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就將此日定爲“傳統元宵佳節”。從此,經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時,爲顯示大唐興盛,國泰民安,逐沿用舊俗,每到“傳統元宵佳節”這天,張燈結綵,歡慶狂歡,“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使這一節日更加興盛。

節日期間,燈月交輝,遊人如織,正如唐代詩人張說所描繪的:“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裏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李商隱的詩曰:“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描繪了當時觀燈時車水馬龍的宏大場面。流傳到宋代,在元宵之夜懸燈歡樂的範圍更加盛況空前,花燈的裝飾造型也更精美,燈節帶給人們更多歡樂,更多光明。詩人蘇東坡有詩云:“燈光家之有,笙歌處之樓”;大詞人辛棄疾也曾有著名詞作:“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些詩詞描繪了當時元宵佳節滿城花燈齊放,通宵達旦,歌舞笙樂的壯觀場面。到了清代,據《京都風俗志》記載:清代太平年間每年傳統元宵佳節都是:“通街委巷,燈光星布珠懸,皎如白晝”,“王孫貴客、士女兒童,傾城出遊,謂之逛燈”,由此可見傳統元宵佳節觀燈的熱鬧場面。

到近代,這一習俗代代流傳,至今仍經久不衰。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在門前和屋內懸掛彩燈、大紅燈籠,全家團圓,圍坐一起,觀花賞燈吃元宵,象徵着“團圓美滿,豐收和睦”,同時這一天還標誌着是春節歡樂的最後一幕,熱熱鬧鬧過完了“傳統元宵佳節”,纔算是真正過完了春節。

宋代詩人歐陽修詩曰:“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說明在這燈好月明人團圓的喜慶佳節裏,親朋好友相約團聚,早已是民間慶春節的重要習俗。如果在團聚時捧去一把鮮花,攜帶上一個花籃,讓美麗嬌豔的鮮花送來一個吉祥幸福的歡樂好運,會給朋友相聚增添無比歡樂的心情,這時應該選用寓意團團美美、如意祥瑞的'花材,如火紅的火鶴花、滿枝懸掛形似紅爆竹的炮仗花、鮮豔的孔雀草、象徵明媚春天光明的銀芽柳、閃爍潔白繁星的滿天星等,都會展現出一片祥和安樂的氛圍,爲親朋好友送去一年吉祥幸福的祝願。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鄂爾多斯蒙古族使用夏曆,最重要的節日是小年和大年.

小年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又稱爲“年火”,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說是,要在這一天送“火神爺”上天,因爲火神是賜與人們幸福與財富的,所以蒙古族羣衆對火是很尊重的.平時用火小心慎重,不讓小孩玩火,隨意跨越火堆,出門遠行先要祭火,出外歸家要檢點新柴放到爐竈裏,以表示對火的虔誠.待到小年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竈神”供獻羊胸叉骨和哈達、香燭、奶食品等、並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飲酒娛樂,夜以繼日,將“祭竈”飯吃七天.

大年(春節)是最隆重的節目.從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鄂爾多斯蒙古族稱正月爲“察幹薩日”.‘察幹”即白色,“薩日”即月.他們認爲白色是萬物之母,象徵着純潔、吉祥,這種風俗在草原上流傳很廣.據馬可·波羅在他的.<紀行>中記載:“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習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開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以“白色爲吉服”,白色爲“吉祥納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稱之爲“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國內各地蒙古各部紛紛向蒙古大汗獻“九九”白色之馬駝,友鄰各國還要獻“九九”白色之大象.馬可·波羅記述:“是日國中數處入貢極富麗之白馬十萬餘匹,是日諸象共有五千頭,身披錦衣甚美,背上各負美匣二.其中滿盛着宮廷所用之一切金銀器皿甲冑,並有無數駱駝身被錦衣,負載是日所需之物,皆列隊行於大汗前,是爲世界最美之奇觀.”

除夕,先在馬尼宏杆子的東南方燃起簿火,取各樣吃食投入火中祭奠.接着,一家人歡聚一堂共吃羊頭.進餐之前,家中長者要先把羊嘴巴揭開,按迷信傳說,這個儀式大概有兩個用意,一是避免一年的口舌矛盾,二是張牙以驅鬼避邪、因爲三十這天世無主持之神,鬼要四處籌集一年食物,羊嘴大張是足可把餓鬼嚇跑的.午夜,全家圍坐一起吃餃子,名曰“辭歲飯”.外出不在家的(婚後分居的男兒和出嫁的女子除外)也要由家長喊一聲他的名字,放一份碗筷,留一份年飯.東方微亮,新年伊始,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在馬尼宏杆子的座盤上點起天燈(系用三百六十一根裹棉竹芨紮成,沾油點燃),隨後再分別祭把天、地、火、祖.祭奠完畢,就該噶早年茶了,此時,全家人都要用手指彈點一下酸奶,以取吉祥之意.老人正襟危坐,兒女要施跪拜禮敬獻哈達,長輩也要逐個賜祝福詞.隨後,又是全家(夫婦之間除外)互換鼻菸壺以示新年祝賀.新春期間,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舊時正月初二、初五、初七不出門),帶上哈達、鼻菸壺和美酒,三五成羣,興高采烈地挨個給親友拜年.草原上,酒肉飄香,歌舞昇平,到處瀰漫着濃厚的節日歡樂氣氛.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今天是“元宵節”,你們知道爲什麼叫“元宵節”嗎?“元”就是正月的意思,“宵”就是夜晚,爸爸說現在有的國家在發生大事時就會通知“宵禁”,就是夜晚戒嚴的意思。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的日子,叫做“元宵節”,爸爸還說這是我們中國人很重要的一個節日,它象徵着團圓,也預示着熱熱鬧鬧的新年過完了。

在這一天裏全家人要團圓在一起吃飯,還要掛燈籠、猜謎語、放炮、吃元宵,這些事都是我特別喜歡的。爲什麼要掛燈籠、放炮呢?昨天晚上爸爸還從手機上給我講了一個故事,現在我講給你們聽聽吧!

很久很久以前有許多野獸在外面亂殺人,人們就只有打死野獸才能安全。有一天有兩隻神鳥從天上飛來,人們以爲是野獸就殺了它們。於是天上的國王就很生氣,他決定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派天兵天將去放火把人燒死。國王的女兒聽到這個消息,就偷偷地跑到人間告訴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想了一個辦法,在十五、十六這兩天家家戶戶都掛上燈籠,並放炮。天上的國王看見人間火光沖天,響聲震天就以爲人已經被燒死了,就不生氣了。從那以後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人們都要掛燈籠,放花炮。這個故事好聽嗎?

今天晚上我們全家人都到奶奶家吃飯,我們每個人都吃了六個元宵。飯桌上我們還猜了謎語、做腦筋急轉彎遊戲。爺爺說:“油炸豆腐——打一唐代詩人”,我立即回答是“李白”。我問大家:“‘好’與‘壞’中間是什麼?”姑姑說:“不好不壞。”我說:“不對。”奶奶說:“中”。我說:“也不對,答案是‘與’”,全家人都笑了。姐姐也說了一個,“清華大學讀下來要用多長時間?”我們都說:“五年、四年”,結果都錯了。姐姐說:“‘清華大學’這四個字只需要四秒鐘”。我們都恍然大悟。

吃完飯我們都下樓放炮去了。我們住的小區世紀景苑在放好漂亮好漂亮的煙花,很多人都來看。我也放了很多炮,我還把兩個炮的捻擰到一起放,兩個炮交替開花可好玩了。我們還把很多‘滴滴筋’擺成方格子,連成很多圖形,然後點燃一根,其它的就一根連一根的着了,噼裏啪啦的.到處冒火花,可好玩了!

後來爸爸媽媽帶我回家時專門走了中原路,路上人可多了,車也很多,有的地方都堵車了。彩燈到處都是,可漂亮了。我還看到了圓圓的月亮,很亮很亮。媽媽說:“正月十五元宵節在中國是和春節一樣重要的節日。春節人們一般都在家中團圓、熬夜,但是元宵節大家都到外面來遊燈、逛街。在古代,宮裏的宮女是不能出宮的,只有元宵節這一天才可以走出來,那時候叫做‘上元燈節’”

我真的好喜歡這個元宵節呀!

昨天老公從校信通彩信上了解到了元宵節的傳說,並且講給了兒子聽。今天兒子在婆婆家居然有聲有色的講起這個故事。晚飯後特地帶他好好體會一下元宵節的感受。回到家,和兒子一句一句聊來,沒想到居然串成了這麼長的一篇文章。趕忙幫兒子記錄下來。

民風民俗作文 篇9

歡樂的潑水節與那動聽的傳說,不僅僅屬於傣民族的。每逢傣歷新年的到來,西雙版納的布朗族和德宏的德昂族、阿昌族,都在一起共同歡慶,舉行潑水節活動。國內外遊客也非常喜愛和嚮往這個色彩繽紛的盛會,因此也都很想了解和熟識傣家的潑水習俗。既是這樣,我們的新聞媒體和文化旅遊部門(包括旅遊企業)就應該負責任地搞好潑水節活動的宣傳,讓這個風靡中外的民族節日有它本來的面貌和歷史。尤其在西雙版納傣族園內,這個節日活動更應具有傳統色彩和民俗情調。

潑水節在傣語叫“楞賀尚比邁”,因傣曆元旦在六月,又稱做“六月新年”或“六月節”(時間在陽曆四月中旬)。潑水儀式活動又是此節的主要活動,據一本叫作《車裏》的史地小叢書裏記載:“元旦之晨,所有貴族平民,皆沐浴更衣,佛寺賧佛。婦女輩則各擔水一挑,爲佛洗塵……,浴佛之後,民衆更互相以水相澆,潑水戲之能事。”現在,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傣歷新年不斷增加了新的內容,除了賽龍舟、放高升、丟包、放火燈、賽鼓、跳孔雀舞、潑水祝福以外,增加了體育表演、文藝演出、遊園聯歡、放氫氣球等,慢慢將浴佛儀式活動淡化了。作爲以保護、發揚傣族傳統文化爲重要宗旨的傣族園來說,要不要恢復那些浴佛儀式活動,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古時候,一個叫捧瑪達拉乍的魔神,違抗天神的旨意,爲所欲爲,把人間弄得雨旱失調,冷熱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怎樣懲治這個法術高明的惡魔呢?智慧的天神英達提心生一計,即裝扮成英俊的小夥子,去接近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並將實情告訴她們。這七個姑娘生性善良,本來就對父王的罪惡有憤懣,這時,她們決心殺死父王,爲人間除害。一天,她們終於探聽到了父王的生死“祕密”,並趁機將他灌得酩酊大醉,悄悄撥下他的一根頭髮,做成弓賽宰(即用心絃做成的弓),斷了惡魔的頭。但滾落地上的這顆頭顱竟又變成了新的`災難,傾刻間邪火熊熊,竹樓被燒燬,莊稼被燒焦,七個姑娘把魔頭輪換懷抱,直到腐爛。每輪換時,她們便打來清水相互潑灑,去除污穢。七姊妹大義滅親的果敢行動和功績,受到普天下百姓的熱情讚頌。深深的懷念變爲了永久的敬意。也爲了紀念麻哈捧重修風雨冷熱法公諸於世,人們就把魔王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腐爛的日子,定爲潑水的日子。這一天,浴佛之後,人們就用清水相互潑灑,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久長。

水的民族視水如生命,每逢潑水節日的到來,傣族村村寨寨就變成了歡樂的世界,飛灑着水的柔情和友誼。

民風民俗作文 篇10

在我美麗的家鄉上海,就有許多不同的民風民俗。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除夕夜,閤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至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爲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儘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吃時最講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着十樣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落花生(謂結子)、柑桔(謂大吉)、鯉魚(謂跳龍門)、豆腐(謂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的紅蘿蔔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此外,中間上的大菜中,決不能少了“芋”和“魚”。溫州方言,芋的諧音爲“餘”和“裕”,意思是說,吃了芋頭,會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餘,逐步富裕。吃魚,也是象徵“年年有餘”之意。席上第一個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現在也有用“麪條”,表示“長壽”),而最後一道菜必是“八寶飯”,象徵“發財進寶”。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洪亮清脆,最爲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裏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如雲錦,行程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戶戶也要放鞭炮,這叫“打關門炮”。

拜年的紙蓬包

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親戚家裏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禮品比較簡單,大都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沒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的南貨店,每逢春節,買紅包的'人特多。

從十二月二十起,沒晚9時後,店員們就忙着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之後。有的店在一個紅包內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後,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着吃了,有時只剩一個,還在送來送去。

民風民俗,是每個民族的特色,也是每個民族的代表,民風民俗,代表着這個民族的文化,也是這個民族的獨特之處。

民風民俗作文 篇11

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爲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爲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爲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曆“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爲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年遼寧省十大風味食品評選中阜新孫玉國廚師主理的“手把肉”、“全羊湯”入眩

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着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釦;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爲藍色、棕色;女袍多爲紅色、綠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裝束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劍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觀別緻、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騎馬時可以保護踝部、禦寒;墜馬時自然脫靴,可以保證人身安全。

生活在遼寧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並不經常穿着民族服裝,但是在大型的節慶集會上,或是婚慶典禮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以示隆重。

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爲“博”,因爲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爲“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爲“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遊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着明顯的民族特色。

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爲模式或規範。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爲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

民風民俗作文 篇12

臘八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爲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纔算熬好。

更爲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爲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爲獅頭,桃仁作爲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裏,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纔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纔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着吃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爲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裏種着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在臘八這一天,大家除要喝臘八粥外,還要吃臘八飯、泡臘八蒜。

臘八這一天,除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在東北也有諺語“臘八臘八,凍掉下巴”的之說,意指臘八這一天非常冷,吃臘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禦寒冷。

“臘八粥,吃不完,吃臘八粥便豐收”。農曆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臘八節”。關中一帶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不光大人、娃娃吃,還要給牲口、雞狗喂一些,在門上、牆上、樹上抹一些,圖個吉利。

民風民俗作文 篇13

我的家鄉在泉州,大年初二早上,天下着濛濛雨,風吹着涼涼的但是並不阻擋我們一家回去泉州農村親戚家串門的熱情!

在回老家路上,我們一路發現變化太大了,一棟棟的小洋樓從外觀看一點不比城市的小別墅差,一路上張燈結綵,隨處可聽到放鞭炮的聲音,到處都是穿着新衣的人們,他們的臉上都露出歡樂的笑容,不管認識、不認識的,碰上面都會說上“恭喜、恭喜,春節快樂!”

現在的農村變化真快啊!我們的一路都忙着觀看着,討論着。突然,一聲巨響,我們的身子劇烈地震盪,嚇得心都要跳出來了,一身冷汗馬上冒出來。好險啊!我們的車前輪陷進了一個坑裏,我們束手無策,呆立在那裏望着車興嘆,這裏離修車廠很遠,單靠我們是沒辦法把車輪擡起來的。正在這時有兩個年輕的小夥子騎着摩托車經過,看到我們無奈的樣子,就停下來說要幫我們從前面把車輪擡起來。他們兩個和我爸爸合力試了一下,車還是無動於衷,像一塊大石頭似的趴在路中間,一動也不動。過了一會,又來了兩個年輕小夥子經過……就這樣來了六七個小夥子,他們都主動停下來要一起幫我們擡車輪,雖然我們都不認識他們,大家在我的口號“一、二、三”……大喊下齊心協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車從坑裏移出來了。我們正要感謝他們時,發現他們已經啓動摩托車走了,我看到他們的新衣服都被我們的車碰髒了,但是他們連我們的一句道謝都不要。我們感激地望着他們的.身影,想着現在農村樂於助人的人越來越多了!

我們到一個親戚家,發現他家有兩個我從沒見過的小孩,膽怯的看着我們,回頭又在那裏看電視,我正疑惑着:小朋友怎麼這麼沒禮貌?就聽她介紹,這是春節前她去買年貨的時候,發現他們在路邊哭,一問才知道和他們的父母走散了,就幫着聯繫上他們的父母。後來才知道因爲他們的父母家裏有急事要趕車,結果車要開了還找不到這兩個孩子,我親戚瞭解了情況,知道他們就在村裏的工廠上班,讓他們先回去辦急事,暫時可以幫他們帶小孩,他們辦完事後再馬上跟我親戚聯繫,所以就放心的先回去了。小孩的父母萬分感激,這樣兩個小孩就在這裏過年了,並且我親戚還買了新衣服給他們穿呢。

回來的路上,我還到處尋找好人好事:農村的公路沒有斑馬線,但是隻要有小朋友或老人要過馬路就會有年輕人主動帶着過馬路;腿腳不方便的老大爺生活不能自理,總有熱心的人主動幫忙……像這樣的好事太多太多了,到處都可以看到。

家鄉的變化真大呀!如果做好事都從“我”做起,我們的社會一定很美很和諧!

民風民俗作文 篇14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房: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爲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爲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於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爲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爲堂屋,東西爲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房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爲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着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在用飯過程中,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裏,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着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着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衆剔牙齒,也不要喝瞻漬的肉醬。

夏至北海人習俗,都會買荔枝跟狗肉來吃。

北海每逢大的節日或慶功典,都有舞龍、舞獅、燒炮助興及送紅包的習俗,爲的`是討個吉利和討個熱鬧。

交通。北海的交通四通八達,交通工具也是多樣化、現代化和豪華化。

婚俗。北海舊的婚俗和家一樣,也有哭嫁的習慣,並且還充滿了迷信色彩,只能作爲一種民俗文化來回味。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現代的婚嫁實行的是新人新風尚。

7月14鬼節---北海風俗.

北海每年的農曆7月14,稱爲鬼節。

家家戶戶殺雞殺鴨燒香拜神拜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