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鎮江鍋蓋面散文(精選5篇)

鎮江鍋蓋面散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看過散文吧?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完成一篇優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鎮江鍋蓋面散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鎮江鍋蓋面散文(精選5篇)

鎮江鍋蓋面散文 篇1

說到鎮江,自然而然就會想到鎮江鍋蓋面,對於鎮江鍋蓋面,但凡去過鎮江的人,都知道鎮江有三怪,其中一怪便是“面鍋裏煮鍋蓋”。有人會問:面鍋裏怎麼會煮鍋蓋呢?相傳是這樣的: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沿着古運河南下由西津渡登岸,帶了一名隨從太監,一路尋到鎮江名氣最大的張嫂子夥麪店坐下。動作麻利、做事迅捷、和氣客套、體態端莊的張嫂子又是上茶又是遞熱毛巾。乾隆的隨從傳下話:“要吃鎮江夥面!”不知是因爲乾隆來得早,還是張嫂子起得遲,待吩咐傳下後,裏邊面還沒跳好。鎮江鍋蓋面的麪條是跳面,所謂“跳面”,就是把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員坐在竹槓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顛跳,又似舞蹈,似雜技,反覆擠壓成薄薄的麪皮,用刀切成麪條,這種麪條有毛孔,滷汁易入味,吃在嘴裏耐嚼有勁,味道獨具。張嫂子直催還在跳面的丈夫:“快,動作快些啊!”丈夫愣了愣:“我不是跟平常一樣嗎?”那邊,張嫂子就趕快舀水下鍋,往竈膛裏點火。但這天好像什麼都變得慢了。越是急,水越難開;越是急,面越難跳好。隨從又進來催了……張嫂子趕快催丈夫切面,自己又往竈裏添了把柴。很快,鍋裏的水開了,丈夫的面也切好了。這時,隨從又進來催,張嫂子正抓起一把面往鍋裏撂,邊回話邊趕快蓋鍋蓋,忙亂中,把湯罐的小蓋子撂進面鍋,在水面上飄飄蕩蕩的。還沒等張嫂子放好作料,鍋裏的水又滾開了,直往上翻,快要溢出鍋外,張嫂子一見,趕快用勺子舀了兩勺湯罐裏的溫水一澆,面鍋裏平靜下來。水再一開,張嫂子就用小竹籠子、長筷子將麪條撈進碗裏。正要端,那隨從已一手接過去。忙碌了一陣的張嫂子倚在門外,想聽外面顧客的反應,直聽見那人端起碗吃着,連聲說:“味道不錯,味道不錯,不爛不硬,噴香爽口!”張嫂子正要轉身再去鍋邊下面,哪知身着便服的乾隆竟踱步進來,乾隆見到情景一聲驚叫:“呀,你怎麼將鍋蓋放在面鍋裏煮起來了?!”這一叫,張嫂子才發現自己手忙腳亂,一下子竟將湯罐上的小鍋蓋錯當成了大鍋蓋,連鍋蓋撂到面鍋裏還不知道。正在這時,丈夫也過來說:“外面的顧客個個都說今天的面,味道特別好,你是加了什麼好作料了?” 張嫂子指向那小鍋蓋說:“怕就是因爲面鍋裏面煮鍋蓋吧?”乾隆光顧鎮江夥麪店連說兩聲味道不錯的故事傳開了,從此,鎮江的鍋蓋面名聲大振,大街小巷都有大大小小的鍋蓋麪店。

聽了鎮江鍋蓋面的來歷,沒有吃過的朋友是不是已經垂涎欲滴了呢?腦海裏是不是想到了乾隆皇帝,想到那對煮麪的夫婦,想到那些津津樂道的吃客們了呢?我第一次吃鍋蓋面,也是奔着這個傳說去的,而且我滿腦子想的都是小時候看的一部電視劇《戲說乾隆》裏的乾隆,那樣英姿颯爽的一個皇帝,那麼個風流倜儻而又多情的男人,連他都讚不絕口的面,何況我們這些凡人呢?·······鎮江鍋蓋面的種類也非常地多,有香腸的、鴨肝的、鱔絲的、肉絲的等等等等;鎮江鍋蓋面軟硬適度,老少皆宜,還有那獨門獨制的麪湯,配上鎮江的香醋,那味道真的沒法形容。特別要說明的是,鎮江鍋蓋面雖然好吃,但是價格也很實惠哦,是真正的老百姓吃得起的好面。每一次吃鍋蓋面,我都會在那口飄着鍋蓋,熱氣騰騰的大鍋邊駐足一會兒,記得小的時候,我們家竈臺上用的也是木頭的鍋蓋,但是從來沒有問過爸爸那木頭鍋蓋是用哪一種樹木做的,而在吃鎮江鍋蓋面的時候,有一次,我忍不住地問麪館裏的師傅,師傅指着鍋蓋,滿面笑容地說:這鍋蓋呀,還真得保密!呵呵,不過在我的一再追問下,他還是告訴了我,原來鍋裏的小鍋蓋是用松木做的,松木不僅輕而且還有一種淡淡的清香,加上鎮江鍋蓋面獨特的配料,下出來的面,那真的是一個字“絕”!

也許有人會問:鎮江鍋蓋面非得到鎮江才能吃到嗎?其實也不是的,隨着鎮江鍋蓋面的知名度大增,很多外來遊客經不住鍋蓋面的誘惑,竟然把這種美食學到手裏,傳播到祖國各地。但是我還是喜歡在鎮江吃鍋蓋面,有一種地地道道的江南味道!

鎮江鍋蓋面散文 篇2

身在京城,最得意的主食,是炸醬麪與打滷麪。在外省行遊,所見所嘗、所感所讚的麪條難以計數。泰安豆腐面、平遙刀削麪、鄭州燴麪、饒陽金絲雜麪、杭州片兒川面、崑山奧竈面、成都擔擔麪、延吉冷麪、武漢熱乾麪、昆明過橋米線……或湯汁清亮、濃稠味美;或甜辣解膩、大快朵頤;或凸顯刀工、粗細不一,或因細膩,不忍下箸……

我在閒暇時,曾細細梳理數十座城市的特色麪條,忽感其中一款,實難描述。這麪條,若論色彩斑斕,難比打滷麪。論味蕾刺激,怎敵擔擔麪!論少水分、多堅實、洋溢香麻熱辣,在熱乾麪前尤爲遜色……我試着用“輩分”去設定這款麪條排座次,結果更爲失望。3000年前,周朝的“禮面”(宮廷盛典食用的麪條。即陝西油潑扯麪)倘若是麪條老大。與之相比,這款麪條,恐怕連千代子孫都排不上。然而,恰恰是這碗麪,竟然讓我聯想到人生滋味,讓我深記一座城市。

這便是金山塔影前、城市園林中、千年津渡之畔的鎮江鍋蓋面。

鎮江,是我數十年採寫生涯中,撫觸次數最多的江南古城。自1994年與鎮江邂逅至今,我“十下鎮江”,依然意猶未盡。說來慚愧。多年往返匆匆,未細品鍋蓋面的箇中滋味、未解讀鍋蓋面的文化精魂。

直到2016年那個瀟瀟細雨的秋晨;直到我聽聞鎮江已有千餘家鍋蓋麪店,年營銷收入以“億元”顯示,直到市旅遊委領導刻意把我引到“千年古渡頭”——西津渡那家有代表性的鍋蓋面體驗館。

一家麪館,名稱多了“體驗”二字,便有了動感。邁入門檻,誘人食慾的香氣若隱若現。一層面積寬敞,四壁以“圖說”形式記述着鍋蓋面的前世今生……古色古香的雕樑畫柱、深沉舒緩的背景音樂,大有念天地之悠悠之感。最搶眼處,當屬鍋蓋面“四絕”中的“跳”。但見大廚穩坐於粗竹筒一端,另一端是和好的一團面,隨着支架有節奏的微響,大廚上下起落,以舉重若輕的形態,把那團溼面壓的堅如磐石。此視點,引我思遠。千年前,相約相聚的北宋詞家,從西津渡碼頭解纜入江,乘扁舟、迎驚濤、搖竹櫓,赴江心採天下第一泉——中泠泉煮茶。此場景,引我聯想。一葉扁舟上的東坡居士、竹筒架上的麪館名廚,雖然身份有別,情狀何其相近!都是以超脫之態,經歷艱辛過程。前者借竹櫓、木舟擊浪,迸濺出幾分自信,後者借竹筒、支架起伏,收穫着一份成果。這,或許就是鎮江人傳承的那份瀟灑?

鍋蓋面最精妙處,當屬“四絕”的“澆”。“澆頭”在全國多地面條入碗後,無疑是一份驚喜。因爲,一碗麪的審美與品味,澆頭是關鍵詞。然而,既撲朔迷離又回味悠長的麪條澆頭,惟鍋蓋面也!

細看數十種品相的鍋蓋面,我忽有不知所措感,究竟該怎樣用文辭去藻飾?以主料而論,這款麪條,經歷長時間“壓跳”,雖然細如秀髮,卻韌勁十足。然而,若深解鍋蓋面的其中味,彰顯彈力的麪條,其實僅爲“旁敲側擊”的由頭之一。由此,讓我想到詩文高手的筆法——“意蘊滲透、明吟暗指,像霧像雨又像風”,恰如大唐年間,西津渡夜泊待渡的張祜。老人家在江邊凝望、揮筆吟唱,表面上看,是關注潮落夜江、兩三星火,其實着眼點,卻在明日揚帆直取的瓜州。

既有咀嚼的質感,又有悠長的入味,是鍋蓋面的旗幟。

通常而言,經營麪條的食店,澆面,或是湯汁或是稠滷,最多也就二三種。而鍋蓋面的澆頭,不僅多如繁星,而且根據客人需求靈活運用。但見大廚佇立於沸水旋轉、小型鍋蓋飄浮其間的竈邊,操作多款煮澆頭用的竹漏勺,裏面盛放着各類澆頭,均爲鎮江地方特產,包括江魚、餚肉、豬肝、牛肚、牛肉、腰花、鱔絲、肉絲、素什錦、大排、鮮筍、豆乾、青椒、青菜等。客人儘可根據消費實力以及口感習慣隨意選用,或各半——即兩份食材、一份澆頭的量;或雙份——即一種澆頭、雙份的量;或小雜——店家葷素多種搭配;或大雜——略同“小雜”,但種類更豐富,或全家福——店內澆頭大組合。

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從表面看,一碗由醬汁色擁簇的麪條,用筷子深探一番,便撩撥出深藏碗底的許多驚喜。

面對雜花生樹般的澆頭,我有些恍惚、有些困惑。是面配澆頭,還是澆頭配面?未經烹炒慢燉、未經提前醃製的澆頭怎麼入味?一種甜蜜的美食困擾,伴隨碗麪的香氣,縈繞不已……

原來每根精細的麪條,周身都有細細的“滲透孔”,在擁抱特製醬油調製的湯汁之後,便生髮一種讓人陶陶然的味道。鹹鮮味?似有;甜爽感?若存;清淡品相?如是,濃郁香美?隱現。

由此,我忽然想到鎮江那充滿神奇傳說的金山,飄溢書香、墨香的南山以及吸引一代帝王激情書寫“第一江山”的北固山……恰恰與眼前這款美味一樣:只有深深融入其內,才能深解箇中情由。

操作瀟灑、舉重若輕、就地取材、迎合大衆、廣納百味、含而不露、一旦深解、回味悠長……這豈不是大隱隱於市的名流風度?品賞鎮江鍋蓋面之後,細雨初歇。當我再次踏上漫漫遊途,作如此想。

鎮江鍋蓋面散文 篇3

鎮江有三怪,“面裏漂鍋蓋”是其中一怪。

也許你會問:“面裏怎麼能漂鍋蓋呢?”

你不要着急,聽我慢慢敘來。

那是我是上三年級的星期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鎮江去品嚐鍋蓋面。剛下公共汽車,我就奔進了“面對面”鍋蓋麪館。

看着菜單上各種各樣的麪條,我再也忍不住了,指着肉絲麪,大叫一聲:“我要肉絲麪,肉絲請放多一點兒!”“好!”老闆的聲音並不高,但很有親和力。

爲了看清鍋蓋面的下法,我特意來到廚房。廚師拿起麪糰,拋上空中,又用有力的手接住,將它扣在鐵板上,雙手不停地在麪糰上拍打,時不時用手指在旁邊的小碗裏撈些麪粉,撒在麪糰上,接着又把麪糰拋向空中,就這麼來回幾下,千根、萬根麪條像變魔術一樣從他的中出來了……

“隆……”的一聲,廚師打開煤氣開關。煮麪的鍋很大,清水煮開後,廚師把面放進鍋。

“會放什麼調料呢?”站在一旁的我在想:“會不會放鍋蓋面特製調料?”心中的問題一連串,就等着廚師下面時的動作告訴我。

廚師把蔥、姜、蒜切好,有規律地放進鍋中。“唰……”的一聲,幾個不同顏色的蔥、姜、蒜“寶寶”迫不及待地跳進了鍋中。“鍋”水翻滾,“寶寶們”在裏面盡情地享受着日光浴。廚師這時已經把切好的所有物品都拋向了“鍋”中,接着,又把鍋蓋蓋上。鍋大、蓋小,蓋在面上漂。

“肉絲麪,誰的?”老闆喊着。

“我的,我的!”我迫不及待地迴應着。

這個老闆是個熱心腸的人。我一邊細細品嚐着鍋蓋面的美味,一邊聽着他給我講述鍋蓋面的來歷……

這就是鍋蓋面,不錯吧!有機會也去嚐嚐,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的。

鎮江鍋蓋面散文 篇4

鎮江——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相信大家對“香醋擺不壞,淆肉不當菜,面鍋裏面煮鍋蓋”這句俗語並不陌生,最後一句說的就是有着悠久歷史的鎮江鍋蓋面!

我,一個土生土長的鎮江人,卻從來沒有嘗過鍋蓋面,於是,我便來到了一家口碑較好的——“面行天下”,還沒到店裏,撲面而來的香味促使我加快了步伐,店裏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位置,牆上貼着鍋蓋面的圖片,細長的麪條甜甜的`睡在碗中央,棕色的麪湯將她包圍着,面上的蔥花像翡翠似的點綴其中,看得讓人垂涎三尺。最上面一幅是鍋蓋面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姐弟相依爲命。弟弟有病,口味不佳,姐姐便天天下面給他吃,可是弟弟總是說麪條下的太硬,於是,姐姐便想辦法擀細麪條——將麪糰放在案板上,用一個竹槓,人坐在上面壓着麪糰條,從左到右,又從右到左,將麪糰壓得薄薄的,然後削成細細的麪條,她又想着加點青蒜,手忙腳亂之際,將旁邊湯罐上的小鍋蓋放進了大鍋裏。沒想到,這樣的麪條卻讓弟弟吃的又香又多,讚不絕口。原來用小鍋蓋,四周透氣,這樣下面出的面不容易爛,有勁道所以味道更佳。從此鎮江鍋蓋面名聲大振,大街小巷裏出現了很多做鍋蓋面的夥麪店。就在我看得入迷時,一碗香噴噴的肉絲麪便端了上來,雖然與圖片上有所差距,但卻一樣吸引人的眼球,積累多天的食慾彷彿在頃刻間爆發了,我輕輕的挑起麪條,他十分奇特,彎彎的,很好玩,我實在忍不住了,一口吸了進去,慢慢咀嚼起來,真是油而不膩,十分美味!

這,就是鎮江三怪中的一怪——鍋蓋面!

鎮江鍋蓋面散文 篇5

鎮江有很多美景。在遊玩了金山寺之後,我們的肚子唱起了“空城計”。吃什麼呢?那還用說?當然是“鍋蓋面”。

走進一家老字號的鍋蓋麪店,我直接點了鍋蓋面。鍋蓋面終於閃亮登場了!我瞪大了雙眼,左看看、右看看:“咦?奇怪了,怎麼沒發現什麼鍋蓋啊?”爸爸忍不住笑着指點我:“寶貝你看,牆上有介紹。”

我扭頭去看,發現牆上寫着鍋蓋面的典故:鍋蓋面,又稱鎮江“夥面”。傳說乾隆下江南,來到鎮江的張嫂子夥麪店。張嫂子忙中出錯,誤將湯罐上的小鍋蓋當成大鍋蓋,撂到面鍋裏,煮出來的麪條卻很可口,還被乾隆連聲誇讚:“味道不錯”。故事傳開了以後,鎮江的大街小巷就陸陸續續地出現了很多家鍋蓋麪店。

這時,誘人的香味伴着升騰起的熱氣直往我的鼻子鑽。我低頭仔細端詳着我面前的這碗麪。只見晶瑩的麪條浸在醬紅色的湯裏,紅的花椒油、綠的香菜、泛白的肉絲點綴其間,讓人看一眼就胃口大開。

我的口水都要流下來了,趕緊吃吧!我迫不及待地地挑起一些麪條,纏繞在筷子上,變成一個小麪糰,然後滿滿當當地塞進嘴巴里,大口大口地咀嚼起來。麪條滑爽筋道,那滋味真叫一個絕!拌一下面,埋在碗底的底料露出了“廬山真面目”:肉很嫩很嫩,豆乾也很有嚼頭。再喝一口麪湯:鮮、美、好喝!我把滿滿一碗麪都一掃而光啦!摸着圓鼓鼓的肚子,我心想:太好吃了!這是要長肉肉的節奏嗎?

鎮江鍋蓋面,面好、湯好、味好,還特別實惠,聽說已經成功地申報爲市級和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啦!下次來鎮江,我一定還要來品一品這鎮江的美食——鍋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