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有關袁隆平的作文範文(通用5篇)

有關袁隆平的作文範文(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有關袁隆平的作文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袁隆平的作文範文(通用5篇)

  袁隆平的作文1

從沒想過非把“美麗”這個詞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儘管71歲的他,依然顯得精幹,活力充沛,不乏睿智和幽默。

而且,也沒有必要把他和美麗聯繫起來。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蹟—一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裏播種着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穫的稻穀,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

但凡一個人能有這樣的成就,無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美麗這等詞彙都已經成爲淺薄而無謂的媚俗,無法與他們並列。

但是,就在他榮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喜慶日子,在他接受首都新聞媒體的聯合採訪時,我忽然聽到了“美麗”這個詞,突然發現,這位享譽世界、功勳卓着的“雜交水稻”之父的橫空出世,竟然和美麗有那麼直接的關係。

那是我在這次採訪中惟一有機會提出的一個問題,因爲我始終不解,像他這樣出生在北京、生長在武漢、重慶等大城市、從小上教會學校的人,爲什麼在風華正茂之時違背母願選擇了艱苦而陌生的農學?

袁隆平沒有絲毫猶豫地說出了這個大出我意料的答案:“大約我6歲時一次郊遊,曾在武漢郊區參觀了一個園藝常滿園裏鬱鬱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簡直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

時隔60多年的漫長歲月,袁隆平憶及當年兒時的感受,仍不免雙眼灼灼,神采煥發。可見那片花豔果豐的園藝場,在風雨飄堯國是艱難的年代,曾多麼深刻地打動了一個孩子的心。

這片美麗的記憶,成了他心目中永遠的夢幻,使袁隆平從此與“農”結下不解之緣。但當他第一次真的來到農村時,不禁大吃一驚:難道這就是自己多年來嚮往的最美的夢境?現實中農村的落後、貧瘠和瘡痍,讓尋找美麗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卻絕沒有讓他就此退縮,“真的,我從沒後悔,我這個人有點‘癡’,認準的路—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場席捲全國的飢餓,深深震撼了他的心靈,他把童年的憧憬蘊藏心底,將“所有人不再捱餓”奉爲了終生的追求。

他義無反顧一頭栽進了“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的難題之中。爲了雜交水稻,他幾乎奉獻了自己美好年華中的一切,知識、汗水、靈感、心血,沒有什麼不是圍着雜交水稻而運轉。在他研究開始的最初,爲了獲得一株必須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兩年時間,頂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當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後後共檢查了14000個稻穗。

這樣巨大的付出,在他幾十年的育種研究生涯中,可以說成了家常便飯。無論是科學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敗,還是人爲的干擾破壞,所有遇到到的磨難都曾經跳出來考驗他的心智。如果他僅僅是美麗的欣賞者,也許他早就被沉重的現實消磨一空;但作爲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學的力量去創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百折不撓,堅韌不拔。

或許上天也被這種精誠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學通訊》第4期發表,引起了國內外矚目,他的研究成果一個接着一個,他的雜交稻創造的神話一項接着一項,30多年間他在這個領域始終保持着世界領先地位。而新千年裏,他主持的國家“超級稻”研究項目又傳佳音,續寫了“綠色革命”的新突破……

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每年解決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

對於一個幾千年未曾真正解決吃飯問題的大國,這是一個多麼巨大而深遠的貢獻!難怪一些地區的農民稱他爲當代“神農”,而國際同行稱他的研究是“帶給全人類的福音”。他先後獲得了國內國際多項頂尖大獎,身兼數十個學術和社會職務。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閃爍翱翔;風雲市場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隆重上市。

不知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這些輝煌、榮耀、名利,似乎絲毫也沒有對袁隆平產生任何改變。從播種到收穫,他依然風塵僕僕地騎着摩托車去試驗田;從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趕着陽光從北到南察看育種基地。即使這次來京領獎,他也無時不惦記着他的試驗。“我們超級稻的培育十分緊張,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3天報一次數據,這樣可以隨時分析情況。”一再聲稱不善言辭的袁隆平,談起他的水稻育種卻雄辯而流暢,“我們有信心,提前兩年實現畝產800公斤的目標。”

已經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驅趕着自己不斷前行,“我在有生之年還有兩大心願,一是要把超級雜交水稻培育成功,這樣,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再一個是把雜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類。”

袁先生兒時的園藝場如今已經變成水稻田,生活、事業甚至夢裏,全是稻子……“我做過一個好夢,我們種的水稻,像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兒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幾個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古稀之年的科學家之夢,已沒有了園藝場的五彩繽紛,但那種淳美的境界卻依依相隨,如幻如真。

  袁隆平的作文2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尖銳命題。“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就能養活中國人。”袁隆平用驚人的科學成就響亮地回答了這人問題。

袁隆平、平頭小臉,土裏土氣。而正是這個其貌不揚的老頭,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驚人的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蹟—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裏播種着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穫和稻穀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是怎樣的力量使一個人的命運緊緊聯繫並且積極影響着13億人的命運呢?又是怎樣的力量促使他執著於雜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終走向成功呢?

關於超級雜交水稻,不善言辭的袁隆平有着講不完的故事。當別人問他成功的祕決時,他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作了精闢的回答。

面對未來,袁隆平仍滿懷夢想,他希望雜交水稻由目前佔世界水稻面積10%提高到20%,實現總增產3000萬噸,真正造福全人類。袁隆平用科學知識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圓了華夏民族幾千年的夢想,實現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神話。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個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袁隆平。

  袁隆平的作文3

前不久,中非農業研討會上,年屆90歲的袁隆平用流利的英語完成了直播演講,贏得網友的紛紛點贊。近日,袁老接受了央視《面對面》的採訪。即使早就過了退休的年齡,袁老依然堅持上班。他的辦公室碼放着成堆的資料,而桌上的眼鏡和放大鏡格外引人注目。他表示:首先用眼鏡,眼鏡不行就用放大鏡。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團隊通過開辦雜交水稻培訓國際班,已經爲近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的技術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雜交水稻的大面積種植,每年種植面積達到700萬公頃,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

除了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之外,他還有一個“禾下乘涼夢”。他曾夢見實驗田裏的超級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有高粱那麼大,穀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現在,每公頃稻子的產量可以高達18噸。當記者問他希望稻子能高產到什麼份上時,袁老說:“這個是沒有盡頭的,不封頂。”

  袁隆平的作文4

讀袁隆平,讀“雜交水稻”之父,我可以從中讀出精神,讀出品質,讀出境界。

讀袁隆平,我知道人要有一個偉大的理想。

“讓所有人遠離飢餓”。多麼偉大的理想啊!多麼崇高的追求啊!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是無數英雄爲之努力的方向。凡成功者,必定有堅定而明確的理想。他們把理想作爲自己人生的航標,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直達自己理想的彼岸。在理想的指引下,袁隆平宛如上緊弦的發條,拉滿弓的銳箭,展示出常人所難以想象的意志和力量,越過讓常人望而卻步的艱難險阻。終於,他實現了他的夙願:用佔全球8%的耕地養活了佔全球22%的人口,他讓中國人遠離了飢餓。

讀袁隆平,我知道要想做事業,必須先學做人。

只有做一個老老實實的人,才能踏踏實實做事;只有做一個淡泊名利的人,才能一心一意做事,只有做一個坦坦蕩蕩的人,才能明明白白做事。如果袁隆平貪圖名利,他可能早已是億萬富翁;如果袁隆平貪圖享受,他也不用以七十六歲的高齡流連於稻田之間。他是真正想爲人民做點實事,爲農民增收,爲國家分優。

讀袁隆平,我知道機遇寵愛有準備的人。

從查得威克發現中子,到中國科學家合成人工胰島素。他們遇到機遇,獲得成功,哪一個不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哪一個不是經歷了數千次的實驗呢?有位名人說得好:“當你一切準備工作就緒時,就可以考慮機遇了!”是啊,機遇永遠偏愛有準備的人。

讀袁隆平,我知道運動是很重要的,因爲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試想,如果所有的科學家都健康長壽的話,那麼,我們的社會將會增添多少新的發明創造啊!每次聽到有風華正茂的科學家去世,我都會爲他們感到惋惜,爲國家失去人才感到痛惜。經常運動,使自己身體健康,有了強健的體魄,才能爲人類多作貢獻。袁隆平七十六歲了,仍然能在實地實驗,這與他平時經常運動,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直接的關係。

讀袁隆平,使我的精神得到昇華;讀袁隆平,使我的心靈得到美化;讀袁隆平,使我的生命得到增值。

  袁隆平的作文5

我懷着緬懷的心情來回憶這個工作一輩子,造福幾輩人的袁隆平爺爺。最早知道這個人是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當時就是感覺是書本上的人物,並沒有很鮮活的展現在我們面前,都是很遙遠的,然而再一次授勳典禮上,我從電視上看到了這個真實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爺爺,他是那麼的不起眼,卻做了那麼了不起的事情。當時的記憶不是很深刻,只感覺那沉甸甸的勳章不是一般人可以得到的,是非常榮譽的一件事。

看了幾篇關於袁爺爺的故事,一直以爲他是祖祖輩輩農民出生,其實不然,他的父輩都是很有文化的人,家庭氛圍也都是知書達理,熱愛讀書的家庭,所以造就了他們積極向上,熱愛鑽研的品行。他小時候出生在北京協和醫院,當時正好是林巧稚醫生爲他接生,這個林醫生也是非常有名的一個人,不過在當時她也是很年輕的。只是誰承想之後大家都是這麼出色的人呢?

沒想到袁爺爺這一代他已經是大學生了,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他的三個兒子也是非常出色都是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都是非常出色的一家人,最小的兒子秉承了他的精神,一直研發水稻。這個雜交水稻真的是很複雜,我的理解就是正常的水稻可能一年只能豐收一次,但是我們人口多,土地有限,所以不夠吃,他們就研究如何多產,那就是讓他們一年可以多產幾次,這就需要特殊的種植,需要特殊選種,這個研究不是說幾個實驗就可以解決的,大家都不知道未來的結果,只是嘗試,所以袁爺爺一直在研究更多的方法,一直工作到九十歲,人們每天離不開的除了空氣和水,我感覺我還離不開大米,現在想想能讓我們吃上如此香甜的大米,就是袁爺爺的功勞,還有和他一起奮戰在前線的團隊。

袁爺爺的雜交水稻爲世界提供了糧食,解決了他們的糧食安全問題,所以袁爺爺的離開,對世界是一個損失,大家都很惋惜。昨天知道袁爺爺離開的消息,大家都不淡定了,前些日子還看他出現在新聞裏,沒想到幾個月而已他就離開我們了,九十一歲,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爲我們出書學習,真的是精神不倒,有一種眼眶溼潤的感覺。太多爲了我們付出的人離開我們了,我們後輩該如何努力接過他們手中的重擔呢?認真吃飯,努力生活,改善環境,提高自己,也只能做到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