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孔乙己”後有感範文

讀孔乙己”後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孔乙己》讀後感篇一:“孔乙己”讀後感

讀孔乙己”後有感範文

內容簡介:《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爲小酒店里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下面小編整理了一篇孔乙己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經歷,他受着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爲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餘人。

文章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通過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又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原因在於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在這種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麼樣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會現實的打擊,和自己早已註定的命運。

他的路不知從哪裏開始,但卻知道在哪裏結束:一段歲月的冷漠,一箇舊制度的腐朽,一個時代的沒落。

《孔乙己》讀後感篇二:孔乙己讀後感

看過《孔乙己》,他是在魯迅筆下自負而迂腐的在封建社會裏可悲的小角色。文章裏並沒有他的真名,只是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一個12歲的小夥計叫他孔乙己而已。他在鬨笑聲中出場,又在鬨笑聲中死去。文章用衆人的嘲弄和哄笑貫穿了一個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悲慘死去的令人心酸的故事。

文章裏有以勞力爲生站着喝酒的窮困的短衣幫和富裕的坐在店裏談笑風生的穿長衫的人,可孔乙己卻是穿“長衫”又“站着”喝酒的特殊的人。作家以極儉省的筆墨和典型的生活細節,塑造了孔乙己這位被殘酷地拋棄於社會底層,生活窮困潦倒,最終被強大的黑暗勢力所吞沒的讀書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氛圍“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在咸亨酒店——孔乙己活動的典型背景下,孔乙己固然窮困潦倒,地位低微,掌櫃、長衫客把他踐踏,但其他同樣被侮辱、被損害者,如短衣幫,也同樣對孔乙己冷酷無情,加以譏笑。連可憐的、地位低微的小夥計對懇切教他寫字的孔乙己也反感,認爲他是“討飯的人”,不配考他。

這是一出怎樣的現實悲劇?

也許他很愚蠢,開始的時候的確覺得他的“君子固窮很可笑”,可是在他被丁舉人打斷腿後在別人的嘲笑聲中向掌櫃低聲應答掌櫃的訕笑,露出懇求的眼色的時候,他橫遭摧殘後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告的心情卻拖着讀者們跟他一起恐懼黑暗的封建秩序。他不可能有上流社會達官豪紳那種紅光滿面、腦滿腸肥的富相,只能是“清白臉色”。而我一直偏心地認爲他只是被生活壓迫纔會習慣於像吸毒一樣躲進那虛假而脆弱的“精神勝利法”中遮蔽外來的風雨。最後他在“我”很長時間沒有見到孔乙己的情況下被確認爲死了,直接原因是受到了丁舉人的毒打。讀書人對讀書人下手又是多麼毒辣兇狠!我們還可以想像到,施暴者該是何等的理直氣壯冠冕堂皇:因爲他們是在懲罰“壞人”。而咸亨酒店裏的所有的

人,都在有意無意地把孔乙己作爲嘲弄與取笑的對象,專以揭開他的心靈傷疤爲樂。孔乙己惟一被人記起的理由,就是他還拖欠了酒店老闆的十九個銅錢。溺水的人在淹死之前還能慶幸地抓住水草,而他呢?在站在懸崖邊的時候,卻還要在所有人的不屑和嘲笑的巨風中努力保持平衡。

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悲劇人生?

不由得讓我們想到了《范進中舉》,同樣在這樣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下,孔乙己和范進都是舊社會的知識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讀書人,都是不會營生的犧牲品。但作爲兩個形象,他們之間存在着更多的差別。孔乙己雖然未曾進學,卻頗有幾分清高,喜歡孤芳自賞,不肯脫下又破又髒的長衫,對自己認識幾個無用的廢字沾沾自喜。而范進卻懦弱猥瑣、甘受屈辱、自卑自賤。他懼怕胡屠夫,無端遭受辱罵,卻只能忍氣吞聲、卑怯畏縮。當范進在胡屠夫受銀假作謙讓時,明知從此再不會要他接濟,卻說了這麼一句話:“眼見得我這裏還有這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這就充分說明範進是虛僞的、狡詐的。他的自卑自賤的性格在隨着他考中舉人的進程中逐漸減弱。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確地認清自己,而范進則只記住了八股文章,鑽了牛角尖。可最後范進卻中舉,之後周圍的人都來攀附,他卻瘋了,又被胡屠夫一個巴掌打醒了:而孔乙己卻一生窮愁潦倒,既未能進學,又不會營生,再加上他好喝懶做,不願以自己的勞動去爭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連溫飽都得不到保障,窮得“將要討飯了”。一個是瘋癲的舉人後來則享受榮華富貴,成了高高在上的老爺。另一個則一直苟延殘喘地徘徊在社會的最底層。可孔乙己和范進比起來,孔乙己卻更討人喜歡,因爲他更善良,他給孩子們分茴香豆這一情節中看得出來。對於一個窮困潦倒的人,仍然從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如果不是一個(轉 載 於:w :《孔乙己》讀後感)善良的人,決難有這樣的行爲。另外,他教小夥計寫字也是出於真心實意。

這些讀書人,不是境遇悲慘便是人格分裂。而這一切,都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惹的禍!

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多少讀書人爲了“學而優則仕”而沉淪,這是人生的悲劇,時代的悲劇。

雖然時代已經不同,但我們比他們更真切地需要讀書。有了孔乙己作借鑑,我們不能像他一樣,認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這個行行出狀元的社會上,要從實際出發,通過讀書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不能好逸惡勞,要掌握一技之長,學習有用的知識。當然也一定不能丟棄像充滿缺點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孔乙己身上倖存的善良。

《孔乙己》讀後感篇三:孔乙己讀後感

孔乙己讀後感

魯迅的小說,我讀過不少,但給我的印象最深的要數《孔乙己》了。這篇小說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透過文字,我彷彿看到悲劇正一步步上演,孔乙己正一步步走向死亡,我不禁產生無限悲涼之感。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經歷,他受着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爲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餘人。

但如果把孔乙己悲劇形成的原因完全歸罪於不健全的封建科舉制度,我認爲是錯誤的,或者至少說是不全面的。如果說封建科舉制度使孔乙己完全喪失生活能力,那麼殘酷的社會世態則直接把孔乙己推進死亡的深淵。試想,孔乙己在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之後,如果人與人之間還有關愛的話,有些人家就有可能收留孔乙己,如果這樣,孔乙己就可以在人們的憐憫接濟中度過餘生。或者退一步想,即使沒人收留孔乙己,孔乙己也完全可能沿街乞討而生存下來。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孔乙己只是冷酷社會裏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他的傷疤人人都可以揭,就連小孩也不把他放在眼裏。在這樣一個社會裏,可以說,等待孔乙己的只能也只有一個歸宿,那就是死亡。

而魯迅着意揭出這一“病苦”,正說明要“療救”的不只是一個孔乙己,而是整個社會。揭示不幸人們的“病苦”,目的在喚醒他們的覺悟

再來說說現在。照理,時代發展到今天,“科考”應是十分公平了。但是,重蹈覆轍的現象仍是層出不窮。中考,高考,這場場考試,都是獨木橋。成千上萬的學生要從這裏經過,沒有真正的本領,抑或是沒有充分的準備,只

得被迫跌進河底,甚至今生永遠都爬不起來。即使如此,也比孔乙己那時好的太多太多.我慶幸我生在21世紀,這是一個人性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愛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