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精選10篇)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精選10篇)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 篇1

這兩個月來,陳老師一直要求我們讀林清玄散文。我讀的這本是《在雲上》。這本書大致分爲金翅鳥首部曲和金翅鳥二部曲兩個部分。每一部分的每一篇開頭都是一首小詩。經過我反覆的讀,每次都會有新的感悟,感覺思想在不斷翻滾,挺有意思的。不過裏面有些文章有些深奧,看不懂……

《在雲上》這本書,我認爲是林清玄告訴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着一隻金翅鳥。有無邊的想象,不凡的想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能在平淡中,創造絢爛。只要有正向的信念,就有正向的未來;只要打開感覺的開關,就能進入生命的美好。

例如,我閱讀了《在雲上》裏面的這麼一段:“有一些鳥,總在雨中歌唱;有一些花,總在月光下開放;有一些魚,總在優雅中遨遊;有一種心境,總在繁忙中逍遙。守着不能回去的過去,不如相忘於江湖,自由自在。我在紅塵滾動中尋找屬於我的雲,追隨着風的足跡,遨遊九天之上。絕境中還要飛行,逆境中還要穿雲。”讀時,總想寫點什麼;讀後,也動起筆來寫過,但總是不能成文。心中焦急,但又坦然。畢竟,像我這樣胡亂遐想的人,怎能一如林清玄般站在雲上看世界呢,又怎能描摹出他心中的盡美世界呢?我只是懷着欣喜之情,賞讀每一篇文章,心中的波瀾起起伏伏。這每一篇散文,在我看來,都流暢清新,我渴望能做一個站在雲上看人間的人。歡喜,自在,平安,感恩,在雲上,什麼都能看見。

我還喜歡讀《在雲上》裏面的這麼一段:“我對自己說,跨過去,春天不遠了,我永遠不要失去發芽的心情。而我果然,就不會被寒冬與剪枝擊敗,雖然有時靜夜想想,也會黯然流下眼淚,但那些淚在一個新的春天來臨時,往往成爲最好的肥料。”是啊,我們人生總是在不斷的遭遇挫折,但只要有一個發芽的心情,即使被深埋於泥土中,只要積蓄足夠的能量,只要保持一顆等待春天的心情,就一定會有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其中還有一篇《四十歲學用左手》我也很感興趣。這篇散文主要是說作者有一次因爲右手積勞過度而不能使用右手,沒辦法只好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用左手慢慢地去試着做一些事情。從而闡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我們不論是生活還是學習,當發展到某一個關鍵點上,試着改變想法、做法都是可能的。

這篇散文告訴我們:左腦指揮右手,右腦指揮的卻是左手。左腦的數學及論理功能比較強,右腦的直觀和洞察功能比較強。但一般人都習慣用右手,其實我們有時候還是應該努力地學用左手,雖然開始會做得生疏,但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並且用心一些,從容一些,最後總也能把事情做好。

現在我爲大家朗讀這篇散文中的一段:

“一般人長期使用右手,或只使用右手,必然會使人失去平衡。左腦過度發展的社會,形成了充斥着計算與理性的、貧乏而單調的社會。爲了喚起深刻的思考與廣大的想象力,爲了喚起藝術的生活與靈性的解脫,我們應該努力開發右腦,使我們成爲理想而平衡的人。開發右腦,就從左手開始!”

最後,我想說:衷心感謝林清玄散文《在雲上》給我的感悟!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 篇2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溫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爲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爲《心田上的百合花開》。這篇文章深深的感動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小小的“心靈”,爲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竟是如此的執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爲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爲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着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爲實現美好心願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纔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爲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爲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爲人們的“聖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鬥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寶島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爲寶島最爲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間裏哭就行了。因爲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裏得到安慰,得到啓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啓發,得到提升”。他認爲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啓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捨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慾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準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 篇3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軟的,那最綠的草原是柔軟的,那最廣大的海是柔軟的,那無邊的天空是柔軟的,那在天空自在飛翔的雲是最柔軟的……

每當碰觸到林清玄散文集時,就像收穫到一次心靈的洗禮,得到關於他的人生啓迪和情愫,體味從文字中透露出的個人修養和品質,品味字裏行間所滲透的佳句美詞和情感。翻開具有淡淡墨香品茗般的優雅情韻書時,就能走進林先生的內心世界去瞧一瞧。寄託對美好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希望,走出喧囂浮躁的現實社會時,來到一片充滿蓮花氣息的花林,這時再把林清玄散文集拿出來,哼一曲悠揚婉轉的小曲,如同待在世外桃源般的美妙享受。他纔會淨化內心世界的沉浮和頹廢,人就會具有林先生的高潔堅貞的品質和個人修養,這就能起到我們所希望的效果。

我認爲林清玄本人就像晶瑩剔透的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而他的文字是那麼純粹、清淨、生動,讓人讀後受益匪淺,如同與位大師在交談,就像淙淙流水般的暖流流入人的心田,帶給我們深刻的人生啓迪與他的情思。喜歡在靜謐安詳的夜晚,坐在沙發,手捧這本散文集,品味其中優美華麗的辭藻。此時若在播放一曲清幽有內涵的歌曲,配上一盅剛浸泡過的茶葉,意境就已在不知不覺中洋溢出來。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感覺林先生總和“禪意”分不開,在書中時常會提起與禪意的有關事例,會問自己禪意究竟是種怎樣高深莫測的解讀呢?上網搜出原來就是讓人們的心靈更純淨,體驗佛家人的戒殺衆生的悲憫情懷,是他先開創了寫佛的先河,所以他也被不禁的淨化了。人心境界遠,菩提本悠然。佛臺端坐立,低眉慈善觀。禪意暖人間,吉福泰祥安。祈福雲霧升,捏花淺笑間。禪意人生書畫卷,恬淡凝思逸悠然。覺得林先生的禪意世界還需我們細細揣摩,在人生的閒暇之餘是適合時間,學着去豐富自己的眼界和心靈,使自己具有禪意和佛心吧!

感悟林清玄,體會他的清淨之道。我也被林先生的清純所觸動到,大家也試着去讓自己變成像林清玄一樣的純淨之人,再讀幾次這本書你會有不同的體會。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 篇4

寒假裏,我讀了著名散文林清玄先生的《林清玄散文精選》,他的語言有時波瀾不驚而妙趣橫生,有時閱歷深刻而深入淺出,散發出無盡的魅力,讓人去細細品味和感受。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散文是《清歡》,它出自蘇軾的詞“人間有味是清歡。”這篇散文包含了林清玄對人生的感悟,他在裏面寫道:“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於對平靜疏淡簡樸生活的一種熱愛。”它的境界很高,它不同於李白那樣的自我放逐或者盡情歡樂,也不同於杜甫的悲痛心事,更不同於文天祥的壯懷激烈。想要做到“清歡”是很難的,尤其是生活在現在的人,差不多是沒有清歡的。像嘈雜的咖啡廳,或者濃油赤醬的飯館,還有擁擠的景區,別說清歡了,連歡也不剩了。在這個時代,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寧靜和諧;舌要清歡,找不到蔥茸萵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淨作文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與其去擁擠,嘈雜的地方,不如靜靜地坐下來,泡一壺淡淡的香茗,心也會隨着那香醇,變得豁然開朗,這就是“人間有味是清歡。”

在元豐七年歲暮,蘇軾罷了汝州職,回宜興修養。當時,蘇軾與泗州劉倩叔同遊南山,那是一個冬天的早晨,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和稀疏的楊柳使初晴後的沙灘更加嫵媚了。洛澗入淮後水勢一片茫茫。蘇軾與劉倩叔坐下來野餐。乳色鮮白的好茶伴着新鮮如翡翠般的春蔬,味道的確不錯。但蘇軾覺得人間真正有滋味的還是清淡的歡愉了,因爲試吃野菜這種平凡的清歡,才使人間更有滋味。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嘗試着做到“清歡”,文中提及盛大士說“凡人多熟一份事故,即多一份機智,多一份機智,則少一份高雅。”清歡來自於對平靜疏淡簡樸的一種熱愛,我們也要在現在喧囂嘈雜的社會裏去維護這種清歡。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 篇5

當這本林清玄散文遞到我手上的時候,這樸素的封面中包裹着的內容便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從書中瞭解到林清玄老師是一位熱愛生活,信仰佛教的人,他的文章和他本人一樣陽光,並充滿了人生的智慧。翻開這本書,我走進了一個非凡的美文的世界。

在書中,有些文章加入了許多佛教元素,作爲一個初中生,想要理解透徹,有一定難度。可我卻偏愛閱讀這種文章,慢慢鑽研,細細品味,總能在文章中挖掘出一些平凡的道理。又有些文章,大白話似的,讓人一讀就懂,我喜歡挑戰有難度的文章,也喜歡一讀就懂的文章。總的來說,林清玄老師的散文太對我的品味啦!讓我拿着就不想放下。

金翅鳥是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金翅鳥是佛法中天龍八部之一,大而美麗,渾身長滿金燦燦的羽毛,而它的食物更是不可思議,竟是遊走在天空中來無影去無蹤的神龍!它就像作家的靈感一般,一天不吃一些,就無法展翅飛翔了。假如我們的心中住着一隻金翅鳥,那麼在多狹窄的世界裏都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讀完這篇文章,我希望我的心中也有一隻這樣的金翅鳥,帶着我的理想在心中天空上翱翔,在浮雲上的浮雲,藍天上的藍天擁有一片自由的領地。又有時候,我希望自己就化作金翅鳥,展翼飛翔——在人們的天空上。

噢,在我的這本書中,夾着一張精美的書籤,它總夾在一處,翻開書面,這篇文章叫做總也不老。我喜歡讀這篇文章,它太貼近我的生活了,文中作者舉的例子都能在我的生活中找到。這世上不會老的東西很多,但人卻會老,這是人生的悲哀,許多人想要長生不老,卻又無力與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抗衡,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在這世上多留下一些總也不老的東西,爲這個世界,也爲自己多增添一份光彩。讀了這篇文章,我自然地聯想到席慕蓉老師的貝殼,這兩篇散文所蘊含的哲理是相同的,簡單說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價值。

讀了林清玄老師的散文,我覺得有些像霧霾一樣的東西在我的心中散去了,像撥開烏雲見到陽光一樣,有種明亮的感覺,我想我應該帶着這樣的好感覺好好地欣賞擺在我面前的生活。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 篇6

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後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觸的是一篇名爲在繁花中長大的孩子的文章。讓我明白在美麗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因爲受到美的薰陶,所以心也是美好的。

環境對人的薰陶感染甚是重要,比如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交給一隻母狼去撫養,嬰兒長大後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習性。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係。孟子後來成爲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薰陶感染分不開的。所以做父母師長的要爲我們千方百計選擇和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因爲一個人的素質,一個人的成長,確實離不開它的環境,一個好的環境能催發一個人上進,而一個差的環境呢?早在300多年前的明代,人們就總結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人若近賢良,如紙包蘭麝,因香而香。人若近邪友,似柳貫魚鱉,因臭而臭。”這說明,中華民族早已運用環境心理學的規律於教育與個人修養方面了。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 篇7

幾年以來,我都是林清玄文章的忠實書迷,雖然我不知道林清玄的長相,不知道他的性格,當讀過他寫的散文之後,都能體會到那文字上的淡淡之香。彷彿他拿着一支神來之筆,一揮,就能寫過各種優美的文章。讀了尋找幸運草這一文章後,使我體會到他文筆上的那種清幽和大氣。

也許你會疑惑到:“幸運草是什麼東西”,幸運草實際上是酢漿草,只是傳說四片葉子的就是幸運草,其它的都是三片的,而文中的作者,是一個非常愛好找幸運草的人,其實,幸運草是不存在,可作者還是在尋找,直到這一舉動被他的兩個侄子看到了,使他們也開始找幸運草了,仔細一想,雖然找也是白找,但這是多麼堅持不懈的品質呀!

人的一生,要是擁有堅毅的品質,那做事不是很好嗎?雖然幸運草不存在,但在你仔細發掘之後,你會發現比幸運草還好的東西,而幸運草,也已經常常地埋在了你的心裏。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礪,終於孕育美麗的珍珠;頑鐵忍受了烈火的赤煉,終於燒成鋒利的寶劍。也許這些豪言壯語都是虛幻的,但卻奠定了成功的基礎。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曾經說過“忍耐和堅持雖是痛苦的事情,但卻能漸漸地爲你帶來好處。”司馬遷是我國一名有名的人士,他寫的史記有52萬字x且還是在牢獄中借那堅毅的面孔寫下的。我想:在我們的心中,只要我們能夠寬廣堅持,只要我們的情感夠細膩,只要我們擁有堅持的信念,我們的心就會長出一株美麗的,四個葉片宛然的幸運草。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人都懷有自己的願望與理想,而這隻需我們的堅持信念,那不可能就會化成可能,可能就化成必定。

如今,我已合上這本書,回想那文字中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更有一種人性的芬芳,就像我們心中的蘋果樹,那蘋果掉下感情了我們,讓我們知道了這世界的廣闊,還存在許多的純淨。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 篇8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作時期的優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我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後,他沒有拘泥於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着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爲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爲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超多該時期的優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續着溫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爲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爲《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情緒與平靜的心態,然後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還記得林清玄向我們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爲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裏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華燈萬盞,“從遠處看,每一個人的家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無際無邊?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着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林先生筆下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着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着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迴繞……

這聲音與那“海拔五百”、“以林爲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歡”。然後那是一種歡愉後的平靜,無奈後的超脫,放逐後的回首,宣泄後的釋然。我們正在日益豐富的物質世界裏,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閒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塵世中重溫“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泊心境,在紅塵中傲對“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心靈叩問?我唯有在一片佛鼓聲中虔誠祈禱…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 篇9

初讀《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雋永的文章精華,猶如一道清泉,在這浮華人世裏滌盪心塵、開啓心智。應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養化作完美情緒。會心便是契會於心,是將執着的分別之情超越,融會入以乘的心地,在無言中冥合真諦。

翻開書頁,將目錄掃視了幾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發芽的情緒》,初看這個題目,心中充滿疑惑:植物發芽怎樣還會有情緒呢?帶着這個疑問,我走進了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有一年,我在武陵農場打工,爲果農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時候也已是冬天了。過了一個月後,果實摘完了,我卻愛上了那裏的風土,經過果園主人的許可,我能夠在倉庫裏一向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實還要剪枝,等到春天,然後我要離開了,然後可在走時卻看見兩棵果樹沒有發出新芽,枝丫枯乾,它們已經死了。我覺得很疑惑,便問果園主人,他也不明白爲什麼。細細品讀這篇文章,這一篇探索人生真諦的隨筆。看看問題,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從年輕人的角度而言,由於社會經驗缺乏,往往在成績面前沾沾自喜、驕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卻經不起考驗,灰心喪氣、失去信心。作者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我的見解,認爲一個人取得成績固然重要,或者說是一種財富,但在受到挫折時,就很少有人認爲也是一種財富了。他認爲:“一個人假如一生都沒有成功過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沒有失敗過也不開心。沒有失敗過和沒有成功過,其實都一樣,未能真正領會真實的人生。”於是作者把體驗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作爲人生的重要經驗。對於沒有體驗過失敗的青年人,在某種程度上“求敗”,迎接各種磨難,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敗之後纔會有求得“發芽的情緒”,求得將來的更好發展,這對人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

我最喜歡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間的波折其實也和果樹一樣,有時候我們面臨了冬天的肅殺,卻還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裏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遠持續春天的情緒等待發芽的人才能勇敢地過冬,才能在流血之後還能繁葉滿樹,然後結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實。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遠的陽光燦爛。應對人生、應對未來,我們務必慎重,務必認真對待,充分思考一切問題,然後認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環節,周密細緻地制定我們的計劃,慎重確定我們的一切應對措施,預防任何坎坷的到來、任何挫折的降臨。這樣,事到臨頭,我們纔不至於手忙腳亂、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來了,挫折到了,我們大可不必以爲天塌下來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笑迎一切挑戰,應對一切挫折,將風浪與挫折拋在身後,闖過去,前面必定是陽光燦爛,前面必定是坦蕩如砥。

我們若一向盯着坎坷、然後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裏的陰影,那麼,坎坷與挫折就會被放大,就會像山一樣地壓倒我們。

舉輕若重,我們慎重地對待一切。

舉重若輕,我們簡單地應對世界。

一個人,然後時時將腳印背在身上,自我會被壓垮倒下;將腳印丟在身後,昂首走過去,這纔是應有的人生態度!

林清玄散文的讀後感 篇10

真正開始讀《林清玄散文》這本書還是從今年的五月份開始的。如果說我真要與他的散文結緣,那麼要從我讀他的散文第一天就開始了。林清玄的散文處處可見柔情,句句隱藏着不俗的個人見解,字字描摹着他的靈異世界。我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我對他散文的第一感覺—愛不釋手。

沒有一顆冷靜的心,林清玄的散文會讓你的心更加動盪不安。他就像是一個活躍的孩子,時常把人情世故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卻又讓我們看到了他天真的一面。一曲《少年遊》讓我們看到了林清玄歷經風雨仍保有童心的一面。歲月不饒人,他仍然可以恣意地遊於天地之間,把少年的那份執着的豪情滿懷如潑墨般揮灑,歲久彌新的過去沒有過去,他的記憶卻能時常讓他唱起《暖暖的歌》,輕狂的夢如此招人歡喜。

林清玄的散文,真正達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年輕的他像很多散文新秀一樣,顯得頭角崢嶸,豪氣如虹,難免出手生澀稚嫩。然而中年的他已經把那種稚嫩化爲了無形的成熟韻味,似乎他可以看穿年輕的心,把那種年輕的心描摹得透徹而且細膩。他寫的言情散文《鴛鴦香爐》,情真意切又毫不做作,把那種人間最美好的情素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一般的,我們稍不留意他的寫作方向,可能就會以爲他在說些貌合神離的大道理,可當我們細細品味時,又會發現他一直在圍繞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題,這樣的情形在《生平一瓣香》《旅店》等散文中可見一斑。寫到此處,我不得不佩服林清玄的散文寫作功底了,散文如果總是圍繞衆人耳熟能詳的東西開展寫作,那麼不會給任何人帶來新鮮感,同時也會讓散文變得四不像,失去了它的神韻。

我們這麼來形容《林清玄散文》一書吧。初看其散文,覺得它讓人身在半空中,雲裏來霧裏去毫無知覺;再次看其散文,恍如身輕如燕,飄飄忽忽卻時而能神清氣爽;三次看其散文,突如其來的是欲仙欲醉的行蹤不定;如果我們還能堅持,抑或是想要看他的散文第四遍、第五遍……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他的散文會給讀者一種莫名的視覺變動感和心靈的震撼感。就像有着好酒越品越香的效果一樣,他的散文看多了幾遍,還真是越讀越有那麼些書香了。那時我們纔會真正發現,我們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讀人生路,每一頁書寫的不是滿紙的心酸,而是真真切切的情感體驗,使我們不自覺地產生對他的崇敬之情及嚮往他那飄逸的爲人處世的態度。記得我念高三那年,我的班主任時常勸我讀書,那時他說要讓讀書成爲一種習慣,而不要讓它成爲我們情感的負擔。當時不是很懂,可自從我讀了林清玄的散文之後,我完完全全讀懂了班主作對我的期許。就像林清玄的《籮筐》一文寫得一樣,“燕子輕快地翱翔,蜻蜓滿天飛。雲在天空趕集似地跑着。麻雀一羣,在屋檐咻咻交談。我們的心是將雨,或者已經雨過的天空。”那是一種境界,一種忘我卻又牽伴紅塵的境界,所謂“花開兩朵,分表兩枝”,一面是他不再想自己了,一面是紅塵的點滴事由又牽動了他快要冰封的心門,使他的心靈處於一種半開半合的狀態,他又不得不想起了他自己。

外界和他是分不開的,就像是開在兩枝上的花,少了任何一朵花,都會讓另一朵花感覺到孤單和空洞。事實上這正好說明了林清玄也是一個普通人,他過着和衆人一樣的生活,所以他的散文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人真的可以超脫世俗麼?至今我們還沒有見到不食人間煙火的人。只是人真的有不同這麼一說,世間也有上層和中層及下層人士這麼些個分法,倒不是說人的物質及外表,大多人們判斷一個人,是根據一個人的精神層次及修養來論斷的。讀書可以使人明智,那麼讀林清玄的散文,無疑可以使人的精神境界及修養都大大提高一個層次。林清玄的散文裏從來不會透露隻言片語關於如何做人,或是怎樣規範人的言行舉止,他只會在他的散文裏寫他是怎樣做人的,以及他所見到的他認爲做人比較成功的人的事蹟。當我們靜心看過他的散文之後,我們會實不實地學習他的處世之道了,遇事處變不驚,遇人彬彬有禮,時常保持一顆童心,然後淡淡地笑容可掬。最後我們會讀出一點書中之外的意思,他在教我們如何掌握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在牽着大家的手跟着他走。人如果離開外界,只能說他不在五行中,卻也不在紅塵外,他活在蝸牛殼裏,他不願看見陽光,陽光也不會射傷他。林清玄在的散文《在夢的遠方》裏非常明顯得表明了他要生於現實,又不放棄夢境的態度。當他活在現實的時候,他可以溫文爾雅地對待他的生活;當他追尋夢境的時候,他可以毫無顧忌地放手去飛躍他的人生。

當代,大學生有很多書可以選擇來讀的機會,各種各樣的書籍足以讓大學生們眼花繚亂。但是如果我們不是有選擇性地讀書,那麼我們會讓書把我們淹沒,並迷失自我。更有甚者,更多的人因爲讀不進書,反而變得更加心浮氣躁。在這裏我主張心浮氣躁的同學可以適當的讀讀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散文可以把讀者帶到一個至高至誠的境界,會給予每一個摯誠的讀者最樸實無華的心靈的洗禮。

當然了,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讀者,在這裏我只能給各位讀者說些我對《林清玄散文》最淺薄的看法,最後我祝願各位讀者:選擇自己所相信的,相信自己所選擇的,早日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異度空間,並好好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