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早春二月遊天壇散文(精選7篇)

早春二月遊天壇散文(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廣義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韻和句式工整的文章體裁,與韻文、駢文相對。想要學習寫散文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早春二月遊天壇散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早春二月遊天壇散文(精選7篇)

早春二月遊天壇散文 篇1

早春二月,早晨來到天壇公園南門,紅牆綠瓦的大門給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飛檐上的神獸歷經明清兩代五百年的歷史滄桑。見證了朝代更迭,黎民百姓的喜怒哀樂。

跟隨晨練遛彎的遊人,通過窄小的收票閘門進入了公園。頓時有一股潮溼的草味迎面撲來,不由得深呼吸,直潤到肺裏。隨之神清氣爽,不由得加快了速度,邁着輕盈的步伐朝人多的地方走去。

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在這乍暖還寒的初春,能看到這滿眼綠色,讓人心曠神怡。

站在丹陛橋上,沿着大理石的甬路,通過迴音壁向着祈年殿方向緩步慢行,越走越高,有如同走向天空,高高的臺階寬大平整,像臂膀將人托起。

俯瞰兩旁的植物,頓覺渺小模糊,松柏也只是露了個頭。真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佩服古人的創造智慧!長方形的青石板經過遊人的踩踏,如今變得光滑細膩。

著名的祈年殿就在眼前,紫色琉璃瓦在陽光下,發出耀眼的光芒;金色的球頂熠熠生輝。在整個建築過程中,沒用一顆釘子,全部是卯隼結構連接,金絲楠木立柱支撐着傘狀殿頂,做工精細用料考究。歷經日照風吹雨打,顏色還是那麼鮮豔養眼。

明清時期栽的松柏樹,經過幾百年現在還鬱鬱蔥蔥,老當益壯。有如歷史老人,天天向遊人講述天壇的歷史。面對他心中肅然起敬,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樹幹的形狀證明它們歷經滄桑。公園的工作人員,爲了便於保養觀察,將公園裏所有松柏樹,都做了標誌,在明朝載的樹幹上掛上紅牌,清朝載的樹幹上掛上綠牌,沒牌的就是以後載的。

雕樑畫棟的迴廊長椅上,許多上了歲數的老人們,正三一羣倆一夥玩着撲克紙牌,不賭輸贏,只圖樂子消磨時光。

附近的松柏樹上,喜鵲上下翻飛,引得攝影愛好者,手持長槍短炮跟着跑。小麻雀飛不高,在長廊頂上,排成隊嘰嘰喳喳叫個不停。

樹林中松柏下,是人們鍛鍊身體的好地方。打太極拳的神情鎮定,一招一式,不緊不慢練內工;

文藝愛好者,則自發的聚在一起,引吭高歌。一首首耳熟能詳的老歌,喚起了人們對青春年華的回意。不由得跟着湊熱鬧,隨着指揮唱起來,至於走不走調,好不好聽,大家沒人在乎,只爲抒發感情過把癮。指揮者豐富的肢體語言,將大家時而帶到高潮,就像黃河在咆哮,洶涌澎湃,高潮迭起。時而像涓涓細流,慢慢思語。人們都沉浸在歌曲裏,好像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裏。

指揮是無償的,唱歌的也是自發的。在公園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給百年公園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這春寒料峭的早春,老丁香樹露出了嫩綠的新芽,像襁褓中的新生兒還沒睡醒。

待到山花爛漫時,丁香的老枝煥發新春,紫色花蕊,一簇簇爭相開放,壓彎了細細的樹枝,垂到地下,形成一個個花傘裝。兒童在裏面嬉戲,情侶在裏竊竊私語。

逛天壇公園,感受歷史,在古香古韻中漫步遊玩是一種享受!

早春二月遊天壇散文 篇2

天壇公園作爲皇家的祭天園林,以古樸的壇廟建築羣和衆多的參天古柏構成了獨特的園林風貌,然而園內一種植被的蔓延開放也成爲這裏盛大的觀賞景觀——這就是二月蘭。每年的4月份當萬物復甦、花蕾蓄勢待發之時,二月蘭以它宏大的氣勢搶奪先機,以鋪天蓋地之勢瀰漫在公園各處的林間草地。

春季的天壇公園到處洋溢着生氣勃發的氣息,不經意間二月蘭已驟然開放,爲綠色的園林平添了多彩的韻律,一陣暗香襲來沁人心脾,這香氣雜在暖暖的春風中,愈顯得清新、迷離,喚起我對春的脈脈情懷。二月蘭作爲一種平凡的野生植物,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見到,但這裏的二月蘭卻另有一番情韻,是公園所獨有特色景觀。園內現存三千多棵的古柏,而二月蘭就盛開在這鬱鬱蔥蔥的古柏林海中,相映成輝蔚爲壯觀,來到這裏的遊客都會被這恢弘的氣勢所震撼。那藍紫色的花瓣簇擁在一起猶如涌動的海洋泛起陣陣波瀾,與歷經滄桑的百年檜柏匯合一起構成一幅古樸絢麗的油彩畫面,蓬勃稚嫩的二月蘭匍匐在森森古柏間,仰視着古老的生命似有歲月穿越之感。在西北外壇林間成片的二月蘭尤爲壯觀,是園內面積最大觀賞地,不時有遊客駐足拍照。而在祈年殿圍牆外盛開的二月蘭卻另具古韻風貌,二月蘭花海在紅牆綠瓦古建築羣的輝映下盡顯肅穆幽深的韻味,古樸的神壇廟宇與自然景觀的巧妙融合,不由感嘆歲月的無情和對大自然恆久生命力的敬畏和崇敬。

我在對二月蘭讚歎之餘,想這單薄的二月蘭不過是普通平凡的野花之一,顯然不能與那些名目繁多的名貴花卉相比,公園內就有月季園、牡丹園、丁香幽徑、海棠大道等。但細想二月蘭的獨特魅力在於以衆多浩大而取勝,它以恢弘的氣勢贏得人們的青睞。這種氣勢是在觀賞花卉時所感受不到的,人們經常用高貴、典雅、嫵媚、聖潔等詞彙來形容那些花朵,二月蘭雖弱小,但具有適應力強、無需刻意栽培的生存能力,它頑強的生命力造就了其旺盛非凡的氣勢。雖然柔弱的個體渺小微不足道不足以顯現優勢,但當它們簇擁在一起合力相擁定會顯現出博大堅固的羣體力量,這種龐大氣場令人神清氣爽,不免陶醉其中,禁不住屢屢幽香的誘惑,身在其中迷失自我。

微風從極目的林間草地吹來,飄過一曲清雅的琴曲,爲這古老靜謐的園林營造出幽深肅穆的氣氛。不遠處灰色的圍牆和琉璃的廟宇隱沒在松柏林間,皇家殿堂的威嚴依在,但已物是人非風光不現,昔日的輝煌已化爲過眼雲煙,只有這歷經數百年的松柏依然蒼翠挺拔,見證往昔的榮辱興衰,宇宙萬物依舊按其規律循環往復,個體生命終究會淹沒在時空的永恆和人生的虛無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人生苦短。古往今來,人們總想着在有限的生命中尋求永恆的歸宿。享受生活、活出自我似乎成爲當今生活信條,我們無時不被生活的洪流裹挾着踉蹌前行,唯恐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這個時代賦予了我們張揚個性的際遇,那曾經理性至上不可一世主宰世界的狂妄已成爲傳說,人們突然發現生活正以各種姿態撲面而來,奢侈物質的追求使我們永無止境而樂此不疲,光怪陸離的生活使人們找到了自我滿足慾望的空間,活出自我已成爲人們的生存共識。我們彷彿已擺脫了千人一面的意識模式,殊不知又陷入了新一輪漩渦之中。正如海德格爾所認爲,當“自我”喊得震天響的時候,它恰恰不是它自己,而是“常人”“大家”。人始終以一種征服者的姿態面對世界,需要羣體的依託,以提升自我的個體價值,但那難以擺脫的從衆心理潛移默化地牽扯着你,真正做到超越自我那是人一生的追求和嚮往,精神世界是虛妄的,生活纔是實在的,人們已越來越實際,享受生活的給予。在凡庸的生活中,如果你能夠靜下心來去感悟大自然和諧之美和神聖之感,使心靈與自然相通契合,會體會到“生無所息”所賦予的涵義,此時你可能被路邊的一株二月蘭所吸引,它雖勢單力薄,但羸弱的莖葉中蘊含着淡雅靈動的氣韻,淡藍淡紫色的花瓣超然脫俗、脫穎而出恬靜而淡泊,體現出它個體的自我價值,但也許這正是常被我們所忽視的。

早春二月遊天壇散文 篇3

你去過天壇嗎?有皇帝祭天和與神溝通的地方。

暑假的一天,我和父母去參觀天壇。我們從南門進去,南門叫做趙恆門,像一座古色古香的房子,綠色的屋檐在兩端豎起,像兩隻大手在歡迎我們。牆上有三扇門,中間是一扇大門,兩邊是一扇小門。進了大門,前面有一條又寬又長的路。當你走過這條路的`時候,你會看到一個三層的巨大的白色大理石穹頂,這是明清皇帝的祭壇。桌面中央有一塊圓形的石頭,叫天心石,也叫太極石。在上面說話有很強的共鳴作用。

看完穹頂,我們來到了故宮,這是一座圓形建築,外觀像蒙古包,牆是圓的。“這是舉世聞名的迴音牆嗎?”我疑惑地問媽媽。母親說:“是的,他們站得很遠,對着牆說話,他們能聽到從牆上傳來的清晰的聲音。”“有這麼神嗎?我不相信。”我說,我媽說“那你試試?”於是我和爸爸就按照媽媽說的去試了,哎!是真的。就像我媽說的,打電話一樣。我問我媽爲什麼會這樣。我媽說:“因爲這塊磚很特別,人對着牆說話,聲波會沿着光滑的圓形牆不斷反射,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聽了媽媽的話,我恍然大悟。

離開故宮後,我們來到了祈年殿。多麼壯觀!這座寺廟金碧輝煌。寺外是三級石階的——谷禱,用漢白玉建成。每一層都刻有精美的圖案,包括飛龍、舞鳳、山水、花卉等。我聽導遊說,它們是古代石雕藝術的瑰寶,價值連城。

後來,我們還去了百花亭、五糧館和鐘樓。這些建築也各有特色,讓人流連忘返。

啊!天壇,多麼神聖、莊嚴、美麗的地方!從它的建築中,我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築藝術。

早春二月遊天壇散文 篇4

前幾天,我去參加“世少賽”,在北京一覽了天壇公園的美麗風光。

天壇的70%以上都是綠化帶。一進大門,一片清新的綠色便迎面撲來,在風中流動、閃爍。一棵棵百年古樹頂着茂密的樹葉,把一股股寒風擋在這“避風塘”外,給人無限的享受。這天壇中,那茂密的樹林,那鵝毛絨般的草地,那玲瓏小巧的座座假山,那清新的朵朵“綠雲”,那拱形的優雅的小橋,如畫一般。老人們也經不住這份誘惑,紛紛來這兒踢毽子、打板球,活動筋骨。

稍走幾步,就是最著名的祈年殿了。三層殿頂爲藍色,象徵蒼天;富麗堂皇的裝飾使它又多了幾分嚴肅和高不可攀的感覺。走進殿中,擡頭一看,只見在其中是一條正在戲珠的金龍,旁邊則爲中國傳統裝飾。象徵二十四節氣的大紅色粗大立柱支撐着大殿穹頂,像一個個大力士。所有建築都是榫卯結構,連一根釘子都沒用過呢!

接着便是大名鼎鼎的迴音壁了。原來在迴音壁說話,就連幾百米都能聽見;但因爲遊客的破壞,如寫上“到此一遊”或亂向牆扔石頭,現在已經聽不到迴音了。早知如此,大家就應該爲了能一直聽見迴音而保護它呀!

天壇,你真是太美了!

早春二月遊天壇散文 篇5

在中國北京,有這樣一個知名公園--天壇公園。

天壇公園坐落在天安門的東南方向,其佔地面積比故宮還要大。從小到大,我從未遊玩過這個比故宮大的公園。而今天,會是我的突破,我在這裏走進一個新天地。

從南門進去,就是一條筆直向前的寬闊大道,直通一個大殿。有何可說?走下去,變到了這個大殿。這座建築有着特殊名字的——皇穹宇,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大堂內有清朝前七位皇帝的靈牌,還有特殊意義的——道光及其後任各個皇帝祭祀先人之地。可以說皇穹宇即是一個祭堂。

在皇穹宇周圍兩旁,還有兩座矮房,是皇帝祭神用的。兩座矮房每座內有四大神仙的靈位,具體是什麼神我就不一一敘述了。

在皇穹宇及兩座矮房外圍是一圈圍牆,看似普通,但這便是迴音壁。站在圍牆中間,拍一下手,會聽到三次回聲﹣﹣很神奇,皇穹宇一回,兩房一回,迴音壁一回。繼續往北走,是丹壁橋。這是一條由南向北朝上偏的路,之所以稱“橋”,是因爲其高度比普通路面高。

這橋沒什麼可說,還是說最後的經典——祈年殿。

祈年殿,是一座高38米,有3層圓圈扇形板,和3個圓柱壁夾在其中,有着透亮碧藍琉璃和金光閃閃的頂端的建築﹣﹣呵呵,真的,它造型挺難形容。不過,這座建築造型之獨特,色澤之豔麗,氣勢之雄偉實在令人驚奇!相信見過祈年殿的人都會這樣形容。祈年殿,在我看來是天壇的一顆明珠,立於天壇北的一座華麗雄偉的建築,以其作爲背景拍照很是漲氣勢。

這便是我第一次遊覽天壇,一個有着奇妙之地,雄偉建築的天壇。遊一次天壇,滿足了我對其的嚮往,也讓我對其有了不得不讚嘆的心!

早春二月遊天壇散文 篇6

我來介紹一下我們地點‘北京天壇’:北京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位於正陽門外東側。壇域北呈圓形,南爲方形,寓意“天圓地方”。四周環築壇牆兩道,把全壇分爲內壇、外壇兩部分,總面積273公頃,主要建築集中於內壇。

內壇以牆分爲南北兩部。北爲“祈谷壇”,用於春季祈禱豐年,中心建築是祈年殿。南爲“圜丘壇”,專門用於“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築是一巨大的圓形石臺,名“圜丘“。兩壇之間以一長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橋相連,共同形成一條南北長1200米的天壇建築軸線,兩側爲大面積古柏林。

西天門內南側建有“齋宮”,是祀前皇帝齋戒的居所。西部外壇設有“神樂署”,掌管祭祀樂舞的教習和演奏。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樑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青迴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蹟。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又經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築宏偉壯麗,環境莊嚴肅穆。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天壇的文物古蹟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和維修。歷盡滄桑的天壇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宏偉的建築風格,成爲東方古老文明的寫照。

天壇集明、清建築技藝之大成,是中國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羣。1961年,國務院公佈天壇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爲“世界文化遺產”。

好,我已經介紹了我們得地點。現在準備一天的旅行。好,出發吧!

早春二月遊天壇散文 篇7

天壇是明代建造的,是皇帝在新年祭拜天地神仙的場所。天壇裏有迴音壁、三音石和圜丘等有名的文物。

迴音壁是一個圓形的圍牆,由光滑的石頭堆砌而成的。只要有人對着牆壁輕輕地喊一聲,站在圍牆根各個位置上的人就能清楚地聽到他的聲音。這到底是爲什麼呢?因爲聲波經過牆壁的多次反射,把聲音傳了出來,就像我們在打電話一樣。

三音石位於圍牆內地面的圓心位置。站在這塊石頭上,拍一下手,就能聽到三次拍手的回聲。它的原理和迴音壁的一樣,聲音都是通過反射來傳播的。

圜丘是一個由漢白玉建成的圓盤,一共有三層,周圍有石欄杆環繞。這些漢白玉圍成的圈由內往外以此以九的倍數的石塊遞增,最外面一層的圈是由81塊漢白玉石塊組成。每年祭祀的時候,皇帝站在最圓心的地方祭拜天神。

通過參觀天壇,我覺得古代人又聰明又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