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煮餃子作文

煮餃子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煮餃子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煮餃子作文

煮餃子作文1

“今天你來煮餃子吧。”媽媽對我說。我聽了,信心十足地說:“不就是煮餃子嗎,對我來說,易如反掌,今天就我來煮餃子!”雖然我以前還從來沒有煮過餃子,可是也看到過爸爸媽媽煮餃子,還有點印象,煮餃子看起來並不難。我跑到廚房,從冰箱裏拿出凍着的餃子,冰涼冰涼的,我對自己煮餃子滿懷信心!

可是剛到開火的時候,就遇到了麻煩,我把煤氣擰開,就聽見“嘶嘶”的煤氣聲,我趕緊關上,火沒有打着,生怕漏氣,這可是太危險了,我扭開煤氣開關好幾次,都沒有把火打開,我急得有點不之所錯,急忙向媽媽請教,媽媽讓我按着開關擰,我小心翼翼地試了一下,果然,藍色的火焰瞬間撲了上來,火終於打着了,我稍微鬆了口氣。

我先倒了半鍋的清水,等水煮開了,放入餃子,放餃子的時候,我真怕水會濺出來燙着我,就站在離鍋很遠的地方,扔餃子,鍋裏的水都濺了出來,媽媽看到了對我說:"你別站這麼遠,站近一點,把餃子慢慢順着鍋邊放進去,水就不會濺出來了,也不會燙到你。”我按照媽媽的方法,把餃子順着鍋邊輕輕放進去,一個個餃子就像滑滑梯一樣滑進了鍋裏,水果然沒有濺出來,然後我拿起勺子,像模像樣地推了推餃子,不讓餃子粘在一起,可是毫無經驗的我,一使勁,一個餃子就被我從鍋裏推了出來,我手忙腳亂的去撿餃子,慌亂之中,勺子也不知道扔哪裏了,真是狼狽極了!好不容易餃子都老實的呆在鍋裏了,我蓋上鍋蓋,等着水開,等了一會,我看到鍋裏冒了熱氣,我知道水開了,我趕緊去掀鍋蓋,剛一拿起鍋蓋,就被鍋蓋燙了手,鍋蓋差點就被我扔在了地上,我尖叫着:燙死我了,燙死我了!”邊堅持着把鍋蓋放到了一邊,趕緊在鍋里加了半碗涼水,就這樣,我嚴格按照餃子包裝上的說明添了三次冷水,然後改成中火又煮了幾分鐘,我站在鍋邊,看着鍋裏翻騰的餃子,心想:“煮餃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餃子一個個漂了起來,媽媽說餃子熟了,我迫不及待的撈上一個餃子小心的嚐了一小口,啊,真香,味道美極了,似乎比爸爸媽媽煮的餃子還好吃,我得意的笑了。

這是我第一次煮餃子,雖然有點狼狽,但是我想:以後我會慢慢掌握煮餃子的技巧,以後我也可以自己做飯吃了,我餓不着了!

煮餃子作文2

盼望着,盼望着,我最盼望的春節到了。因爲,過年我不僅可以看喜歡的動畫片,更重要的是吃餃子。

農曆大年三十,一早來到爺爺家,就忙活開了,大人們各司其職,分工明確。只見,爸爸忙着剁餡子,爺爺忙着跟面,奶奶忙着調餡子。等這些準備工作做完,大娘跟媽媽就開始包餃子,媽媽負責壓皮子,大娘負責包,我跟姐姐在旁邊學習,一個個餃子就像元寶似的,一圈圈的放到板子上,就像一家人一樣,團團圓圓在一起。正當我想地入神時,爸爸突然問我:“你知道吃餃子的傳說嗎?”

媽見我直撓頭,就給我解釋: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牀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口大鍋,煎熬羊肉、辣椒跟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爲“餃耳”或“餃子”。

這時爸爸走過來說: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爲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着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爲是大吉大利。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着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不同的餃子餡還有不同的寓意,韭菜餡代表長長久久,豆腐餡代表生活富裕,白菜餡代表清清白白。

我們說着說着,餃子就包好了,爸爸跟我、姐姐就忙着貼春聯,媽媽忙着去下水餃,春聯貼完,放完鞭炮,熱騰騰的水餃就上桌了。吃着香噴噴的餃子,我想:餃子不僅好吃,更蘊涵着豐富的文化,還是家人團聚的時刻,更代表了人們對新年的祝福。

煮餃子作文3

從去年學校開展了乒乓球活動以來,我就迷上了打乒乓球。下課就和同學們比賽,也是三局兩勝,11分值,儼然國家隊的陣容。可是經常把球打壞,有時破了,有時癟了,買球也花去我不少的零花錢。怎麼解決呢?

有一次體育課上,老師教我們學發球,在發球機上練習,就有不少的球讓機器擠癟了,老師吩咐我們把癟球放在一個不鏽鋼盆裏,下課後往盆裏放些水,放到電磁爐上煮。笑的我們:“老師要請我們吃“乒乓餃子”啦!”笑歸笑,只見盆裏的癟球慢慢的鼓起來,真和煮餃子一樣圓鼓鼓的飄在水面上。真神了!癟的'乒乓球熱水一煮就恢復原樣,照樣好用。找到解決癟球的方法了。可是什麼道理呢?愛“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我上網查閱一番。

原來這是由於乒乓球裏的空氣熱後體積膨脹,把原來癟的地方頂起來,乒乓球就修復好了。氣體不僅有受膨脹的特性,而且遇冷還會收縮呢,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熱脹冷縮。

自然界中許許多多的物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物體的這種性質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比如,往自行車的車把上套塑料套時,先用熱水湯一下塑料套,在往車把上套,由於熱膨脹,就比較容易地將塑料套套上。過一會兒,塑料套遇冷收縮,就能緊緊地套在車把上了。而燒開水時,水壺裏的水如果灌得太滿,水受熱後體積膨脹,會從壺裏溢出。因此就要想辦法防止熱脹冷縮造成的危害。比如,夏天架電線時要價得鬆一些,以防止冬天電線遇冷收縮時斷了;冬天鋪設鐵軌時,鐵軌間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也是爲了防止夏天鐵軌受熱,膨脹使銜接處凸起來,容易發生火車出軌事故;爲了使橋樑有膨脹和收縮的餘地,同樣在橋樑上設置伸縮縫,以便不會發生翹曲;夏天不要把自行車內胎的氣打得太足,防止空氣受熱膨脹,使內胎爆裂,也是同樣的道理。

生活的大課堂中知識無處不在,就看你能不能發現,善不善於發現,希望我們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煮餃子作文4

今天的回家作業有點特別——老師要求我們回家做一頓飯。這讓我很緊張,因爲我和大多數同學一樣,都是“衣來張口,飯來伸手”型的孩子,極其缺少生活經驗。這還是我第一次學做飯。

我覺得一日三餐裏應該要數早飯最容易一些,於是我決定給全家人煮餃子吃,就像媽媽進行了專業的諮詢。我看媽媽煮餃子時好像還挺容易的,可自己真要做起來居然還是覺得好難好難。我反覆研讀了媽媽給我的“煮餃子寶典”,卻遲遲沒有開工。雖然還沒開始,手上卻已經緊張得冒出了冷汗,但我還是決定絕不打退堂鼓,再害怕也要咬牙堅持下去。

暗暗地下爲自己打足氣,我準備開工!首先拿起鍋,往鍋里加些自來水。可多少水纔算合適呢?我拿不定注意,後來一想,多一點總比不夠好,就又往鍋里加了些。打開煤氣竈的開關是需要勇氣的,我“啪”的一擰,火一下子冒出來了,嚇得我大叫加大跳。好在有驚無險,順利開火。

然後我就在邊上等着水開。只見一開始鍋裏沒什麼動靜,過了幾分鐘,鍋的邊沿開始有了小氣泡。後來,氣泡越來越多,從周邊向中心包抄。包圍圈越來越小,直到中心點的水也開始跳起了狂舞,我便小心翼翼地把餃子一個一個地扔進鍋裏。鍋裏一下子恢復了平靜,只一會功夫水就推動餃子們開始跳起了羣舞。我又往鍋裏添了半碗冷水;再等水開,再添水。這個動作重複三次,等餃子都浮起來了,餃子算是燒熟了。

看着鍋裏冒出來的熱氣,看着一個個漸漸浮起來的餃子,我深深地鬆了一口氣,趕緊把餃子撈進了碗裏。我覺得好有成就感,因爲是第一次煮餃子,居然還成功了。

我慢慢地吃着餃子,心裏很是得意!這可不是別人燒的,是我自煮的餃子呢!第一次煮餃子給了我很多快樂、很多收穫,原來嘗試新的事物,會有新的發現;勇於發揮能力,就會有新的本領。

煮餃子作文5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爲“餛飩”的食品,跟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跟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宋代稱餃子爲“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爲“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跟“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爲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爲“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

餃子成爲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餃子因所包的餡跟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跟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跟麪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爲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