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舊物散文隨筆範文(通用11篇)

舊物散文隨筆範文(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應該很少人不知道隨筆吧?隨筆通常指一種散文體裁,隨手筆錄,抒情、敘事或評論不拘,篇幅短小。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舊物散文隨筆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舊物散文隨筆範文(通用11篇)

舊物散文隨筆 篇1

舊物,是一種舊日情懷,因打上了時光的烙印而變得生動起來。舊物就像一段舊時光,彷彿停留在我們人生的某個時刻,安靜地散發着持久而美麗的光芒。喜歡舊物的女孩子一定是美妙的。她的內心,鋥亮柔滑,沒有陳舊,沒有遺棄。那些物品存在自有生命,並會被新的主人珍寶般置入囊中,而煞費苦心的攤主們等待的也是這樣的有緣人。如此過程,並非交易,是把某物的懷舊情緒以及彼時的美好心情轉移給對方。

記得電影《野孩子》裏那夥小姑娘在參加Party前,瘋狂地到二手店買舊衣服,然後自己加工成華麗麗的party裝,絢麗了一整晚。

還有電影《第三十六個故事》,女主角朵兒開啓了一場“以物易物”的活動。在那間咖啡館裏,唯一能用金錢買到的只有咖啡,客人如果想要擁有其他東西,就必須拿出等價的物品和主人交換。不談客觀的金額,只在意彼此對價值的共識。“朵兒咖啡館”不再只是一般的咖啡館,更像是一處串聯城市情緒的集散地。那些舊物,也許在別人眼裏就是寶貝。以物換物,彷彿走進了一個沒有等價物的遠古時代。

分手之後,我們最愛做的事情,一定是清除掉對方留給自己的那些舊物。沒有了舊人,這些舊物彷彿隨時隨刻都在提醒着你們的`那些過往,總是輕易的就能讓人懷念那些美好的舊時光。所以若是想要與過去做個徹底的告別,首先就得打發掉那些能隨時引發回憶的舊物。

安妮寶貝曾這樣寫她的父親:他保留這些無用的過時的票據、紙張、文字、文本,是對時間和往事的執意留戀,這樣的留戀使他的感情深刻綿長,容易受到傷害。的確,喜歡念舊的人往往比旁人更注重情義。

定期的整理舊物,如同對往日時光做一次梳理。日子無法往回走,但這些舊物卻承載了我們最好的時光。

舊物散文隨筆 篇2

常常都是到了大掃除或者搬家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間已經積累了許多的很久之前的雜物。

比如,小學時候穿過的碎花裙子,現在早已不合身;好朋友送的作爲生日禮物的木梳,被不小心摔壞,只剩下半截;還有那些字跡凌亂或者工整的新年賀卡以及厚厚的一沓信件,我總記不得鎖在哪個抽屜裏,一年到頭也難見幾次光明。

在很多人眼裏,這些東西都是沒有使用價值的廢品了,應該及時清理,好給新的物品騰出空間。可我總是婆婆媽媽,下不了那樣的決心拋棄它們。拿起來又放下,最後給自己找個理由說,反正也佔不了多少位置,就又尋個角落把他們安放。

可想而知,日積月累,東西越來越多,搬家的時候就會增加麻煩。

有一次我不得不叫朋友一起來幫我搬家,他無意間看到我的那堆雜七雜八的東西,差點當垃圾給倒了。

“這些破破爛爛的,你留着幹什麼?”他問。

“你才破破爛爛的呢,這些都是寶貝。”

他笑了一下,調侃說,“沒想到你還是個收廢品愛好者啊。怪不得都搬不走了。”

“你就沒有些雖然不能用了,但是又捨不得扔掉的東西嗎?”

他想了想,說,“我可不像你這麼念舊。時刻揹負着過去,走也走不輕快。”

他說的.當然不錯,並不是什麼事情都值得我們念念不忘,也並不是每一件舊物都值得被收藏。可是漫漫人生路,總得握住些什麼,我才能感到心裏的踏實,和歲月的真實。

在我個人的觀念中,舊物品的價值在於它曾經所被賦予的意義,以及日後將要承載的回憶。我們奔波勞累,忙於各種生活的瑣碎,總是一邊得到新的東西,一邊忘卻舊的情懷。所以,留下一些舊物是我的一種習慣,我喜歡在某個閒暇的午後將它們一件件過目,一件件拂拭,那些陳年舊事就像落在舊物上的灰塵,擦乾淨了它還會隨着時間飄落上去,在腦海裏揮之不散,在生命中留下烙印。

即便如此,有些東西也仍舊是留不住。

七月十幾號的時候我回了一趟老家,和閨蜜約好去高中時經常去的一家麪館吃麪。我們才一年多沒去過,沒想到那家麪店已經轉讓了,新開了一家麪包店。我們兩傻站在麪包店門口,店裏的姑娘一臉友好的微笑着問我們需要什麼,我們只是搖頭。

那一刻我的腦海裏忽然閃現出我那些無用的舊物,它們安然地躺在我狹小的空間裏。可是,我卻不能以任何的方式將對那家麪館的記憶完好的固定下來,因爲“味道”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我如果沒有感到詞窮,那是因爲我從來不懂得怎樣去描述它。

我和閨蜜都有些失望,一開始還興匆匆的兩個人漫無目的地走在街上,又淪陷於午餐該吃什麼好的無底洞。

要說是因爲那家麪館的面有多麼美味無比,倒也不至於那麼誇張。高中的時候我和閨蜜都很節約,很多美味的東西都不捨得吃。下午出去吃飯一般不會超過5塊錢,很多時候都只是點一碗三塊錢的素面。直到後來考上大學,遠赴他鄉。不知怎麼,卻常常想起那家小麪館,想起年輕的老闆娘溫婉的笑,想起胖子廚師的白圍裙上總也洗不掉的黑油污,想起冬天纔出鍋的面上縈繞着霧一樣白茫茫的水蒸氣,想起和着綠蔥花和紅辣椒一起撒在面上的那炸得又香又脆的花生米……

天真的我們還沒有考慮到生活是怎樣的善變,也沒有來得及意識到有一天那家小麪館也是會不復存在的。沒有一件舊物作爲它的承載,這種回憶就成了修建在空中的樓閣,它不會佔據我現實生活當中的空間,卻時時都有墜落的危險。

我想我很清楚,即便以後那家店所在的一整條街都拆遷,即便時光使得一切我們熟悉的場景都面目全非,即便我所有的舊物都遺失不見,我還是能隱隱約約地記得我曾遇見過什麼,擁有過什麼,失去過什麼。

而我不清楚的是,當往事的風塵撲面而來的時候,我的那些零零散散的記憶該到哪裏去找一個落腳的地方呢?

只怪我自己生來就是粗枝大葉,卻非要計較生命的細枝末節;只怪我這一生中想要留住的東西太多,能夠留住的,太少。

舊物散文隨筆 篇3

若說懷舊是矯情,未嘗不可,若說忘舊是無情,亦無不可。

清晰記得,小時候拿着手中的舊牙刷,問媽媽什麼時候才能換新的,媽媽的回答總是一樣的:等用到舊得不能用時就可以換了呀。失望之餘,因心生一計而轉憂爲喜——從此刷牙時用力一如掏馬桶,旨在早點把牙刷用壞。童年的狡黠亦是這般正經而單純。那時若是看到其它小朋友手中的零食、玩具,尤其又是沒見過的零食、玩具,總不由得心生豔羨,乃至覬覦。

長大後,不知是長大後的哪一天抑或哪一年開始,漸漸喜歡上舊物。連審美習慣也跟着改變。對光鮮亮麗的事或物,漸漸消退熱情,越是光鮮亮麗,閃耀光芒的東西,越來越不愛看。轉而喜歡那些斑駁老舊的物什,只因那種舊,舊得讓人心安。那麼,新東西就讓人心不安了嗎?當然不是,新有新的好,舊有舊的妙。只是再新,都會舊的。

讀書的年月,除了課本嶄新,閒書多半都是舊的。閱讀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借,一是買。若沒記錯,初中三年我沒買過一本書,因實在是沒那個財力,一學期的零花錢也不過幾十塊錢,而我又如女孩子般貪戀零食,這點錢,省下偶爾買包泡麪、買根香腸,已是知足。買書的經歷自高中始,去到了離家一百多裏的城裏讀書,生活費也漲到每月300。對於那時的物價,這些錢已足夠我滋潤地過活。我的花季雨季,沒有過一丁點兒所謂的青春叛逆,只是貪玩兒。也曾迷戀電腦遊戲,也曾醉心打檯球,也曾癡迷武術……就是對上課,不排斥也不喜歡地接受,熱情總是燃燒不起來。閒暇時也常看書,學校不遠處有個書城,書籍浩然如海,淹沒那條古色古香的街。賣的多數是盜版書,我是個支持正版的人,但不反對盜版,因爲便宜。不時購一些書回校,與一起玩遊戲、打檯球、看影碟的同學一起看,個個煞有介事談論文學,好像真懂似的。現在回想,那時的不懂也是美的。下了晚自習,在寢室看書、打鬧、吃泡麪、探討同班的女生誰誰誰漂亮,誰誰誰乖巧……高談闊論,竊竊私語,個個全無倦意!

對於盜版書,唯一不滿就是其錯別字太多,不過這反倒成了另一種訓練,無形中培養糾錯能力。古典文學,我堅決不買盜版,想古人文辭錦繡,精雕細琢,錯一字遺害無窮,而彼時我的古文閱讀程度,經史子集,樣樣不通,閱讀時每每連猜帶蒙。買盜版不是坑自己麼?

我還是喜歡大街小巷到處鑽,只爲尋覓舊書攤。舊書,便宜不說,往往還能淘到市面上難以遇到的好書,偶見書上有原來主人的筆記和註釋,亦頗親切,彷彿有人爲我做了嚮導,帶我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與我一同體味、猜想作者的志趣、胸襟、爲人。紙質發黃的舊書尤其爲我鍾愛,經過時間的沉澱,書本早已不是當初耀眼的新,光芒褪去,火氣漸無,正像歷經歲月滄桑的老者,只剩不媚世俗的淡然平和。

但凡有了戀舊情結,必然影響到對諸多事物的審美。小到一筆一書,一磚一瓦,大到一桌一椅,一橋一街。

讀書以來,書法一直伴隨自己。橫、豎、撇、捺、折,擫、押、鉤、格、抵……無不從古人那來,這可是不折不扣的“舊”了。讀高中時,第一次使用宣紙,竟然激動(或說緊張)得手發抖,生怕寫壞一張紙。倒不是吝惜紙張,那時頂好用的宣紙也不過五毛一張,我的生活費還足夠應付。只是這承載無數書畫傑作的紙,註定就該是爲優秀的書家而生,不該被寫糟,不該被浪費。就是這種心理的困擾,此後不管平時在報紙、廢紙上寫得多愜意、得意,只要移來宣紙讓我寫,條件反射似的緊張,手不住哆嗦(不管有沒人旁觀)。此毛病足足持續了好幾年——直到我實現了這個願望時才克服——當我囤積足夠的宣紙。

直到大學畢業,用的宣紙一直是不超過一元一張的,更多時候是用毛邊紙和廢報紙練習,常常寫到午夜,或凌晨一點、兩點、有時通宵,寢室熄燈後,點一盞蠟燭,伴着室友的呼嚕聲,我一筆一劃地練字,同窗兼同桌兼室友兼偶爾同牀的小野,在我對面不停地敲鍵盤,寫他的小說。

如今,我再也買不到當初五毛、八毛一張的'宣紙,或許也還有,只是價格或許已經漲到五塊或八塊不止。當年一隻毛筆,用得舊到幾乎不能再寫時,也依然不捨丟棄,一來長期陪伴,總會有感情,二來那時的東西的確好用。今天我也故作風雅地學古人,漸漸講究文房的質量,有了之前沒有甚至不知道的生宣、熟宣、灑金宣、粉彩宣、楮皮紙、麻紙、泥金紙、金箋紙、絹,手絹、冊頁、團扇、歙硯、端硯、松煙墨、油煙墨、鎮尺、筆擱、筆洗……但,除非我創作出了能讓我驕傲到不把古人放在眼裏的作品,否則,我再難體會到當初在簡陋的寢室,用簡陋的文房用品(僅有一支筆和三兩張宣紙)書寫時的激動和快意!

好在,我的青春有過遊戲、檯球、武打片、一起廝混的兄弟、一羣文靜的女生,也有過那些破舊的書籍和看上去只有老人才會喜歡的書法。慶幸的是,閱讀和書法依然沒有拋棄我!萬歲!

舊物散文隨筆 篇4

一個人靜下來時喜歡整理房間,也慢慢沉澱心情,不經意間卻發現家裏尚有幾件父輩留下的舊物。四十年的光陰過去,記憶並沒隨時間的逝去而消失,這些舊物,把一段一段的曾經串聯起來又拉到了眼前。

人生在世,誰不追逐名利、貪愛財富、傾慕榮華,併爲此而疲於奔命?當所有的價值和意義生髮花白之後,我似乎開始明白,能夠喚醒生命力和開啓心智的,依然還是生我養我的故土,以及昔日的老宅和已經廢棄或至今留存的舊物。

牛皮箱

一個閒置在時光裏的牛皮箱,一直佔據着房間裏那個不顯眼的角落,很多年了都沒去翻過。

皮箱的褐色漆面塵跡斑駁,邊角明顯磨損,縫線也有斷脫,老式的銅片合葉,已經失去了光澤,原配的桃型扣鎖板早就沒了,估計是1958年大鍊鋼鐵時敲下來當廢銅廢鐵給“處理”了。儘管如此,皮箱形體還算完好,箱子內壁一張退色的紅紙貼倘存,上記:“鴻發永號,本店開設北打金街第拾柒號,精工製造,貨真價實”,幾行石墨繁體小字依稀可見,是爲舊時商標,爲牛皮箱點綴上了歲月的印痕。

一個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牛皮箱,想必是父親的婚嫁物,穿透了他的大半個人生。牛皮箱爲手工製造,仔細看做工之精緻,那真不是“吹牛皮”的,一塊塊杉木板拼接得天衣無縫,箱面上刷過骨膠,平平整整、緊緊繃繃地蒙着一層牛皮,牛皮鏈接靠手工縫合,扣件裝釘精細美觀。

在我年少的記憶裏,家裏原有兩個箱子,除牛皮箱外,還有一個藤箱。這個牛皮箱一直放在房間的立櫃上,看上去比之木箱、藤箱高雅貴重多了,據說衣物放在裏面也不受潮、不生蟲。

皮箱常年鎖着,上面覆蓋着一塊方格布,平時很少打開,只有在季節變換或我開學交學費時,父母親纔會打開箱子,箱裏裝些啥?我也不知道。一次我獨自在家,無意間看見皮箱未鎖,便好奇地站上板凳,偷偷打開箱子。瞧箱內,棉被衣物塞得滿滿,散發出一股樟腦丸發出的芬芳,在箱子的側壁, 有一個小小的紙盒子,裝着存摺和購物票證,還有幾十斤全國糧票和四川省糧票,以及父母年輕時已發黃的老照片。沒記錯的話,在箱內夾袋裏還收藏着兩幅字畫,一幅是本土畫家劉朝東先生的麻雀圖,一幅是清末書法家趙熙先生的行書墨寶(估計是抗戰時期畫展義賣時父親購買的),我不知道這些東西的來路和價值,只感覺箱裏的每件東西都那樣親切,每件東西都充滿着溫馨。

每逢夏日,母親會把皮箱打開,將箱子裏的衣物一件件翻出來晾曬。毛線衣,呢子大衣、絨線褲,一件袖口鑲着一圈燈草絨的厚棉襖,一牀請棉花匠彈的新棉被……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向來節衣縮食,勤儉持家,這些布料和新絮,那是靠多年積蓄的布票和棉花票添置的啊!

文化大伊始,一股“破四舊”的紅禍蔓延。天有不測風雲,家庭成分劃屬“麻五類”(小土地出租)的父親,同樣難逃其咎。只因家有老宅和財產,院子裏有人誣告他是資本家,說是私有的東西都是剝削之財,甚至說那牛皮箱裏藏有金條,還有什麼“變天賬”。一天,一羣人帶着紅衛兵闖進家來,瘋狂地砸門撬鎖、翻箱倒櫃,一陣查抄,金條沒找到,倒是搬走不少傢什和衣物。回想起來,當時可作爲“破四舊”成果的,恐怕僅有一件從皮箱裏翻出的綢緞旗袍,還有就是那兩幅所謂“封資修”的名人字畫。

一箱平時捨不得穿,捨不得用的傢什沒了,空空的箱子閒置着,透出些許的孤寂和無奈。在那些日子裏,身心的摧殘,精神的壓力,使父親的身體更加瘦弱,性格變得更加深沉,他常常坐在屋裏發呆,半天不說一句話,流露出一抹我從未曾見過的眼神,那是傷感、痛心和哀怨……沒隔多久,父親胃潰瘍復發,兩年之後便離開了人世。

父親走後,母親再沒有心思去料理傢什,我見箱子一直空着,便一股腦兒將自己擱置在書架和牀頭的東西清理出來,統統放入箱內,其中大部分是我的書籍相冊,還有集藏的郵票、像章、連環畫等雜物,從此舊皮箱就屬於我了,成了我的寶貝箱。

時光流逝,歲月嬗變,過去的一切都成爲發黃的背景。我安居了新家,屋裏添置了衣櫃,書櫥、沙發等傢俱,在現代裝飾的空間裏,這個笨重灰舊的牛皮箱何處藏身?似乎擱在哪裏都覺得挺礙眼。按理說是該“與時俱進”了,但我始終不肯把它扔掉。

打開封塵已久的箱子,一股沉鬱的木香味撲鼻而來,那些許多年安靜疊放的靈魂一下子又重見天日,展示在我的面前,讓我感受到牛皮箱剩餘在生命裏的溫暖。

一個老式的牛皮箱,一個溫馨的牛皮箱,那個年代讓人羨慕讓人嫉妒的牛皮箱,那些日子讓人心酸讓人流淚的牛皮箱呵!

這個牛皮箱,重又喚起我沉睡的情感,於我不該是一種隨意的留存,而應是一種執意的緬懷。

算 盤

父親生前用過的一把算盤,至今還保留着,它共有十六檔,約有四十公分長,二十公分寬,外框質地爲紅木,顏色是深褐色的。歲月的盤剝,已使算盤表層斑駁陸離,且多有劃痕,訂在右上方的邊角鐵皮也已鬆動。

我輕輕用溼布擦去蒙在算盤上面的灰塵,那挺直的.盤樑、圓潤的盤珠,依舊透出一種質樸的光華。父親已走四十年了,可看到這把老算盤,耳旁彷彿又響起清脆的算盤聲,一下子把我的思緒帶回到那些年代。

父親的一生,與算盤結下不解之緣。年輕時候的他,就曾在重慶聚興誠銀行和樂山匯通銀行做職員,後來又沉浮商海,與人合夥做豬鬃藥材等生意,匯通天下,南來北往,算盤就是他謀生的必備之物,算盤就是他做買賣的立業之本。莫要說“算盤一響,黃金萬兩”,父親這雙撥打算盤珠子的手,也爲自己掙下了不小的家業。

新中國成立後,父親先在昌言書莊做經銷,後又去薪炭商店當會計,他天天與算盤打交道,算盤仍與他如影相隨。父親掌管着店裏的所有帳目,儘管薪資不高,工作上卻總是兢兢業業,毫不含糊,憑着他嫺熟的珠算技能,幹起活來總是遊刃有餘,穩操勝算。

我還記得,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父親總是匆匆回家,他鼻樑上架着一副老花鏡,兩隻手臂戴着藍袖套,右手拿着一個布袋(裝賬本票據),左腋夾着一把算盤,標準的老會計形象,甚至言談舉止都還帶有一種職業的肅然。

有些時候,父親回到家裏還得熬夜,覈算往來賬目,統計收入支出,珠落玉盤般的敲擊聲,在寂靜的夜裏,顯得格外的清脆。

父親打算盤得心應手,又快又準,看他撥弄算盤,簡直是一種享受。珠子噼叭作響,手指上下翻飛,其神態、動作,簡直就像是音樂會上的鋼琴手。一種敬意和崇拜,早早就在我年少的心底升起,我心想,聰慧的老祖宗能發明算盤真的了不起,眼下會玩算盤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有本領的人。

那個時候,小學課程中有珠算課,我也曾囫圇吞棗地學過一陣,因我向來對數字不敏感,打算盤總是難以學會。在父親眼裏,打算盤是一門手藝,他曾經說過:“算盤是一種掙錢吃飯的傢什,背起算盤走天下,天王老子都不怕!”我上了初中,回到家裏做完作業,父親總教我打算盤,背口訣,他看我撥弄算珠笨手笨腳,特意告訴我學算盤沒什麼近道,關鍵在一個‘練’ 字,他要我掌握“五指分家”的要領,練“小九九”,打“三盤清”、“七盤清”,順過來,反過去,加減乘除打還原。有時候,還列出一大堆數字,他念我打,打完下來記得數,看時間,計成績。那時生活單調而乏味,整天在家裏噼裏啪啦,讓我感覺好厭煩,但在父親嚴肅得不容置疑的目光下,我也只有無奈地從命。

後來遇到上山下鄉,我回避運動,爲求生計,去了郊區一家民辦中學代課,兼任學校伙食團總務,打算盤總算派上了用場。回想起來,十六歲的我能獨當一面,品嚐生活的甘苦,靠的就是父親這種敲打算盤的精神,而我的欠缺,也恰恰是未能真正學到父親的這種精神。

多少年過去,我才逐漸明白,歷盡滄桑的父親一生與算盤結緣,這不爲奇,其實他心中更有一把算盤,歲月的蹉跎,世態的炎涼,他心裏有數,他知道人已老了,總有一天自己會被時間——這把最精準的算盤撥倒,他多麼想把傾注一生心血的珠算技能,儘快地傳給他的兒子啊!

算盤珠子上記錄着父親的心境,盤珠聲聲訴說着父親的喜悅和憂愁。日子伴着盤珠上的指尖飛快地流走,直到父親病故,這把算盤的使命也才最後終結。

光陰荏苒,進入計算機時代,算盤也被計算器取代,日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父親的這把算盤,也只好悄悄退縮到房角的櫃子裏了。我幾次收拾房間,清理雜物,又把它從旮旯裏翻了出來,妻子看見不禁發問:“這個傢伙還有啥用?早該扔了!”年幼的兒子像是找不到玩的,竟然把算盤翻在地上當滑板,爲此差點惹我發火,把兒子都弄哭了。其實該留還是該棄,我也曾動過心,幾次打算送給開飯館的小舅子,但總捨不得,還是把它收藏了起來。

隨着年歲的增長,懷想起父親的算盤情結,我越來越把這把算盤看作是一件家傳的紀念品,一件父輩的遺物了。

楠木椅

一把舊木椅,靜靜地立在那裏,立在一個現代的家居中,立在一個家庭封存的記憶裏。

這把中西式樣的木椅,採用貴重材料楠木打造,光滑的扶手,平整的椅背,直挺的椅腳,顯得端莊而典雅,木椅通體沒有一顆釘子,全是靠榫頭連接,結實牢固;椅座是雙面的活動板,一面是木質平板,一面是軟包皮墊,冬夏兩季可換着用;椅子靠背板上原有漆花圖案,由於年代久遠,表面原漆已經脫落,花紋已黯然失色。

楠木椅是何年打造?或來自何方?我不得而知,長大後才從母親那裏略知大概。1938年,日寇侵華,國難當頭,武漢大學西遷樂山,我家有一個遠方親戚是武大的教授,此時也隨校遷來,在樂期間父親與他常有來往,並在生活上多與關照,抗戰勝利後,武大回遷珞珈山,離別之時,這位教授心生感嘆,驀然留下這一套楠木傢俱作爲報答。

楠木椅看着美觀大方,坐着舒適安穩。父親在世時,回到家裏,總喜歡沏杯茶,端坐在這把椅上看書讀報,寫字記賬,或依着椅背,兩手平放在扶手上養神,任憑窗外投射進來的陽光撫摩。文革當中,父親同樣是坐着這把椅“閉門思過”,同樣是坐着這把椅背語錄、寫檢查,這把楠木椅,一直伴着他度過了生命的最後時光。

七十年代中期,城裏人自打傢俱成風,可我沒條件,臨近結婚時,我看家裏這套老傢俱也還將就,材質好,樣式也算沒過時,便請來兩個木匠“以舊翻新”。老傢俱經砂紙打磨,褪去原色之後再刷漆,不就是“舊貌變新顏”了嗎?翻新那把楠木椅尤爲精心,手工慢慢打磨,椅子靠背重新描繪花飾,再通體打一道底色,刷兩道透明的凡立水。新漆光亮多了,卻失去了老傢俱原有的典雅質樸,看上去甚至有些彆扭,很長時間,都還讓我心存一份深深的悔疚。

八十年代末,抗戰題材電視劇《鐵血丹心》劇組來樂拍片,導演看中我家磚木老宅和舊式傢俱,便與我商定,在此作爲片子拍攝場景。爲營造一個大學教授的書房氛圍,劇組人員將屋裏的冰箱、電視機、組合牀等一齊搬出,僅留下一個簡易書架和寫字檯,還有就是這把端莊的楠木椅。

電視劇開拍,攝影機裏留下一個精彩的鏡頭:書房裏,老教授正坐在木椅上讀書,突然間,一個日軍少佐帶着三個日本兵衝了進來,揚言搜捕肇事者。正是危急關頭,爲掩護進步學生,老教授急中生智,雙手舉起木椅,欲向鬼子砸去,緊接着一聲槍響,教授應聲倒地……這原本只是一把普通的木椅,只因作了電視劇道具,又因充當“角色”與木椅原主人的身份如此相似,這在我心裏就非同一般了。

自父母親離世,在以後的三十年時光裏,木椅仍原封不動地擱置在家裏,與我朝夕相伴。坐在這把椅上,我完成了廣播電視大學的學業,擬定過企業的改革方案,編制過景區的發展規劃,同時閱讀書報,撰稿着書,實現了自己的文學夢。如今木椅的軟墊面已經破損,一隻椅腿也有些鬆動,我用一塊丁字鐵皮釘着,算是保持了它的牢靠,但看上去,木椅的蒼老已是顯而易見了。

世事變化真快,近十年兩次搬家,連我自己也不相信,當年可稱另類的舊傢俱都不合時宜了,於是該賣的賣了,有人要的都給人了,而唯有父親時代的這把楠木椅,在一百多平方米的空間中仍佔有一席之地。

儘管楠木椅原先的主人沒留下什麼故事,但它同樣受用,因爲它見證了當今父子兩代的人生歷程。

舊物散文隨筆 篇5

我是一個容易懷舊的人,雖然我現在還未曾到因循守舊喜歡懷念過去的老年。但我常常會在一個無聊的夏日午後或是一個短暫的冬日黃昏抑或是一個寂靜的深夜,忽然回憶起過去的一段時光、一件往事、一些故人。大多的時候,勾起這種回憶的往往就是某一件舊物。

我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據我所知,我的爺爺乃至太爺當初也沒有發達顯赫。所以我所說無端勾起我回憶的舊物並不是名門富家世代相傳的諸如元青花之類的寶貝,無非就是一些舊的物品而已。比如一封信箋、一張賀卡、一本舊書、一張老張片、一件舊傢俱等等。

有一次整理書櫃,偶爾發現在存於舊書之間的一些書信,拿出來略一整理,厚厚的一大疊,信封、郵票、大小樣式各異,有的紙張已經泛黃有的已經破損。我不禁感嘆這一些書信能歷經時日,跟隨我至今而未被丟掉。再次拆開看時,一段一段的故事、一個一個的故人、一點一滴的歲月就如同一縷一縷的煙霧,從過去撥開時光的隧道絲絲縷縷的`向我飄來,於是一個夏日的午後就這樣因爲這樣一些發黃的舊信件沉浸在一片過去的回憶之中。

但有時,對於舊物,我常常又討厭之至。或許我的心胸就如我現在的蝸居一樣不夠寬廣,容不下太多的舊物;或許我沒繼承我的母親簡樸的家風。我記得母親生前有一個黑色的木箱,裏面常常會堆積很多的舊物,我的姐姐每次翻開箱子,說要拿出一些沒有用處的舊物扔掉時,母親便竭力阻止,彷彿是一個年幼的孩子聽說大人要扔掉他的心愛的玩具而竭力阻止一樣,眼裏充滿哀求。

隨時光更迭,我發現我的許多感覺似乎還嶄新物品也如我的容顏我的身體一樣漸漸變老,於是,在我的狹小的房子裏舊物就越發的多了。每次我覺得擁擠的時候,我便想扔掉一些舊物。但令我頗費腦筋的是,我不知應該扔去哪些舊物,因爲我有時擔心那些在我看來毫無用處佔據了我空間的舊物,若是扔掉,怕不知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忽然用到,後悔莫及。而有時小心翼翼珍藏多年捨不得扔掉的舊物有一天忽然發現徒費心思,並不曾有過仕麼用處,其實這樣的擔心已經在我身上發生過好幾次,於是在感到擁擠決心要扔掉一些舊物時我愈發爲難。但我還是會經常丟掉一些舊物,因爲在我並不寬敞的房間裏還會有新的物品。就像有一次,我爲了購買幾件新的傢俱而毅然把幾件舊的傢俱丟掉一樣。於是我發現在我這幾十年來生活歷程中,我在增加“新物”的同時也丟棄過不少舊物。而在我丟棄舊物時的心情也是各有不同的,有時是思慮再三方捨得丟掉,有時幾下決心還是未曾丟下;有時丟掉之後也就果然輕鬆許多,有時丟棄之後又後悔不已。現在想來,其實這世間萬物並沒有永恆的新舊。

有時我想,隨時光流逝,在我們的生命長河中,所有的一切,都將會漸漸老去都會由新變舊,最終成爲舊物。只是,對於舊物,我們該如何取捨呢?還有,有一天,我們又會變成仕麼樣的舊物呢?

舊物散文隨筆 篇6

每一箇舊了的東西總是載着一段已經忘卻了的舊時光,這樣的時光裏有年少的你我,遠去的朋友,逝去的故事。

每次閒來無事的時候,就會翻一翻那些經年的壓在箱底的舊物,也許是一個掉了線的手機掛件,也許是一張褪了色的明信片,也許是一封很久很久泛黃的信……每一件,都是過去歲月的印記,見證了我的成長。

我覺得我的每個成長階段總是瘋狂地喜歡着一種物件,小時候是那些亂七八糟的奇怪玩具,吹泡泡的泥,拉絲的糖。初中的時候,一度癡迷於各種文具,尤其是自動鉛筆,爲了買新的,不惜都把舊的弄壞,各種形色的橡皮,用不完就切成碎渣渣,那個自己不掙錢的年紀都不知道節儉。高中的時候,喜歡好看的本子,很文藝的那種,然後做很細緻的筆記,買非主流的卡貼,儘管那個時候也只有一張公交卡,翻來覆去的換,也許是學習的日子太過於乏味吧。

後來,上了大學,零花錢相對多了些,就喜歡精品店各種的小毛絨掛件,買了黑猩猩,買了小熊熊,買了小圖圖,總之有種很浪費的節奏,這些現在都躺在家裏的某個角落裏。以至於後來大學畢業收拾東西的時候,我發誓以後再也不亂買東西,要買,最起碼都要有實用性。

我平時過段時間,就會看一看過去的照片,想想某年的某天,和一起的朋友看了花,逛了街,看看那個時候青澀的自己,背過的包包,因爲我的包一般用的久,所以我覺得每個包都裝了我的故事。

買過的`東西里,偏愛的便是一支玉蘭的髮簪,一支蝴蝶的髮簪,一個大紅色的包包,一個綠色的特百惠杯子,因爲這些對於那個學生時代的我來說,價格都算有些奢侈,也是自己節省了很久纔買回來的,所以尤爲鍾愛。總是時不時的就會拿出來看看,擦一擦塵土。其實一個物品的昂貴程度,有時候並不是它的價格,而是歷經歲月或是幾代人的流傳,就變得意義非凡,讓這個舊物有了靈魂,有了一種人類的情愫。

從小到大,也收到過很多有意義的禮物,好閨蜜用第一份工資給我買的絲巾,同窗好友送我的圖圖玩偶,朋友送的泰迪大熊,小學最喜歡的老師送的景泰藍手鐲,還有很多,一本書,一個筆記本,一條手鍊……這些禮物,都寄託了送禮的人美好的期望和我們之間的情誼。

一年一年,光陰流走,珍貴的人有些遠去,有些依舊在身邊,每當看到這些舊物,就格外親切,想起很多好像已經忘記了的時光。希望時間走的慢一些,再慢一些,可以讓美好留存的長久一點。

舊物散文隨筆 篇7

舊物,是一種舊日情懷,因打上了時光的烙印而變得生動起來。舊物就像一段舊時光,彷彿停留在我們人生的某個時刻,安靜地散發着持久而美麗的光芒。喜歡舊物的女孩子一定是美妙的。她的內心,鋥亮柔滑,沒有陳舊,沒有遺棄。那些物品存在自有生命,並會被新的主人珍寶般置入囊中,而煞費苦心的攤主們等待的也是這樣的有緣人。如此過程,並非交易,是把某物的懷舊情緒以及彼時的美好心情轉移給對方。

記得電影《野孩子》裏那夥小姑娘在參加Party前,瘋狂地到二手店買舊衣服,然後自己加工成華麗麗的party裝,絢麗了一整晚。

還有電影《第三十六個故事》,女主角朵兒開啓了一場“以物易物”的活動。在那間咖啡館裏,唯一能用金錢買到的只有咖啡,客人如果想要擁有其他東西,就必須拿出等價的物品和主人交換。不談客觀的金額,只在意彼此對價值的共識。“朵兒咖啡館”不再只是一般的咖啡館,更像是一處串聯城市情緒的集散地。那些舊物,也許在別人眼裏就是寶貝。以物換物,彷彿走進了一個沒有等價物的遠古時代。

分手之後,我們最愛做的事情,一定是清除掉對方留給自己的那些舊物。沒有了舊人,這些舊物彷彿隨時隨刻都在提醒着你們的那些過往,總是輕易的就能讓人懷念那些美好的舊時光。所以若是想要與過去做個徹底的.告別,首先就得打發掉那些能隨時引發回憶的舊物。

安妮寶貝曾這樣寫她的父親:他保留這些無用的過時的票據、紙張、文字、文本,是對時間和往事的執意留戀,這樣的留戀使他的感情深刻綿長,容易受到傷害。的確,喜歡念舊的人往往比旁人更注重情義。

定期的整理舊物,如同對往日時光做一次梳理。日子無法往回走,但這些舊物卻承載了我們最好的時光。

舊物散文隨筆 篇8

深秋,夜涼。

當鴻雁不再南飛,蒼松不再茂盛,故人不再回鄉,昔日的人,你爲何還在等待。

寒風冷刺骨,醉雨催人眠。秋風拂落着天際殘絲,灑下半縷憂愁。而這山水之畔的幽蘭居是否還記得當年的落魄書生。

寒窗七載,早已蛻去了當年的.浮華,一切,也早已化爲平淡。若見紅顏,是否還會相認這歲月過後的庸凡。爲了心中呢執念,少年毅然放下了一切,隱於這山水之畔。已然七載,朝誦晚讀,只餘那孤松明月相伴。

寒舍門前斑駁影,幾載深秋月下蔭。依稀記得那年中秋花好月圓之際,少年孤單的在這蒼松上刻下着一句凡言。可如今,卻也難逃流年的無情腐蝕。指尖輕觸那段模糊不堪的痕跡,隱隱的哀憂在心頭蕩起漣漪。

庭樹不知人去盡,來年還發舊時光。徑旁的雪楓落下泛黃的枯葉,似一首淡雅的詩詞,很平靜,但讓人難以忘懷。秋風拂起了少年的一襲青衫,似凡,似雅。

輕推寒門,灑下幾縷久積的塵埃。佇立在門口,看着裏面昏暗下的熟悉,少年似經歷了一世輪迴,雖然這一切,終歸逝去。略拂衣袖,跨步而進,幾縷殘陽輕觸着那牀邊一幅名爲幽蘭居的一幅畫。看過後,令人心生蒼涼之感。

沿着回憶,走過了老地方,止步於琴案之前。輕掠琴絃,彈下幾縷沉灰,卻早已不復當年的空靈。

秋雨一夜暮匆匆,半江殘陽瑟瑟紅。誰推開了那雕花的老窗,點起陳年檀香。誰看着夕陽前的青絲而失神。

秋鴻終歸來時路,那年枯木還逢春。鶯飛草長,又是一年春夏。歲月將一切悄然帶走,徒留物是人非的回憶,縱然繁華依舊,可也有流年終生不復。

舊物散文隨筆 篇9

來到美國少不了要到一些購物中心、超市以及有特色的商店逛逛。但是總去也就沒有什麼新意了。一個星期天,女兒說:“我帶你們去一家舊物商店看看。你們準喜歡!”於是吃完早飯,女兒開車拉着我和老伴、外孫女、小外孫便出發了。汽車行駛了大約十多分鐘,便來到了一家店名叫“saver”的舊物商店。

一進商店,我就被那寬敞的店面,和那碼放整齊的商品吸引住了,這哪是舊物商店,似乎是一間推銷新品的展廳。爲便於顧客挑選商品,各類物品都是按種類整齊有序的擺放着。因商店主要以售賣舊服裝爲主,所以服裝佔據了商店的絕大部分,並分別設置了男人、女人、兒童三個區域,每個區域又把上衣和褲子分開,每件衣服都是用衣架,按照大,中,小號(L,M,S)分別掛在一排排的貨架上。在商店大廳的一側,設有六七個試衣間,供顧客試穿。這裏的衣服雖然是舊的,但洗得都很乾淨,而且價格比較便宜。按照新舊磨損程度和材質標價。比如一條純棉男休閒褲,新品二十美元,這裏舊的也就賣七八美元。老伴在這裏買了一件毛衣,女兒給外孫女買了一件連衣裙,每件都是六美元。

在這裏除了賣服裝外,還賣鞋帽、文具書籍、傢俱、家電,以及生活日用品,如:瓷器、炊具、工藝品等。這些物品同樣分類整齊擺放,並都標註着每件的價格,讓人看了一目瞭然。

自從來到這家舊物商店以後,我和老伴便對美國的舊物商店抱有濃厚的興趣,有機會我們就想到舊物商店遛遛。一天女兒的一位朋友知道後,就邀請我們到她家坐客,順便看她在舊物商店買的舊物,我們欣然同意。她家在奧斯汀的.西部,開車二十多分鐘便到了。這是一幢一層的別墅,因她老公是美國人,室內不喜歡明亮,所以一進屋感覺有些陰暗,但那美式的傢俱擺放的卻很是到位。她介紹說這屋內的牀架、桌椅和廳內掛的壁畫等好多都是從舊物商店買的,老公也很喜歡。看了這些東西,使我很是驚歎,大都造型奇特,做工別緻,這哪像是舊物,簡直件件都是工藝品。

吃完飯,她拉着我們來到離她家最近的一家舊物商店,店名叫“goodwill”(中文意思是未來更美好),一個多麼好聽的名子。她說:“這是一家連鎖的舊物商店,在美國好多地方都有。我買的舊物好多都是在這家商店買的。”進入店內,也是一個很大的舊物展廳,其佈局和“savers”舊物商店差不多,因爲不想買衣服,她倆就徑直奔向生活日用品區,我則奔向工藝品區。心想看看有沒有中國的古玩和有收藏價值之類的文物。轉悠幾圈均無收穫。找到老伴她們,只見都淘到理想的商品,老伴買了四個骨瓷的方型碗和四個方型碟子,每個不到一美元。女兒的朋友則買了一個玻璃湯鍋,僅兩美元。我不死心又到其他地方轉悠,只見一人推着一車舊物從商店的側門進來,然後再把這些舊物分門別類放到指定的地方。我從側門望去原來這裏是一箇舊物倉庫。裏面堆放着好多舊物,有幾個人低着頭正在那裏挑選,整理。見此情景頓時使我產生疑問,這麼多舊物都是怎麼來的呢?

走出舊物商店這位朋友向我們介紹了有關舊物商店的情況。原來這些舊物大都是居民捐贈的。在捐贈前都要把舊物清理乾淨,捐贈後,商店給開一個單據證明,在報稅時可減免部分稅費。商店所賣出的舊物所得,減除整個商店週轉的費用,剩下的返還給居民社區用於慈善事業。

在美國買舊物、用舊物是一件很傳統的事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其形式除了有舊物商店,還有每週六上午私家的庭院舊物市場,以及社區組織的不定期的舊物售賣活動,這不僅培養了人們具有愛心的良好習慣,而且也充分發揮了物資的最大使用價值,這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值得我們學習。

舊物散文隨筆 篇10

無意或者有心留下一些舊物,沾滿時光的塵埃,時光融入我淡淡無盡的憂傷。

一些舊物,一段時光,一些回憶。

回憶是被時光帶來又帶走的造物主寫給人間的情書,我用安靜的目光讀出了無窮的意味,並珍藏在忠貞的心底。我相信珍惜往事的人一定是有一顆溫暖仁愛的心靈吧。很多時候,我獨自躊躇在斑駁的月光下,像一個年老的女人一樣那麼熱愛回望,但我的眼睛卻又像一個少女般涌動着婆娑的眼淚。我依然宿命地披着這一襲清高冷漠的袍,讓流水的日子在無奈的'時光中緩緩地行進。

一張舊照片,無邪的笑容,永恆定格。那些美麗的夢想以及那些年少的輕狂,即使沒有豐盛的晚餐,沒有華美的裙衫,而笑聲卻總是郎朗開懷。物質貧瘠的時光裏,卻不會缺乏追求精神快樂的堅定信念。甚至每夜總是伴着孤獨昏黃的燭火的夜讀,還有那些飢餓和思鄉的細節。而思緒總是簡簡單單。快樂和希望依舊伴着晨起的朝陽一同醒來。醒來的還有一張張青春年少充滿希望的臉龐和清純的明眸。

一件舊衣衫,雖然已失卻了流行的色彩,卻凝結了年少熾熱的溫度。回眸之間的我,依舊安靜地淺笑,而那一點點的疼痛,瞬間在心底悄悄蔓延。若,你不再記起,那些舊時光裏的往事,已然如風般遺落在回不去的路上。我就顧自替你在舊物上撿拾那些零落在記憶裏的故事,只爲舊時光裏那青春的味道。許,沒有忘記,你也同我一樣總是在某個靜謐的午後,悄然推開時光的門楣,瞥見那一抹羞澀的微笑吧。

回憶,有時候總是不請自來。而人生,那些漸漸老去的時光,唯一能留給心靈的也只有回憶了。一些歡笑和眼淚都讓人懷念,而又恨回不去的那些時光,伴着空寂的心靈,走向時光深處。

懷念美麗的舊時光,讓記憶不再孤單,讓人心變得溫暖。

舊物散文隨筆 篇11

二十年前,媽媽要給我家買一臺電冰箱,我還在讀小學二年級,電冰箱那時候是多麼稀罕的一件事啊。左鄰右舍就開始圍攏過來了,嘖嘖稱讚,摸摸這摸摸那,像一件心肝寶貝一樣對待。但是兩天新鮮勁兒一過,便在背後議論紛紛,還是她家有錢啊,顯什麼擺呢?一臺電冰箱倒當半年的生活費了。菜呢,街上有買,冰棍呢,小賣店裏有賣。昆大嫂子就是傻呀,有錢不中用,反而盡在浪費了。我那時候上學,聽到她們說我媽的壞話,真是又氣又急,一陣棒喝,這不就是埋汰人家了嘛。直到後來,大家經濟條件都好了起來,這樣的議論纔算是銷聲匿跡。

之前嫂子買洗衣機,很多好事者開始打擊,你買洗衣機幹啥呢?咋就那麼不勤快,用手洗咋了?用洗衣機的話,耗費電不說,還沒有手洗的那麼幹淨。那時還是十年前的事了,不知道她們是不是眼紅,而我寧願是相信她們是因爲買不起。到後來幾年,各家各戶都買洗衣機了,這樣再也聽不到耗電和手洗比機洗乾淨的廢話。

我媳婦最近又買了一臺澳斯威爾蒸烤爐,周圍鄰居又圍成了一圈兒。她們會問,你們家不是有了微波爐了麼?你們家不是有煤氣竈了麼?買這個東西有什麼用?何況打開煤氣竈燒水不照樣也可以蒸包子,蒸饅頭,蒸魚蒸肉之類的。這時我們時常無言以對,我如何向她們說明微波爐有輻射,而且蒸出來的東西發乾發硬的問題,而澳斯威爾電蒸烤爐可以做烘焙糕點,餅乾等西方必備的日常食物,她們也是聞所未聞。但是我相信她們有一天一定也會買的,一是因爲中國人跟風的習性所然,嘴上說着要不得,要不得,實際上心理卻是盼望着呢,二是因爲有實實在在的'用處,一邊窩在沙發上看書,蒸烤爐所蒸的飯菜也就熟了,或是家裏也可以做街上甜點店一樣的麪包和三明治,欣喜愉悅之情當然是溢於言表。

朋友們爲什麼總是這樣刻薄呢?還是說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心理?我後來就想明白了,人心總是會這樣,或者她們也不是有意的,只是接觸到事物的觀點不同罷了。他們是一種樸素的卻又相當落後的觀點,無非是讓我們將就或是勤儉執家罷了。他們把衣服用舊了,以爲補補就可以再用;能夠節省錢就親歷親爲,卻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時間纔是最貴;能夠自己動手的,決不使用機器或請別人,還是因爲要省錢爲上;不敢借錢買房子,因爲怕還不起貸款怎麼辦;不敢買新的家用電器,怕不好用怎麼辦;不敢買新的手機,感覺用老式機只打電話發短信就很好(直到智能機爛大街了,才更新換代);不敢用尿不溼和澳斯威爾蒸烤爐,還振振有辭的說,你當初當初是怎麼過來的,還以爲過去的一切都很好,很光榮正確呢。

但是家裏買了電冰箱,我家裏零食就沒有斷過,新鮮水果隨便吃也不怕爛掉了。家裏買了洗衣機後,嫂子就有很多空閒時間可以去打麻將了。家裏多了一臺蒸烤爐,也得趕緊研究怎樣清蒸魚和燒麪包了。

那些總認爲過去是美好的,而接觸不到新事物的人是得了一種病,叫做“懷念舊物”的病。不光是思維懶惰的一羣,也是行爲懶惰的一代,不光大腦停留在過去,連身體也停留在過去。嘗試新事物的興趣也沒有,只能亦步亦趨,被這個時代的浪潮推動着往前走。而在營銷學上,這羣人叫做落後消費者或者是跟隨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