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通用21篇)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通用2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看過一些經典的散文吧?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你所見過的散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通用21篇)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1

在離金堂縣城7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它叫龍井村。境內遍佈淺丘,溝壑縱橫,山巒相連,山形怪異而妙趣橫生,它們俯瞰像一條條臥於大地的龍。村裏有七口井,形似七瓣蓮花,涓涓細流常年不斷,滋潤着這片土地。龍井村因此而得名。冬日的龍井村,有着鄉村特有的靜美。山丘上火紅的雜柑掛滿枝頭,勤勞的村民用白紙包裹着它,確保雜柑的品質。田野裏油菜、小麥青幽幽的一片,將山村大地鋪上一層綠裝。柏油路、水泥路串聯着一家一戶,偶爾有摩托車、小汽車從村道上駛過。七口井旁的山坡上坐落着一所學校,寒冷的冬日裏,飄出了一陣陣朗朗的讀書聲,尋着書聲,我來到了龍井小學,走進了這所淹沒在青山綠水之間的學校。

一條勉強可以通過汽車的蜿蜒小道通向學校。正在校園巡視的一位五十多歲的漢子,見我們到來,熱情的迎上前來。原來他是這所學校的校長劉先餘。這位土生長的校長,在山村學校工作35年了。將青春與熱血獻給了山裏的孩子們。這所遠離都市的山村學校,最早是九龍公社蓮花小學,它利用有着紫氣東來之勢的李家祠堂作教室。讓山裏孩子可以就近讀書。1998年學校佈局調整,將原來廣興的斬龍小學同蓮花小學合併成聯新小學,在2013年4月20日蘆山地震後這座有着百年曆史的祠堂搖搖欲墜,教室無法使用,縣教育局將它與廣興鎮的新樂小學合併,改名爲龍井小學,搬遷至如今的山坡上。機構由九龍小學管理。近年來學校的學生逐漸減少,如今只有180個孩子在此讀書。這180個孩子卻只有8位老師在此教書育人。8位老師有一半是年過五旬的老教師,其他都是近年來熱愛山村教學的新教師。最少的班只有8個學生。

走進課堂,我感受到了教師們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感受到了學生們強烈的求知慾望。在一年級教室,一位老教師正在用夾雜着本土鄉音的普通話,手把手地教8個幼小的孩子們學習數學。那熟悉的身影,讓我走進教室。原來他是我初中的同學龔名澤。身軀有點彎曲的他,着裝樸素,滿頭白髮,黝黑的面容上刻上了不少的皺紋,讓我不敢相信,這就是那個曾經年少的同學。聽他講,他在這個村子教書有36年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歲月的滄桑深深的刻在他的臉上。我心中的敬意陡然而生。

來到六年級的窗外,見到了一位年輕女教師。青春靚麗的她,站在講臺上,給同學們講革命先烈的故事,標準的普通話將同學們帶到戰爭年代。我很想知道,她爲什麼願意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山裏的孩子。聽完一堂語文課後,我見到了張老師。聊天之中,知曉她是大學畢業考入這所學校的。張老師說:“這裏遠離都市,條件是艱苦點,但是,這裏的孩子渴求知識,需要教師。以前的老教師都基本上年過五旬,我們青年教師就應該勇於擔當。不然,附近的孩子們就要走十幾裏山路去鎮上讀書了,也許會有很多的孩子輟學。”課間休息,一羣學生拿着作業本,圍上來,請張老師批改。她被學生們圍得水泄不通,一張張渴望知識的笑臉,圍繞着她。她就像大姐姐一樣非常耐心,輕言細語,一一詳解。此刻,我悟出了像張老師一樣的年輕人,爲啥要來到這所偏僻的學校,因爲她愛孩子們,愛這裏的山水。

學校的老師和校長都在一個簡陋的辦公室裏辦公。老師們談起在學校的工作與生活。大家的感受基本一致。白天教學任務很重,大家都忙忙碌碌,與孩子們在一起,感覺都很愉快。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有了孤獨感。這裏沒有城裏的喧囂,沒有燈紅酒綠。只有山村偶爾的犬吠雞鳴和田野裏蟋蟀的歌唱。

只有週末才能回家與兒孫們團聚的劉先餘校長,高中畢業後在村裏當上了代課教師。每天徒步五里路,往返於學校與家。收入微博的他,放學後還要做農活,夜深了點上煤油燈給學生批改作業。同樣的工作,民辦教師的待遇要低得多,根本無法支撐全家的開銷。於是,他就利用業餘時間打工、做小買賣。夜裏,去臨近的中江縣李都鄉收購橘子給商販,賺點零用錢。白天,依然站在講臺上給學生上課。上世紀九十年代,很多同齡人去廣東打工,賺的錢很多。勸他去廣東打工,不要做窮教書匠,他斷然拒絕,他的心中裝着孩子們。在這個山村,他堅守了35年,從代課教師到民辦教師最後成了一個公辦教師,從一個普通教師成長爲學校的校長,曾經年少的他如今也是滿頭白髮。

作爲校長的他,爲學校的發展嘔心瀝血。學校的辦學條件很差。學生沒有獨立的桌椅,全是白熾燈照明,陰天時,教室的亮度不足,影響上課。教室全是小青瓦房,時有雨水從瓦縫中滴落下來,雨天無法上課。全體師生飲水都靠校外的田壩中間的水井裏,一擔一擔地擔回來,由於通往水井地路都是泥巴,雨天吃水就很艱難了。他心裏非常着急。他一方面爭取縣教育局的支持,一方面尋求社會力量支持。2005年3月,在成都市百貨公司羅霞總經理親臨學校,看到學校辦學條件這麼差,而堅守的老師們又是那麼的敬業,她被感動了。於是就給與了學校大力的支持。捐贈了160套升降椅、8張辦公桌、7張教師講桌、8套幼兒椅子,用水泥硬化操場,在校園內打井,將所有白熾燈換成了日光燈,總價值15萬元。大大的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2014年,他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中國麥田教育基金的白雲主任,通過他得到了深圳艾美特公司的大力支持。捐贈學校8臺電腦、電風扇40臺、電暖器40臺、空氣淨化器10臺、太陽能熱水器1臺、6張教師使用的單人牀和牀墊。還建立有2000冊藏書的圖書室。2016年,他通過中國文化研究院獲得了對品學兼優孩子資助。學校5名學生獲贈每人1個書包、一個餐盤、1000元現金。近十年來,通過青田教育基金資助特困生資金達10萬元。

走在學校鋪滿綠墊的操場,劉校長招呼着過往的學生。見到有客人來訪,學生們舉手敬禮。學校180個學生,他基本可以叫出名字。因爲他愛學生,愛學校。

時值正午,老師們與學生一道午餐。他們就像父母一樣悉心關愛着孩子們的冷暖與溫飽。教師們將飯菜擡到教室,分發給每一位學生,待大家吃好後,纔開始吃着便餐。午餐後,老師和學生都來到操場享受冬日的暖陽。笑聲、打鬧聲從操場飛出,在這個寂靜的山村上空飄揚。

學校旁邊的七口井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七仙女來到人間與心愛的人董永相聚。感情至深,依依不捨。這時天宮傳來號令,要求七仙女回到天宮。七仙女與董永相擁而別,哭的死去活來。臨別時七仙女流下七滴眼淚,滴在這片土地上。成了七股噴薄而出的泉水,後來人們將這七股水圍城七口井,形似七瓣蓮花。七瓣蓮花涌出的泉水滴滴都是相思淚,股股都是幸福泉。七口井水滋潤着龍井村的土地,讓在這裏的百姓生活無憂。而在這裏教書育人的老師們就像七仙女一樣,用自己知識,用自己的青春年華給村裏的孩子們知識與力量,讓他們從這裏起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和遠方。

離別學校,離別村子,心中有了很多的感慨,有了許多的祝願。永不消逝的讀書聲讓這個邊遠山村與外面的世界緊緊相連,讓山村平靜而又安詳,讓山村有了致富奔小康的力量。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2

兩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自己被單位抽派到掛點幫扶的一個小山村蹲點工作半個月。掛點領導告訴我說,那個山村條件很艱苦,考慮到單位的具體情況,只有派年輕的同志去,希望我理解。既如此,我也不說二話,點頭就應允了。

收拾行李時,除了簡單的幾件換洗衣物,最不敢忘記的就是去書房選幾本書帶上。爲防止書在路上損壞,我特意把書裝進一個塑料袋,放在汽車後備箱裏。時逢陰雨天,車子一路顛簸,在溼滑的山路上折騰了近兩個小時才抵達一個山腳下。見到幾個村民騎着摩托車侯在那裏。匆匆下車,換乘摩托車在險峻的山路上又顛簸了近兩小時纔來到目的地。淳樸的山裏老表拿出珍藏的水酒來招待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幾碗水酒下肚,我便昏昏乎乎了。待到一覺醒來,整理隨身物品時,才發現那一袋書落在車後箱裏了。

沒有書,這半個月日子可怎麼過哪。我頓時傻了眼。

這是個偏遠小山村,整個村莊約莫三十戶人家,繞村走一圈,只不過半響功夫。頭兩天,我和幾名村幹部走家串門,感覺挺新鮮。幾天之後,我便再也難耐那份無書相伴的寂寞。回到住處,每每習慣性地想隨手拿一本書來翻讀幾頁,桌前卻空空如也,尋覓四周,只在牀頭櫃上看到一本泛黃的被主人遺忘的《故事會》。白天還好,待到晚飯過後,我便如丟了魂一般,心裏頭彷彿有隻爪子在撓,憋悶得發慌。百般無奈,我只有拿起那本泛潮的《故事會》來看。

我的閱讀胃口豈是一本陳舊的《故事會》所能滿足?我開始了一段艱辛尷尬的尋書之旅。從村委會到村民的家裏,我幾乎逐家逐戶去討書,結果卻令我大失所望。除了村委會辦公室裏找到一些報紙和幾本《半月談》,便再也沒有尋着值得靜心一讀的書。讀書,其實於我只是打發閒時的一種習慣而已。茶餘飯後,或是閒得無事,特別是夜深人靜之時,我便喜歡找本書來,愜意地讀上幾頁。我極少刻意去珍藏書籍,但家裏找幾本值得一讀的書也並非難事。我從未料想過,讀書會成爲一種奢望。一次偶然的蹲村之行,讓我遭遇了與書失散的痛苦。那些天,沒有了書的陪伴,我着實難受,心煩意燥,像一條在沙灘擱淺的魚。

駐守山村的半個月時間,陪伴着我的,只有一本泛黃的《故事會》。那段無書可讀的日子,百無聊賴,精神幾近虛脫。回家之後,我專門買了一個四方形的休閒包,包裏有一個隔層,正好放下兩三本書,這個包是專備出差或是下鄉時使用的。我對書也愈加珍愛起來,只要遇見好書,我通常就要買回家。每讀到一本好書,我都有一種喜逢知己的快慰,並不吝嗇把這份愉悅與喜歡讀書的朋友分享。家有好書,如若遇到真懂得讀的朋友,我還會慷慨贈之。我再也不想與書失散,也希望自己的生活圈子裏處處書香瀰漫。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3

一輩子的時間,我做了兩件大事,一是讀書,二是寫書。在溫馨如詩的歲月裏,在寧靜如畫的生活中,我與讀書交成摯友,一輩子與讀書結下不解之緣……

我的讀書,無關乎於優雅,更關乎於消閒、解悶、去煩惱。工作生活之餘,我不想太閒,閒會生悶,悶會生愁,愁會生病,病會丟財破好運。所以,我喜歡儘可能地多讀書。在我眼裏,讀書是一種最廉價的妙方,是一種最高效的神藥,不僅能改善心情,改善健康,也能改善命運。

我不喜歡盲目讀書,喜歡選擇性讀書,喜歡爲快樂而讀書,爲增補能量而讀書。如果讀完了一本書,我覺得十分沉重;如果讀完一篇文章,我覺得十分彷徨……那麼,我會停頓下來,我會認真思考,我會進行及時的調整更改。就和我交朋友一樣,不願走近負能量的人,不願被拖進負情緒的深淵……

我愛讀書,卻很少買書,除非是理論書和工具書,需要反覆翻閱研究;除非是特別喜愛的代表作,需要反覆品嚐玩味。一本笑話集,第一次會大笑,第二次只會列嘴,第三次基本沒感覺了,根本沒有收存的價值。對那些故事集、名言集或者散文集,我只會借讀,絕不購讀。我只做快樂的閱讀者,不淪爲無謂的圖書保管者。

讀書,是片止痛藥。當我遇上挫折,當我被人欺負,當我心中產生莫名疼痛的時候,我會把自己關進圖書館,找出最愛的雜誌,翻開最喜歡的故事,盯上最動情的小說。我一本接着一本看,一篇連着一篇讀,一直讀到忘記時間,忘記自己,忘記傷痛,還原一腔平穩的情緒,迴歸一個健康的自己,再現一片美麗的豔陽天。

讀書,是鈣片,是營養片,更是林林總總的維生素片。在日復一日的讀書中,我變明理,變智慧,變恰如其分的超然;在年復一年的吸收中,我變勇敢,變強大,變恰到好處的寬容。古人眼裏: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我眼裏:書中自有黃金理,書中自有情如玉……

我深深地愛上了讀書,我離不開讀書半步,就象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花兒離不開陽光雨露……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4

晚上回家,收到物業處代收的快遞——周國平的幾本書,急不可待地打開,不斷地翻頁,不斷地嗅聞,紙墨馨香撲鼻而來,即便沒有讀,也似嗅到了文字的味道。每次在圖書館看到櫥櫃裏琳琅滿目的書籍時,或在書房翻閱桌面堆放的書時也是如此,這樣的時刻,我的心有一種飛翔的快樂,難抑的興奮,那種喜悅無以言表,那種感覺從來沒有消減過。

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認爲,讀書、寫作是人精神生活之一,是人內在的心靈活動,是人的“自我”,一個人外在的一切包括財富、權力、情色,都不能滿足它,它如同一座看不見的房舍,如果這房舍是黑暗的,你無法用鄰人的燈把它照亮,如果這房舍是空的,你無法用鄰人的財富把它裝滿。毋庸置疑,這是指人要有一個精神世界的自我,如果只有肉身之體,你的一切名利只是一件表象的外衣,永遠無法讓精神上的那座“房舍”光亮。唯有讀書,唯有通過與書中文字、思想、靈魂交流與碰擊,把書中的思想融入自己的血脈,才能產生自己內在的靈魂的東西,產生點亮“房舍”的火花。

一次與朋友相聚,餐桌上認識一位攝影人,知道他是書法家後,內心多了層尊重,看了他手機拍下的裱了的草書作品,字行雲流水,飄灑自如,甚是喜歡,他說他喜歡酒後書寫,我嫣然一笑,心裏說,李白酒後賦詩,你酒後揮毫,異曲同工也。無論李白也罷,這位朋友也罷,這作品的背後,是外人無以體會到的付出、執着、辛苦,是他們不浪費光陰不虛度年華的品質堅守,是他們對內心“那座房舍”追求光明和意義的信念。對於書法,只有融入了人的靈魂的字纔是書法,否則只能叫寫的“漢字”而已,任何藝術作品莫不如此。

書裏的文字是一種神奇的東西,看似無聲、無影,但給人悲傷,哀愁,也給人喜悅,激昂,有的書能夠拯救人的靈魂,有的書影響人的一生,一切充滿正能量的書,都給人力量、信心、快樂。在人低沉的時候,書是最好的良藥,拿一本書,看着看着就進入一種美妙、充實、舒適的狀態,一種陽光的東西從心底升騰,讓你悄然無聲地感受到一種力量、信心和生活的美好,“沉睡的心”鮮活起來,“煩惱的心”興奮起來,“浮澡的心”鎮定下來,整個人就如得到一種神的力量變得充滿自信。

書、戲劇與人一樣,合味口的“一見如故”,不合味口的無論花多長時間都不能“入味”。有的書,隨意看到其中一句或一段就着迷地喜歡,有的電視劇即便中途看,也會入迷。走進書裏,就如走進一個人的內心,只有文字是最坻達人內心深處的東西。

人的能量來源於書本,人的成長要不斷地從書中吮吸能量,生活除了工作之外有很多“空白”,很多人的這個“空白”被打牌、閒聊、喝酒佔滿,這些人經常發出這樣的感嘆,自己小時候也喜歡讀書,自己初中的作文得過獎等等,但這些都只是“美好的回憶”,人的碌碌無爲大都緣於這個空白的虛度。凡是有成就有建樹的人,無不是虛心好學,除了實踐認知以外,在這個空白裏以書本作伴。

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天生”,一切都源於一種習慣的培養,當某種堅持成爲了習慣之後,如果有一天不那麼去做,心中總是“還有什麼沒有做”的恍惚和掛念,就“身”不自在,“心”無歸處,“人”無着落了。讀書亦然。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5

讀書,是個永久的話題,古今中外,不計其數的飽學之士對如何讀書都有精闢論述,可說各有千秋,而清廷四大“中興名臣”之首的曾國藩,其讀書之法頗有借鑑之處。

曾國藩是湖南湘鄉縣(今雙峯縣)人,清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年)出生於一個窮山僻谷的耕讀之家,他勤奮好學,博覽羣書,抓住一切讀書的機會不放鬆,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他任兩江總督,軍政事務纏身,但夜間仍溫讀詩文。自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年)正月初一起寫日記,至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二月初二止從未間斷,數十年如一日,去世前一日猶手不釋卷。

《曾國藩家書》中關於讀書的文字佔了很大比例,咸豐九年(1859)六月十四日,曾國藩在給其子曾紀澤的信中如此叮囑:爾讀書記性平常,此不足慮。所慮者,第一怕無恆,第二怕隨筆點過一遍,並未看得明白,此卻是大病。爾不必求記,卻宜求個明白。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十七日,曾國藩在給幾位兄弟的書信中,再次強調了如何讀書: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

曾國藩可謂一語中的,無論作何事,只要有了恆心便成功了一半,讀書自不例外,而讀書不求甚解,囫圇吞棗,確是讀書之大忌,書讀了許多,卻懵懵懂懂,不知作者在說什麼,如此讀書猶如一個腸胃不好的人,只是將食物加工爲糞便罷了,而食物蘊含的養分吸收極少,甚至可以說是在浪費食物。

曾經有許多人提倡讀書在精不在多,曾國藩恰恰相反,他教導四弟曾國潢:“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或數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曾國藩的這個比喻再形象不過了,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但有米卻不得法,守着一鍋米卻做不熟,爐火時斷時續,搞得煙熏火燎,烏煙瘴氣,米飯卻遲遲不能出鍋,巧婦也就成爲拙婦了,只有讓爐火旺旺的,一鼓作氣,香氣四溢的米飯自然呈現於飯桌。煮熟了這鍋飯——書,書的內涵、書的意境自然瞭然於胸,鍋中“煮”的書愈多,食者自然受益愈大。

曾國藩的讀書“耐”字訣與“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表面看有些矛盾,但略加分析並非如此,道光二十二(1842)年九月十八日給四位弟弟的信中有一句:“看書則專看一書。”其自定的讀書十二條規定中有一條是如此說的: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一個“耐”字,道出了曾國藩對讀書質量的重視,而“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曾國藩顯然在強調讀書貴在持之以恆,博覽羣書。讀死書、死讀書也是許多人的軟肋,曾國藩對此也極力反對,認爲“若令其句句讀熟,則愈讀愈蠢……若蠻讀蠻記蠻溫,斷不能久熟,途耗日工而已。”

在封建科舉時代,讀書是讀書人求取功名、踏入仕途的唯一途徑,因而學子們把讀書視作改變命運的敲門磚,曾國藩卻不這麼認爲,他告誡幾位兄弟,讀書是爲了明白事理,“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曾國藩說的極是,讀書是爲了增進自己的道德修養,追求誠實正直修身齊家治天下的道理,以無愧於一生;讀書是爲了修習學業,操練學習記憶誦讀詞章的方法,以圖自強自立。作爲一個生活在封建社會的人來說,讀書的境界能達到如此之高是難能可貴的。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6

曾幾何,也有那麼點衝動,坐下讀書。坐在一個朝陽的陽臺上,搬一個小凳子,手裏捧着帶着墨香的書,坐下來慢慢地品讀。坐下讀書已經成爲奢望了,坐下讀書已經成爲了過去。曾經的我手裏離不開書,圖書館也是自己最好的去處。曾經的我,曾經對書也是那麼的癡迷,抱着一本厚厚的書籍,無論是世界名著,還是自然地理,都會給我莫大的興趣。那已經是曾經,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坐不下去了,對書也失去了興趣。拿着書看上幾頁,就感到心煩意亂。心裏總盤算着更多的生計,計劃着明天的工作。

有些資料需要覈實,更多的是打開電腦,現在更是手機上網,問一下度娘,書對我似乎已經是多餘了。即使拿過書,也是浮躁地看幾頁,看不出裏邊的前因後果,書還是放到了一邊。我每天幾乎是到處奔走,有時間的時候,和一些人說些天南海北的事情。

生活就是這麼喜歡開玩笑,書逐漸地離開了我。有時候,走到書店的時候,竟然發現這個城市這個地方還會有書店。有時候,走到一些街道的時候,竟然發現,還會有那些人在賣書。奇怪的是,那些書店,那些書,怎麼也吸引不了我。

無論坐在汽車上,還是坐在硬座列車上,會看到那些人都拿着手機,似乎也是看書,但是卻看不到他們手上的書。

春節即將到來,高中的女兒放假了,大學的女兒放假了。偶然的機會,看到她們放在案子上一本書,是一本帶着墨香的《讀者》。我不經意地翻開了其中精悍的文章,竟然能夠坐下看完一篇。在這本書裏可以看到熟悉的名字,那些早些時候都已經成爲作家的文章,再一次吸引住了我。坐下讀書,我突然感到,浮躁的心突然安靜了。書裏的世界,導引着我看到另外的夢境,我似乎豁然開朗,找到曾經失去的我。

坐下讀書的感覺太好了,感人的故事,生活的哲理,把我一下拽到了裏面。坐下讀書,這種氣氛也是電子書難以體會到的。我發現,不是書離開了我,是我離開了書。當再次坐下讀書的時候,依舊會發現,其實書依舊很精彩。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7

夏天的太陽,總是毫不吝嗇她的光芒,瀟瀟灑灑地把七彩光束投向人間。

冒着酷暑,擁抱着陽光,年近耄耋之年的老爸,悠悠閒閒地去西安市圖書館用他的借書證借了一本厚厚的《白鹿原》。

家裏,老爸的房間總比外面的世界涼爽。一杯茶,一本書,一幅老花鏡,老爸開開心心、認認真真地讀起了《白鹿原》。

一日,侄女媛打來電話說:爺爺也瘋狂,讀書到半夜,不催不睡覺。

又一日,弟媳婦打來電話說:咱爸現在當學生了,把媛當學生時的字典翻出來用了。

有一天,老爸親自打來了電話:《白鹿原》這書,真好,我看完了。開始我有點不相信,幾天時間讀一本長篇小說,這時間也太匆忙了。

白鹿原電視劇還沒上演的那個星期天,人們的微信裏在傳着《白鹿原》劇組在白鹿原上讓仙草給陳忠實老先生讀一封劇組的書信,我回到西安的家裏。

老爸的牀頭放着他借的書《白鹿原》,我隨手翻了翻,裏面有老爸讀書做的記號,有的書頁裏夾着一張紙,紙上是老爸的字跡,寫着老爸對人物的看法;有的書頁間夾着一元硬幣,是老爸喜歡的內容,他反覆去讀;有的紙頁間夾着漂亮的書籤,翻着看了看,原來都是對白鹿原裏農村景色的描繪。老爸讀書,還真是認真!

家裏老公喜歡和老爸聊天,白鹿原書裏的故事,老爸比老公還記得清楚,侃侃而談。

電視劇《白鹿原》上演了,老爸天天一集不落地看,認真的勁頭就像學生上課時那樣的聚精會神,不讓任何人打擾他。我知道,老爸是在把書裏的故事和電視劇改編的故事做着比較。

週末了,家裏老公與老爸開始了喋喋不休地討論,人物的性格,演員的表演,情節的安排和取捨,人物的穿着與服飾,人物說話時的口語方言,甚至於二虎守長安,紅三十六軍兵敗章坪鎮,都成了他們的話題,感覺他們比導演還操心。

既然老爸這麼上心《白鹿原》,端午節老公就要陪老爸去遊覽白鹿原,我沒答應。端午節國家放公共假期,白鹿原上的遊客不會少,那份擁擠和吵雜,不想讓老爸湊這份熱鬧。

今日,恰逢週末,天氣涼爽,陪着老爸,遊覽了白鹿原。塬上滋水縣城的街道,白嘉軒家裏的門樓,鹿子霖家院子裏的水缸,村公所的照碑,祠堂裏的鄉約碑文,甚至白鹿村村口牌坊上的題詞,朱先生的白鹿書院,老爸講給我們的《白鹿原》的故事,真不少!

老爸讀書,讀進了書中人物的生活裏,讀出了歲月裏的底蘊,讀出了歷史和現實生活交織發展着的無限時空。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8

當我煩惱的時候,我捧起書,書就像一把梳子,將我的情緒細細的梳理,煩惱漸漸散去,好情緒漸漸起來,並帶着我走進書中的美景,令我流連忘返,然後超凡脫塵。

當我寂寞的時候。我捧起書,書就像一位久違的故人,向我迎面走來,向我訴說他那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我便與他一同經歷興亡榮辱,悲歡離合,一同品位人生、創造生活,享受那“一書在手交盡天下朋友”的幸福。

當我受挫的時候,我捧起書,然後書就像一首美妙悠揚的浪漫曲,撩人心絃,浸入心田,並隨着血液流入全身,整個身心都被細緻的淋浴一遍,感到淋漓酣暢,純淨如初。

當我愉快的時候,我捧起書,書便如錦上之花、爲愉快添色。書便如花中之密,使快樂昇華。

高爾基曾說:“讀書,這個我們能夠習以爲常的平常過程實際上是人類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

然而,讀書的高境界,乃是使自己成爲一部令人收用不盡的“書”用自己採集釀就的知識,爲他人“傳業、授道、解惑”。並在社會中以自己的人生實踐,“寫”出一部優秀的“書”。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9

書是開啓智慧之門的鑰匙,也是一座寶藏。它能使我們頭腦豐富起來,然後知識淵博起來。我們就應從小養成愛讀書的習慣。

書是陽光,讓我們沐浴在七彩的世界裏;書是階梯,讓我們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巔峯;書是良藥,能夠醫治我們的“頑疾”。

讀書是一種享受,“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我們要多讀書:讀經典美文,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提高素養、完善人格;讀幽默趣文,然後能夠使我們的性格開朗;讀腦筋急轉彎,能夠活躍我們的思維;讀關於大自然的書,能夠使我們開闊眼界和胸襟;然後讀醫療方面的書,讓我們懂得了如何自救;讀關於安全預防的書,能夠讓我們安然應對災難的來臨……

據調查,我們人類中最聰明的人是猶太人,而他們是最喜歡讀書的民族,他們14歲以上的人中,平均每月就讀一本書,佔世界首位。可見,讀書的確是一種良好的習慣,不僅僅讓我們的生活豐富,還能夠使人變得聰明,不是嗎?書讀得多,明白的多,當然就聰明瞭。

許多名人都勸導人們讀書,也給了書很精妙的比喻。我國古代大詩人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莎士比亞說:“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然後別林斯基說:“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能夠醫愚。”

書雖是一種死的物件,但如果你把它當做自己的朋友,它就是一個活的物體。書能夠幫忙我們,能夠豐富我們,能夠提升我們,那麼你是否讀書了呢?“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親愛的同學們,你是否領悟到這其中的奧妙?讀書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書像一艘帆船,然後讓我遨遊在知識的海洋,它又像啓明星,指引着我前進的道路。同學們,大家要多讀書啊!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10

俗話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的,每一天必須的閱讀量能使人的閱歷天天向上,生活也因此而更充實。漸漸地,在慣性般的閱讀中,然後我不經意地有了一種新的領悟。然後我發現其實人生是一次次寫作,一次次閱讀,又一次次寫作此刻讓我向你講一個搞笑的比喻吧!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父母是出版社,然後生日是出版時間,身份證是書號。老人是史書,軍人是兵書,僧人是經書,多胞胎是叢書身高體胖的是大開本,小巧玲瓏的是袖珍本。然後讓壞人成爲,讓好人成爲暢銷書。

故事跌迭起伏,充滿傳奇色彩的,上帝不眨眼,愛不釋手。

故事平淡無奇,有優美句子修飾,上帝倒也願意瞧上兩眼。

故事記成流水賬,一本枯燥萬年曆,上帝翻着翻着沒興趣。

這個世界,有貴族也有平民,有美人也有殘障者。有人抱怨上帝不公,然後其實上帝對這些充耳不聞。上帝只是個願意翻書的老頭兒,閱讀着世上的每一個人。

你,只有把自己的書寫精彩了,才能得到上帝的眷顧。

我的比喻完了。也許,讀書不是爲了刻意地去學習寫作。人生匆匆幾個十年,然後學習時的痛苦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身的。讀書能夠調教人的耐性,能夠增長人的見識,能夠塑造人的心境,能夠歡樂人的情緒這樣,在潛移默化中便影響着人的一生,感受有深度生共鳴的文章,如品嚐美味佳餚,讓人回味無窮!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11

小時侯,象所有的小孩子一樣,我對糖果有種特別的迷戀。如果得到一兩顆糖果,一定會攥在手心,連手一起放進兜裏,摩挲很長時間,捨不得輕易放進嘴裏。即使放在舌尖,也儘量讓它多停留一段時間。那樣,似乎有更多、更久的期待,讓你覺得快樂的日子是那樣悠長。

現在,面對好書,我也一樣捨不得。每次邂逅好書,雖然閱讀的心情無比急切,可我還是捨不得匆忙翻閱。我需要按捺下激情,給自己時間整理思緒,理清自己的心理需求;給自己空間攤開心神,準備接納。

我總以爲,匆匆忙忙搶佔美好的東西是不理智的,這樣做最終得到的只是表面的浮華,而它深潛的美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此時,我完全能夠理解古人在讀書之前沐浴、更衣、焚香這一系列貌似繁瑣的禮節,它並非僅僅是對讀書雅事的形式上的恭敬,而是提前讓自己在心理上做好準備,認真而深刻地感受它美好的境界。只有這樣,纔會把好書中的字句在心頭細細咀嚼,慢慢浸潤,悄悄感化,直到體悟它的潛在美。

讀書就象遭遇一場愛情。一見鍾情似乎是最完美的感情,可是,如果無法經歷時光的雕琢,沒有思想的溝通,這種最美的感受也許會變成虛幻、變成怨懟,甚至被理解成欺騙。所以,一見鍾情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情;也所以,狂熱地手不釋卷、夜以繼日地捧讀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喜歡讀書。我們可能經歷過很多段感情,如今只留下一些淡淡的影子,也讀過許多當時以爲有趣、有意思的書,如今早已化作雲煙。

讀書又象品茶、飲葡萄酒,需要小口輕啜,讓它在舌尖打幾個轉,然後緩緩嚥下。只有慢慢來,才能體會它的深刻。

最深刻的記憶是曾經長久、深沉地愛過,無論愛情、茶、葡萄酒還是書、文字。比如,以這樣的文字講述中國古典文學與自然的關係,恐怕任誰也不會遺忘。“在所謂‘三百篇’中,幾乎都要先稱植物動物之名才能開誠詠言;說是有內在的聯繫,更多的是不相干地相干着……楚辭又是通體蒼翠馥郁,作者似乎是巢居穴處的,穿的也自然不是紡織品。漢賦好大喜功,把金、木、水、火邊旁的字羅列殆盡,在加上禽獸鱗介的譜系,彷彿實在對‘自然’說:‘知爾甚深。’到唐代,花濺淚鳥驚心,人和自然相看兩不厭,舉酒邀明月,非到蠟炬成灰不可,豈是‘擬人’、‘移情’、‘詠物’這些說法所能敷衍。宋詞是唐詩的‘興盡悲來’對待自然的心態轉入頹廢,梳剔精緻,土屬尖新,儘管吹氣若蘭,脈息終於微弱了。接下來大概有鑑於人與自然之間的絕妙好辭已被用竭,懊惱之餘,便將花木禽獸幻作妖化了仙,煙魅粉靈,直接與人通款曲共枕蓆,恩怨悉如世情”。

能於文字間讀出這般羚羊掛角似的牽扯,如果不是愛書如情侶、費盡琢磨猜盡心思,哪能參悟了這番情愛纏綿!

於讀書,我不喜歡忙裏偷閒。對我來說,讀書不是業餘消遣,不是零食,而是有規律的心靈滋補。每次決定讀書,我總是選在週末或假期。除去“鎧甲”,換上舒適的家居裝、軟底鞋;不邀客也不去訪客;窗簾半掩,屋內溫暖而清爽;準備一些吃食,不動煙火;抽出一本準備已久的好書,手邊一隻筆,在沙發或吊椅上,找一個舒服的姿勢,投入,感受好書帶來的愜意,並不時記下自己點點滴滴的感受。

書桌上有一些書已經讀過,還有一些書未曾開啓。我不急於讓讀過的書下架,也不會讓未讀的書塵封。讀過的我會再次翻閱,讓那些精美的句子再次象一排排細浪在我眼前和心頭翻卷。沒有讀過的書依然象一個個瑰麗的誘惑,吸引我沉入,而我也會給它一片片純淨的思想空間,讓它留駐。

捨不得讀書,是想讓美好的記憶和憧憬存留的更長久、更有意義!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12

對於人生來說,讀書的確是一件幸事。一本好書,甚至一篇好文章,可以讓人神遊於天地之間,以智者爲師,與智者同行沉浸在高尚的修爲之中,瞭解古今,預知未來。人很多時候思想會沉浸在愚鈍的狀態,在惆悵與迷惘中難以自拔。這也是讀書啓智的原因吧。往往在這時真羨慕懵懂的孩子,不需要用太多的理智去束縛自己,喜樂隨心,哭鬧由性。這種煩惱的狀態耗去了我很多珍貴的時光,使我無法解脫。更不幸的是我沒有找到能開啓我的良師,來開啓我的心智。這也是性格與身處草根的原因。只有在靜夜裏用心靈感受自然,尋求自然的啓迪;或遊弋於書海,潛心與古今智者做心靈的對白,在泛着墨香的字列裏尋找心靈的慰籍;或在靜夜裏與星空對話,感悟生命的神奇,感悟人生的意義。在風雨中、在晴空下體驗生活的坎坷與快樂。華山的險峻奇絕、太白的雄渾豁達、日出的絢爛與日落的壯美都象書一樣成爲沐浴心靈的佳作。

讀書是潛心時的作爲,特別是人到中年。中年讀書會讓浮躁的心平靜下來。在經歷了許多世事後,心會變得消極世故,許多時候,讀書就象是給發動機更換機油,能讓人的心靈更好的運行。終身學習是現代生活的一種理念。其實這種理念早在春秋時期就被先哲們提出來。領袖曾說過:活到老,學到老。如今讀書的方式很多,也很方便。但是如今的社會已是經濟時代,浮躁是最爲陡顯的時代特徵。知識的豐富甚至是氾濫與利潤沆獾一氣的,孳生了許多刺激感官的東西,充斥在我們周圍。所以讀書還是應該有甄別的。不然會讓人誤入讀書的泥沼,浪費人生許多珍貴的時光。

人到中年,自己的閱歷也豐富成一本書。這本書裏也富含生命的奧祕與人活着的哲學。這本書的好與次,取決於你靜夜時是否經常修改它、充實它。許多人常常以忙碌爲理由。大多數人一生都沒有時間解讀自己,等到老去時,只有薄薄的幾頁,也成了陳年的流水帳,沒有什麼意義。能靜下心來解讀自己生活的人一定會把自己的人生充實成一部傳奇。俗話說的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心的人生機會與運氣也會常常光顧。

人到中年,心歸於平靜,象風過湖面,激情漸消,讀書也不會追求瓊瑤的浪漫,金庸古龍的俠義,更不會在“朦朧詩”裏瞎轉悠。人變得現實了,有時讀自己感覺就象從箱底翻出的舊衣服,顏色沒有賒多少,總覺得有股黴味。讀書的品味變了,總愛讀些貼近生活、口味平淡的東西。

讀書的同時也讀着社會以及我們所處的時代。因爲人與社會與所處的時代千絲萬縷的相連着。生活總是隨時代在變化,也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文革的陣痛平復後,是中國的農民最幸福的時代,填飽了肚子與放開了手腳,那種舒服感就像放上夜空的禮花開了心。但這種幸福感也沒有持續多久。過去儒家讀書是爲了入世,廣大的百姓是不同文墨的。今天我們讀書是爲了更好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同時在現實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體味、檢驗自己所吸取的東西。

孟子說得好:盡信書不如無書。書再好只是作者個人的見解。世界是多樣的,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每個人的人生不盡相同。讀書的目就是用心悟道,悟適宜自己的生存之道、做人之道、處世之道。悟出這個東西,人爲我用,這才叫學會了讀書。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13

不知道怎麼回事,朋友圈這幾天都是大家在談讀書,看了好幾篇,才明白了,四月二十三,是世界讀書日。儘管我很喜歡讀書,但我一直就不是個會讀書的人。

小學時迷戀唐詩宋詞元曲,買不起書,借了老師的書,抄了三大本。每天的早讀課,我讀過了語文書,就捧着手抄本,讀得搖頭晃腦。從“牀前明月光”到“稻花香裏說豐年,”從“枯藤老樹昏鴉”到“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那時候,誰要是說我不會讀書,我一定會冷笑三聲,不屑一辯。

直到有一天,老師檢查我們讀書的結果:一堂課的時間,讓大家默寫你讀過的詩詞曲,篇數多者爲勝。

我心裏暗喜,讀了幾學期的書,今天讓老師同學們看看。我埋頭疾書,四十五分鐘過去了,估計誰也沒有我默得多。

第二天老師公佈比賽結果,從第十名開始報,我心裏篤篤定定是第一。可沒有想到,從十名報到一名,竟然沒有我!我當然不服氣,立即站起來,問老師。

“你呀?一首都沒有默得起來。”老師生氣地說。

“怎麼可能!我寫了幾大版,誰有我默得多?”我更生氣。

“你看看你寫的。”老師把本子舉在手上,“沒有題目,沒有作者。這能算一首完整的詩嗎?”

我鼓得足足的氣,一下子泄了。我天天搖頭晃腦讀的,就的詩詞曲的內容,根本就沒有注意題目和作者。

我這個不會讀書的壞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十幾年前,就讀過《元紅》,只覺的這本書寫得好,這回倒是記住題目了,可作者還是沒有注意,我只看作品好不好,誰寫的不重要。去年聯繫上顧堅同學,我呆裏呆氣地說,我早就讀過《元紅》,不知道作者是你。

我不會讀書,還不單不看作者這一點,我讀書沒有方向。

人家會讀書的,都奔着自己的專業去讀,我大半輩子過去了,也沒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所以我讀書,不分時間地點,不分內容體裁,只要有空,只要有書,我就會埋下頭去。大多是走馬觀花,不求甚解。遇到合意的文章,常常會誤了事:燒糊了飯菜,也不是一回兩回了。

老樊很不理解:你又不考研,又不考職稱,一個家庭婦女,讀書有什麼用?

這正是我讀書的第三個特點:不圖有什麼用,只是爲了打發時間,充實自己。有的人喜歡賭錢,有的`人喜歡八卦,我喜歡讀書有什麼錯?於人沒有害處,於己還能預防老年癡呆。

人家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我這個不會讀書的人,不抱任何功利心,隨心隨性,在閒暇時間,漫步河堤,手執一卷,自有一片前有古人後有來者的天地。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14

人生就像讀一本你從來沒有讀過的書,每個人一邊走一邊去翻去那一頁頁屬於人生的書。所不同的是,看書看到精彩處,可以反覆多次往回翻看,可以反覆地回味。而人生則不同,翻過去了就過去了,不管這翻過的一頁人生境況是欣悅還是痛苦,你都無法再回去重新回味。

是的,人就是這樣在一頁頁地、義無反顧地往下翻那本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那些在你的人生中令你愉悅、快樂和幸福的章節總是很快地、輕飄飄地甚至是被毫不珍惜地翻了過去;而那些令你痛苦不堪的章節翻閱起來總是如此的沉重,如此的難以翻過去。每每此時,人們就不自覺地懷念曾經美好的、被輕易鬆手翻過去的章節,可這些美好的章節已經消失在風裏,留在淡淡的記憶中,看不見,觸不到了。

不少人的人生,前面的章節都是如此的順利和快樂,於是便不加以珍惜,讓這些快樂篇章匆匆翻過。當往後遇到困難和逆境的時候,便覺得這些章節是如此的痛苦和沉重,而且這些痛苦和沉重是這些人從來沒有歷練過的,也就越發感覺這份沉重是如此的不可逾越,我們便總看見一些人在這些章節前停止了前進的腳步,終止了自己繼續“讀書”的旅程,他們的人生也就畫上了句號!

人生之旅,沉重的章節從來就不會少,也肯定不會缺席。大多數人選擇了勇敢面對並努力翻過去。每一次的翻閱,就是人生的一次次的脫胎換骨。這樣走下去,人便會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勇敢。

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大凡這樣的人的臉上,都寫滿了自信、沉穩、睿智、無懼與處變不驚。與這樣的人相處,就像品味精美的純釀:美味、綿長、醇和。這感覺經久不衰,回味無窮!這就是人生的美妙之處!

我們不必畏懼那些人生路上充滿痛苦、艱難、劇烈變故而帶來的撕裂之痛,我們不必將眼睛只盯着自己的這些痛楚。你必須清楚,上蒼是公平的,它給每個人分配的痛苦和甜蜜都是一樣,只是先後順序不同而已,勇敢地翻過去,在你的前面的人生道路上將會有美麗的風景在等着你。

我們也不要因爲眼前的順利而得意忘形,當你輕易地、得意忘形地、毫不珍惜地將這人生路上難得的美好揮霍掉的時候,等待你的也許就是撕心裂肺的痛楚。

勇敢地、理智地將人生這本書一頁頁地翻下去,好好品味每一次的美好;勇敢面對每一次的困難。

因爲,精彩的人生就是由這些美好和困難調和而成的,缺一不可!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15

我有一段初戀,發生在十七歲的花季。

短暫的相處之後,男孩子喜歡上了別的女孩子。當時他並沒有說分手的話,也沒有任何別的解釋,只是用行動,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我也沒有多問,默默地承受了他的離開。內心深處,卻感覺到了深深的傷害。

昨晚,王建峯老師帶領我們做冥想,“閉上眼睛,做幾個深呼吸,感覺到和我們的身體在一起。慢慢地看向我們這段婚姻之前,所有的戀人和伴侶,特別是我們內在心靈層面跟他(她)還有很深連結的。在你心裏跟我默唸:現在我看到你了,我們曾經在一起。”

他青春的面龐,浮現在了我的腦海,笑容滿面。我的眼淚,突然間,奔流而下。

“‘非常感謝過去你帶給我的。開心的部分我會保留,不開心的部分,我會在那裏學會成長。請你相信,我過去對你的愛的部分都是真的,現在我也願意相信,你對我的愛的部分同樣是真的。當然,屬於我們兩個問題方面的責任,屬於我的,我會承擔;屬於你的,我也會把它交還給你。非常感謝我們曾在一起的日子,在那裏,成長了我,成就了你。’然後,看着他(她),慢慢地鞠一個躬,這個鞠躬表示對過去所有發生的結束和感恩。然後,慢慢地擡頭,對他(她)說,‘現在我結婚了,所以,請你祝福我的婚姻,祝福我的伴侶,祝福我的孩子。當然,我也會把這份祝福送給你,祝福你的婚姻,祝福你的伴侶,祝福你的孩子。’”

當我說完這些的時候,感覺到心中一扇塵封的大門被徐徐打開,那個笑容滿面的男孩子,一直在笑,開心地笑。

“然後,慢慢地轉身,看向我們自己的伴侶。看着自己伴侶的眼睛,對他(她)說,‘我有我的過去,請你同意和尊重我的過去。雖然你在我心裏不是第一位,但你在我心裏是最重要的一位。我也願意接受和尊重你的過去,或許我不是你心裏的第一位,但也請你把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然後,帶着一份愛,慢慢地走向我們的伴侶,和伴侶一起,看向我們的孩子。 ”

“‘親愛的孩子,我是你的媽媽(爸爸),你可以愛我,也可以愛你的爸爸(媽媽),你是我的孩子,也是他(她)的孩子,你可以同時擁有我們。我和爸爸(媽媽)之間的事,是我們大人的事,我們不會因爲我們之間的關係而影響到對你的愛。即使我們之間有一些問題和狀況,我們仍然可以同時愛你。你也可以像從前一樣,同時擁有我們的愛。同時,你也可以用你的方式愛我們。所以,請你把我和爸爸(媽媽)之間的事,交還給我們。對你而言,真正的愛爸爸和愛媽媽,就是做好你自己。’然後,想象着和我們的伴侶張開手臂,站在那裏,等着我們的孩子走向我們,然後,我們同時擁抱我們的孩子。”

冥想之後,我感覺很放鬆,很舒服。尊重並感恩,對所有的發生,所有的存有。

謝謝你們。我愛你們。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16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讀書的名言警句枚不勝舉。讀書使人聰慧、讀書使人增加厚度和寬度,世人皆知。我崇尚讀書,但不贊成死讀書、讀死書,成書呆子。

我對讀書的熱愛,或許是從小養成的習慣,或許是因爲父親是鄉村教師,經常的耳聞目染。小學時,我便對作文產生偏愛,爲寫記人、敘事的記敘文,我常剪貼報刊雜誌好詞好句,進行知識資料積累。高中時,常偷看那個時代禁止的書籍,作文有時可以在班裏講評,當年高考文理分班時,我曾一度在文科班就讀,後因我物理、化學科成績也不錯,又回到理科班。

讀書使我對文學產生熱愛。真正對文學的熱愛,可以追朔到上班工作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文學可是一個時髦,文學青年像如今網民一樣,玩遊戲、去網購,新鮮又新潮。我就是那潮裏一員,工作之餘,讀書寫作,寫作讀書,常常筆耕到深夜,投稿全國各地,但大多石沉大海,後來換來鉛字退稿,再後來變成編輯老師親筆回信指導,現在我有時想,如果那時我再堅持一下,保不住如今我可能也是大作家。我年輕時最大的夢想,就是想把自己的文字變成紙張鉛字、鉛字變成彙編成書、書籍編劇搬上熒屏。當然我的文辭愛好也成就了我的工作,提幹、入黨、坐了辦公室,報刊、雜誌、廣播電臺也登了我不少消息、通訊等新聞報道稿件,也發了不少遊記、隨筆、雜談、散文等文學作品。

古時候,荀子在《勸學》中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韓愈《師說》也講:“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古人早知讀書學習和知識技能的重要。所以,你讀的書藏在你的氣質裏,包含在你的內涵中,表現在你的包容、大度中。你沒上大學,不代表你沒讀書;你沒讀書,不代表你沒知識;你不識字,不代表你沒技能;你行萬里路,遊記千百篇,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特色薈萃,誰敢說你沒文化?你是技能高手、能工巧匠,誰能說你沒知識?讀書少、知識貧乏,表現在你日常的處人接物中,表現在日常的仁義禮智信中,表現在規矩常識和社會道德風範中。不讀書,知識少,大山裏的孩子就走不出閉塞,開闊不了眼界,過不上自己追求的有品質的生活。不讀書,知識少,再美麗的外表,也提升不了自己的品位。

當然,好讀書不求甚解,照本宣科,也貽害自己和他人。戲曲《三滴血》中縣太爺,唯書本是經,滴血認親斷錯案,“拿一苗針,端一盆水來,……”留下笑談的經典。而我高中數學老師求證“兩點間直線距離最短”的話題留下茶餘飯後的佳話,有學生問:“如何證明兩點間直線距離最短?”老師答:“給小狗扔一肉食,小狗保證奔直線,決不會跑曲線和弧線,動物都知道,我們人可是高級動物。”當然老師是爲活躍課堂氣氛這裏不必贅述。所以有領導講:工作學習還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是很有道理的。

現在的人讀書方便多了,除了紙質書卷氣,網上還多了電子書,手機、網絡,方方面面的知識承載豐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遇到問題都會搜索一下,其實老師就在身邊。

讀書後知道,文字、詞語單獨存在並沒有好壞,但當連成句子、組成篇章,就有了觀點、有了傾向性。以前我講,文學就像柴米油鹽醬醋茶,現在看來,文學也像高樓大廈的磚瓦、鋼筋、水泥材料。沒了廚師、炊事員烹調不了美味;缺少了工程設計師、工匠也蓋不了大樓。讀的書多了、見得老師的文章多了,特別是見識了網上老師的閱歷、經歷,愈感到自己不識圖紙、不懂菜譜,只能做個食客品嚐美味;做個養護花草的護工,施肥、澆水,閒暇時隨性觀花賞草,一樣不亦樂乎。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17

葉子的心事

葉子的心思

-

葉子的心思,被風吹散

無論誰來安慰,勸說

她都會向太陽要個說法

-

當春日的夢想

還在季節裏輪迴

直到走進金秋的門楣

她開始徘徊,開始聆聽

秋蟲的私語,看成熟的影子

在牛背上深沉

然後隨秋風飛舞於空中

-

它飛舞着,欣賞一場

豐收的舞姿,任悠閒的

鳥兒,肆意飛揚

可有誰聽見,笛孔裏

飄出的晚唱,它飛舞着

催促牧童,用手中的鞭子

抽打夕陽的翅膀

讓長夜縮短

讓黎明的微光重現

於是,她手捧清晨的

第一滴露珠

隨陽光的溫熱

奪回失去的愛,然後

與皚皚白雪比親近

迴歸大地的懷抱

實現落葉歸根的願望

忙碌的日子,酸酸甜甜

這幾天忙着搬家,找工作,把自己累成了一條狗。氣喘噓噓的同時還要學習補腦。真佩服自己有這麼大能耐,一次能搬這麼多東西。女漢子就是這樣煉成的吧。小小的身軀大大的內心世界。大大的世界下着雨,我撐着一把小小的傘,茫然的行走在街頭,生活是種怎樣的滋味呢,有苦有辛酸有淚有歡笑……

一直想讓自己變得強大一些,變得成熟一些,變得有氣質一些,變得輕鬆一些,可日子總是有那麼多的意向不到,還莫名其妙的去報了個培訓班,想想都覺得自己傻的可愛。

這些天忙碌的都快忘了自己是誰,該幹什麼了。彷彿時間跨越了一萬個光年,自己還找不到回家的路,然後就跟着行人瞎走着,徘徊在人來人往的街頭,來回踱步。也許這也是一種放鬆自己的方式吧。雖然像無頭蒼蠅一樣亂竄。

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安定下來,有時候你越想得到的時候往往什麼都得不到說的就是我這種狀態吧。至少像現在這樣在大晚上敲敲文字也是一種享受,一種釋放。

這些天有荒廢了很多時光,沒有寫字,沒有學英語,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啊,看着身邊比自己小的孩子們,突然覺得原來我已經這麼老了,難以想象。快25的人了,怎麼還那麼不懂人情世故呢,還像沒畢業的小朋友一樣傻傻的呢,突然覺得自己壓力好大,生活好難。

不過還是很高興有人能喜歡我的文字,以前總是把自己包裹起來,不想讓別人發現自己內心的不安,自己的懦弱,總是不敢大膽的展現自己,可能是自己太過自卑了亦或是自己太在乎別人的看法了。但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大膽的戰勝恐懼,這也是一個需要展現自己能力的社會啊,你不說沒人能幫你。

大膽的走出自己的內心,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生活可以很美好的。不要太在乎,不要太沉默,邁出那一步也許日子可以更好。一直以來都很討厭自己這樣的性格,不愛說話,不愛交際,總是活在自己世界裏,整天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也一直猶豫要不要稍稍改變一下自己還是繼續做那個原來的我。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18

辛亥精神如家鄉的一罈老窖,愈久彌芳。

——題記

人們常說:“我愛我的家鄉,我要爲家鄉建設出力。”是啊,誰不熱愛自己的家鄉呢?試想,一個連家鄉都不熱愛的人,他還能熱愛什麼呢?還能爲家鄉的發展做什麼呢?

然而,生活中卻常常看到這麼一種人:混天度日,隨波逐流,碌碌無爲……試想,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又何談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

革命志士魏榮權英勇就義前,曾對妻子說:“善爲撫育兒女,讀書革命,以竟吾未竟之志。”

辛亥革命雖已過百年,但浩氣長存!今天,我們正處在建設美好家鄉的革命新時期,作爲新一代的青少年,如果不奮發圖強,家鄉的明天,祖國的明天,將何以堪?正如梁啓超先生所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百年大計,教育爲本”,富民強國的根本之道是“讀書”,只有知識才能托起新世紀的紅太陽!“讀經世書,練幹濟才”,我們當以此自勵!

求知的道路,高山巍巍,激流洶涌,險灘橫陳,但只要衝將過去,必然會有紅花綠草,鶯歌燕舞,一馬平川……

革命志士喻培倫曾言:“倘若人人留爲後用,誰與謀今日之事?”困難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個人因爲一次困難就倒下了,從此一蹶不振。“只要站起來比倒下去的次數多一次,那就是成功。”如果每個人都有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我相信沒有做不成的事!正如偉大的辛亥革命一般,經歷了種種挫折、困頓,但最終不也取得了勝利嗎?

有的同學,因爲生活環境的制約,不僅不思進取,反而日漸消沉。他們沒認識到,真正阻撓其進步的不是生活環境,而是其內在的精神。一個人樹立了遠大理想,還要有堅韌的精神,這樣,理想纔會插上翅膀,凌空飛翔!艱苦環境不可怕,只要我們足夠頑強,誰說它又不會磨鍊我們的意志,成爲我們成功路上的“催化劑”呢?自幼家境貧寒的駱成驤曾吟出“至窮無非討口,不死總要出頭”的豪言妙對,憑着這股韌勁,終成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由此可見一斑!

喻培倫言:“我深念非科學不能救國。”

楊禹昌言:“大丈夫當以死效疆場,馬革裹屍爲幸。”

魏榮權言:“吾得捐軀報國,千古殊榮。”

吾言:“生活中處處都有‘辛亥精神’,請你也發揚一下你‘潛在’的‘辛亥精神’吧。你無需爲咱家鄉拋頭顱、灑熱血,但請你做一個有用之人!無論你以前怎樣,請珍惜現在;無論你家境如何,請堅定信念;無論你身在何方,請聽聽家鄉殷切的呼喚——別忘了,辛亥精神這壇老窖,醉了先賢,自然也當醉了你我喲……”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19

古塔旁,一地秋霜,小鎮上,滿地月光。漣漪外,泛起過往,琴聲瑟,池水中央。我整裝待發,看向斜陽,踏上一個人的書海旅行。

《輕輕走向完美》,這本書巨大的輪廓已經隱約在我眼前浮現,我推開遮擋住她的那扇門窗,拂開輕如薄翼的面紗,看到她的容顏,美麗滋生,妙不可言,笑容可掬,心生疑惑,我繼續前行。

仰望着碧波如水的蒼穹,伸手觸摸着書海里的彩虹,那風箏自由的搖曳在天空,我看見她奔跑在風中。紅塵裏一抹倩影,她笑着刻畫成一道永恆。

我駐足流連,問她美得不着邊際,似仙女般,亦成詩,亦成畫,她淡語:

“自是平凡,健康爲福”。

“健康爲福”。我望着她遠去的背影,思忖良久。

整裝待發,繼續前行,斜陽燈火,半盞涼茶,看又一處悠悠人家,子孫環繞,一老者滿面笑容,皺紋佈滿臉頰,卻洋溢幸福和滿足。

我不解,上前,問老者:“粗茶淡飯,身披麻衣,爲何仍有如此心境,笑語歡聲。”

老者並不回答,指着自己滿頭白髮,我愕然,上面寫滿歲月,在斜陽下顯得熠熠生輝。

還未等我繼續發問,老者便笑了:“凡夫俗子,生活爲安”。

“生活爲安”。我站在那裏望向她們,不問過往。

見老者輕起身,子孫急忙照應,一家人相互攙扶,笑聲不斷,逐步消失在淡淡的夜色中。

“健康爲福,生活爲安”。卻總覺得缺少點什麼。“缺少點什麼”——我暗暗思忖良久,百思不得其解。

復又前行,卻見那剛纔的老者和那溫文爾雅的仙女此刻正在一起,那仙女攙扶老者,輕輕地向前走着,老者臉上堆滿了滿足的笑容,那仙女的臉上亦帶着不可抗拒的美麗。兩者在一起,是那麼的沒有縫隙,我突然感覺到,眼前這一幕,竟覺得那樣完美,完美的無可挑剔。

燭光搖曳,飛蛾撲火,我伏在窗前,只覺老者和仙女越來越契合,最後竟然眼前一花,感覺兩個人重新契合在一起,重生出一個叫做幸福的模塊,瞬間恍然大悟,看漫天星光飛舞,終於豁然開朗,如夢初醒。

跳出書海看世界,所謂健康,實屬萬事萬物之根本,如若我們丟失健康,何談走遍大江南北,壯志凌雲,怕是整日只得藥碗與水充飢吧,每日運動三四里,蔬菜水果勤相伴,定期檢查必少病,幸福之日纔會來。說到底,生命莫不是那一盞涼茶,茶葉便是那健康,若失,則生命無味,若得,則不止黑白。一盞涼茶青濡口,慢慢品嚐其中味,若得好茶葉,莫不是皆大歡喜。

再看那生活,所謂生活,即爲生之所向,如若我們不懂生活,又怎能高談闊論,微笑衆生,怕是隻能強顏歡笑,殘落霜白。天地父母敬在先,兒女子孫多如蔭,滿足二字心間記,勤勞美滿好人間。若想生活變成良辰美景,非把生活大富大貴,莫不是那一件羅裙,穿在人身美若天仙。若把生命比作人身,那生活則爲那一件羅裙,若美,則萬物動情,若醜,則嗤之不屑。一件羅裙輕落身上,旋轉飄逸,薄如翼紗,舉手投足莫不動人心絃。

像是那幅老者和仙女在一起的畫一樣,健康和生活在一起,也是如此的契合。俗話說:“健康是革命的本錢”,有了健康的身體,纔會有做事的本錢。有了健康的身體,纔會對生活充滿陽光,若是生活的順心一些,身體自然不出毛病,健康與生活似乎搭不上邊,卻又實實在在的相輔相成,大自然果真是鬼斧神工,萬物蒼生怎樣安排都有它的道理。冥冥中早已把健康和生活賦予了幸福,這就是人生的真諦。

又重新拾起這本書,看着美妙絕倫的封面,“輕輕走向完美”幾個大字赫然的印在上面,想起翻過的每一頁都像一個叫做健康的仙女,和一個叫做生活的老者,他們在對着我們笑,提醒着我們他們的泰然。我想這次書海之旅,無論何時何地,對於我來講,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想我永遠都會記得,那些刻骨銘心的幸福其實來的也沒有那麼艱難,當我們擁有健康,保持陽光的心態,認真對待生活,當我們認真對待生活,幸福自然而然來了。

生活處處有幸福,心中時時有陽光,使自己成爲一個陽光健康的女性,成爲一個能給別人和自己都能帶來幸福的人。

健康爲福,生活爲安,書海之旅,受益終生。看萬千世界,莫不心生寬慰,海角天涯,健康相陪,生活爲伴!

願我們與健康同在,生活與健康同在,處處與健康同在!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20

記得在補習班任教的時候,曾教過這麼一名學生,他桀驁不馴,不服管教。當他母親帶他來班上時,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說他聰明,卻不用功,白白浪費了人生,希望老師能好好教導他。

他在教室裏,不言不語;上課即來,下課即走;不回答問題,不做功課,卻也不吵鬧。一遇測驗,交了白卷就走人,相當灑脫。

有一天,他又交了白卷,就想離去。我怒不可遏,留下了他。學生都回去後,我與他單獨在教室會談,我說盡了好話,勸他要懂得體諒父母的苦心;他仍默默垂首,不辯不爭,毫無迴應。這時候,我忍不住哭了出來。他見我流淚,便掏出了張紙巾遞給我。一擡頭,我看到他眼眶也已泛紅,他隨後低聲說道:“我不喜歡唸書!”說着,他起身就離去,頭也不回。

第二天起,他再也沒來上課。過了好幾年,我已忘了這個學生。

前不久,開車經過一個洗車店,想想也該洗車了。停好車,問清了價錢,便到鄰近的賣場逛着,估量着洗完車的時間,才又回到洗車店,準備取車。當看到我的車時,吃了一驚,因爲整輛車光亮潔淨,宛如新車出廠。這不只是洗車,已是鏡面美容的工程了。我心中不免暗自發怒,這洗車店爲了做生意,不擇手段,先斬後奏造成事實,硬要我做冤大頭!鏡面美容收費可不菲呀!

當我怒氣衝衝地想找老闆理論時,卻見老闆堆着一臉笑容走過來,靦腆地說:“老師!你還認得我嗎?”我搖了搖頭,他才自我介紹,原來,他就是當年那名不喜歡讀書的學生。

他說,那一天,我留下他長談後,他大受感動,也意識到不該再浪費生命,可是他確實不喜愛讀書。回家後,他便與父母開誠佈公地說明,終於說服了父母,讓他放棄繼續升學的計劃,到修車廠做學徒,學技術。

學會了修車後,他又去學洗車,經過幾年的磨鍊,他終於開了家洗車店。他說洗車雖然辛苦,但總算是自己的事業。他把每輛車都當成自己的兒女,用心對待,認真清洗;再加上他懂得修車,如果車子有些小毛病,他也會隨手調整;如果修不好的,他也會叮囑客戶,儘早送廠維修。

由於他待人誠懇和氣,收費公道,又有額外服務,所以生意不錯,平時沒預約是不受理的。

他說當我把車子開進來時,他本想過來拒絕,一看到是我,不但接了下來,還親自爲我的車子做了全套的美容。他說,當年我那忍不住的哭泣,讓他感受到被愛與關懷,促使他從自我放棄中重新站起來。多年來,他一直想表達謝意,卻苦無機會。今天總算能夠回贈給我“一件乾淨的禮物”!

我非常欣慰地接受了他的好意。最讓我感動的不是他擦亮了我的車,而是他那顆肯上進的心。

“行行出狀元”,不是隻有讀書纔有出息,但也不能以此爲藉口,而荒廢功課、浪費人生;如果你真的不喜歡讀書,就應該儘早規劃未來的路。他的成就,不正是一個最好的啓示嗎?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篇21

讀到一則故事,明朝文人徐文長在晚年時,到一個學館去講學,應人之邀寫下了一副對聯:“好讀書不如好讀書”雖然有些繞口,但據解釋,說是隨着“好”字的讀音不同,告誡人們要刻苦讀書,年輕時大好的時光要愛好讀書,不要等到年老了不方便讀書時才愛好讀書。這個道理已經過無數次證明,但筆者斗膽將此聯的意思改了一下,愛好讀書不如好的讀書選擇。

一直以爲自己很愛好讀書,上學時就課堂內外讀得天昏地暗,而且是非古今中外的名著不讀,言畢稱名人名作,致使親朋好友衆口一詞誇讚水平很不錯,自己也有些飄飄然,自以爲距離文學家只有一步之遙。很多年過去,自己在這方面並無太大的造詣,相反,卻越來越覺得,自己險些距離傳說中的書呆子已經到了一步之遙。

好的讀書選擇,是對要不要強迫自己讀書的選擇。記得有時讀書,沒等看過幾頁就回頭翻看一下頁碼,看距離結束還有多長時間,其實就是對讀的內容產生了厭倦,這樣的讀書當然沒有什麼效率。其實讀書不是一種自命清高炫耀的工具,不是人云亦云的附庸風雅,而是一種充實自己的過程。別人看《紅樓》能成爲紅學家,我們看到的也許只是裏面的男歡女愛;別人看《金粉世家》讀到了一種制度的衰落,我們也許只是羨慕那裏的奢靡浮華;別人看聊齋看到了一種不公平,我們只是看鬼狐神仙,這樣的讀書,名著也無異於一則簡單的故事。所以,真正的讀書不是對自己的強迫,不是爲了什麼目的而進行的手段。對書的熱愛只能是發自內心的,沒有這種發自內心的的熱愛,書中的顏如玉和黃金屋就不能被我們發現。當我們用一種功利心態去讀書,發現讀書沒有帶給我們任何現實的功利,我們就會陷入一種讀書無用論的怪圈,其實這樣的心態是對讀書的一種褻瀆。

好的讀書選擇,是對讀書內容的選擇和好的讀書方法。我們曾幻想自己能夠博覽羣書。不是每一個讀書人都能有所成就,也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爲我所用。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知識,書和人一樣,只有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結合點,它才能幫你進步。培根說:“讀書費時太多是怠惰,過分的藻飾裝璜是矯情,全按書本條文而斷事是十足的學究氣。”讀書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經驗以補其不足,有些書淺嘗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嚥,少數書則須咀嚼消化。

所以,僅僅愛好讀書時不夠的,還要用好的心態去面對卷迭浩繁的各種書籍,有所選擇,有所捨棄,纔能有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