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平均分裏故事多作文

平均分裏故事多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本週我們學習了平均分。都知道平均分是理解除法意義的基礎。只有對平均分有了充分的直觀感知,進而形成表象,纔會對平均分有充分的認識、理解,才能進一步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爲此我們認真研討,然而在此過程中出現的幾個問題,仍讓人難以放心執教:

平均分裏故事多作文

故事一:平均分能平均分成1組或每組1個嗎?

12只小熊跳拉手舞,能平均分成幾組?每組幾隻?孩子們興趣盎然,“能平均分成3組,每組4只。”“能平均分成4組,每組3只。”“能平均分成2組,每組6只。”“能平均分成6組,每組2只。”各種喊聲此起彼伏。

走進生活你知道:

這時又有一個聲音喊道:“還可以平均分成1份,每份12只。”

“可以嗎?”我問。

“可以。”幾乎是異口同聲。

我正要問:“大家同意嗎?”

前面一個聲音恍然大悟似的不等老師點名就站起來了:“不可以,不可以。”

同學們都疑惑的看着他,問:“爲什麼呢?”

“因爲小熊要跳拉手舞,一隻小熊怎麼跳拉手舞呢?”由於激動,思考的時間又少,他略帶口吃的解釋着。

孩子們都不約而同的點了點頭。我帶頭給這位孩子鼓了掌,並表揚他,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

“如果不是小熊跳拉手舞,12個小圓片,能平均分成12組,每組1個嗎?”我追問孩子。

稍一猶豫,孩子們還是能答上來的。一個孩子說:“比如12個蘋果平均分給12個小朋友,每人1個,就是平均分成12組,每組1個。”

“能不能平均分成每組1個,要看是否符合實際,不存在爭議對嗎?”我總結性的語氣問孩子們。

孩子們點了點頭,表示認可。

他行我不行,爲什麼?

無獨有偶,有了剛纔同學的精彩,又一個孩子回答道:“平均分成1組,每組12只。”“行。”“不行。”剛剛安靜的課堂又“鬧”了起來。我示意孩子們分成正、反方辯論。

正方:我也把它們分了,只不過分成了一組。

反方:12只小熊還在一起,你哪兒給分了?分分就是分開,你讓它們還是一組,根本不算分。

正方:4個3是12,,3個4是12,2個6是12,1個12也是12,所以,平均分成1組,每組就是12只也可以。

反方代表:老師拿了一個蘋果,我們兩個平均分,我自己吃完了,你願意嗎?

正方:“不願意”,“願意”,“說不願意,那是一個蘋果,你不能獨吞。說願意,是因爲可以這樣分。”

反方:你就說了,那叫獨吞,不叫平分。

正方這才發現有了漏洞,稍稍平息。但還是不能心服口服。我順勢問孩子:“孩子們,課前我查閱了資料,網上和同學們說的一樣,也存在爭議,不過大家發自內心的你最支持哪方?”

不同意這樣分的.佔據大多數。

我把這個問題帶到辦公室和同事商議,結果依然存在兩種聲音:一種,12個一組,沒分開,不叫分,平均分,貴在分,在分中討論均不均。第二種,12÷1=12怎麼解釋?1個12還是12,反之,12裏面有1個12。最終無解。

故事二:除法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除法的意義是“平均分”,還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於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做除法。”二者又有何關係?

一種聲音:在原來的教材中,由乘法例題引入除法學習。比較兩個算式發現:原來的積就是被除數,除數即爲一個因數,商爲另一個因數。因而得出第二種除法的意義,是從算式上來的,應該是算式意義。說明乘法是除法的逆運算,但兩種意義的關係,卻不知。

第二種聲音:平均分,就用除法計算。學習平均分就是爲除法意義打基礎的,因此,除法的意義就是平均分。二者沒聯繫。

第三種聲音:二者肯定有聯繫,但我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