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家源於一種情結散文

家源於一種情結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家源於一種情結散文

家,源於一種情結,是因爲母親!

兒時的記憶,懵懵懂懂,但能記起的,時而隱隱約約,時而卻那麼清晰。似夢,卻,不是夢。

小孩子就是喜歡扎堆,三五成羣地,爲隨便的一件事情,能熱鬧上好半天。

記得四、五歲時的一個夏日,依舊和許多大一些的玩伴們,跑出了離家很遠的地方看熱鬧。說是很遠,也只是兒時的印象,其實現在想來,也就約莫不到一里的路程。

大家玩得正起興的時候,天邊兀地鑽出大片的雲,黑壓壓地,向我們的方向涌來。大一些的孩子們口裏喊着:有暴雨了,趕緊跑!就一下子都呼嘯着往各家的方向狂奔。

對於一雙小腳丫,想要跑那麼遠的路程,談何容易?但現在回想起來,卻還能依稀看見,那個開襠褲的小男孩,跟着一幫大孩子奔跑的情景。那撅着的小屁股,搖搖拐拐,就像是一羣鴨子的尾巴,深一腳,淺一腳地,不多久,就被撂在了後邊。

還沒等跑到一半的距離,豆大的雨點挾雜着徹耳的雷電,嘩嘩地下了起來,那“尾巴”也被越甩越遠了。那種突然下來的暴雨,澆在被曬得堅硬的黏土地上,還來不及滲進地裏,就將地面泡得十分滑溜,一不小心,就會摔倒。

長大後才知道,凡遇到那樣的地面,得將腳趾彎曲着,抓住地面。可那麼小的年紀,別說不懂,恐怕腳趾還彎不過來呢,於是跑不了多遠,就連續摔了好多的跟頭。

想象那模樣,估計,鼻子早已經不是鼻子,眼睛也不是眼睛了。但,方向還算摸得清,只是,莫大的恐懼感,使得哭聲早已經超過了雷聲。

可就在極度的恐慌與萬般無助的時刻,不遠的前方,迎面跑來了個熟悉的身影,那是母親!記得母親飛一般地跑近我的時候,就一把將我搶入懷中,彷彿害怕那兇猛的暴風雨奪走了自己的孩子。

躲進母親懷抱的時候,自然就沒有了恐懼,可哭聲卻愈來愈大了。那一刻,是嬌嗔和激動的爆發,或者就是共振!

那第一次隱約懂得家的感覺,是源於母親的懷抱!

長大後,離開家的日子越來越多。

先是初中。由於忙於上重點,在不遠的學校也不能常回家吃飯。於是母親總會在百忙中,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可口的飯菜,讓父親趕到學校送飯。遇到農忙,父親送來飯菜的時候,都已快是下晚自習的光景了。可父親卻總是耐心地等在教室外面,然後看着我吃完後,再趕緊回家填自己的肚子。

那時候年歲也不算大,可也醒事起來。每每看到父母那般忙碌的身影,心中難免會泛起陣陣的酸楚來,但卻,很無奈。

再後來,上高中,是在離家較遠的縣城。

由於家鄉條件不算好,道路交通十分不便,更沒有公汽的概念。

記得每次開學的時候,父親就要借一輛自行車,載着我,要騎上近三個小時的路程,才能將我送到學校。每到寒暑假,父親則能很準確地打聽到放假的時間,又借輛自行車接我回家。

這樣度過了漫長三年,那三年,是我與父親相互期盼的三年,也是母親朝朝夕夕思念的三年。

上大學以後,離開家,就成爲了常態。

或許那時,母親就已感覺到,此去後,兒子呆在家的時間也將會越來越少了。於是當父親將我送出門的時候,我能感覺到,身後的母親,那淚眼,將兒的身影牢牢地套住,直到消失在遠方。

此後,因爲節約郵票的原因,兒子只能每月一封家書,也就成爲了母親的思念。每當村口有自行車的鈴聲,母親總會下意識地久久張望,可多數時候都只是過路的,即或有郵遞員進村,興許也是別人家裏的事情。

每每這種情形,母親卻並不失望,因爲她知道兒子每個月只有一封書信,但她對自行車的鈴聲,或許就結下了一種特殊的情結,就像兒子對母親懷抱的依戀。

母親的這種情結,源於對兒子的思念!

父親沒等到完成他一生的夙願,就撒手人寰,也丟下了我那年邁的'母親。

母親堅強了一輩子,可就在父親去後不久,卻因中風躺在了牀上。

將孩子們都培養成人,是父母的最大心願。可當所有的子女們都進城了的時刻,母親卻一病不起,身邊也沒得人照顧。這就反倒成了兒女們最大的心病。可母親說,人總是要死的,不要爲了一個老傢伙,誤了年輕人的大事。

母親沒讀過書,但說出的話,卻擲地有聲。最後,只能將老人送進福利院。雖說條件不太好,可終究有人照看,更有諸多同齡老人作伴,也算解除了老人的寂寞,更了卻了兒女們的擔憂。

想來,這樣的結果,或許是兒女們的悲哀。可兒女們,又怎奈何得這個現實?

爲方便聯繫,給母親配置了一部簡易手機,總能隔三差五地跟母親說上一兩句話。母親卻總是說,少說兩句,免得糟蹋錢呢。

但兒女們總是知道,母親每天都在期盼電話鈴聲。漸漸地,手機的鈴聲,也就成了母親晚年的另一種情結了。

母親說,想死了,活了這麼大的年紀,夠了;一天不死,就得兒女們記掛着,費事呢。

兒子不止一次地做起了老母親的工作,告訴老人家,再苦再累,也得活着。

其實,母親,就是一個家的概念。母親若不在了,兒女們的家,也就沒了。

母親聽了這話,在理,那就活着吧。卻,成爲了一種痛苦。老人爲了兒女們的家,撐着活到今天,不容易。

可母親哪裏知道,兒子總盼望着能有造化的那一天,總想着哪一天能好好地孝順一下。可,天知道,這一天,得等到什麼時候?

子欲孝而親不待。這道理,擱到誰身上,大凡都得汗顏。但殊不知,天底下,又有多少心願,在等待中熄滅呢?

但,家,卻還是成了母親最後的心願,或許,也是兒子對家的另一種情結?

的確,母親,就是一個家!