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精選10篇)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精選10篇)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1

夜深人靜,我卻有些浮躁不安。

在臺燈的指引下,我不耐煩地拿起枕邊那本淡黃色的書一一《林清玄散文自選集》。

這封面就把我的“心”牽了過去一一瀟灑的“林清玄”三個大字顯赫地印在紛紛揚揚飄落的蒲公英上,頗有一種芳芬之感。“林清玄大概是個溫柔的女子吧!”我想着,便翻開了書。“天啊!‘她’竟是一個修行過的男人!”我驚歎着看了他的簡介。

有一種無名的衝動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他的文章。我隨意地一翻,就翻到了一篇名叫《清歡》的文章。“這有什麼好寫的?!”我嘀咕着,開始看了。它是由蘇軾的一闋詞,引出了主題一一清歡。凊歡是什麼?是吃的?穿的?用的?終於,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噢,原來清歡指的是“清淡的歡愉”。可現在,想在世間找到“清歡”,可就萬分難了一一散個步,汽車聲不斷呼吼而過;吃個清淡的小菜,杳不可得,油、鹽、醬、味精已成爲菜的特色;喝一杯茶,但那些地方總是嘈雜無比;去賞賞湖,正漂流的汽水瓶已成爲所有人看的“展覽物”;去廟裏走走,門口滿滿的攤販……這個年代的“凊歡”太難尋了!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和諧寧靜;鼻要清歡,找不到乾淨空氣;舌要清歡,找不到蓼茸蒿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淨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

我皺着眉,搖了搖頭。

我重翻回目錄,一篇名叫《咬舌自盡的狗》的文章映入我眼簾,我翻到了相應面數,如狼似虎地看了起來。看完之後,早已是視線模糊。

每每讀到林清玄的散文,總覺得他恬淡自然的散文中蘊含着細膩的情感,並且透着幾絲禪味,小故事大道理也是他散文中必備的風格。

讀着林清玄的散文,就好似在聽一位禪師的諄諄教導,在安撫我那顆浮躁不安的心靈。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2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對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國平,暑假裏看過《周國平作品精選》,那本書讓我覺得,它靜靜地擺放在那裏的時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時,腦中只有直直的平行線,那是一個沒有生機的,枯燥的,乾癟的存在。但當你翻開的時候,纔會知曉這裏面到底是怎樣一個複雜的多維世界。林清玄的散文雖不至於留給人硬板呆滯的印象,在翻開之前在腦海浮現的卻也只是幾筆粗線條而已。

可是這樣的書就是要讓你去翻開,在閒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雲,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恆。它們不似櫃檯上的暢銷書,聲名浮躁間,街頭巷尾皆是議論。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雲,似流水,不會有成爲焦點的時刻,卻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

親情與鄉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他寫到浴着光輝的母親,雖不是他的母親,但天下的母親一般的愛子心。就是一句寶貝不怕,便透露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無限的關懷。某些感動就是從這些細枝末節衍生出來的,不必轟轟烈烈,就是那麼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於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在他的筆下重現,帶給人真實的觸動。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說不盡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對於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在這些尚在的時間裏,也許我們應該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於故鄉,我其實是沒有太多的感慨與在意的,畢竟沒有出過遠門,沒有機會體會到思鄉的離愁別緒。但作者在文中將家鄉與親人聯繫起來,我忽然就覺得,也許它比我想的遠有意義的多。作者說,他出門旅行時總帶着一杯故鄉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爲那裏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這是很實在的話,中國有句古話:兒行千里母擔憂,說的不就是如此麼?鄉情中,更多夾雜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

書中不經意間泄露出來的陽光,也總讓人心安,舒適。那些是字裏行間的溫柔,那些陽光是作者想要給予讀者的最神聖的禮物。散文中多有關於陽光的字句,總帶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享受,即便是周圍沒有陽光,但是心中卻升起了一輪驕陽。那句“不論世事如何變幻,人世多少淒涼,即使你到了邊疆,陽光也會灑在邊疆”總是讓人莫名地感動。陽光何處不在,如心裏的念想一般,去往何處都不會消逝。在另一篇文章裏,作者借陽光給了我們一個忠告,陽光常在,歲月無改,但是屬於我們的年代卻不會停留,作者勸我們珍惜“陽光照在我們身上的歲月”,陽光不會爲我們停留,再偉大的藝術家也留不住它。時光是我們一生中最珍貴的事物,但願我們不會讓身邊的一切成爲記憶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對於人生的見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觀念是不去追求虛茫的物質條件,只要每天都有一點甜美,有一點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歡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只有心靜的時候,想想每天發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這也讓我想起了《瓦爾登湖》裏的意境,每天與自然爲伴,每天都過得開心快樂。最原始的快樂,往往是最真實的。生活不過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而在社會上生命所要承擔的責任卻是不重亦不輕的。在對別人負責之前,我們要對自己負責,做我們自己。夢想,於人生是極爲重要的一程,我們有努力就有收穫,哪怕那是戲劇性的終局。

世事離戲只有一步之遠。

人生離夢也只有一步之遙。

作者說,生命最有趣的部分,勝過演戲與做夢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做自己,承擔所有的責任。

這話分量極重。不在於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於人是否想過要去理解。我一直認爲,一個人的想望比他實際是否做過更重要,因爲想望是未來的,而判斷一個人是否做過一件事,是看其過去。只要你想過要過好每一天,只要你的願望足夠強烈,它便會驅使你去行動,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裏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許是有流水的聲音,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溫暖,又許是有風吹過的清涼。總之,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在冬日人煙稀少的書店,當你坐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已有彈奏琴絃飄出的琴音安撫了你浮躁的心。它讓你不知不覺地靜下心,不知不覺地專注於這字裏行間的溫柔。這便是一本書的魅力所在。像是一個禪師在向你說教,聲音低低的,柔柔地,卻絲毫不差地進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裏。

所以,花季的時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裏種花。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3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後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讀完後撼動了我的心

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體寫着“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展開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正是這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打開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者的距離,向我們訴說了作者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完美的心、莊嚴的心。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搞笑,我彷彿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者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隻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說……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和道理。在作者的筆下,能夠從一隻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者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心那如白紙般內心的最深處的那片淨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向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紮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醜惡的比較,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沿着之前的風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者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現書的最後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習智慧;離散,學習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更重視這些優良品質的養成呢?或許,這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吧。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4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清香——如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着起起落落,然後慢慢歸於平靜。久久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溫暖。翻開書的目錄,又是一個個耐人品味的題目:“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溫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情緒”、“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着實讓人爲之癡迷不已。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作時期的優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後,他沒有拘泥於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着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爲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爲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超多該時期的優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續着溫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爲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爲《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情緒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爲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

就像先生在《人間有味是清歡》中這樣寫道:“十年夜雨心不冷,百鳥飛遠天不遠,千山越過水不渴,萬花落盡春不盡。”十百千萬,日益繁盛,願我們內心永遠繁盛豐美。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5

清淡、樸實,這是我打開《林清玄散文》所閱讀到的氣息和獨屬於它的那一份味道。其實,在手拿這本《林清玄散文》,翻開它的第一頁,閱讀第一篇文章時,我就被它那淡雅、細膩的文字所震驚。因爲據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當代男性作家,而在我的印象中,男性作家的筆風應都是充滿陽剛、堅毅的。但林清玄不一樣,他的筆風婉轉、細膩,絲毫不遜色於當代女性作者,但是又在多愁善感之中保留了些許傲然,這種柔與剛的結合,被他的文字詮釋得恰到好處,即不會太做作,也不會過於剛強。猶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漣漪,在我們的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憶及其源頭時,卻發現那痕跡早已消失不見,我想,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給我們帶來的感覺,若隱若現,隨風而逝。

在《林清玄散文》中我最深有感觸的是一篇名爲《空白筆記簿》的文章。這篇文章沒有過多的優美景物描述,也不似長篇大論的感悟,只是作者對生活的一點兒個人小感慨而已,但是我們卻從未發現。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去一家精緻、講究品位的書店買書,卻發現每本筆記本的價錢都要比一本書要貴上許多,對此而感到疑惑不解,便詢問店員小姐,店員小姐卻給了作者這樣意想不到的一席話:書都是別人寫的,寫得再好也是別人的思想,筆記是給自我買的,自我的想法當然比別人的想法賣得貴了。看到那裏,我有和作者同樣的感受,在這家書店裏的筆記本之所以賣得比書貴,就在於它所要記錄的是單獨自我的想法,不與別人相同。爲自我的內心而寫,然而,自我的想法自是他人無法隨意剽竊與買賣的,因爲它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不可估量,能夠用金錢所去衡量的。

我喜歡文中的這一幾句話:“但是有誰願意給自我的這天寫些什麼呢?願意給生活的靈光一閃寫些什麼呢?唯有我們抓住生活的真實,才能填補筆記的空白,若任令生活流逝,筆記就永遠空白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就使我想到了所看過的一次評論當今都市人們快節奏生活方式的電視欄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如今這個現代化的大都市,定然是需要的,只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必定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慢下來,這或許,便會找到在以前的生活中,所不被發現的樂趣,才能抓住生活的真實。這樣的一絲一縷,便會勾勒出你心中的畫面。

在急速流過的生活中,我們能留下的便是那一本充滿了生活氣息的筆記。只但是,在從前,我們缺少了一顆甘於安定的心與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罷了。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6

讀林清玄的文章,能使我浮躁的心即刻間安定下來,因爲他的文章有一種獨特的韻味,雖然每篇文章都比較短小,但是卻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含有深長的意味,使我一拿到這本書就愛不釋手,迫不及待地去體會這個心思細密的人寫出的有血有肉的文章。

其中,我最記憶猶新的一篇文章就是《讓樹轉變的方法》。這篇文章以一個小有事引出了林清玄的一系列的感悟。主要寫了林清玄的孩子做了一實驗——讓一棵樹轉彎曲。這是靠樹的向上、向光性做的,把樹倒吊着,它便會轉個彎長上去,由此,林清玄便奉勸大家、我們人類不能不如一棵樹,不能被外在環境擊倒,失去自己原本的樣子,要學習那棵樹一樣不會墮落。

這棵樹被作者的孩子倒吊着,就好比是我們人類生活在逆境當中,而這棵樹因爲向上、向光性又頑強地長了上去,可我們人類呢?有些經得住風雨的人可能會和樹一樣也不積極向上的心態在逆境中激發出自己的潛能,不會墮落,成爲勝利者。然而有些人卻不會適應環境,自暴自棄,隨着環境一起墮落,最終,成爲了失敗者,這方面,他們甚至不如一棵樹。

顯而易見,我們要當那些在逆境中也不會墮落,反而活得精彩的`人。其實,人們有時都會有失敗的時候,我們也不免因此而灰心喪氣,對生活、對自己不抱希望,但是我們就要有超凡脫俗的精神,經歷了失敗過後,也培養了我們自己的人格、風骨,再來的時候,我們就不容易被外界環境所擊垮了,就像樹一樣,無論繞幾個彎,也要堅強地長上去,向上、有光的地方長,這才時我們所要做的,不與墮落妥協,以堅毅、剛強、樂觀的心一直生活下去。

林清玄的文章就好像一條條鞭子,無時無刻不拍打着我,使我走向正確的道路,並把他所表達的一個個實在且有效的人生哲理銘記在心,讓我受益匪淺。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7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軟的,那最綠的草原是柔軟的,那最廣大的海是柔軟的,那無邊的天空是柔軟的,那在天空自在飛翔的雲是最柔軟的……

每當碰觸到林清玄散文集時,就像收穫到一次心靈的洗禮,得到關於他的人生啓迪和情愫,體味從文字中透露出的個人修養和品質,品味字裏行間所滲透的佳句美詞和情感。翻開具有淡淡墨香品茗般的優雅情韻書時,就能走進林先生的內心世界去瞧一瞧。寄託對美好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希望,走出喧囂浮躁的現實社會時,來到一片充滿蓮花氣息的花林,這時再把林清玄散文集拿出來,哼一曲悠揚婉轉的小曲,如同待在世外桃源般的美妙享受。他纔會淨化內心世界的沉浮和頹廢,人就會具有林先生的高潔堅貞的品質和個人修養,這就能起到我們所希望的效果。

我認爲林清玄本人就像晶瑩剔透的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而他的文字是那麼純粹、清淨、生動,讓人讀後受益匪淺,如同與位大師在交談,就像淙淙流水般的暖流流入人的心田,帶給我們深刻的人生啓迪與他的情思。喜歡在靜謐安詳的夜晚,坐在沙發,手捧這本散文集,品味其中優美華麗的辭藻。此時若在播放一曲清幽有內涵的歌曲,配上一盅剛浸泡過的茶葉,意境就已在不知不覺中洋溢出來。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感覺林先生總和“禪意”分不開,在書中時常會提起與禪意的有關事例,會問自己禪意究竟是種怎樣高深莫測的解讀呢?上網搜出原來就是讓人們的心靈更純淨,體驗佛家人的戒殺衆生的悲憫情懷,是他先開創了寫佛的先河,所以他也被不禁的淨化了。人心境界遠,菩提本悠然。佛臺端坐立,低眉慈善觀。禪意暖人間,吉福泰祥安。祈福雲霧升,捏花淺笑間。禪意人生書畫卷,恬淡凝思逸悠然。覺得林先生的禪意世界還需我們細細揣摩,在人生的閒暇之餘是適合時間,學着去豐富自己的眼界和心靈,使自己具有禪意和佛心吧!

感悟林清玄,體會他的清淨之道。我也被林先生的清純所觸動到,大家也試着去讓自己變成像林清玄一樣的純淨之人,再讀幾次這本書你會有不同的體會。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8

寒假裏,我讀了著名散文林清玄先生的《林清玄散文精選》,他的語言有時波瀾不驚而妙趣橫生,有時閱歷深刻而深入淺出,散發出無盡的魅力,讓人去細細品味和感受。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散文是《清歡》,它出自蘇軾的詞“人間有味是清歡。”這篇散文包含了林清玄對人生的感悟,他在裏面寫道:“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於對平靜疏淡簡樸生活的一種熱愛。”它的境界很高,它不同於李白那樣的自我放逐或者盡情歡樂,也不同於杜甫的悲痛心事,更不同於文天祥的壯懷激烈。想要做到“清歡”是很難的,尤其是生活在現在的人,差不多是沒有清歡的。像嘈雜的咖啡廳,或者濃油赤醬的飯館,還有擁擠的景區,別說清歡了,連歡也不剩了。在這個時代,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寧靜和諧;舌要清歡,找不到蔥茸萵筍;身要清歡,找不到清涼淨作文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與其去擁擠,嘈雜的地方,不如靜靜地坐下來,泡一壺淡淡的香茗,心也會隨着那香醇,變得豁然開朗,這就是“人間有味是清歡。”

在元豐七年歲暮,蘇軾罷了汝州職,回宜興修養。當時,蘇軾與泗州劉倩叔同遊南山,那是一個冬天的早晨,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和稀疏的楊柳使初晴後的沙灘更加嫵媚了。洛澗入淮後水勢一片茫茫。蘇軾與劉倩叔坐下來野餐。乳色鮮白的好茶伴着新鮮如翡翠般的春蔬,味道的確不錯。但蘇軾覺得人間真正有滋味的還是清淡的歡愉了,因爲試吃野菜這種平凡的清歡,才使人間更有滋味。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嘗試着做到“清歡”,文中提及盛大士說“凡人多熟一份事故,即多一份機智,多一份機智,則少一份高雅。”清歡來自於對平靜疏淡簡樸的一種熱愛,我們也要在現在喧囂嘈雜的社會裏去維護這種清歡。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9

兒時的回憶總是最美好的,它沒有一絲雜念,彷彿一瓢清水,帶着清涼與純淨,它總帶着自己獨特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這就是童真。當它沾染上了塵世間的黑暗,就不在是童真,而募然回首,卻只能用回憶去看待那些再也不可能擁有的天真爛漫。

最近在閒暇之餘閱讀了林清玄的青少卷散文家精選,林清玄的文章大多都帶有着哲理性,而這本散文精選更多收錄的是林清玄一些通俗易懂的散文,文章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卻處處流露出屬於我們這個學生年代的純真。這讓我不僅在帶有童趣的故事中穿梭着,還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哲理。興許,這就是我們這個年代的獨特,純真帶着一絲懵懂。

一個個美麗的詞眼,一段段幽默而又優美的文字。它們帶給我的是童真的回憶;帶給我的是舍與不捨之間的一念之差;帶給我的是故鄉與愛的懷念;帶給我的還是外表之下那一顆顆柔軟而又默默奉獻的心。

我最喜歡的一篇散文是《花燃臥柳》,荷花是那樣的出淤泥而不染,但在作者的心中如果沒有柳樹的陪襯,它一樣黯淡無光。當繁華落盡,只剩下柳樹的翠綠,人們才忽然醒悟,原來那最持久、最耀眼的不是百花爭豔,而是那曾經被認爲最不起眼的柳樹。我覺得其中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有時目中的景物沒有特別的意義,只是透過人的眼,人的慧心,實物才能展現它的不凡。”是呀,童真便如同這柳樹一般。經歷它的時候,你總會認爲它是平常的,便不斷盼望着快快長大,去看看外面那精彩的世界,而當你募然回首時纔會覺得後悔莫及,再也回不去曾經那認爲在平常不過的童真時光。而曾經所期待的花花世界,卻被你所厭棄。

人生亦是如此,在不斷的徘徊於回憶中,你總會認爲曾經經歷而又決然放棄的纔是最好的,與其這樣,倒不如看看人生的不凡,看看前面的道路,看看童真是對於未來的期待,卻在經歷過後悔莫及。人生便是這樣,但是當你在回憶與後悔後,應該捨去那荷花的美麗,而像柳樹一樣,不求別人的讚歎,而是在長期的磨練中活出像柳樹般的翠綠人生。

這就是這篇散文告訴我的內容,也許,林清玄的這本書中還有許多我未發現並且要去發現的哲理,但我相信,但細細品讀這字字句句後,我會有更大的發現,回憶在時光中正慢慢流逝的童真時光,思考人生哲理,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林清玄經典散文讀後感10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我滿是匪夷所思。

覺得它枯燥無味,渾然不知它在講什麼。於是,丟在一邊,令它置於塵埃之中。

閒暇之餘,隨手一翻,竟打破了我對這本書的定義——我竟徑直看了兩三個小時。

林清玄先生在借世間萬物述禪之道,佛之念。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他的字在紙面上開出了人生的花。他常出門去散步,去感受自然,他,是自然的歌頌者。

他,告訴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禪道。“對壓傷了的蘆葦,不要折斷;對點殘了的蠟燭,不要吹滅。”“要爲重活的高興;不要爲死去的悲傷。”

生活,亦是禪道。與我產生共鳴的,是一篇名爲《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文章。

文章很短,只有一面。這篇文章借童年生活的趣事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婉惜與對童年的懷念。可是,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如:“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般。古人,今人都在感嘆時間之迅速。我又何嘗不是呢?時間,在吃飯時,從嘴中溜走了,時間,在寫作業時,從筆尖溜走了,當我們睜開眼與太陽再見時,時間又從遮挽的手腕邊溜走了。日日夜夜,亦復如是。

時間,亦是如此無情。

我下定決心,要與時間賽跑。

是的,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是的,光陰仍是似箭,箭箭穿心。”

“是的,日月依然如梭,梭梭滴血。”

我躺在時間的流裏,這般念着。

一分鐘很短,但是,一分鐘比五十九秒還長,比一秒鐘更長得多,所以要珍惜每一分鐘。

有的人一分鐘當千百世用,有的人一分鐘當一陣灰塵,一吹即逝。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一寸時光,就是一寸命光。每一眨眼,生命也就轉瞬即逝了。因此,讓我們注意當下,珍惜短暫的生命吧!

《林清玄散文集》蘊含哲理,令我回味無窮。他的題目新穎而充滿懸念,總有一股神力,將我拉進一個神奇而美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