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描寫早春二月的散文

描寫早春二月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二月裏的春花未現,二月裏的雪花卻飄了,二月是一篇篇優美的散文寫下了自己的情感。下面是描寫早春二月的散文,歡迎參閱。

描寫早春二月的散文

  描寫早春二月的散文1:二月蘭

農曆二月十六是個極爲平常的日子,我很慶幸自己誕生在這一天!因此時正是二月蘭盛開的季節。今年農曆二月十六恰逢“三八”婦女節。這雙重的節日,我覺得有必要爲自己、也爲二月蘭寫些文字。那些植根心底的有關二月蘭的記憶,在我的眼前忽而逐漸清晰、明朗起來……

自我降生的那一刻起,我便與二月蘭結下了不解之緣。她彷彿給我的生命裏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不管是看到她那嬌豔的花朵,聞到她那迷漫於空氣中的清香,或聽到有關“蘭”的字眼,我就會聯想起二月蘭。這不僅因爲我的學名中有“蘭”這個字眼,更主要的是我常把蘭與一切美好的象徵連在一起,如蕙質蘭心等。於無形中,我的心裏就會生起一種淡泊寧靜、溫馨之感。那盪滌着歲月長河的記憶中,二月蘭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坦然面對。她不與迎春花爭春,不與夏荷爭豔,不與秋菊鬥榮,不與冬梅傲雪,不與百花爭寵。在萬紫千紅的百花園裏,二月蘭總是默默無聞地彰顯着生命的堅貞和不屈。二月蘭不僅謙遜質樸、進取向上,還有着無私奉獻的精神。

四十年前。春寒料峭的二月,在路旁、田邊或荒坡上,二月蘭隨處可見。在春風浩蕩中綻開着蘭紫色的或淡紅色的小花,那青綠色的莖葉,心形的葉片,與花兒的色調搭配得鮮明突出、渾然天成。她的花枝是自下而上開放的,如芝麻開花節節高。二月蘭耐寒性強,每到冬季綠葉鋪地,煞是好看。

年少時,早春二月農家鬧蔬菜荒,唯有挖野菜食用。傍晚放學後或星期天,我和小夥伴們常不約而同地各自提着小竹籃,拿着小鏟子到淠河大堤上挖薺菜或採摘二月蘭。我一邊行走,心裏一邊還在想着,待挖回菜後便可吃上一餐母親包得香氣撲鼻的薺菜餃子,還可享受到一餐蒜蓉涼拌蘭花菜、澆手工製作小磨麻油的美味。在寬闊的鄉間大道上,男孩們提着籃子飛快地衝鋒在前,女孩們屁顛屁顛地跟在後面,一對對羊角小辮在春風中飄蕩。遠遠的便可望見淠河大堤上,五顏六色的小野花爭奇鬥豔,隨風飄來陣陣清香。那一團團、一簇簇蘭紫色的二月蘭分外耀眼,其間夾雜着些許白色小花,猶如給青草覆蓋的綠色大堤上鑲嵌上了美麗的圖案,她宛若一幅絕美的畫卷。

臥在二月蘭叢中的薺菜偌大水嫩,由於堤坡的土質堅硬根莖又粗又香。只一會兒的功夫,我們便把小竹籃盛得滿滿的。竹籃的一側堆放着香薺菜,另一側堆放着稚嫩、噴香的二月蘭。而我籃子裏的菜總是沉甸甸的,因我在挖菜時會時不時地把菜往下摁一下,同樣大小的籃子菜盛得會多些。這時,會有人提議鬥“薺菜鍋子”。這個提議是我們最開心的一項集體娛樂活動。大夥們一窩蜂似地挎着籃子上了大堤。到了堤上,我們女孩從不和男孩在一塊鬥鍋子。男孩分爲一波,女孩分爲一波。幾個人圍着一團先用小鏟子畫一個圓圈,再七手八腳地用小鏟子在堅硬得地面上挖一個底尖口大、形狀如鍋的圓圓小坑;有的在衡量着尺度,距離菜鍋子六尺開外畫一道橫線。每人從自己的籃子裏抓一把菜放進鍋內,挨個排隊站在橫線外把小鏟子往鍋裏投,誰能投中這鍋菜就屬於他(她)的了。往往我不經意的一投反而投中了。有的夥伴使足了吃奶的力氣,由於用力過猛反而把小鏟子扔得遠遠的。這時會惹來大夥一陣鬨笑。輸了的夥伴也有絕招,臨回家時把自己籃裏的菜用手往上蓬鬆一下,這樣菜籃子就會顯得滿滿的,還特意囑咐別人不準在其父母面前告狀,以免相比之下受到父母的責罵。而男孩們挖得菜鍋子比較大,裏面裝的菜也多。有的男孩鬥到最後連一棵菜都不剩,想必回家後免不了會受到父母的體罰。通常在這個時候,我則願勻些給他們以免些皮肉之苦。

當夕陽西下時,我站在淠堤上,只見淠堤內外,二月蘭綠葉晶亮欲滴,一片片蘭紫色的花霧和白色的花煙籠罩在彤紅的晚霞下,亦如藍紫色的海洋。這片花的海洋在藍天白雲下與清凌凌的淠河水交織在一起,氣衝霄漢。此時,晚霞染紅了水面,夕陽的餘暉映照着夥伴們塵灰濛垢、天真無邪的臉蛋,那五顏六色的身影,象一隻只彩蝶在這片花的海洋中穿梭、嬉戲,又如一個愜意、純真而絕美的畫卷,美不勝收,蔚爲壯觀。那一幕我至今記憶猶新!

如今,淠河堤外爲防洪抗災築起了一道石牆,固若金湯;堤內雜草叢生,當年隨處可見的野生二月蘭已了無蹤影。她多麼渴望着能早日迴歸大自然。也許她此刻正在某個角落翹首期盼着星火燎原的那一天到來。而我沉浸於記憶深處的那番二月蘭璀璨奪目的盛景再也尋她不見了。所見的只有在綠化帶區花壇及花卉盆景或做爲地被植物人工培植的二月蘭了。那個堅強的生命,也會被蹂躪、踐踏,可她依然沉默不語,笑對春風,在逆境中生長怒放。

任何一種新生事物的堀起總是相對的而沒有絕對的。在自然界中,人們不僅要注重生態的平衡,更應當注重原生態的培育與發展。諸多的野生植被如二月蘭一樣正在瀕臨滅絕,它們多麼渴望能給予它們自繁的空間,從而給世界帶來美,給人類帶來歡欣和安謐。今天是我的生日,時光穿梭了整整四十九年。我童年的夥伴們,不知你們此時身在何方,可曾記得那片二月蘭?

  描寫早春二月的散文2:二月蘭

三月,二月蘭開滿了水杉樹林。

來遊賞的人擠擠碰碰,他們關閉了都市的吵雜到郊區的寧靜來走走停停。生活本需要景色,需要一起纔會有了愛。

去年,我約她來,她沒來。

今年,我做了個休閒的人,一樣的去愛,生活需要想象,我不愛生活我真怕生活狠拋棄了我。

這是個播種的季節,春風手舞足蹈的歡跑在田野,樹林,穿梭在人們之間。當看着春風培育的花朵開到最熱烈底樣子的時候,我就認定這是個好日子了,我心甘情願了。看着這些嬌嫩的面孔,我的家,還有個這樣好聽樸實的名字----二月蘭。

我隨着你春風,從南走到北,在這我不想走了。

清晨,露水掛在草尖,陽光出來你就擡起頭,花也笑了,我的身邊有這樣一個你,是多麼的歡喜呢。我把對你說的話清晨講一遍,在日落講一遍,只對你講。

我守着日子守着你老去,眼裏有你嫵媚的臉,仟窕的身姿,你美麗的腰帶一起隨風飄舞。

過去,這片水杉林是片雜草地,小時候玩耍的時候會到裏面捉螞蚱。前幾年後勤部門撒了二月蘭的種子,也沒會想到成了南京春天梅花過後的又一個景點。

雖然二月蘭就開在我家的後面,可要我去看的日子卻沒得空,在這個季節我都是出差在外地,今年特殊還沒行程。

天說下雨就會下雨,泥地會很爛,如果你願意愛我的話,去年,就會雨帶來花。我也想讓你看新疆冬天裏的雪花,也想讓你看雲南陽光裹在輕紗薄霧裏的花。

如果你也能愛上它,在我不在的時候去看看它。

只怪我把落花無辜的沾了雨水,就再也不會回來,隨着雲層翻過高山,在北方飄下冬天冰冷的雪花。

  描寫早春二月的散文3:認識二月蘭

人見人愛二月蘭,紮根吳橋遍地花。

五年前,朋友從秦皇島給我捎來幾十粒種子,經過兩年試種觀察,覺得這東西確實美觀,潑辣,適應性強,是個很好的綠化材料,起初在武裝部大量繁殖,去年收穫了五六十斤種子。在城建局、開發區、環保局、雜技大世界等各位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開始第一次大面積試種,現在正處於開花期,收到了很好的景觀效果。也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種植管理經驗。鄰村的許多農民弟兄,向我要種子的、要小苗的幾乎絡繹不絕。百度、翰林苑、永和幾個小區的許多居民栽到花盆裏,春節前後在室內開了花,那一盆盆淺藍色的小花,真的爲居室增色不少,獲得了一致好評。

二月蘭,別名:諸葛菜、菜籽花。相傳諸葛亮當年屯兵時,發現了這個野生植物可以代食,開始大量種植,因此,諸葛菜的名字流傳至今。

二月蘭,不僅僅是觀賞植物,還是很好的野菜和牲畜飼料。幼嫩的莖葉可做湯和涼拌菜,還可做雞豬鵝兔等家畜飼料。

二月蘭,適應性極強。我國東北、華北、華東地區分佈廣泛。我縣,除少數重鹼地以外,到處都可種植。它的種子發芽不整齊,這一缺點反而成了優良特性。去年在接連水淹三次完全斷苗的情況下,居然第四次又出全苗。又獲得良好的景觀效果。

二月蘭,不僅可以單獨種植,還可在林地、溝坡、路邊、地埂隨處種植。在林地樹下也能生長良好,它的耐寒性極強,樹木落葉後和發芽前,是二月蘭的兩個生長旺季,充分利用林地陽光,照樣生長旺盛。

二月蘭是裝點路邊的好材料,通常路邊雜草叢生,影響景觀。只要在立秋前,把二月蘭種子撒在路邊雜草當中,因爲它耐寒性極強,入冬前,雜草枯萎它旺長,早春,雜草尚未發芽它又旺長,下年照樣開花繁盛。

二月蘭,也是盆栽觀賞的好材料。把花盆裝滿培養土,撒上幾粒種子,露天擺放,秋雨過後自行出苗,任其生長。大雪節前後搬到室內養護,春節前即可開花繁盛。那盈尺綠葉、淺藍色的小花,散發出淡淡清香,既賞心悅目,爲居室增色,又改善了室內空氣質量,因此,受到廣大居民的喜愛。

二月蘭,自繁能力極強,一次播種連年受益。在水肥條件較好的情況下,一株二月蘭可收穫種子3—5克,如果不加管理,種莢自然爆裂後,在周圍一平米內,除了它的幼苗幾乎沒有別的雜草,因此,它具有一定的控制雜草能力。如果稍加管理,疏除過密小苗,即可連年受益。

二月蘭,省工省力投資小。在精細整地的情況下,每平米用種兩克即可全苗。它的千粒重3.5克,只要精細整地,每畝用種50克足已,粗放播種每畝用種也不過一公斤,就可以保證全苗。

二月蘭花遍地錦,婀娜多姿傲初春。

誰給小城添秀色,諸葛武侯唸到今。

  描寫早春二月的散文4:草長鶯飛二月天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題記

故鄉的二月山綠水清,春風輕吟着一首甜甜的春天的歌,在柿子林的枝頭蕩着鞦韆。空氣中在處處瀰漫着春草的清香氣,讓人心清神怡。迎春花開滿了崖邊山坡,黃豔豔的一叢一叢的,惹人喜愛。林間,綠草茵茵,一些不知名的野花,開得正豔,紅黃紫綠,讓人目不暇給。成羣的鳥兒,在綠樹的枝頭,唧唧喳喳的,像似在召開一個盛大的演唱會。不一會鳥兒婉轉悠揚的歌聲,便響徹林間。

小河清清,涓涓細流在綠林間輕輕流淌。清澈的河水裏,小魚兒悠閒地遊動着,優美的身影,在水中自由自在舞動。河岸上綠草肥美,綠樹婆娑,野花遍野。溫暖的陽光,灑下金子一樣的光芒,塗抹在這綠色的河岸上,把個春天的美景演繹到了極致。

小路蜿蜒如飄帶,在綠草間伸向遠方。綠雲般的麥子覆蓋了路兩邊的坡地,偶爾春風從柿子林吹來,麥田綠波盪漾,煞是好看!路的一側,老屋在綠樹的掩映裏依稀可見,像似安詳的農人靜靜坐在,守候着自己春天的綠地。

白雲悠悠,點綴在藍天,猶如春姑娘的美麗的衣裙,在春風中飄逸灑脫。幾隻紙風箏,如大鳥一樣地在藍天中飛着,給這美麗春景又增添無盡的情趣。讓我不由的想起那首名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記得幼時,每次,我在河邊玩,母親站在老屋門口,用她你濃重的鄉音喊我乳名:“——梅兒!回來吃飯嘍。”尾音拖得很長。太像天空中紙風箏的尾巴,長長的劃破藍天在風中飄揚。任你跑再遠,那極有穿透力聲音,也會隨風飄來。

那日,我的幾個小夥伴,都在放風箏。望着他們漂亮的風箏,我羨慕不已。於是偷了家裏的幾根竹篾,一張大白紙,跑到河邊想自己做一個風箏。然而風箏做好了,卻飛不起來。自己便和自己生氣了。母親喊我吃飯,那悠長的鄉音在初春大地,和春風一起賽跑。我就是不應聲。害的她親自跑到河邊來找我。我狠狠地把風箏扔在地上,和母親賭氣。

母親卻笑了,說:“你先把風箏拿上,跟我回家吃飯,下午我一定讓它飛上天。”回到家,母親把我做的風箏拆了,說重給我做個蝴蝶樣的,說着她熟練捆紮起風箏的骨架,然後開始糊紙,不一會兒,一個大號蝴蝶的雛形便展現在我眼前。母親要來我的彩筆,給蝴蝶畫上彩色的翅膀。母親說,她小時候外婆會扎許多種的風箏,什麼燕子呀,老鷹,鴿子,蝴蝶等等。個個形象逼真,飛在天上人見人愛。親戚朋友們都上門來討要,忙的外婆是不亦樂乎啊!她這點手藝,就是那時給外婆當下手學的。母親說着的臉上泛起淡淡的紅暈,一改原先她那沉默寡言的樣子。像似這小小的風箏,把她也帶回了那久遠的童年時光。

風箏飛起來了,帶着母親和我的笑聲,在藍天中越飛越高。像似捎上我的五彩的夢,飛上了雲端,耳邊像有風聲呼呼,頓時身子也飄飄然了。美麗的蝴蝶,在天空翩翩起舞。猶如歡樂的我,在母親那濃濃愛的牽引下,在童年的天空,無憂無慮飛翔。這個早春二月,也深深銘刻在我童年記憶裏。每每,想起這些,歡笑便爬滿我的'臉頰,暖暖的溫馨也溢滿心間。

如今,離開故鄉許多年了。又到了草長鶯飛二月天時,母親仍在扎風箏嗎?我想,故鄉綠草青青、花海如潮的春天裏,一定有一個蝴蝶一樣的風箏在藍天中飛翔。

哦!我眼前又浮現出故鄉的二月天裏,那隻蝴蝶風箏,在藍天中越飛越高的樣子……

  描寫早春二月的散文5:二月二,龍擡頭

今天是龍年的農曆二月初二,天剛矇矇亮,我便早早的起來了,並不是有什麼要急着做的事情,而是從小就養成了這一天要早早起來的特殊習慣,起來後還不能在牀上、過去是在炕上穿衣服,要把腿放在地上穿衣服,聽老人們講,這一天起得早,在地上穿衣服,人會勤快一年!不管這個古老傳說是真還是假,人勤勞總比懶惰強,所以,小的時候,每年這一天,爸爸媽媽就要早早把我們叫醒,是希望我們能成爲一個勤快人,男人勤快要立業養家的。慢慢的這個特殊的習慣便保留了下來,到後來我們長大了,到這一天自己便主動地早早地起來,冥冥之中還是有一種希望和期盼。

二月二龍擡頭,這是一個流傳至今的古老的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中國北方廣泛的流傳着“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二月二,民間也叫“踏青節”,從這一天開始,大地陽氣上升,青草野菜開始發芽放青,人們開始到戶外郊遊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就是描寫二月二遊人踏青的熱鬧景象。

隨着這個傳說的發展,二月二早已形成了一個節令,二月二是正月過後人們過的第一個節日。小的時候,隨着春節和正月的一天天過去,我們最盼望的就是二月二這個節日了,這一天,大人們要給我們“蒸龍蛋”吃,其實就是菜糰子,隨着生活的逐漸好起來,蒸“龍蛋”的材料也在發生着變化,到了現在,在我們家還保留着這個傳統習俗,“龍蛋”的皮兒是粘面,餡兒是酸菜肉餡兒!這一天吃“龍蛋”就是圖個吉利。所有的菜餡兒都是頭一天準備好的,因爲這一天不能動刀,老人們說動刀會傷着龍頭的,這一天自然也不能做針線活兒了。

其實,所謂“龍擡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蠍子、蜈蚣都露頭。”二月二日這一天,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打我記事兒的時候起,每年的這一天,爺爺便早早地起來,手裏拿着一根棍子敲打着房樑,嘴裏唸叨着:“二月二敲過樑,蟲子螞蟻不下房”。過去家家戶戶住的都是土房土炕,房蓋兒都是葦芭和泥土,自然容易生蟲子,像蜈蚣蠍子這樣的蟲子如果爬到炕上會蜇傷人的,爲了檢驗這個習俗是否靈驗,二月二過後,我們每天都會看看有沒有蟲子從房上爬下來,也許是靈驗吧,還真沒有蟲子下來!

敲完房樑後,爺爺還要用草木灰圍着水缸蜿蜒地一直灑到大門外。爺爺說這是引龍,頭一天要把水缸裏的水挑滿,二月二這天不能往水缸裏倒水,說是怕砸到龍頭,這一天要是誰家挑水了,水缸一到夜晚人靜的時候就會有“吱吱”的響聲,是龍沒有引出去。雖然說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但小的時候我們還是很怕龍在水缸裏,有時不敢往缸裏看,怕看到龍在裏面!其實這個習俗自古就有,清人《宛署雜民》說:“都人呼二月二爲龍擡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爲引龍回。”以求一年能風調雨順。

這一天除了大人們搞的蒸“龍蛋”、敲房樑、引龍這些習俗和活動讓我們興奮和好奇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是涉及到我們每一個人的,那就是,二月二這一天要剃頭,稱爲“剃龍頭”,圖的還是個吉利,所以每到這一天,理髮店都要特別忙,直到今天仍然如此。那時候大人們是不允許孩子們正月裏剪頭的,說是正月裏剪頭死舅舅,所以都趕到二月二這天剪頭了。

這些美好的傳說和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最讓我感同身受的還是勤勞立業養家。中華民族這條巨龍的崛起和騰飛,無處不體現着勤勞的民族傳統。一個家庭也是如此,生活能像龍擡頭一樣,一天天好起來,靠的也是勤勞。

小的時候,我們家人口多,姊妹六個(姐姐後來去世了)加上父母共八口人,就父親一個勞動力,那年月收入很低,往往是父親勞動一年,掙的工分兒到年底連全家八口人的口糧都銷不到家。在我們家,爺爺和父親這兩代人是最勤勞的,這在我們村裏是人人都稱讚的,爺爺去世的時候78歲,直到去世的前七天,還仍然在生產隊勞動,正是有父輩們的勤勞,才撐起了我們這個人口多的大家庭,度過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樣的困難時期。有大人們的影響,我們姊妹從小就在父母的組織下學習搞副業來補充家庭生活,從編織葦蓆到打草袋、草繩,農村的副業項目沒有我們不會的,從放學拾柴到冬天去葦塘撓葦葉子等,沒有什麼活兒我們沒幹過的。

那時候,每年的寒假都是我們姊妹搞副業最繁忙的時候,因爲眼看就到年底了,家裏一切都等着用錢,我們能掙點兒是點兒。那時打草繩是最累的,草繩車是靠人來蹬的(那時還沒有電動的),我和三個弟弟兩人一副架,每天早早起來,自己給自己定任務,天天都開展勞動競賽。這一冬下來,我們每個人都累得脫了相,個個兒小臉兒煞白,因爲一冬沒有出屋,每天都是穿個單衣,那還是一身汗水。但儘管這樣,等到年底賣草繩的時候,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裏還是很甜的,效益好的時候,到過年了,父親就多給我們點兒零花錢,那時候心裏是美滋滋的!

有一年是我們最灰暗的一年,這一年我們打的草繩父親託人在大窪賣了個好價錢,父親也說等賣完草繩過年多給我們點兒零花錢,我們都十分高興地盼望着,其實我們最高興的是,能多賣點錢給姐姐治病,那時姐姐已經重病二年了,父親一個人在醫院護理姐姐,家裏已經沒有人在生產隊勞動了,什麼地方都需要錢啊。可下盼到了出售的日子,我們幫着裝好車就在家裏盼着父親的回來,這一天姐姐的精神狀態也很好,跟我們不時說笑着。到了晚上父親終於回來了,我們看着父親進到院子裏,並沒有高興的樣子,反倒一臉的沮喪,一生不吭地坐在了炕上,母親反覆地問,這才知道,原來草繩賣了800元錢,這可是那個時候的天文數字啊,父親把賣草繩的800元錢揣在兜裏,在去市場準備給姐姐賣點什麼的時候,被小偷給偷走了,父親在那呆呆地一直呆到晚上,才沮喪地回來。我們聽了都大哭了起來,這在我們家簡直就是天塌了下來,我長這麼大從沒看見父親哭過,這時父親也流下了眼淚。悲痛過後,父親就是父親,轉過來安慰我們,囑咐我們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過了年兒,我們接着幹。說是這樣說,這一年我們誰的心情都沒好過。

生活的軌跡也像龍蜿蜒崛起一樣,沒有一帆風順的時候,總是伴隨着許許多多的波折,但只要昂起了頭,勤奮前行,前景總是美好的。

我的一生沒有從父輩那裏繼承一點點財產,繼承來的就是父輩的那種辛勤勞作、勤儉持家的精神,正是這點傳統,才使我們在沒有外部作用的情況下,靠我們自己的雙手,從白手起家,到實現溫飽,到我們現在能夠過上比較令人羨慕的生活;從無房到租房,到蓋起了民房,到住上了樓房;從沒不起一輛舊自行車,到騎上摩托車,到購買了汽車,這一步步,自然有黨的好政策和社會的進步,更主要的還是靠人的勤奮努力。

中國的傳統習俗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傳說和故事,更主要的是留給我們了一筆精神財富。二月二龍擡頭,多麼吉祥的諺語,願我們所有的人秉承龍的精神,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