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四年級作文 > 話說端午小學生作文精選4篇示例

話說端午小學生作文精選4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導語: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爲“端陽節”。下面是話說端午小學生作文,歡迎大家的閱讀和借鑑。

話說端午小學生作文精選4篇

  【作文一:話說端午】

端午節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所以又稱“重五”。節日中的許多風俗都與“五”字聯繫在一起。

在農村,你會發現各家各戶的門窗上都插着“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龍船花。傳說這樣可以避鬼神。節日中的孩子格外歡快、活潑,大人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線系在他們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這“五線”稱爲長命縷。過節自然少不了吃!在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即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糉子和雄黃酒。

這個節日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因爲什麼興起來的,說法很不一致。有人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伍子胥。他們父兄均被楚王所殺,後來逃到吳國,助吳國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牆。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尺三百,以殺父兄之仇。後來遭到讒言陷害,吳王賜劍而亡。伍子胥說:“我死後,將我的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讓他看越國的軍隊攻入城中滅掉吳國。”說完便自刎而死,吳王夫差聞言大怒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入皮革,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了大江。所以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也因地而異,各不相同。我們這裏的習俗主要是吃糉子和賽龍舟。3

  【作文二:話說端午】

在中國傳統文化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了,因爲它充滿了濃濃的愛國之情。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等,是名稱最多的節日。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相傳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爲了紀念他,就把他的投江日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

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兩千多年來,每到這一天,大家都要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蒲、飲雄黃、佩香囊……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向江河,是爲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屍體。如今,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爲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有首兒歌是:“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現在的端午節,人們丟棄了許多迷信風俗,但是弘揚愛祖國的熱情依舊不減。它蘊涵着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

  【作文三:話說端午】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爲每年的五月初五。

媽媽告訴我,端午節的由來有好多種說法,最常見的一種說法就是爲了紀念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據說,屈原投入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他的屍體,後來就有了吃糉子的習俗。

我的家鄉地處北方的山西,這裏的端午節沒有賽龍舟的習俗,但一樣會吃糉子,講究家家戶戶門前插艾葉,長輩會給小孩們手腕佩戴七色線編織的手鍊,脖子上佩戴包有中藥的荷包,用來驅邪避疾。

每年的端午節前夕,姥姥都會精心準備好艾葉、荷包和七色線手鍊,樣樣都井井有條。艾葉給她的4個兒女每家一份,我和表哥表姐們都會收到姥姥親手做的手鍊和荷包,心裏別提多開心了。提起端午節,不能不說說我最愛吃的糉子。姥姥知道我愛吃糉子小學生作文 作文人網 你也可以投稿,每年都會多買一些糉葉,留着節後繼續包給我吃。每年端午節還未到,姥姥就張羅着泡好江米,備好糉葉、紅棗,早早地包給我們吃。這幾日,媽媽和姨媽也都不約而同地集中在姥姥家,全家人邊包糉子邊聊天,好不熱鬧。好奇的`我偶爾也會湊過去,躍躍欲試,想學習學習,但是,這糉子好難包啊,我至今都沒學會呢。

聽說,五月初五中午12點,拿一顆雞蛋會很容易就立起來的,不知是不是真的,我想今年試試。

  【作文四:話說端午】

端午這天早上,我們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一邊吃着香氣撲鼻的糉子,一邊閒聊着端午節。

爺爺剝開一個糉子,說:“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大伯吃了一口糉子,說:“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在南方打工的爸爸說:“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聽說在古時候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奶奶笑着說:“那是要保佑孩子們,不要生病。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大媽接着說:“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媽媽說:“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的習俗可真多呀!”我說,“爲什麼我們這過端午節就只吃糉子呢?”奶奶說:“因爲這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習俗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糉子是最大的幸福哪!”

我對大家說:“哦,我明白了。今天的糉子吃得真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