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讀《孔乙己》有感作文八篇

讀《孔乙己》有感作文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篇一:讀《孔乙己》有感】

讀《孔乙己》有感作文八篇

孔乙己的一生都是悲慘的,他深受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影響,雖然讀書,但是卻沒能中秀才,而他作爲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缺乏實際技能,只會諸如“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這樣的迂腐知識,結果就只能在憂鬱中死去。

孔乙己的悲慘其實就是當時人們的悲慘,飽受壓迫,在社會的最底層受盡了折磨。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爲小酒館酒店裏人們嘲笑的對象,後來因爲偷書而被打斷了腿。

由孔乙己可以看出當時的科舉制度製造了大量只懂苦讀書,卻沒有實際營生技能的讀書人。而孔乙己這樣一個可笑又可悲的底層人物形象,更是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魯迅的這篇文章讓我同情孔乙己,也讓我深思:我們不僅要學習知識,還要學會實際技能,避免一事無成;而且,我們待人不能冷漠,而要用我們心中的愛去關懷他人。

【篇二:讀《孔乙己》有感】

孔乙己的長衫,映出了那個社會下層讀書人的悲慘命運。而這樣的長衫,卻依然存在在今天社會上的兩種人裏。

第一種人,就是那些每天用名牌服裝,金銀首飾裝扮自己,“孔乙己的長衫”就穿在了他們身上。孔乙己穿一件長衫來顯示自己是讀書人,這樣只是給別人添了些樂趣,沒有人真正的佩服他。而這些人每天顯示自己有多麼的有權有勢,連樂趣也不給別人添。這種人,迎來的只有無數人的白眼和蔑視。孔乙己雖然虛榮,但他還是心地善良,給孩子們分發茴香豆,而這些人光有錢卻不用來做善事,固然得不到別人的尊敬了。

第二種人,是如今一些號稱是讀書人,但只是書呆子的人。他們都有着高學歷,卻都是名副其實的高分低能,他們忽略了其他各方面的培養。他們是“文明的野蠻人”。他們沒有控制力,沒有忍耐力,甚至不能自理,依賴家長,不自立自強。這就好比孔乙己,身材高大,卻不能夠養活自己,鄙視體力活,最後毀的還是自己,窮困的還是自己。

在當今社會,“土豪”和“書呆子”都是受盡人鄙視的,他們就是當今的孔乙己,沒有當代人應該有的素質。都是小氣,無能,自命清高,好吃懶做的“破落戶”。

生活在新世紀,作爲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我們應該摒棄不良的道德品質,將好的發揚光大,絕不讓“孔乙己”繼續存在下去。

【篇三:讀《孔乙己》有感作文】

在本書中,作者以貌似冷淡的語句給你敘述着上世紀初隨處可見的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故事——一個好吃懶做,迂腐,手腳不乾淨,讀過點書,還殘存點做人的.尊嚴的人因爲偷竊被人打斷腿,最後消失在這個人世間。本來,這樣的故事乏善可陳。但經過先生的妙筆,孔乙己那有一點自以爲是,有一點迂腐,有一點善良,同時,更有一點可憐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永遠地紮根在讀者腦海裏。

《孔乙己》的悽美妙在它完全隱在冷峻的語句中。通篇文章找不到一個帶有感情傾向的句子,甚至找不到一個帶有強烈色彩的字,一切的意味靠的是讀者自己去體會。故事的視角,被固化在一個酒館的櫃檯前。主人公的一生就通過這樣一個場景呈現在讀者面前。但通過這樣一個“窗口”,卻可以洞悉孔乙己悲慘的一生,體會種種人情世故,這需要多麼高超的技巧。而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傳統文化的悲哀。

孔乙己這個人物本身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就是個悲劇。不知是哪位前人說過:“人沒有錯,錯的是時間。”清朝末年,科舉制的荼毒已經深入人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階級與階級的對立,還有貪官污吏的橫行等等,當時的社會動亂不堪。人們都在忙着自己的事,紙醉金迷中捨棄了一些情感。而那時,一個小小的孔乙己,活着重要嗎?死了,也重要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便想起了這樣一段對話,“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誰曉得?許是死了。”一個小小的丁舉人在那時可以草菅人命,而沒有一個人去阻止,都只是看戲,戲中誰死誰活,與我何干?漠視,似習慣一般存在。然後呢,嘲笑,譏諷,最後,再散開裝着沒事人樣,然後再看戲。真是一些高明的觀衆!府衙裏的人也紙醉金迷,對着散發着血汗抑或是別人希望的同時夾雜着銅臭的紙醉生夢死。

【篇四:讀《孔乙己》有感】

“多乎哉,不多也”,認識孔乙己是從這句話開始的。一個初秋的下午,媽媽遞過一本《魯迅小說全集》給我,從此我結識了這樣一個酒店裏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的名字來源十分有趣,是別人描紅紙中的一句讓人半懂不懂的話得來的。穿着破舊長衫的高大體型,青白的面色,深陷的帶着傷痕和蓬亂的白色鬍子,這就是魯迅所描繪的迂腐而窮困的孔乙己。孔乙己雖然還是一個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狀元,都沒能考上,最後把自己考得窮困潦倒。儘管如此他卻是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雖然他的長衫很破舊,但他始終覺得自己就是以前有點錢,現在落魄的讀書人。一口的之乎者也和愛面子就是他的特點。

文中最有趣的是孔乙已分小孩子們茴香豆的情景。孩子們吃完豆子,仍然不散,眼睛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羣孩子都在笑聲裏走散了。魯迅先生將孔乙己這種又窮又酸又迂腐的小人物,用平和幽默的語言,刻畫得入木三分。

孔乙已最終不知去向,讓我不由心生悲涼。他是一個可悲、可憐、可氣又可有可無的一個酒鬼。他被科舉制度所迫害,成爲當時社會的犧牲品。

然而,當讀了一遍又一遍後,我不再爲他爲憤怒,不再爲他悲痛,而是有些同情他了。

孔乙已是個生活在舊時代的迂腐的人。他似乎滿腹經綸,卻毫無用武之地,以致招人白眼。從孔乙已身上我們絲毫沒有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在如今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尤其是具有創造力的知識終是有價值的。只有將知識服務於社會,知識的擁有者才能夠爲社會創造財富,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與尊重。

因此,我們不應該生活在歷史的故紙堆裏,而是應該勇敢地學習新知識,爲未來社會的美好付出啊!

【篇五:不優秀就會被淘汰】

閱讀完《孔乙已》之後,我從冷酷無情的封建社會制度的背後,看到了社會的殘酷——社會本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環境,如果你不夠優秀,就會被淘汰。

孔乙已本是一個讀書人,因比較懶惰,才墮落到成爲“站着喝酒而不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雖是個書生,自恃比“短衣幫”多些文化,可因好吃懶做,總是竊書,以至被他瞧不起的人嘲笑。後來他被打斷腿,更是無人關心,無人過問,只是年關掌櫃算帳時才提起他還欠數十文錢,最後只是“大約的確死了”

現在我們生活不是一樣嗎?如果足夠優秀,他就會走到社會的上層,擁有金錢、名譽等等,可是,一旦在上進的過程中放棄了努力,他就會被這個社會淘汰,被社會遺忘,甚至連他的生死都是別人的一句“大約”,難道我們不應該努力嗎?如果我們再不努力,不能使自己優秀的話,那麼,我們就會掉隊,就會被無情地淘汰,孔乙已,努力過,奮鬥過,但他不是優秀的,既沒有短衣幫的勤勞,也沒有其它穿長衫的人那般闊,自己又無法改變現狀,只好去偷,最後自然是落了一個悲慘的結果。

所以,我們必須現在開始努力奮鬥,不是爲了他人,只是不在嚴酷的毫無競爭環境中保持在隊伍中,就必須使自己優秀,孔乙已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不優秀,就會被淘汰。

【篇六:註定的可悲】

孔乙己——一個熟悉的名字,從小到大不知聽了多少遍。

懷着一顆好奇的心去看這篇文章,這篇老師將要講的課文。無疑,這應該是我最認真的一次預習了。

他那悲慘的一生,他所謂的無助與可憐,在我的心中畫下一個個符號。他又窮又懶,但卻還自命清高;他自欺欺人,但卻還死要面子;他迂腐不堪,但卻等級明確。我覺得他很可笑吧,明明沒有什麼真才實學但卻非要裝出一番書生風範,應該是在安慰自己吧。

他原先擁有一份替人抄書的差事但卻好吃懶做,不到幾天便連人帶書籍紙張筆硯一起失蹤。後兒就去做了偷盜的事。心中總有一個疑問,他不是自認爲自己是一個讀書人麼,那他爲什麼還要連人帶書籍紙張筆硯一起失蹤?爲什麼要去做偷盜的事情?他這種行爲配得上“讀書人”的稱號嗎?顯然,在我心中的答案是“不能”。一個舉止如此低俗的人還自命清高,真是註定的可悲。

孔乙己那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也算是他一生悲慘的重要原因吧。他成天渴望着一天能考取功名,得到高官俸祿,但卻不爲現實好好思量。他不去反思,更看不清自己是哪般模樣。倘若他肯低一些頭,加入短衣幫的行列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吧。一個認不清自己的人,一生,註定可悲。

孔乙己所處的那個年代已經日行漸遠,但他那種自找的“註定可悲”仍在我們身邊縈繞,一定要認清自己。

【篇七:讀《孔乙己》有感】

遙想封建社會的,心中,莫名有股黑暗襲身的感覺。

打開《孔乙己》,一個封建社會迂腐的文人形象便浮現在眼前。他是唯一一個站的喝酒而穿長衫的人。眼前時時浮現出他站在酒館裏,手端一碗酒,四周的人對他哈哈大笑。爲什麼而笑,因爲他的窮而去別人家偷書,笑他偷書被人家發現而受欺負,笑他給孩子分茴香豆,最後所剩不多時惹人快活的情景。這種惡狀是什麼而造成的呢?是社會,當時,那個黑暗的社會把他逼得無處可待,只是在手中有些閒錢之時在那不大的酒館裏來兩碗溫酒,一碗茴香豆。來解心中之仇。真是可悲啊!

甚至到最後,可憐的孔乙己因偷書而打折腿時,都要爬的來到酒館取得暫時的“快樂”時,都被當成一個笑話,被諷刺的走出酒館的門。不禁讓人覺得內心對他的可憐,但在當時那個沒有天理的社會沒有關心,沒有溫情,只有對利益的要求,對窮人的鄙視!

在這個科技與社會並齊發展的21世紀,我們生活在這個互相關心的大社會中,依然也有許多“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事情發生,看到那些被社會腐朽而欺壓的人們,深深感受到了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的可悲,可恨。對當時失去尊嚴的人們的可憐與惋惜。

所以,我們要去努力,去奮鬥,像魯迅先生一般用手中的筆,用頭腦去攜手打敗那些不良的風氣,更去牢記歷史,反思歷史共創一個充滿關心,友誼的和諧家園。

【篇八:讀《孔乙己》有感】

彷彿又是魯鎮的酒樓,那個穿着破爛長衫的身材高大的孔乙己倚在臺邊,品着溫酒,嚼着茴香豆。

雖沒有進學,但孔乙己也是天天“之乎者也”着,炫耀着他似有非有的文化。幾個小孩向他要茴香豆,他看了看豆,慢吞吞拿起幾顆,一顆一顆給,所剩無幾時,孩子還想要,他便慌忙用手遮住豆,打發走孩子,暗自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矣。”後來,他在丁舉人家偷了東西,被打斷了腿,拖着殘疾的身軀,一頓一頓地用手爬來,青得發黑的臉,破破爛爛的長衫,他向掌櫃買了酒,用沾滿泥土的雙手輕輕接下,一飲而盡。就是這樣的一個酸腐文人,最後也只是落得了“大約的確是死了”的名。

彷彿又是孔乙己,帶着充滿着舊社會迂腐氣息的他,活活被劇毒封建的科舉制度吞噬。可是,孔乙己“大約的確是死了”,封建社會的毒害沒有死,一個孔乙己被吃掉,還有千千萬萬“孔乙己”會被吃掉。

但是,孔乙己也有善良的一面,他教小孩認字,他分了茴香豆給小孩吃。相比那些坐在店中的人,誰不比孔乙己闊綽?誰有分給了小孩茴香豆?

還是那個孔乙己,難以讀懂的孔乙己,也只能用“彷彿”的語言態度來看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