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師愛如母,留守兒童從此不再孤獨散文

師愛如母,留守兒童從此不再孤獨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有這樣一羣孩子,他們還嗷嗷待哺時,父母就遠離家鄉,到遙遠的城裏謀生餬口。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從電話中或者從偶爾寄來的匯款單中,才能感覺父母的存在。當別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樣年華的時候,他們被留在鄉下,孤獨地像荒原野草一樣生長。人們給這羣孩子起了一個酸楚的名字:留守兒童。說明白一點,“留守兒童”就是指由於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地或國外打工、經商而留在老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年齡在十六歲以下的孩子。他們是當今中國社會轉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羣體。據統計,我國目前至少有1000萬的“留守孩子”,這些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問題關係到他們能否健康成長,維繫着千萬個家庭的幸福,也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將來的人口素質。思考並探尋解決“留守孩子”教育問題的有效途徑,是當前家庭、學校和社會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師愛如母,留守兒童從此不再孤獨散文

白廟河中心小學作爲大別山下一所貧困山區的農村小學,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新步伐,只有以德立校,堅定不移地走內涵發展之路。多年來,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弱勢羣體佔據着學校的大半個江山,調查發現,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託付給親戚、朋友,7.3%爲不確定或無人監護。一類孩子與大多數孩子無異,甚至在思想上高於一般孩子,他們樂觀堅強,懂事坦蕩。知道關心家人,關愛他人。生活雖苦,但他們能苦中作樂,堅強與勇敢讓他們永遠保持着微笑;還有一類孩子就是心理自我疏導不夠的孩子,她們性格內向,不善言談。但本質上她們也是嚮往童年肆意,天真爛漫的,只不過沒有遇到真正懂他們的人罷了。該校鑑於本校留守兒童亟待關愛的現象,學校成立了心理諮詢辦公室。由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女教師丁亞麗老師擔任學校女生工作輔導員和心理健康指導教師,全面負責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具體培訓各班班主任落實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任務。實踐研究發現:小學教育是讓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養成健康、文明、向上行爲習慣的關鍵期。學校把構建科學合理的德育工作體系作爲學校發展的切入點,經過反覆的實踐和探索,學校已經初步形成了“六位一體”的德育工作體系,即常規體系、流程體系、培訓體系、活動體系、特色體系和評價體系。新的德育工作體系使學校德育工作更加規範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積極地發揮着學校的德育爲先的育人功能。丁亞麗老師,她在多年的心理諮詢工作實踐中發現,留守孩子與普通孩子相比,由於他們長期與父母分居,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和教導,在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問題頗多,如學習上滑坡、性格比較孤獨、行爲有偏差、衛生狀況差……並非所有的留守兒童都像報道說的那樣:堅強樂觀,自信懂事,天真活潑,愛玩愛鬧。那麼,怎樣才能引導這些孩子健康成長,讓我們的德育工作更有實效呢?

作爲心理諮詢老師,她特別想培養很多的孩子成人成才,給孩子展示自己的機會,可是有些留守孩子根本就不珍惜,甚至比你更委屈……爲什麼呢?因爲他很小就跟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出國根本不在家,多年沒回家,他爸媽出去這麼長時間,也許連孩子的模樣都不記得了,給孩子買的衣服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她再有才能,可誰又能成爲她堅強的後盾呢?爸爸媽媽不在家,爺爺奶奶年紀大,此時,作爲老師,她怎能不明事理地指責孩子呢?她認爲只有走進孩子的心裏,視生如子,以心換心,關愛學生,在生活上給他們一點力所能及的幫助是應該的。她遇上了有個孩子表現特別內向,沉默寡語,有時候又像個小老人喋喋不休,後來經過反覆瞭解,這個孩子小小年紀父母離婚,只好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她自然也成了“留守大軍”中的一員。由於從小缺少父母的愛,爺爺又不允許母親來看她,每當別的孩子高高興興地和父母出去玩時,而她只能把自己對父愛、母愛的渴望深深埋在心裏,小小年紀這樣懂事又敏感,讓人看了可憐。於是,丁老師就經常有意與她談話,瞭解她的想法以便及時引導。她問她是否想爸爸媽媽,她激動地說想。她還問她見過他們嗎?她說自己曾有幾次揹着爺爺偷偷去看過媽媽,可爸爸什麼樣已經不記得了……每當談到爸爸媽媽,平時沉默的她變得活潑了,話也很多,每次她就這樣默默地聽着,講完了,這孩子就顯得非常高興。

作爲學校的女生輔導員,丁老師十年如一日,她認真負責地做好全校女生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女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輔導教育,關心女生生活,爲全校女生服務。經常召開女生生活會、講解青春期衛生、飲食、休息及運動常識。聯繫並指導學生會女生開展工作,檢查落實各班級女生幹部,各負其責。教育女生注意自我保護、自覺抵制保有量干擾,正確對待男女同學的友誼,不私自外出。注重個人形象,潔身自好。教育女生自尊自重自愛。不斷加強女生心理輔導工作,深入瞭解學生思想動態,找學生聊天,開導關心留守學生。提醒學生關心自我,愛護生命。在本人的努力下,學校領導的`支持、班主任的協助下,全校女生都能健康快樂成長。

“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孃,讀書無人管,心裏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則順口溜,點出了留守兒童遭受傷害的直接原因,反映出許多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親情、教育、安全,缺失了這些至關重要的環節,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引人憂思。留守兒童的確是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着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相對來說容易走向發展的兩個極端,有的孩子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也有的孩子變得異常堅強和勇敢,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即是如此。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羣體中最爲突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自己的孩子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爲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如人意處,給這些可憐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遺憾。因此,作爲教師,特別是學校的心理健康指導教師,肩上的擔子更重,我們既要教好書又要育好人。特別是留守兒童我們應該給予他們一些關懷。充當孩子的父母,給予孩子父愛,母愛,如果不能及時地給予他們愛心,他們會因爲缺少親情而陷入深淵。面對這些留守兒童,他們不僅渴望知識,更多的是關愛。

作爲一名心理諮詢師,作爲一名小學骨幹班主任,她認爲:“我們不能給所有的留守孩子以愛,但我們要給身邊的留守孩子表達所有的愛。針對留守兒童的這些不良現象,她採用了以下教育方法:

一、關愛留守兒童,用溫暖去撫慰他們失落的心靈

首先,班主任要關愛學生,更加關愛留守學生。更應該多的關心留守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變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愛他們,用情去感化他們,千方百計從感情上彌補他們在家庭中的缺失。再者,班主任要經常家訪,瞭解留守學生的家庭環境和生活狀況,管理、指導他們的吃、穿、住、行、睡等問題,幫他們解決困難,用真正的師愛撫慰留守兒童的心,使其對父母的依賴轉到對老師的依賴,從而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後,開展以“留守學生”爲主題的結對幫扶活動,要求每位教師幫助一、二名貧困留守學生,樹立留守學生自立自強勤學守紀的榜樣,以帶動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在班集體爲留守學生集體過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禮物、送祝福等。

二、視留守兒童爲親人,貼近孩子的心靈

班主任要轉變自身的觀念,尤其是一名心理健康教師,不僅要做好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要扮演好學生心靈的撫慰者的角色。多年來,她俯下身子,走進留守兒童的思想深處。留守兒童因與父母長期分離,內心真實的快樂、煩惱、孤獨、痛苦無法得到及時的宣泄。有的孩子選擇了上網和不健康的書籍作爲情感的替代品,這樣的現象會引發孩子的心理健康大問題。此時,她瞭解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針對性地與他交流,讓一句句真誠的話語打開他的心扉,讓學生覺得你值得信任纔會跟你說實話,纔會接受你的道理,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改掉身上不良的行爲。爺爺奶奶的照顧很多時候僅僅是滿足留守兒童的吃和穿,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方面顧及很少。作爲一名教師,要放下架子,走進留守兒童的真實生活,瞭解他的家庭情況,與其監護人溝通的同時,主動地承擔一部分照顧他們生活的責任,哪怕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孩子都會很高興,他會從心裏覺得你是個可親的老師、朋友,也會回報你優異的表現;她還認爲,教師要以美麗的言行滋潤留守兒童。對本已缺乏親情的留守兒童,應該用“和風細雨”式的親切話語去打動他,以誠摯的情感去感染他。切不可施行體罰、諷刺、挖苦以及家長式作風。這樣學生會越發感到自己不被尊重、理解、信任和寬容,越發產生羞愧、自卑、不思進取、逆反等心理,和你的距離只能越來越遙遠。

三、以博大的胸懷看待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

影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因素很多。作爲學校的一名女生工作輔導員,她以博大的胸襟來對待留守兒童身上所存在的問題。她遇事冷靜對待,認真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及時啓發誘導孩子改正錯誤,不因急躁而前功盡棄。從小事入手,督促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讓孩子在成長中有成就感相伴,孩子時刻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時刻感受到同學的關注和老師的鼓勵,便會更樂意去和大家做朋友。作爲教育者,她認爲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切忌萬事批評在前,要用真正的師愛去關注這些孩子,用溫暖去撫慰她們失落的心靈。

四、發揮班集體在留守兒童教育上的特殊作用

如“每月給父母一封信”活動。鼓勵“留守兒童”每個月寫一封信給在外地的父母,並要求父母回信。通過書信往來減輕“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加強愛的教育。同時還可開展“每半月一電話”活動,現在學校有了免費的“留守兒童親情電話”平臺,留守兒童與父母打電話方便多了,真實地向父母彙報在校在家情況,讓外出的父母不用擔心。

如“感恩之心”活動。學校組織全體學生會,“留守兒童”代表上臺演講了,講了他生活中發生的,真實的,和父母之間的一些故事。同時,還邀請部分外出家長代表上臺談自己在外地時是如何想念在家的孩子,在外地的生活狀況及其外出的原因等。讓 “留守兒童”感受父母外出打工的不易,懂得節約用錢、認真學習、遵守紀律等就是對外出父母最大的支持,最大的愛。

如“向家長彙報”活動。學校因地制宜,每半個學期給“留守兒童”的父母寄上一份該生在校期間各方面表現的報告,並可提出對其子女教育方面的一些建議。還鼓勵有經驗的教師,校外輔導員等聯繫幫助“留守兒童”,從學生上、生活上、心理上去真正關心他們。她還結合學校日常活動給“留守兒童”展示的舞臺。如學校運動會、六一、國慶、元旦等大型節日,儘可能讓所有“留守兒童”都參加。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集體的溫暖,盡一切可能用集體的力量去幫助所有“留守兒童”,讓他們不再覺得孤獨,重塑自信心,融入到集體中,做一名積極向上的好少年。積極開展少先隊組織活動,用星星火炬照亮“留守兒童”的心靈。更多關心和幫助“留守兒童”,多用愛去滋潤他們,讓他們同其他孩子一樣,擁有陽光和雨露,擁有溫馨和親情,擁有微笑和快樂!

五、加強與社會聯繫,共同關注留守兒童

僅憑班主任教育,留守兒童問題得不到根本的解決,她在做好校內工作的同時積極爭取了大量的校外教育資源。比如聘請校外輔導員、發揮留守孩子身邊的老黨員、老教師等的作用,請他們幫助管理照看。要求全社會積極配合,共同關注,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體系。努力形成了政府、村委、學校、家庭四級聯動的教育網絡,營造出濃厚關愛氛圍和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總之,“鳥有一個巢,人有一個家”。讓我們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彌補父母未能給他們的愛,讓我們共同攜手爲他們編織一個色彩斑斕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